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34
-
1洪勤智.谈如何做好学校的教研组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08(1):87-87. 被引量:2
-
2周瑜芽.评课: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访特级教师曹培英[J].江西教育(管理版)(A),2008,0(5):18-19. 被引量:4
-
3田常泰.第一讲 听课和评课的艺术(上)[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8,0(Z1):4-7. 被引量:1
-
4吕健,衡耀付.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47-49. 被引量:10
-
5张伟民.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学诊断能力及其提高[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1):12-15. 被引量:18
-
6陆少明,李雯琳.教师个体教学全程跟踪式教研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6(4):48-49. 被引量:1
-
7张睿锟,翟宁.发挥评课潜在优势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3):40-42. 被引量:1
-
8林夏.观课的视点:情、理、智、趣[J].教育科学论坛,2006(7):49-51. 被引量:1
-
9朱郁华.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1):36-37. 被引量:9
-
10陶静娟.推广校园观课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2):22-2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黄春燕.“螺旋式观议课”:破解备课组低效教研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239-241.
-
2戈亮亮.浅析“听课”与“观课”的异同[J].科教导刊,2012(33):50-51.
-
3徐静碧.青年教师听课方法研究[J].职教通讯,2012(33):52-53.
-
4李蕾.听评课技术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6):74-79. 被引量:6
-
5钱小丹.“评课”平台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9):115-116. 被引量:1
-
6崔志钰.评课是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2):31-34. 被引量:1
-
7崔志钰.评课: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36(3):60-62. 被引量:1
-
8楼婉萍.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谈“评课”[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20):87-88.
-
9李蕾.“实时网络听评课”效果评估技术体系的设计与实现——以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46-149. 被引量:1
-
10黄丽珊,曾华界,黄桔洪.LICC范式在初三化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以“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一课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0(9):56-58. 被引量:1
-
1杨桦.优化园本教研的有效途径[J].教育革新,2013(1):78-78. 被引量:1
-
2王克坚.谈“滚雪球”听评课活动的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9(1):57-58. 被引量:3
-
3刘莉莉.听课、评课活动的现状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220-220.
-
4于继华.目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1994,0(5):41-41.
-
5余青.对“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反思[J].湖南教育(中旬)(B),2009(3):27-27.
-
6王丽娜.关于听课评课的思考——以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听课、评课活动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27(6):59-61. 被引量:1
-
7汪秋阶.青年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J].中国教师,2009(4):12-13.
-
8徐大柱.充分发挥教师间听课、评课活动的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0(8):153-153.
-
9金美兰.对大学英语教师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08(10):188-188.
-
10重庆市2008年幼儿教育工作重点[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8(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