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4-146,共13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同被引文献109
-
1戴峰.幻灭与抗争--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74-76. 被引量:7
-
2彭有明,王文静.从修辞格运用的角度来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J].时代文学,2009(10):113-114. 被引量:1
-
3熊俊然.春恨秋悲皆自惹——林黛玉的悲剧意识解读[J].电影评介,2008(15):104-105. 被引量:2
-
4王应龙.从杜丽娘与林黛玉之差异看作家创作心态[J].电影评介,2008(23):110-111. 被引量:1
-
5范会洋.浅谈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格差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65-66. 被引量:1
-
6郭杨波.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浅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1-32. 被引量:2
-
7薛高保.翻译中风格的传达艺术[J].外语研究,1999(2):53-57. 被引量:3
-
8李晓洁.孤标傲世偕谁隐──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J].红楼梦学刊,1999(2):343-348. 被引量:6
-
9张园.乱世哀歌谁为悲──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悲剧意识[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6):46-51. 被引量:6
-
10吕启祥.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J].红楼梦学刊,1987(3):48-67.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12
-
1钟云星.花间血泪 象外诗魂——从《葬花吟》的物我同一透视曹雪芹的主体意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0-16. 被引量:2
-
2崔鹏云.浅析《红楼梦》中诗化手法对塑造黛玉形象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138-140. 被引量:2
-
3薛寒冬.林黛玉形象中的喜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1-3.
-
4薛寒冬.绿玉红香共言春——论钗、黛所代表的不同文人精神[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66-69. 被引量:1
-
5黄宁夏,杨萍.从《葬花吟》翻译透析林语堂的翻译风格[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4):97-100. 被引量:7
-
6寇春华.2001—2010年林黛玉研究述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21-28. 被引量:1
-
7李展.《葬花吟》的诗学承传与叙事映衬[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26(2):45-48.
-
8王慧萍.林黛玉与张爱玲苍凉悲观心态比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63-65.
-
9王炳茗.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小心眼”中的真情[J].戏剧之家,2018(6):198-199. 被引量:1
-
10薛东岳.叙事维度与生命焦虑——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J].文化学刊,2018(10):35-39.
二级引证文献14
-
1罗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诗歌浅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9):42-46. 被引量:1
-
2何敏.古典文学西传研究:英语世界清代小说译介及特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4):109-112. 被引量:1
-
3李云飞.女性主义视角下林黛玉的生命意识探微[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9):170-173.
-
4胡宝莲.林语堂英译《道德经》赏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5-7. 被引量:3
-
5杨玉玲.浅析林黛玉感怀诗中修辞格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4(7):60-60.
-
6王东.突现理论视域下的文学风格及其可译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2):115-120. 被引量:2
-
7李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J].才智,2015,0(4).
-
8刘冰.“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2):32-34.
-
9周红英.从《葬花吟》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风格[J].校园英语,2018,0(10):211-212.
-
10曾妍,钱建成.认知语法视角下《葬花吟》英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4):128-133.
-
1韩会敏.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世界[J].作家,2008,0(16):7-10.
-
2王正康.贾宝玉——灵性世界的先锋[J].红楼,2005(3):30-30.
-
3孔聪.命运的悲歌——从命运观看《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的悲剧意识[J].济宁学院学报,2007,28(5):28-31. 被引量:3
-
4张小虎,杨军.《红楼梦》中林黛玉感伤主义的审美价值[J].文学教育,2008(21):76-77. 被引量:2
-
5王颜,加鹏飞.简单爱的缺陷美——浅析造成《简·爱》缺陷的成因[J].科教文汇,2008(14):167-168.
-
6辛颖.论人物性格的缺陷美[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30-31. 被引量:2
-
7孟庆丽.文艺作品人物塑造中的“缺陷美”摭谈[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2):119-120.
-
8孙正义.再访庙山坞[J].诗词月刊,2016(4):64-64.
-
9谢大立.小城的时尚[J].牡丹,2011(10):65-66.
-
10覃鸿杰.心入绿海[J].绿色天府,2016,0(4):6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