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的产业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The Industry Choice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during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Mudanjiang Ci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论述了城市工业化道路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的产业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从而提出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产业选择的建议。
作者
王霞
机构地区
东北林业大学
出处
《中国林业企业》
2004年第6期40-42,共3页
China Forestry Business
关键词
牡丹江市
工业化
产业选择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岗位
分类号
F427.35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陈淮.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J]
.改革与理论,2002(10):9-13.
被引量:4
2
张智勇,梅建明.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J]
.上海经济研究,2002,14(11):26-32.
被引量:16
3
樊天霞.
产业集群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
.湖北社会科学,2004(3):117-119.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朱玉清.
农村失业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1):14-16.
被引量:1
2
谭友林.
中国就业压力的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J]
.人口研究,1999,23(6):48-55.
被引量:5
3
张宗庆.
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及对策[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6-21.
被引量:22
4
刘伟德.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就业率影响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1-44.
被引量:7
5
夏杰长.
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
.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被引量:116
6
高晓红.
青海海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2):47-50.
被引量:1
7
张贵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J]
.农业经济,2000(8):19-20.
被引量:4
8
史耀疆.
西部大开发初期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01(2):78-80.
被引量:2
9
蔡兵,陈鸿.
我国农民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岭南学刊,2002(5):57-61.
被引量:7
10
丁益喜.
论集群经济的规模经济和小城镇效应[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3):184-187.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26
1
刘彬.
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关系的协整分析[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202-204.
被引量:1
2
李晓燕,谢长青.
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理性选择[J]
.北方经贸,2004(11):118-119.
3
吴俊青,刘圣奇.
小议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接头的改进[J]
.中国有线电视,2005(2):201-201.
4
李莹,张小林.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92-1694.
被引量:15
5
于咏梅.
教育的经济性贡献与中国西部地区人口负担问题综述[J]
.安康师专学报,2005,17(5):76-81.
6
马永欢,董朝阳,周立华,王正文.
河西地区农垦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区域效应研究[J]
.经济地理,2006,26(2):287-292.
7
王云江.
论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转移[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30-32.
被引量:2
8
王云江.
论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的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54-57.
被引量:1
9
庄晋财,刘金林.
基于“三农问题”缓解的西部小企业集群产业选择问题研究——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系列研究之六[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20-24.
被引量:2
10
曾海艳.
基于“三农”问题缓解西部农村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选择研究[J]
.特区经济,2007(1):130-132.
1
刘晓慧,邢建.
透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J]
.经济论坛,2013(9):118-119.
2
李金山.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农民致富之友,2014(11):152-152.
3
徐倩.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分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6):12-14.
4
黄李艳.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
.广东科技,2014,23(24):159-160.
被引量:2
5
王玉荣,郑超,刘光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保定市经济发展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111-112.
被引量:2
6
王寒菊.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J]
.农业与技术,2008,28(4):98-99.
7
李金龙,李家林.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兼谈阜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2):24-30.
被引量:13
8
王灿.
商丘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4):172-173.
被引量:2
9
江占民,武剑.
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初探[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17(1):64-68.
被引量:5
10
孙明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0(9):175-175.
被引量:1
中国林业企业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