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20,27,共18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共引文献97
-
1颜丽娟.幽默背后的中西文化观之一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71-72. 被引量:2
-
2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3黎祥伦.新时期对阿Q精神的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366-366.
-
4吴学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73-77. 被引量:5
-
5陈方竞.“校”与“刊”相结合的北京大学透视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萌生根基的再认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29-44. 被引量:3
-
6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被引量:4
-
7张永泉.思想批判与心理承传——鲁迅与孔子[J].孔子研究,2004(6):114-118. 被引量:1
-
8汪介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我心目中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J].俄罗斯文艺,2000(2):52-56.
-
9王福湘.“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二)——陈独秀与鲁迅启蒙思想的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05(2):43-54. 被引量:1
-
10金红.心灵的落英——《朝花夕拾》的创作心态漫议[J].鲁迅研究月刊,2005(2):69-7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78
-
1张典.《虚无的边界——鲁迅〈野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3):70-71. 被引量:1
-
2黄健.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J].鲁迅研究月刊,2001(6):14-23. 被引量:3
-
3沈庆利.黑暗时代的双刃剑——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J].鲁迅研究月刊,2001(6):24-31. 被引量:2
-
4朱寿桐.《呐喊》:叙事的变焦[J].鲁迅研究月刊,2001(6):32-37. 被引量:2
-
5张箭飞.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43-71. 被引量:8
-
6李福兴.《野草》的生命体验及哲学意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54-57. 被引量:2
-
7闵乐晓.现代意识的孤独与升跃——关于鲁迅《野草》的文化哲学报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6(3):61-65. 被引量:3
-
8赵树勤.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J].鲁迅研究月刊,2002(6):9-14. 被引量:3
-
9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2(8):4-10. 被引量:2
-
10林华瑜.放逐之子的复仇之剑——从《铸剑》和《鲜血梅花》看两代先锋作家的艺术品格与主体精神[J].鲁迅研究月刊,2002(8):50-54. 被引量:14
-
1傅绍良.论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J].晋阳学刊,2000(1):65-69.
-
2烟晓红.嵇康其人其诗的自然观[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2):182-183.
-
3刘增人.论鲁迅的人格范型(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1(9):4-11.
-
4张清华,刘诗宇,赵亦然,施冰冰,余竹平.“废人”的谱系学:颓圮的心灵史[J].长城,2016,0(4):155-157. 被引量:1
-
5傅祖栋.鲁迅的虐恋人格在《野草》中的体现[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43-45.
-
6熊明.林冲:士人人格范型的寄寓[J].菏泽学院学报,2008,30(3):61-66. 被引量:1
-
7陈健.人格范型的历史性蜕变──梁启超鲁迅与佛学关系的比较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1996(12):12-17. 被引量:1
-
8李艳慧.浅析诗歌的意象之美[J].成功,2012(6):274-275. 被引量:2
-
9赵娜.从《诗经》中的“君子”看周人的人格范型[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3):14-15. 被引量:1
-
10樊兰,崔志博.论《玉燕堂四种曲》的理想人格范型[J].四川戏剧,2013(9):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