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篇《语言学习与语言环境》,旨在反驳一种曾经颇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儿童是通过消极被动地摹仿所接触到的人(特别是父母)说的话而学会第一语言的,儿童的语言环境在其语言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儿童自身则被降低到类乎一架不完善的录音机的地位。这种观点还认为,父母或别人通常在儿童摹仿得正确时给予肯定或赞许的表示,而在摹仿不正确时则不作这种表示,他们通过这种叫做“强化”(reinforcement)的行为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的论题牵涉到哲学上两种观点,即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也牵涉到心理学上两种观点,即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的对立。这些观点中,没有一种原则上完全否定或排除先天禀赋或后天环境在人类认识(包括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争论的焦点在于哪些源于先天,哪些得自后天。本文引证了多种对儿童学习母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得的材料,具体论证语言学习中有些东西的学得不靠摹仿,也无从摹仿,不靠强化,也无由强化,而是儿童先天具备的,随着心智的发育不学而能。 全文共四节。第一节引证语音、词法、句法、语义四个方面的例证说明有哪些东西不可能依靠被动的摹仿学会,而是一种受抽象的规则支配的语言表现。这种表现在不同的儿童身上(包括学习不同母语的儿童)是相同的,而其所体现的规则与Chomsky等生成转换语法学者所描述的规则颇多相似之处。 第二节论证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谓的“强化”并不是教给儿童语言的重要手段。儿童学会语言不依靠缓解某种生物需求,如饥饿之类(即便动物的学习,如老鼠走迷宫,也不尽然)。而且,成年人对儿童的语言表现所作的肯定与否定、赞许与不赞许等等表示,即或算是一种强化,也多半是针对话语内容真假、意思当否而发的,而不是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正误。 第三节通
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年第1期57-74,79,共19页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