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首先对"动+趋+了"和"动+了+趋"在语法功能上的异同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正;然后从标记理论的角度讨论了以上两种结构表达功能上的区别,指出后者有突出行为动作的作用,而前者却没有这种作用;最后考察了趋向动词在以上两种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并发现趋向动词出现在"动+趋+了"中比较自由,但进入"动+了+趋"中却受到音节的制约。
作者
杨德峰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汉语中心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9-334,共6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标记
有标记形式
无标记形式
突显性信息
扩展
分类号
H146.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04
同被引文献
250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6
参考文献
3
1
项开喜.
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J]
.汉语学习,1998(1):12-16.
被引量:51
2
杉村博文.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102-116.
被引量:28
3
刘月华.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36-44.
被引量:32
共引文献
104
1
郑盼盼.
日语“てくる·ていく”和中文“下来·下去”的对比考察——以“持续义”为焦点[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21(1):59-70.
2
郭晓麟.
趋向补语教学知识框架与编写思路[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71-82.
3
蔡瑱,沈楚卉.
空间位移主观参照“来、去”选择倾向的数据化考察[J]
.对外汉语研究,2018,0(2):150-160.
4
董秀英.
非N式“小N”结构的构成理据[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37-42.
被引量:1
5
李韵,杨文全.
“大+NP”结构中“大”的隐喻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5):79-81.
被引量:2
6
覃远雄.
试析“A+趋向补语”格式[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3):57-61.
被引量:1
7
居红.
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
.世界汉语教学,1992,6(4):276-282.
被引量:22
8
杨德峰.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J]
.语言研究,2002,22(2):78-84.
被引量:6
9
刘志生.
近代汉语中的"V来V去"格式考察[J]
.古汉语研究,2004(4):74-78.
被引量:9
10
柯理思,刘淑学.
河北冀州方言“拿不了走”一类的格式[J]
.中国语文,2001(5):428-438.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250
1
崔立斌.
韩国学生对“了”的误用及其原因[J]
.语言文字应用,2005(S1):21-23.
被引量:7
2
高顺全.
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
.汉语学习,2001(3):12-14.
被引量:10
3
钱乃荣.
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J]
.汉语学习,2000(4):1-6.
被引量:41
4
张远山.
中西思维层次之差异及其影响[J]
.书屋,2003(3):4-13.
被引量:17
5
卢福波.
重新解读汉语助词“了”[J]
.南开语言学刊,2002(1):109-118.
被引量:13
6
李铁根.
定语位置上的“了”、“着”、“过”[J]
.世界汉语教学,1999,13(3):55-64.
被引量:9
7
郭小武.
“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J]
.中国语文,2000(4):349-362.
被引量:33
8
李晓琪.
汉语“了”字教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110-115.
被引量:16
9
程伟民.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le)的语法项目及其等级切分[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4(1):76-84.
被引量:4
10
陆俭明.
“着(·Zhe)”字补议[J]
.中国语文,1999(5):331-336.
被引量:64
引证文献
10
1
杨德峰.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J]
.语言研究,2002,22(2):78-84.
被引量:6
2
唐跃勤,张全峰.
“了”字了无痕——《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中“了”字的翻译及对比[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3):230-232.
3
吴继章.
河北魏县方言的“了”——与汉语普通话及其他相关方言、近代汉语等的比较研究[J]
.语文研究,2007(3):35-44.
被引量:13
4
陈文莉,陈政权.
动补结构研究概述[J]
.普洱学院学报,2013,29(4):91-94.
被引量:1
5
陈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研究述评[J]
.海外华文教育,2016(2):165-173.
被引量:2
6
张子华.
山西方言中的“动+将”结构[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2):78-81.
7
孙大星.
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了”的研究历程[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36(1):93-102.
被引量:1
8
曹庆改.
河北深泽方言中的“V-X-C”动趋式[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2):26-34.
9
刘道锋.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
被引量:4
10
杨德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动趋式研究述评[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54-62.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36
1
张晓静.
河北武邑方言的“咾”[J]
.东方语言学,2019(2):37-47.
2
郭红.
论天津方言“了”的语法特点[J]
.南开语言学刊,2009(2):108-115.
被引量:3
3
严伟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趋向补语的研究综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97.
被引量:1
4
王国栓.
“动+将+趋”式中“将”的性质[J]
.语文研究,2004(3):34-38.
被引量:9
5
铃木裕文.
日本的汉语动趋式研究综述[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2(1):89-92.
6
肖奚强,周文华.
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J]
.汉语学习,2009(1):70-81.
被引量:26
7
白克宁.
以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4):126-130.
被引量:3
8
白建华,董红燕.
魏县方言研究综述[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2):104-105.
9
贾莉莉.
河北武安方言中的“了”[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5):95-96.
被引量:1
10
陈海芳.
对趋向补语后宾语位置的探讨[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4):297-300.
1
池春姬.
对比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16):87-88.
2
马超.
从标记理论看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J]
.德州学院学报,2008,24(5):19-22.
3
孙亚.
也谈刻意曲解[J]
.外语研究,2005,22(2):10-15.
被引量:47
4
刘顺.
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的焦点表达[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54-58.
被引量:2
5
王媛.
浅析“NP+V+了+NP”与“NP+V+来/走+了+NP”之间的语义关联[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3):42-45.
6
王蓉蓉.
简述被动式的发展历程及在现代方言中的体现[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0(6):59-60.
7
吴继光.
工具成分和主谓谓语句[J]
.汉语学习,1996(3):20-23.
被引量:7
8
郭燕,刘雪梅.
解读英语中无标记形式的比较结构[J]
.英语沙龙(高中),2006,0(11):20-21.
9
杨万兵.
语气副词“简直”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5):105-111.
被引量:4
10
蔺伟.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5(9):85-87.
中国语文
200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