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年第2期36-42,共7页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共引文献5
-
1孙福轩,周军.“源于诗”与“属于诗”——赋学批评的政治内涵和诗学维度之发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6):153-165. 被引量:4
-
2李轶婷.“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探微——兼论对《汉书·艺文志》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62-74.
-
3李娜.从班固的经学价值立场看《汉书·艺文志》赋之分类[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25(1):73-80. 被引量:2
-
4何诗海.“赋者古诗之流”说在明清的嬗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2):80-88.
-
5李轶婷.“诗”与“诗赋”之间——以《汉志·诗赋略序》诗赋观为中心[J].中国文化研究,2019(2):106-116.
同被引文献27
-
1赵培.波动的权威 游移的道统——经典化视域下儒家创经、拟经、广经、续经与补经现象[J].学术月刊,2021(2):36-49. 被引量:1
-
2曲柄睿.班彪班固父子的文史互动与时代图景[J].文学评论,2021(2):42-50. 被引量:5
-
3王永平.汉灵帝之置“鸿都门学”及其原因考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5):11-17. 被引量:22
-
4[2]齐天举.思潮风尚变迁与东汉后期文学[A]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被引量:1
-
5孙文青张衡著述年表[J].金陵学报:第二卷第一期,1932,. 被引量:1
-
6[10]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被引量:1
-
7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被引量:40
-
8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被引量:29
-
9孙文青.张衡著述年表[J].金陵学报,1932,(1):112-116. 被引量:1
-
10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被引量:15
-
1李海燕.王勃及其送别诗探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2,30(1):6-8.
-
2章放.体式 风潮 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72-75.
-
3吴前芳,傅毅.71年后的重逢[J].人民公安,2011(9):45-45.
-
4史杰鹏.孔融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什么用[J].博览群书,2011(7):42-47.
-
5卢克.首都建在哪里好?[J].晚报文萃,2009,0(11):50-52.
-
6蔡春露.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4):65-67. 被引量:1
-
7倪正芳.两难于人民文学与宫廷文学之间——英国“桂冠诗人”制度略论[J].娄底师专学报,2001(3):47-50.
-
8杨光华.长江三峡的浮梁、索桥[J].文史杂志,1993(6):27-28. 被引量:2
-
9梁必彪,张海沙.隐与宋之问[J].广西社会科学,2006(4):133-137. 被引量:1
-
10胡发平.学他水一样的品质——读《杨善洲的故事》随笔[J].时代风采,2012(24):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