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动结式研究述评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术语的界定、产生时代以及判定标准等方面综述了70年来学界对动结式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
孙书杰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6-88,共3页
Journal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动结式
使成式
动补结构
判定标准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19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周迟明.汉语的使动性复式动词[J]山东大学学报,1957(01).
被引量:1
2
太田辰夫;蒋绍愚;徐昌华.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被引量:1
3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4
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被引量:1
5
刘承慧.试论使成式的来源及其成因[J]国学研究,1999.
被引量:1
6
魏培泉.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湾),2000.
被引量:1
7
刘宗德.
古汉语同形异构词组初探[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0(2):77-78.
被引量:1
8
志村良治;江蓝生;白维国.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被引量:1
9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J]国学研究,1999.
被引量:1
10
杨荣祥.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51-59.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梁银峰.
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兼论结果补语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1(4):354-363.
被引量:16
2
曹国安.
使成式产生时期的确认[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1):112-115.
被引量:2
3
徐通锵.
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2(1):12-22.
被引量:48
4
祝敏徹.
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4(2):57-71.
被引量:13
5
耿振生.
古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和“以”字短语的语法功能[J]
.古汉语研究,1996(2):14-20.
被引量:4
6
何乐士.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J]
.东岳论丛,1984,5(4):81-91.
被引量:11
7
宋绍年.
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
.古汉语研究,1994(2):42-45.
被引量:29
8
沈力.
关于汉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参项结构的问题[J]
.语文研究,1993(3):12-21.
被引量:9
9
陆俭明.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
.汉语学习,1991(1):1-10.
被引量:79
10
李志兵.
汉语使成式的形成[J]
.古汉语研究,1990(3):57-58.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19
1
蒋绍愚.
从八部书看中古汉语语法[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1):1-20.
2
董紫薇,曹祝兵.
“破”类词语同一性及其历史演变探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64-68.
被引量:1
3
李瑞.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现状和形成机制[J]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9(1):172-182.
4
张海天.
也谈汉语中的动结式[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8(4):16-20.
5
万群.
试析"死吾君"及相关句法结构[J]
.语言学论丛,2020(1):135-155.
6
田赟宗,萧九根.
汉语语义构辞的核心位与动补结构的“补”[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38-39.
7
梁银峰.
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兼论结果补语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1(4):354-363.
被引量:16
8
周荐.
三字组合与词汇单位的确定[J]
.语言科学,2003,2(5):46-55.
被引量:11
9
杨作玲.
中古“Vt+使役动词+O+Vi”格式流变的探析[J]
.南开语言学刊,2009(2):81-89.
被引量:1
10
帅志嵩.
对古代汉语作格动词研究的检讨[J]
.南开语言学刊,2012(1):97-10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1
1
陆俭明.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13-20.
被引量:31
2
李临定.
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
.汉语学习,1984(2):1-10.
被引量:43
3
金立鑫.
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
.外国语,2006,29(5):33-41.
被引量:51
4
罗杏焕.
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J]
.外语教学,2008,29(3):29-33.
被引量:47
5
徐英平.
俄汉语框架语言类型归属探析[J]
.外语研究,2009,26(1):31-34.
被引量:4
6
赵琪.
英汉动结式的共性与个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4):258-265.
被引量:23
7
陈文莉,陈政权.
动补结构研究概述[J]
.普洱学院学报,2013,29(4):91-94.
被引量:1
8
武跃.
现代汉语中“吃饱饭”“喝醉酒”动补结构探析[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3):134-136.
被引量:3
9
陆丙甫,应学凤,张国华.
状态补语是汉语的显赫句法成分[J]
.中国语文,2015(3):195-205.
被引量:22
10
石慧敏.
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J]
.对外汉语研究,2011(1):147-16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郭新新.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动补结构研究述评[J]
.海外英语,2022(18):73-74.
1
佘国秀.
区别词界定与判定标准刍议[J]
.科技信息,2010(12):147-147.
2
劉君敬.
《史記·吕太后本紀》“去眼煇耳飲瘖藥”辨[J]
.汉语史学报,2015(1):241-244.
3
王迪.
浅论现代汉语基本词的判定标准[J]
.青年文学家,2016,0(12Z):178-179.
4
张虹.
浅析古汉语介词的判定[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94-95.
5
罗香锋.
再论颜色词反义关系的判定及原则[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9(3):81-83.
被引量:1
6
井苗.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7-101.
被引量:2
7
夏应红.
《诗经》中“以”的用法研究[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7):51-52.
8
胡伟.
西汉文献心理动词研究[J]
.殷都学刊,2012,33(1):101-104.
9
殷晓杰,张家合.
也说副词“再”的产生时代[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8):3-4.
10
陈祝琴,岳秀文.
《诗经》中的单音节状态形容词[J]
.古汉语研究,2017(2):54-61.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