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言与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4-76,共3页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共引文献17
-
1牛汝辰.中国民族语地名的多元文化背景[J].贵州民族研究,1990,10(4):66-73. 被引量:3
-
2庄淑萍,乌买尔.达吾提.维吾尔语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浅论[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1999(4):35-37.
-
3丁石庆.双语翻译之文化透视[J].语言与翻译,1999,0(3):45-50. 被引量:1
-
4玛依拉.吾买尔.维汉语颜色词汇的文化含义比较[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64. 被引量:2
-
5杨富学.“黑龙江”名出阿尔泰语考[J].语言与翻译,2000(3):52-54. 被引量:12
-
6关忠保,陈潮华.浅谈阿尔泰语系几个共同词[J].满语研究,2005(1):127-130.
-
7谌梅芳.论汉维语颜色词语义差异之根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0):98-99.
-
8刘岩.维吾尔语颜色词浅析[J].语言与翻译,1993,0(3):39-41. 被引量:9
-
9贺群.论汉维词汇构成中体现的思维方式[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45-50. 被引量:3
-
10文艳丹.德宏傣语颜色词的构词形式[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4(2):14-17.
同被引文献127
-
1罗起联.简述壮族对色彩的选择与理解[J].电影评介,2008(18). 被引量:5
-
2曹振宇.恢复黄色的高贵地位[J].美与时代(创意)(上),2006(5):14-18. 被引量:3
-
3廖明君.壮族火崇拜文化──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1998(1):67-73. 被引量:4
-
4刘玉权.敦煌西夏洞窟分期再议[J].敦煌研究,1998(3):1-4. 被引量:39
-
5西林.蒙古族的传统色彩观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1):52-54. 被引量:13
-
6姜生.道教尚黄考[J].中国哲学史,1996(Z1):124-127. 被引量:6
-
7朝戈金.张承志小说的符号学观照——从《黑山羊谣》谈起[J].民族文学研究,1988,6(1):16-22. 被引量:1
-
8段文杰.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J].敦煌研究,1982(1):1-12. 被引量:4
-
9夏爵蓉.论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诗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7(3):122-127. 被引量:3
-
10王惠民.论《孔雀明王经》及其在敦煌、大足的流传[J].敦煌研究,1996(4):42-52.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9
-
1玛依拉.吾买尔.维汉语颜色词汇的文化含义比较[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64. 被引量:2
-
2高雪.汉维语“黑”与“qara”的文化含义及其互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1):161-162.
-
3赵江民.汉维熟语翻译的文化透视[J].新疆社科论坛,2010(2):89-91. 被引量:5
-
4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J].历史研究,2010(6):83-98. 被引量:32
-
5张秀玲.汉维词汇文化联想意义之对比[J].语言与翻译,2014(1):43-46. 被引量:1
-
6卿育红.汉维语中“黑”与“白”的文化特征对比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4):25-26.
-
7潘娟.汉维语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J].文化学刊,2016(10):198-200.
-
8杨富学.莫高窟第409窟的营建时代与民族属性——兼评西夏说与西州回鹘说[J].美术大观,2022(2):42-47. 被引量:9
-
9张玲.少数民族抗战诗歌中的颜色符号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J].民族文学研究,2024,42(1):50-60.
二级引证文献49
-
1叶金凤,刘嘉.维吾尔语颜色词翻译方法探析[J].双语学习,2017,0(12):17-21.
-
2楚永全,张仲民.201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学术月刊,2011,43(4):154-159.
-
3张玲,热西旦.艾山江.汉维语基本颜色词价值取向的异同比较[J].语言与翻译,2011(4):37-40. 被引量:4
-
4才凤伟,刘彤.概念史:语言和社会现实的互动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58-60.
-
5才凤伟,刘彤.概念史:语言和社会现实的互动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4):8-11. 被引量:1
-
6李里峰.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92-100. 被引量:43
-
7李长莉,毕苑,李俊领.2009—2011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J].河北学刊,2012,32(4):77-83. 被引量:1
-
8孟毅,何滨.新疆民族语文翻译理论研究览要[J].语言与翻译,2012(4):52-60. 被引量:5
-
9桂永霞.语言的模糊性与中华“黄色文化(Yellow Culture)”(一)[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50-251. 被引量:2
-
10陈鹏.“黄色音乐”:一个近代生成词汇的历史考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1):84-90. 被引量:1
-
1帕提曼.吐尔逊.维吾尔语隐喻与文化特征[J].才智,2008,0(2):206-207.
-
2乌买尔·达吾提.现代维吾尔语招呼语试探[J].语言与翻译,1997,0(1):31-34. 被引量:4
-
3陈国静.维吾尔文化在导游词翻译中的体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119-119.
-
4丁鹏,王冬梅.从“左”、“右”看汉维文化差异[J].语言与翻译,1998(2):42-43. 被引量:3
-
5热比古丽.艾太木.《乌古斯传》语言动词系统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2(6):90-93.
-
6尚正熙.试论“manga”一词的渊源[J].语言与翻译,1990(2):28-31.
-
7米尔苏里唐.乌斯曼诺夫,阿米娜.阿帕尔,张洋.帕合甫话简介[J].民族语文,1991(4):51-56.
-
8李纯.维吾尔族文化中民间绰号的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1(1):47-50. 被引量:1
-
9达仁别克·马海.论《乌古斯传》文献的“多”一词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特点[J].新疆大学学报(综合版、哈萨克文版),2016,37(4):25-32.
-
10王远新.哈萨克语土耳其语辅音对应特点──兼论语音对应与语言影响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4(6):2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