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9-94,66,共7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55
-
1张节末.纯粹中国美学话语:何以可能[J].思想战线,2007,33(2):7-12. 被引量:2
-
2许苏民.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不同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核——兼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化心理素质的建构[J].江汉论坛,1986(10):22-27. 被引量:10
-
3林理彰,祝远德,王晓路.中国诗学[J].东方丛刊,2004(3):21-26. 被引量:3
-
4高玉.论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153-158. 被引量:4
-
5丸山昇,王俊文(译).回想——中国,鲁迅五十年[J].鲁迅研究月刊,2007(2):117-128. 被引量:3
-
6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被引量:10
-
7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被引量:4
-
8塔达基维奇 褚朔维 译.《西方美学概念史》[M].学苑出版社,1990年.. 被引量:5
-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被引量:25
-
10布鲁姆 徐文博 译.《影响的焦虑》[M].三联书店,1989年.第27页.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彭体春,范明英.无我之境与无我精神[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67-69.
-
2刘艳芬.诗悟与禅悟——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75-79. 被引量:2
-
3彭体春.一时一景一样情,两种语境两诗心——卢挚《秋景》与济慈《秋颂》的比较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9):147-150. 被引量:3
-
4石朝辉.从“尚简”意识看当代中国文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4):65-67.
-
5闫月珍.跨语际沟通:遮蔽与发明——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16(2):163-172. 被引量:6
-
6李凤亮,周飞.空泛与错位的“非虚构诗学传统”——评宇文所安《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J].文艺研究,2019(4):154-160. 被引量:3
-
7郭红丽.让“想象”像花儿一样绽放——例谈巧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美术想象力的三个“锦囊妙计”[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9,0(7):131-132.
-
8陈小亮.隐喻、寓言与抒情诗:比较语境下余宝琳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J].华文文学,2020(4):102-109.
-
9胡旻.宇文所安的征兆诗学与杜诗新诠[J].华文文学,2022(3):104-110. 被引量:1
-
10史笑添.现世的共感网络——宇文所安“非虚构诗学”之本质及相关论争[J].中国文化研究,2024(2):27-38.
-
1余宝琳,耿百鸣,乐俊华.抒情诗的比较研究——读《诗经》札记[J].文艺理论研究,1984(2):85-89.
-
2王晓路.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8(4):86-91. 被引量:1
-
3布·摩里赛特,苏汶.电影小说[J].世界电影,1994,0(2):4-17. 被引量:1
-
4孙东歌.人道主义的现在时态[J].书屋,2002(9):14-16. 被引量:4
-
5齐萌,李平.厄普代克与《兔子,跑吧》[J].世界文化,1997,0(1):9-10. 被引量:1
-
6钟友循.诗意地把握现实人生──姜贻斌窑山人物系列小说中的审美态度及其精神意向[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14(4):46-51.
-
7赵珂.在参照中彰显中国文论传统的民族特色──余宝琳关于中西文论术语的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1997(4):135-137.
-
8邹建军,覃莉.华兹华斯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J].中外诗歌研究,2012(4):16-17.
-
9许祖华.鲁迅小说的基本幻象与音乐[J].文学评论,2010(4):109-115. 被引量:5
-
10王姝.现代文体转型下的历史空间化写作——论现代历史小说的现时叙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1):114-11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