期刊文献+

东亚的变化与中日关系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冷战结束后,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与地区政治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变化。美苏相互对抗的两极体制逐渐消失,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对日本的影响力构成严峻挑战;与东南亚区域主义的有所上升形成鲜明对照,东北亚主要国家民族主义持续高涨。上述调整和变化,使日本逐步走上疏华、厌华甚至反华、制华的道路,最终导致中日关系的紧张与恶化。
作者 李文
出处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30,共7页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基金 福特基金的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9

  • 1张蕴岭主编..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98.
  • 2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被引量:2
  • 3李寒梅.《日本的政治外交转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林振江,梁云祥主编.《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被引量:2
  • 4[日本]《朝日新闻》,1996年12月28日. 被引量:2
  • 5[日本]《外交论坛》,2001年2月号,都市出版社,第28~36页. 被引量:1
  • 6宋成有.《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载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编.《亚太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被引量:1
  • 7李文.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中日关系[J].当代亚太,2005(7):17-23. 被引量:3
  • 8《大平正芳的政治遗产》,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409页. 被引量:2
  • 9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77.
  • 10日本经济新闻社委托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所做的《亚洲和日本的潜在竞争力》研究报告,2000年12月发表.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18

  • 1金熙德.中日“政冷经热”现象探析[J].日本学刊,2004(5):8-23. 被引量:8
  • 2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被引量:5
  • 3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4-122页. 被引量:17
  • 4.“日本开始加强保护海洋权益”[N].《朝日新闻》,2005年3月4日. 被引量:7
  • 5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7页,第368页,第372页. 被引量:34
  • 6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被引量:3
  • 7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被引量:2
  • 8李寒梅.《日本的政治外交转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林振江,梁云祥主编.《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被引量:2
  • 9杜浩.《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第127~128页,第263页. 被引量:4
  • 102004年12月18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显示,回答"对中国感到亲近"的日本人仅占37.6%,较2003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这是自1975年此项调查开始以来最低的一次.有六成多日本人对中国感到不亲近. 被引量:1

共引文献47

同被引文献76

二级引证文献3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