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4,共1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同被引文献32
-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8-50. 被引量:704
-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25(6):27-28. 被引量:1220
-
3巩志.“工夫茶”与“功夫茶”的涵义[J].农业考古,2004(4):111-111. 被引量:1
-
4巩志."工夫茶"与"功夫茶"的涵义[J].茶叶科学技术,2004(4):19-19. 被引量:4
-
5黄贤庚.“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J].福建茶叶,2005(3):50-50. 被引量:1
-
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 被引量:6
-
7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0年编印,第215页. 被引量:2
-
8郭柏苍.《闽产录异》,胡枫泽点校,岳麓书社,1986年,第I页. 被引量:1
-
9董天工.《武夷山志》565页,觐光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被引量:1
-
10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商绛雪斋书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黄启庆,杨洁.再说“功夫茶”和“工夫茶”[J].汉字文化,2014(2):61-62.
-
2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4(4):51-54. 被引量:63
-
3詹丹辉,叶宇.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0):292-293.
-
4赵雪梅,胡红.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0):294-295. 被引量:1
-
5罗晓娜,张映先(指导).目的论指导下广东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1(8):59-60.
-
6高晓,白阳明.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茶叶名称外宣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22,44(2):278-28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6
-
1黄晓玲.浅析茶叶名字英译的影响因素[J].价值工程,2014,33(35):219-220. 被引量:15
-
2王春娜.茶叶公司外宣资料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5,37(6):175-176. 被引量:9
-
3鲁利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J].福建茶叶,2016,38(2):215-216. 被引量:7
-
4颜妮娜,刘彦娟.从“凉茶”翻译看民族文化词汇的空缺[J].福建茶叶,2016,38(2):236-237. 被引量:3
-
5李丽春.茶叶国际推广中的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4):40-41. 被引量:2
-
6赵鸿瑜.从茶文化背景下看茶叶名称英译的语用关联[J].福建茶叶,2016,38(4):292-293. 被引量:2
-
7王宏燕.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4):320-321. 被引量:3
-
8刘丽.中西茶文化比较及茶语内涵和翻译[J].福建茶叶,2016,38(4):391-392. 被引量:2
-
9王建辉,蔡银.术语学视角下茶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93-96. 被引量:12
-
10麻蕊,李亮,康巍巍.茶叶外宣资料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5):53-54. 被引量:9
-
1黄贤庚.“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J].福建茶叶,2005(3):50-50. 被引量:1
-
2子竹.谈东西方的内衣文化[J].中国纤检,2008(5):76-77. 被引量:2
-
3熊英之.纸织衣裳 王雷作品述评[J].时尚北京,2009(7):212-213.
-
4于国源.新疆美食“馕”[J].内蒙古林业,2016,0(10):34-34.
-
5林更生.中国纸扇茶文化[J].福建茶叶,2006,29(3):45-45.
-
6吴从福.工夫红茶加工中常见的几个实际问题[J].茶叶通讯,1993(3):34-35.
-
7杨绪中.浅谈工夫红茶加工轧切作业[J].茶叶通讯,1997,24(2):27-28.
-
8段俊群,王应芬.提高工夫茶制率的经验[J].茶叶通讯,1993(2):47-48.
-
9周培霞.茶缘[J].贵州茶叶,2013,41(1):51-51.
-
10何琳.国外饮茶趣闻[J].人民文摘,2007(1):53-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