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导出
作品数
7203
被引量
12994
H指数
31
查看全部目录封面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原名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会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
查看详情>>
主办单位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0257-025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31-1152/I
出版周期
双月刊
期刊详情
收录汇总
发表作品
发文分析
共找到
7,203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苏轼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向峰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81-88,共8页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很少有人象苏轼那样精通多种艺术门类,富于实践创造并又表述了全面深刻的美学见解。充分的事实证明,苏轼是一位全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艺术高手,了解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很少有人象苏轼那样精通多种艺术门类,富于实践创造并又表述了全面深刻的美学见解。充分的事实证明,苏轼是一位全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艺术高手,了解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物与意——从生活对象到艺术形象的审美转化在苏轼的全部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出他是特别重视对于所要再现的物质对象的摄取和把握的,从不凭空创造,显示了现实主义的严谨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艺术
现实主义
审美转化
艺术实践
艺术家
艺术表现
审美表现
艺术再现
苏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黑格尔的性格说
被引量:
2
2
作者
漆绪邦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15-30,共16页
在差不多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著作和教科书中,在谈到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总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至于什么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
在差不多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著作和教科书中,在谈到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总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至于什么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黑格尔关于人物性格有些什么样的见解,这些见解又何以值得恩格斯如此的重视,论者一般都不加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性格
典型性格
人物形象
黑格尔
美学
普遍意义
性格特征
文学创作
矛盾冲突
古典主义戏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清人评《聊斋》的謀篇布局
被引量:
1
3
作者
蔡国梁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4期109-117,共9页
小说的评点,是我国独创的文学批评样式。自从万历李卓吾首评、崇祯金圣叹再评《水浒》后,清初毛宗岗又评刻《三国》,一时蔚为风气。迨奇情异彩的鬼狐传——《聊斋》问世,各家更竞相评骘。除康熙的王士祯外,尚有嘉庆的冯镇峦,道光的何守...
小说的评点,是我国独创的文学批评样式。自从万历李卓吾首评、崇祯金圣叹再评《水浒》后,清初毛宗岗又评刻《三国》,一时蔚为风气。迨奇情异彩的鬼狐传——《聊斋》问世,各家更竞相评骘。除康熙的王士祯外,尚有嘉庆的冯镇峦,道光的何守奇、但明伦等,总计十一家之多。其中以但评最为广泛,“传作者苦心,开读者了悟”,不乏发人深省之语。“聊斋评本,前有王渔洋、何体正两家,及云湖但氏新评出,披隙导窍,当头棒喝,读者无不頫首皈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性格
聊斋
冯镇峦
但明伦
青梅
文学批评
谋篇布局
丈夫
金圣叹
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朱志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3-88,共6页
关键词
艺术作品
中国古代
艺术趣味
理趣
鉴赏者
审美意象
思维方式
自然之道
艺术家
审美趣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治学与写作
5
作者
钱谷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6,共3页
一、谈治学治学的道理和做人是一致的,首先必须真诚。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或以治学为职业的人来说,他的为人可能主要就是从他的治学态度上集中体现出来的。所谓治学和为人的真诚,也就是指他在这两方面的认真严谨与诚心诚意。没有这种对于...
一、谈治学治学的道理和做人是一致的,首先必须真诚。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或以治学为职业的人来说,他的为人可能主要就是从他的治学态度上集中体现出来的。所谓治学和为人的真诚,也就是指他在这两方面的认真严谨与诚心诚意。没有这种对于治学的真诚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
自身修养
治学态度
写作理论
知识分子
集中体现
写作方法
汉语写作
独创
宽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语言的诗性资质——《文学言语学》札记
被引量:
4
6
作者
鲁枢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1-47,共7页
无庸讳言,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不管是外国的学者或中国的学者,在研究汉语言对标定的参照系都是西方的语言观念。这种语言观念总是指示人们: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语言,一是重在表现的情感语言,一是重在认知的科学语言,情感语言更多...
无庸讳言,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不管是外国的学者或中国的学者,在研究汉语言对标定的参照系都是西方的语言观念。这种语言观念总是指示人们: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语言,一是重在表现的情感语言,一是重在认知的科学语言,情感语言更多地凭仗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心理意象,被视为“低级语言”,科学语言更多地借助言语自身的关系、结构、法则、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
人类语言
语言观念
心理意象
参照系
札记
拼音文字
汉文字
汉文化圈
逻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能说我国传统不重视人的主体性
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5-95,共1页
田中禾、何向阳在《文学与人的素质》(《文学世界》1995年1期)一文中指出:就人的发现来说,我国三大文化哲学思想在此达到惊人的一致,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抛开穷、达两极性不谈,其中也隐喻了文人素质的最低准则;道家...
田中禾、何向阳在《文学与人的素质》(《文学世界》1995年1期)一文中指出:就人的发现来说,我国三大文化哲学思想在此达到惊人的一致,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抛开穷、达两极性不谈,其中也隐喻了文人素质的最低准则;道家的“我命在我不在天”与“天人合一”,都有强悍的主体中心意识,而非一般理解的单纯师从自然的退隐或消极;释家佛学更是讲究修身养性、超尘拔俗,超脱轮回与无常的宿命之外仍含有极浓烈的主体选择性,释家为印度传来,暂不论,前两种本土文化哲学合并起,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内圣”的核心,便是素质;所以不能武断地讲我国文化对主体性不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视人
主体性
主体选择性
哲学思想
人的素质
人的发现
思想内涵
主体中心
文学世界
兼济天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我便是大我
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70,共1页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还有另一条见解现在很少有人说,也是应该好好说的.那就是,最好的形式应该化作内容,最好的“怎么说”应该化作“说什么”,最好的作者应该在他们的叙述对象里悄悄消失,从而达到“无我”之境.无我便是大我.古典的《史记》、《荷马史诗》等等多是无我亦即大我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创作主体
叙述对象
《荷马史诗》
《史记》
韩少功
《新民晚报》
人类心灵
现代人
作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命 儒道 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
9
作者
陈晓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3,共7页
关键词
欧阳修
创作主张
散文风格
文章观
文学主张
创作个性
对文
本原
探求
体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茅盾观照文学的三种姿态
10
作者
周兴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0-105,共6页
茅盾生命的不同时段,对文学观照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初时他在文学之外看文学,强调文学功能;随着创作的展开,他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于是开始走入文学之中看文学,在强调文学功能的同时,也强调文学效果,这使得他与只强调前者的革命阵...
茅盾生命的不同时段,对文学观照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初时他在文学之外看文学,强调文学功能;随着创作的展开,他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于是开始走入文学之中看文学,在强调文学功能的同时,也强调文学效果,这使得他与只强调前者的革命阵营产生了激烈冲突。在担任了文化部长之后,茅盾只能在文学之上看文学,他的文学理解被意识形态挤压到一个狭小的角落,其自相矛盾之处也极为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批评
三种姿态
文学之外
文学之中
文学之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
被引量:
4
11
作者
柳春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138,共8页
熔铸唐宋是姚鼐诗学理论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践由两方面展开,一是推崇诗学中的"雅颂"传统,推举儒者之诗,突出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二是在具体诗法上,学习杜甫和黄庭坚,以文法为诗法,偏重诗歌结构和内在气韵的流转。姚氏诗学...
熔铸唐宋是姚鼐诗学理论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践由两方面展开,一是推崇诗学中的"雅颂"传统,推举儒者之诗,突出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二是在具体诗法上,学习杜甫和黄庭坚,以文法为诗法,偏重诗歌结构和内在气韵的流转。姚氏诗学理论具有纠偏的时代意义,在创作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者之诗
雅颂传统
文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抒情”理论的可能与限度——以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为中心的透视
被引量:
1
12
作者
李阳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8,共8页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的看重,实际上,其转向抒情的原因即在于不满启蒙、革命话语的单一化范式,而希图以“抒情”为参数,将二元论述三角化,关注三者间的联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王氏将抒情与史诗的互动窄化地置换为抒情与革命的博弈,有意无意地模糊抒情与启蒙以及启蒙与革命的异同。这就隐隐透露出王德威抒情论中的诗学政治,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直接理解成了“诗史”,这也正解决了抒情如何介入的问题,而他的思考便是对于“诗史”的现代意义的重新发明,即“朝向史诗时代的批判抒情主义”。不过,王氏的抒情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所谓单一化史诗模式的批判之上的,其论调似又陷入了某种多元论的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史诗
启蒙
革命
诗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13
作者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法
文学
独异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民初小说批评话语中的“自述”与写实
14
作者
罗紫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4,共10页
由于晚清以来描摹社会、揭露现实类小说的盛行,“五四”前后,评论界竞相对小说的写实问题展开讨论。评论者凤兮在自己的文章中以“自述体”一词代替写实,一方面重视写实的价值,同时也认为以作者自己为作品主角的自述体小说存在不够写实...
由于晚清以来描摹社会、揭露现实类小说的盛行,“五四”前后,评论界竞相对小说的写实问题展开讨论。评论者凤兮在自己的文章中以“自述体”一词代替写实,一方面重视写实的价值,同时也认为以作者自己为作品主角的自述体小说存在不够写实之处。其后的吴宓等人指出写实小说的弊端,而沈雁冰则否定时下流行小说隶属于写实派的身份和价值。整体上,他们对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在写实方面的肯定呈逐渐递减之势。但凤兮所谓的“自述体”在强调写实的同时,也间接地触及小说的虚实问题、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呈现出在传统小说批评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双重影响下评论者对小说认识的突破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述体
民国初期
小说批评
虚构
写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的比较
被引量:
1
15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89-94,共6页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似之处,所使用的概念也较为切近。但是,由于这两个抒情诗美学体系所赖以产生的民族和历史的背景不同,二者的理论内涵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诗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
意象
美学
审美范畴
浪漫主义
柏拉图
西方抒情诗
艺术境界
浪漫型
黑格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干预生活”
16
作者
罗竹风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30-35,共6页
文艺界对于干预生活这个问题、曾经开展过一些讨论,但意见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作家有权判断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后果,应当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干预生活是文艺的一种根本性功能。第二种,干预生活不能限于揭露生...
文艺界对于干预生活这个问题、曾经开展过一些讨论,但意见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作家有权判断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后果,应当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干预生活是文艺的一种根本性功能。第二种,干预生活不能限于揭露生活阴暗面的作品,如果不包括歌颂新事物的作品在内,它就不够全面,因而缺乏科学性;不如用面向生活、指导生活加以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生活
深入生活
作家
文艺与生活
社会生活
文艺作品
文艺界
生活方式
工农兵
口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知性不能掌握美”
17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4期117-117,共1页
王元化在《论知性的分析方法》(见《上海文学》82年9期】一文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新鲜观点。文章指出: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
王元化在《论知性的分析方法》(见《上海文学》82年9期】一文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新鲜观点。文章指出: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中也能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文章对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关于知性的观点作了简明的分析,概括它有三个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在关系
片面化
理性认识
黑格尔
内在联系
马克思
简单化
主要方面
康德
感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间离效果: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
被引量:
6
18
作者
余宝琳
王晓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9-94,66,共7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西方抒情诗
间离效果
抒情诗歌
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诗歌
大学出版社
语境
柏拉图
现在时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社会生活是文学的终极原因
19
作者
谭运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13,共8页
在哲学上,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到文学理论上来,就是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因此,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文学理论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此...
在哲学上,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到文学理论上来,就是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因此,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文学理论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此作为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社会意识
文学起源
作品
巫术活动
苏珊·朗格
丰富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实”不等于“存在”
2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7-47,共1页
周政保在《中国小说的出路》(光明日报89年5月23日)一文中指出: 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所注重与强调的是复制与再现,我们常常沉醉于一般的社会生活世界面不能自拔与超越,以至于把审美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的通俗社会学的分析方面,这样也就忽略...
周政保在《中国小说的出路》(光明日报89年5月23日)一文中指出: 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所注重与强调的是复制与再现,我们常常沉醉于一般的社会生活世界面不能自拔与超越,以至于把审美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的通俗社会学的分析方面,这样也就忽略了富有哲学意味的穿透与行而上的抽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哲学意味
社会学
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
现实主义
精力集中
思想主题
审美
再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苏轼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向峰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81-88,共8页
文摘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很少有人象苏轼那样精通多种艺术门类,富于实践创造并又表述了全面深刻的美学见解。充分的事实证明,苏轼是一位全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艺术高手,了解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物与意——从生活对象到艺术形象的审美转化在苏轼的全部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出他是特别重视对于所要再现的物质对象的摄取和把握的,从不凭空创造,显示了现实主义的严谨态度。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艺术
现实主义
审美转化
艺术实践
艺术家
艺术表现
审美表现
艺术再现
苏轼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黑格尔的性格说
被引量:
2
2
作者
漆绪邦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15-30,共16页
文摘
在差不多的文学批评、文艺理论著作和教科书中,在谈到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总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至于什么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黑格尔关于人物性格有些什么样的见解,这些见解又何以值得恩格斯如此的重视,论者一般都不加深究。
关键词
人物性格
典型性格
人物形象
黑格尔
美学
普遍意义
性格特征
文学创作
矛盾冲突
古典主义戏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清人评《聊斋》的謀篇布局
被引量:
1
3
作者
蔡国梁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4期109-117,共9页
文摘
小说的评点,是我国独创的文学批评样式。自从万历李卓吾首评、崇祯金圣叹再评《水浒》后,清初毛宗岗又评刻《三国》,一时蔚为风气。迨奇情异彩的鬼狐传——《聊斋》问世,各家更竞相评骘。除康熙的王士祯外,尚有嘉庆的冯镇峦,道光的何守奇、但明伦等,总计十一家之多。其中以但评最为广泛,“传作者苦心,开读者了悟”,不乏发人深省之语。“聊斋评本,前有王渔洋、何体正两家,及云湖但氏新评出,披隙导窍,当头棒喝,读者无不頫首皈依,
关键词
人物性格
聊斋
冯镇峦
但明伦
青梅
文学批评
谋篇布局
丈夫
金圣叹
作用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朱志荣
机构
苏州大学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3-88,共6页
关键词
艺术作品
中国古代
艺术趣味
理趣
鉴赏者
审美意象
思维方式
自然之道
艺术家
审美趣味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治学与写作
5
作者
钱谷融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6,共3页
文摘
一、谈治学治学的道理和做人是一致的,首先必须真诚。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或以治学为职业的人来说,他的为人可能主要就是从他的治学态度上集中体现出来的。所谓治学和为人的真诚,也就是指他在这两方面的认真严谨与诚心诚意。没有这种对于治学的真诚态度。
关键词
职业
自身修养
治学态度
写作理论
知识分子
集中体现
写作方法
汉语写作
独创
宽容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言的诗性资质——《文学言语学》札记
被引量:
4
6
作者
鲁枢元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1-47,共7页
文摘
无庸讳言,以往的语言学研究中,不管是外国的学者或中国的学者,在研究汉语言对标定的参照系都是西方的语言观念。这种语言观念总是指示人们:人类语言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语言,一是重在表现的情感语言,一是重在认知的科学语言,情感语言更多地凭仗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心理意象,被视为“低级语言”,科学语言更多地借助言语自身的关系、结构、法则、逻辑。
关键词
汉语言
人类语言
语言观念
心理意象
参照系
札记
拼音文字
汉文字
汉文化圈
逻辑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能说我国传统不重视人的主体性
7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5-95,共1页
文摘
田中禾、何向阳在《文学与人的素质》(《文学世界》1995年1期)一文中指出:就人的发现来说,我国三大文化哲学思想在此达到惊人的一致,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抛开穷、达两极性不谈,其中也隐喻了文人素质的最低准则;道家的“我命在我不在天”与“天人合一”,都有强悍的主体中心意识,而非一般理解的单纯师从自然的退隐或消极;释家佛学更是讲究修身养性、超尘拔俗,超脱轮回与无常的宿命之外仍含有极浓烈的主体选择性,释家为印度传来,暂不论,前两种本土文化哲学合并起,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内圣”的核心,便是素质;所以不能武断地讲我国文化对主体性不重视.
关键词
重视人
主体性
主体选择性
哲学思想
人的素质
人的发现
思想内涵
主体中心
文学世界
兼济天下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我便是大我
8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70,共1页
文摘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还有另一条见解现在很少有人说,也是应该好好说的.那就是,最好的形式应该化作内容,最好的“怎么说”应该化作“说什么”,最好的作者应该在他们的叙述对象里悄悄消失,从而达到“无我”之境.无我便是大我.古典的《史记》、《荷马史诗》等等多是无我亦即大我的作品,
关键词
“无我”之境
创作主体
叙述对象
《荷马史诗》
《史记》
韩少功
《新民晚报》
人类心灵
现代人
作品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命 儒道 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
9
作者
陈晓芬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3,共7页
关键词
欧阳修
创作主张
散文风格
文章观
文学主张
创作个性
对文
本原
探求
体认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茅盾观照文学的三种姿态
10
作者
周兴华
机构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文摘
茅盾生命的不同时段,对文学观照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初时他在文学之外看文学,强调文学功能;随着创作的展开,他对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于是开始走入文学之中看文学,在强调文学功能的同时,也强调文学效果,这使得他与只强调前者的革命阵营产生了激烈冲突。在担任了文化部长之后,茅盾只能在文学之上看文学,他的文学理解被意识形态挤压到一个狭小的角落,其自相矛盾之处也极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
茅盾文学批评
三种姿态
文学之外
文学之中
文学之上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
被引量:
4
11
作者
柳春蕊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138,共8页
基金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摘
熔铸唐宋是姚鼐诗学理论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践由两方面展开,一是推崇诗学中的"雅颂"传统,推举儒者之诗,突出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二是在具体诗法上,学习杜甫和黄庭坚,以文法为诗法,偏重诗歌结构和内在气韵的流转。姚氏诗学理论具有纠偏的时代意义,在创作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
关键词
儒者之诗
雅颂传统
文法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抒情”理论的可能与限度——以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为中心的透视
被引量:
1
12
作者
李阳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8,共8页
文摘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的看重,实际上,其转向抒情的原因即在于不满启蒙、革命话语的单一化范式,而希图以“抒情”为参数,将二元论述三角化,关注三者间的联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王氏将抒情与史诗的互动窄化地置换为抒情与革命的博弈,有意无意地模糊抒情与启蒙以及启蒙与革命的异同。这就隐隐透露出王德威抒情论中的诗学政治,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直接理解成了“诗史”,这也正解决了抒情如何介入的问题,而他的思考便是对于“诗史”的现代意义的重新发明,即“朝向史诗时代的批判抒情主义”。不过,王氏的抒情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所谓单一化史诗模式的批判之上的,其论调似又陷入了某种多元论的话语霸权。
关键词
抒情
史诗
启蒙
革命
诗史
Keywords
lyricism
epic
enlightenment
revolution
shishi(poetry as history)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13
作者
胡行舟
机构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文摘
本文对德里达的《前判:在法的前面》进行系统梳理和阐发。德里达的论题叠合了两个面向:一是法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法。“法的文学”指向法的叙述性和虚构性,法自身没有本质,它最中心的系谱历史不可讲述,可也正是它本源的空缺导致了叙述在延迟中的差异化重复。“文学的法”则指向文学的建制和惯例,一个文本一旦开始书写,就已经在彰显法的作用并完成“合法的”表述行为,文学的阅读和流通也在法中。引入《类型的法则》,会让我们进一步窥见法与文学的互相支配和生产,它更带来了文学和法的关系的性别化和性爱化。本文首先着眼于德里达讨论的两个面向,刻画出法与文学“禁忌之恋”的基本样貌。本文继而从中抽绎出德里达着重论述的独异性问题,并再结合《法的力量:权威的“神秘基础”》一文阐明法的普泛性与个体存在的独异性之间的裂痕以及由此而来的正义的不可能性,并探问文学的独异性如何有可能为个体存在的独异性赋能,让法也伫立在文学的前面。
关键词
德里达
卡夫卡
法
文学
独异性
Keywords
Derrida
Kafka
law
literature
singularity
分类号
I0-05 [文学—文学理论]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民初小说批评话语中的“自述”与写实
14
作者
罗紫鹏
机构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4,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清末民初小说作者述考”[项目编号:19YJC751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文论研究文献辑录、学术史考察及数据库建设(1911—1949)”[项目编号:18ZDA24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由于晚清以来描摹社会、揭露现实类小说的盛行,“五四”前后,评论界竞相对小说的写实问题展开讨论。评论者凤兮在自己的文章中以“自述体”一词代替写实,一方面重视写实的价值,同时也认为以作者自己为作品主角的自述体小说存在不够写实之处。其后的吴宓等人指出写实小说的弊端,而沈雁冰则否定时下流行小说隶属于写实派的身份和价值。整体上,他们对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在写实方面的肯定呈逐渐递减之势。但凤兮所谓的“自述体”在强调写实的同时,也间接地触及小说的虚实问题、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呈现出在传统小说批评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双重影响下评论者对小说认识的突破与局限。
关键词
自述体
民国初期
小说批评
虚构
写实
Keywords
personal accounts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riticism of novels
fiction
realism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K258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的比较
被引量:
1
15
作者
蓝华增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89-94,共6页
文摘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似之处,所使用的概念也较为切近。但是,由于这两个抒情诗美学体系所赖以产生的民族和历史的背景不同,二者的理论内涵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诗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传统。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
意象
美学
审美范畴
浪漫主义
柏拉图
西方抒情诗
艺术境界
浪漫型
黑格尔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干预生活”
16
作者
罗竹风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2期30-35,共6页
文摘
文艺界对于干预生活这个问题、曾经开展过一些讨论,但意见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作家有权判断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后果,应当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干预生活是文艺的一种根本性功能。第二种,干预生活不能限于揭露生活阴暗面的作品,如果不包括歌颂新事物的作品在内,它就不够全面,因而缺乏科学性;不如用面向生活、指导生活加以替代。
关键词
干预生活
深入生活
作家
文艺与生活
社会生活
文艺作品
文艺界
生活方式
工农兵
口号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知性不能掌握美”
17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4期117-117,共1页
文摘
王元化在《论知性的分析方法》(见《上海文学》82年9期】一文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新鲜观点。文章指出: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中也能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文章对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关于知性的观点作了简明的分析,概括它有三个特性,
关键词
外在关系
片面化
理性认识
黑格尔
内在联系
马克思
简单化
主要方面
康德
感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间离效果: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
被引量:
6
18
作者
余宝琳
王晓路
机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9-94,66,共7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西方抒情诗
间离效果
抒情诗歌
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诗歌
大学出版社
语境
柏拉图
现在时态
分类号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社会生活是文学的终极原因
19
作者
谭运长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13,共8页
文摘
在哲学上,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到文学理论上来,就是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因此,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文学理论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此作为逻辑起点。
关键词
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社会意识
文学起源
作品
巫术活动
苏珊·朗格
丰富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实”不等于“存在”
20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7-47,共1页
文摘
周政保在《中国小说的出路》(光明日报89年5月23日)一文中指出: 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所注重与强调的是复制与再现,我们常常沉醉于一般的社会生活世界面不能自拔与超越,以至于把审美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的通俗社会学的分析方面,这样也就忽略了富有哲学意味的穿透与行而上的抽象。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哲学意味
社会学
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
现实主义
精力集中
思想主题
审美
再现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苏轼的美学思想
王向峰
《文艺理论研究》
198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黑格尔的性格说
漆绪邦
《文艺理论研究》
198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清人评《聊斋》的謀篇布局
蔡国梁
《文艺理论研究》
198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论
朱志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治学与写作
钱谷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汉语言的诗性资质——《文学言语学》札记
鲁枢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不能说我国传统不重视人的主体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无我便是大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生命 儒道 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
陈晓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茅盾观照文学的三种姿态
周兴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
柳春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抒情”理论的可能与限度——以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为中心的透视
李阳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法与文学的“禁忌之恋”——在德里达《在法的前面》的前面
胡行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民初小说批评话语中的“自述”与写实
罗紫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的比较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论“干预生活”
罗竹风
《文艺理论研究》
198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知性不能掌握美”
《文艺理论研究》
198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间离效果: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
余宝琳
王晓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论社会生活是文学的终极原因
谭运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现实”不等于“存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