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学批评文本的传播学解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呈现出的以漫话、感悟为主的理论建构特征,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善于进行严密的逻辑思考,理论表述上也不习惯于建构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个观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文本形态和话语特征并非完全由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而是由批评文本具体的生成过程决定的。所谓文本生成过程,是指文学批评的文本是在一定的时空序列下呈现的具体的完成程序:这个程序是由批评的主体——批评家的思考、读者的接受状态、批评的客体——所批评的作品、作家或文学现象以及批评的载体——媒介、语言、文字等要素根据时空序列的要求而组合的。这种组合作用的机制实际上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的结果和效果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信源)、接受者(信宿)、媒介三大因素以及传播环境互动的结果。就文学批评而言,其传播结果——批评文本的形成以及传播效果——批评观点在读者心目中的评价是由作者(传播者即信源)、读者(接受者即信宿)、创作手段、发布材料(媒介)以及创作环境互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的纠结中,其作用机制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批评主体的动机层面,也就是批评家的批评目的,这个层面大致决定了批评的主题与内容;第二是批评的接受层面,批评家设定的批评接受者决定了他可能采用的话语风格和表述方式;最后是批评的环境层面,批评活动所发生的具体环境决定了批评文本所能采取的最终形式。根据这样的原理,我们选择了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而其文本形态又各呈特色的几个批评文本:《文心雕龙》《、诗品》《、六一诗话》和《沧浪诗话,》具体考察其传播目的、传播对象、传播情境等要素,在一般的话语行为模式分析基础上,从形式选择自由度、思想独创性、具体表
作者 白寅 王晓东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Social Scientis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