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鞍钢宪法”:基于合作博弈的重新解释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鞍钢宪法"尽管在发源地中国昙花一现,但它对日本、欧洲和美国的企业管理与组织创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它的认识并未真正涉及鞍钢宪法的核心价值。本文认为"鞍钢宪法"和以它为先导的日本模式是在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构建一个信任合作的机制,寻求重复博弈的稳定的合作最优解,从而是对普遍存在的企业科层失灵的突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鞍钢宪法"在中国昙花一现,却在日本和其他地区扎根并带来组织创新的真正原因,进而从历史教训和国际经验中理解"鞍钢宪法"对于我国企业治理的现代意义。
作者 张衔 庄志晖
出处 《海派经济学》 2007年第5期99-108,共10页 Journal of Economics of Shanghai School
基金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劳动契约与企业治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微观基础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衔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J].读书,1996,0(3):11-21. 被引量:83
  • 2(美)迈克尔·佩雷曼.经济学的终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被引量:1
  • 3马尔库斯·德特默.现代工厂--美好的劳动世界[A].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被引量:1
  • 4Clark,P.,Organisation in Action:Comtpetition between Context,Routledge,2000. 被引量:1
  • 5(美)杰奥瓦尼·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 6Dupuy,C.and Gilly,J-P.,"Industrial Groups and Territories:The Case of Matra-Marconi-Space in 被引量:1
  • 7Gjerding,A.N.,"Work Organis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Design Dilemma",in Lundvall,B.(ed.),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1992. 被引量:1
  • 8James,D.D.and Mogab,J.W.(ed.),Technology,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被引量:1
  • 9Florida,R.,"Calibrating the learning region",in Mothe & Paquet (ed.),Local and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被引量:1
  • 10贾根良.批判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视野[A].张仁德,等.新比较经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32

同被引文献28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