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厄普敦·辛克莱在中国的翻译及其理由─—辛克莱和翻译文学系列研究之三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运用翻译学中译介学研究方法,对美国作家厄普敦·辛克莱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轨迹进行梳理;对辛氏作品在中国得以广泛译介并被中国译家、作家和读书界热烈阅读的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多维视角下的整体倾向性作出思考和讨论。
作者
葛中俊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80-82,共3页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翻译
原因
接受屏幕
艺术宣传观
翻译文学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6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46
1
邓啸林.
鲁迅与美国作家及其作品[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4):72-75.
被引量:5
2
施咸荣.
战斗的美国黑人文学[J]
.文学评论,1965(5):44-48.
被引量:7
3
葛中俊.
厄普敦·辛克莱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影响[J]
.中国比较文学,1994(1):196-209.
被引量:9
4
袁荻涌.
郭沫若与美国文学[J]
.文史杂志,1992(3):10-11.
被引量:3
5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23(1):40-44.
被引量:950
6
秦川.
先驱者的足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山郭沫若[J]
.郭沫若学刊,2001(3):5-12.
被引量:3
7
吕俊.
文学翻译: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交往行为理论的文学翻译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1):63-66.
被引量:11
8
王建平.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趋向[J]
.学术界,2006(1):274-276.
被引量:9
9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被引量:283
10
黄莉华.试论《屠场》的艺术特色[J]兰州学刊,2000(0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6
1
王珏.
“丛林”法则下的生存竞争——厄普顿·辛克莱《丛林》的解读[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12):70-72.
2
张慧.
《屠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15(1):38-42.
3
张慧.
郭沫若译介辛克莱小说的异化策略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17(1):47-52.
4
王予霞.
二十世纪美国左翼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J]
.中国文学批评,2018(3):146-156.
被引量:1
5
宁丽芬,袁斌业.
厄普顿·辛克莱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10):92-96.
被引量:1
6
张宝林.
并非“第一人”——重评鲁迅的厄普顿·辛克莱译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4):125-1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张宝林.
并非“第一人”——重评鲁迅的厄普顿·辛克莱译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4):125-133.
被引量:1
2
崔丹.
1930年代前后中国左翼文艺的美国影响——以周扬早期译介为例(1928-1932)[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4(1):114-124.
3
王卓.
非裔美国左翼文学发展历史的启示与思考[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1(5):20-36.
1
武绪颐.
接受屏幕及其效应[J]
.山东外语教学,1994,15(2):78-80.
2
阳海洲.
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0-82.
3
阳海洲.
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J]
.贵州社会科学,1997(3):55-59.
被引量:1
4
朱爱莲.
误读中的刻意模仿——中国早期话剧对西方戏剧的接受[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4):79-81.
5
张和龙.
人性恶神话的建构——《蝇王》在新时期中国的主题研究与接受[J]
.中国比较文学,2002(3):52-63.
被引量:10
6
乐黛云.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
.瞭望,1994(16):28-29.
被引量:6
7
李丹丹,刘利凤.
浅谈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110-112.
8
王景生.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J]
.外国语文,1995,20(3):13-18.
被引量:1
9
王乾坤.
鲁迅的人格自塑[J]
.鲁迅研究月刊,1991(11):4-18.
10
周小英.
子君的出走:又一爱情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J]
.镇江高专学报,2004,17(4):34-36.
被引量: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