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鹮非繁殖期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1
作者 朱芸 王凯红 +7 位作者 李洪磊 徐向龙 段文斌 陈浩 邱国强 陈卫华 卢靖 丁长青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5,共13页
野化训练是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工程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行为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放飞个体能否在野外成功存活与繁殖。目前对野化训练朱鹮个体的行为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定量化指标,难以对个体状态和野化训练效果进行科学评... 野化训练是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工程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行为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放飞个体能否在野外成功存活与繁殖。目前对野化训练朱鹮个体的行为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定量化指标,难以对个体状态和野化训练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因此,有必要构建并完善朱鹮的行为谱(ethogram)和PAE编码系统(posture-act-environment coding system),探究PAE编码行为谱的实际应用途径,为野化训练朱鹮的行为监测和行为生态学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的观察结果,于2023年6–9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江苏盐城、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陕西洋县朱鹮生态园野化训练大网笼内朱鹮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完善了朱鹮非繁殖期的描述性行为谱和PAE编码行为谱。共辨识并定义朱鹮非繁殖期的行为19类112种,包括个体行为12类74种、互动行为2类19种、社群行为2类7种和异常行为3类12种。共编码朱鹮非繁殖期的姿势(P码)9种、动作(A码)19类112种、环境(E码)13种。本研究基于行为PAE编码计算盐城和洋县野化训练朱鹮的行为多样性并探究取样方法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验证了PAE编码系统用于简化行为记录和定量化分析的可行性,为动物行为观察记录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案例。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动物行为模式的不确定性或可变性(即行为多样性)可间接反映野化训练动物的环境条件差异,为圈养动物的健康监测、繁育个体筛选提供了“行为字典”和基于行为的评估方法,也为濒危野生动物野化放归前的个体评估和野化训练成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行为谱 PAE编码系统 野化训练 再引入 行为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一例朱鹮微量元素锌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被引量:2
2
作者 庆保平 翟天庆 +1 位作者 丁海华 闫鲁 《野生动物》 2009年第3期147-148,共2页
2008年4月,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1只朱鹮背部羽毛严重缺失,病变部位绒羽脱落,片羽羽干质脆易断,中下部羽丝缺失,在距皮肤0.3~0.5cm处折断脱落。实验室诊断发现血液中微量元素锌含量较低,通过补充微量元素锌进行治疗... 2008年4月,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1只朱鹮背部羽毛严重缺失,病变部位绒羽脱落,片羽羽干质脆易断,中下部羽丝缺失,在距皮肤0.3~0.5cm处折断脱落。实验室诊断发现血液中微量元素锌含量较低,通过补充微量元素锌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微量元素 脱羽 治疗
下载PDF
开口箭种质资源及其混伪品的SSR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征 周天华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4-79,共6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开口箭种质资源的DNA鉴定方法,构建其指纹图谱,为开口箭及其混伪品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应用7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对10份开口箭种质资源和5份混伪品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开口箭种...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开口箭种质资源的DNA鉴定方法,构建其指纹图谱,为开口箭及其混伪品鉴定提供参考依据。应用7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对10份开口箭种质资源和5份混伪品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开口箭种质资源及其混伪品的遗传多样性丰富,7对SSR引物共检测出21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位点数为3.0;基于SSR分子标记的DNA指纹图谱可将开口箭种质及其混伪品完全区分开。该研究建立的SSR指纹图谱可用于开口箭种质资源标准化分析及市场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箭 SSR标记 指纹图谱 种质资源 混伪品鉴定
下载PDF
佛保文化特征探析
4
作者 高洁 曹庆 +1 位作者 王纳 党超琪 《新丝路(下旬)》 2019年第22期40-43,共4页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文”“化”并联使用,则是“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是“以文教化”思想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文”“化”并联使用,则是“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是“以文教化”思想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使用 化成天下 以文教化 学科探究 特征探析
下载PDF
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朱鹮潜在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翟天庆 李欣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61-2370,共10页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物种与环境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研究充满变数。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人们开始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研究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朱鹮(Nipponia nippon)为研究对象,介绍组合模型综合比较方法的特点...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物种与环境关系的不确定性使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研究充满变数。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人们开始用组合模型综合比较的方法研究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朱鹮(Nipponia nippon)为研究对象,介绍组合模型综合比较方法的特点。朱鹮曾经高度濒危,目前种群大小在迅速恢复中;然而其分布区依旧狭小,气候变化可能是朱鹮面临的新威胁。应用BIOMOD模型中的9种模型,选择了每年的最低温和最高温、温度的季节性变异、每年的总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异共5个气候因子,依据WorldClim气候数据的CGCM2气候模型的A2a排放情形,计算了朱鹮当前(1950—2000年)的适宜生境和2020年、2050年、2080年3个阶段的潜在生境范围。结果表明朱鹮潜在生境将逐渐北移,生境中心脱离现在的保护区。因此,制定朱鹮的长期保护策略是必要的。9个模型在预测结果上、变量权重上和拟合优度的指标上都有差异,反映了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效应比较复杂,应用多个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模型所导致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朱鹮 组合模型 生境偏移 BIOMOD模型
下载PDF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超 刘冬平 +7 位作者 庆保平 丁海华 崔迎亚 叶元兴 路晋 闫鲁 柯立 丁长青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6-671,共6页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野生种群 同步调查 夜宿地 扩散
原文传递
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学红 蒋琳 +3 位作者 王强 张伟 程鲲 丁海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76-5184,共9页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的警戒距离为(38.57±14.01)m,惊飞距离为(23.84±9.45)m,警戒距离是惊飞距离的1.6倍左右,两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干扰者的衣着颜色是影响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的主要因子,朱鹮对鲜艳衣物敏感。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减小,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但朱鹮对道路有一定回避效应。建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应该是以警戒距离(AD)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朱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38.572≈4700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禁止游客穿着鲜艳色衣物进入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Nipponia nippon) 人类干扰 耐受性 警戒距离 惊飞距离
下载PDF
应用Maxent模型分析秦巴地区朱鹮适宜繁殖地的分布 被引量:18
8
作者 颜文博 王琦 王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明确濒危鸟类的潜在繁殖地分布,对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十分重要。本文以朱鹮(Nipponianippon)为研究对象,选取125个朱鹮巢址分布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潜在繁殖地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土壤... 明确濒危鸟类的潜在繁殖地分布,对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十分重要。本文以朱鹮(Nipponianippon)为研究对象,选取125个朱鹮巢址分布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潜在繁殖地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土壤亮度、坡度、土壤绿度是影响朱鹮繁殖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对模型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8.1%、18.3%、16.4%和14.3%。朱鹮适宜繁殖地分布的最佳海拔范围是500~1200m;土壤亮度指数结果显示,适宜繁殖地的分布随着地表裸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繁殖地的适宜度与坡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绿度指数结果显示,朱鹎繁殖地在中等程度的植被覆盖区域适宜度最高,低植被覆盖区域和高植被覆盖区域的适宜度都降低。当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suitabilityindex,HSI)阈值分别大于0.5、0.6、0.7时,研究地区内朱鹮适宜繁殖地的总面积分别是1682.63km2、944.38km2、432.96km2。本研究揭示秦巴地区适宜繁殖地的分布和面积可以满足朱鹮未来几年的自然扩散和再引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地 Maxent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被引量:15
9
作者 卢靖 丁长青 +2 位作者 庆保平 王超 闫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8,共8页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啄、咬甩、洗涮行为极显著地高于华阳群(P<0.01),低头寻觅、滤啄行为极显著地低于华阳群(P<0.01),掏挖行为在两群间无显著差异(P>0.05),华阳群缺少撕扯行为;冬季2群朱鹮觅食行为型差异性与秋季基本类似,但洋县群的掏挖行为显著高于华阳群(P<0.05),华阳群缺少划动寻觅、撕扯和咬甩行为。在华阳大网笼,训练朱鹮的惊飞持续时间为(96.5±84.9)s,显著长于洋县朱鹮(40.6±51.3)s,且降落地点的选择不同。2010年7月至12月中旬,华阳群部分个体表现出地面夜宿的异常行为。分析认为,造成觅食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个网笼所提供饲料的形状以及觅食地条件不同,惊飞时间和降落地点的差异与网笼内隐蔽区域的大小有关,而异常的地面夜宿行为与华阳网笼开始训练时栖位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野化训练 觅食行为 夜宿行为 惊飞行为 行为差异
原文传递
朱鹮保护30年——基于社区的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典范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冬平 王超 +2 位作者 庆保平 丁海华 陆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2-619,共8页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 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在我国陕西省洋县被发现。经过30余年卓有成效的保护,这个极小种群已发展到1000只左右,并提供种源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重建了10个饲养种群和4个再引入野生种群,全球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朱鹮保护创造了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的奇迹,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30余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朱鹮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结合保护目标的需要,当地保护机构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逐步探索了一套基于社区的朱鹮保护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朱鹮保护当中,并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总结了30余年来陕西洋县在政策导向、居民参与、栖息地改善与损失补偿、社区发展扶持和社区宣教等方面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探讨了朱鹮保护今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基于社区的保护 极小种群野生动物 濒危物种 洋县
下载PDF
中国野生朱鹮的繁殖现状和种群数量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超 张亚祖 +3 位作者 曾键文 高洁 闫鲁 刘冬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3-150,共8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野生朱鹮的繁殖特征和最新的种群数量,为朱鹮种群的现状评估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3―6月对陕西省洋县及周边地区的朱鹮巢址进行调查,统计每巢的环境因子和繁殖参数,分析营巢成功率和繁殖生产力;... 【目的】了解和掌握野生朱鹮的繁殖特征和最新的种群数量,为朱鹮种群的现状评估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3―6月对陕西省洋县及周边地区的朱鹮巢址进行调查,统计每巢的环境因子和繁殖参数,分析营巢成功率和繁殖生产力;于2019年9月对朱鹮的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统计朱鹮的数量和年龄结构。根据巢址的密度,在ArcView GIS 3.3中使用核密度法(Kernel)计算不同巢区的分布和面积,在SPSS 22.0中使用列联表分析(Crosstabs)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朱鹮繁殖参数的差异。【结果】2019年共统计到朱鹮巢址449个,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洋县(66.8%)和毗邻的城固县(29.0%)。朱鹮的核心巢区和常规巢区面积分别为244.1 km 2和1523.7 km 2,其中核心巢区的营巢密度为0.73巢•km^-2,远高于常规巢区的0.16巢•km^-2。朱鹮的营巢成功率为66.4%,在核心巢区、常规巢区和外围巢区中营巢成功率依次上升且差异极为显著。朱鹮的繁殖生产力为2.05,其中外围巢区的繁殖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2个巢区。共统计到营巢树种19种,主要为松树(30.2%)、榆树(28.6%)和山杨(26.6%)。朱鹮在3种主要营巢树种的营巢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松树上的繁殖生产力显著较高。在38个夜宿地同步记录到朱鹮2571只,其中,洋县和城固县的夜宿地数量分别占73.7%和15.8%,夜宿的朱鹮数量分别占73.0%和23.4%。夜宿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1.6%。【结论】我国野生朱鹮的数量稳步增长,巢址和夜宿地仍然主要分布在洋县和毗邻的城固县。但核心巢区的种群增长可能已经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朱鹮种群正在加速向外围地区扩散。种群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将对今后的种群增长速度产生影响。加强对核心分布区栖息地的恢复以及对外围分布区的保护管理,将是促进朱鹮种群持续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生产力 夜宿地 同步调查 环境容纳量
下载PDF
朱鹮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12
12
作者 庆保平 丁海华 +2 位作者 刘晓倩 任志宏 张耀相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1-53,共3页
从发病死亡朱鹮肝、脾中分离出一株革兰阴性杆菌,经生物学特性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该菌对小鼠有很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氯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先锋噻肟、... 从发病死亡朱鹮肝、脾中分离出一株革兰阴性杆菌,经生物学特性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该菌对小鼠有很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氯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先锋噻肟、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有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分离 鉴定 朱鹮
下载PDF
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翟天庆 丁海华 +5 位作者 张治 庆保平 王超 柯立 蒙进荣 陈有平 《野生动物》 2008年第6期319-321,共3页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三方面,系统总结了1981~2008年间朱鹮拯救与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并针对迁移后的种群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三方面,系统总结了1981~2008年间朱鹮拯救与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并针对迁移后的种群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 再引入
下载PDF
35年来朱鹮的保护经验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10
14
作者 闫鲁 黄治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0-896,共7页
为了进一步复壮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梳理了1981—2016年(35年间),中国政府对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专门的... 为了进一步复壮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梳理了1981—2016年(35年间),中国政府对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专门的朱鹮保护机构,采用“保护站+农户”的管理模式对朱鹮开展保护监测,不断改善朱鹮繁殖区、游荡区和越冬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野生种群的稳步发展。其后,通过迁地保护——笼养种群的建立和再引入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扩展了朱鹮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截至2016年底,人工饲养朱鹮数量1020只,野外朱鹮数量2016只,共计3036只。同时,在朱鹮各个领域研究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由于朱鹮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需要制定长远的总体规划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发朱鹮品牌,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集群带动农民脱贫和朱鹮栖息地环境改善,实现朱鹮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就地保护 再引入 人工饲养
下载PDF
野生朱鹮秋季种群数量调查评价方法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键文 权海云 +5 位作者 庆保平 王超 闫鲁 段文斌 高洁 张跃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9-333,共5页
利用ArcGIS点密度分析工具对2012年、2013年、2014年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夜宿地的同步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朱鹮游荡期的日活动距离,划分了朱鹮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斑块是指夜宿地与觅食活动区相组合... 利用ArcGIS点密度分析工具对2012年、2013年、2014年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夜宿地的同步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朱鹮游荡期的日活动距离,划分了朱鹮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斑块是指夜宿地与觅食活动区相组合的一定面积的区域。斑块内各夜宿地之间可能存在个体移动,从而给准确统计朱鹮数量造成困难。我们通过求斑块相对重要性指数的方法,评估秋季朱鹮种群同步数量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相对重要性指数绝对值越大,斑块越稳定、完整;其中,2012年调查结果可靠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稳定性 评估 数量调查
下载PDF
我国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米玲 李海建 庆保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2年第1期41-42,共2页
本文就有关在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蜱及其传播的人兽共患病作一赘述。其中包括蜱的生存种类与一般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蜱媒疾病与季节气候之间的关系、传播疾病的蜱媒的界定、蜱媒与疾病的关系、蜱媒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蜱媒疾病的防控。
关键词 蜱媒疾病 季节气候 流行病学 防控
下载PDF
野生朱鹮疫源疫情监测现状 被引量:6
17
作者 闫鲁 《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第2期66-68,共3页
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教训,对朱鹮自然保护区动物疫源疫情监测要点及控制措施进行探究和分析,旨在提出更优的监测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 朱鹮 野生动物 疫源疫情 监测
下载PDF
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修复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红斌 韩露露 +3 位作者 佟昕 庆保平 段文斌 曾键文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1期60-65,共6页
文章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构成问题,并对朱鹮3个活动周期范围内的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生境因子问题;然后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节点存在... 文章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构成问题,并对朱鹮3个活动周期范围内的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生境因子问题;然后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节点存在的具体生境问题,尝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的设计方法,对重要节点——河流生境因子进行生境修复,设计适宜度较高的朱鹮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栖息地 生境修复 景观设计 陕西洋县
下载PDF
朱鹮野化种群对冬季低温的行为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莉 王子健 +9 位作者 易华清 周亮 吕洪伟 王毅花 陈丽霞 段文斌 陆军 江红星 晏鹏 刘冬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794,共7页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北戴河 低温 行为响应
原文传递
陕西汉中朱鹮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状况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超 闫鲁 +2 位作者 高洁 曾键文 刘冬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2-719,共8页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日益增多,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现象日益普遍,其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自2018年首次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发现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高压输电铁塔上营巢以来,至2020年累...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日益增多,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现象日益普遍,其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自2018年首次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发现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高压输电铁塔上营巢以来,至2020年累计在4个铁塔上统计到7个营巢记录。铁塔巢址通常比树巢更高[(16.3±7.2)m,n=4],距离干扰源如机动车道[(140±66)m,n=4]和居民点[(162±95)m,n=4]较近,距离觅食稻田较远[(235±79)m,n=4]。铁塔巢址的繁殖生产力为2.3±0.5(n=6),显著高于树巢,其原因可能是铁塔巢址较为稳固,不易被大风损毁,且天敌危害较少。由于铁塔巢址周边适于营巢的乔木较多,因而这种异常的营巢现象并非源于天然营巢树木的缺乏。对1只铁塔巢址出生的个体进行了卫星跟踪,表明其第1年的扩散距离为2.0 km,小于树巢出生的个体,而且其活动核心区覆盖了巢址和3条输电线路;第2和第3年的活动核心区分别向外扩散15.5 km和15.3 km,但夏季仍有约1个月的时间返回出生巢址附近。可见这些个体对铁塔和输电线路这种特殊的出生地有较深的印记,今后选择在铁塔上营巢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近年来朱鹮在铁塔上的营巢记录和巢址的重复使用情况,我们认为这一异常营巢行为并非偶然个例,今后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对电网安全造成潜在风险。2018年的一个铁塔巢址造成输电线路的跳闸后,幼鸟被成功转移至旁边弃用的喜鹊(Pica pica)巢中并顺利出飞,这为类似情况的应对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此外,建议在野生朱鹮分布区的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位置安装人工栖架和人工巢筐,既可以满足朱鹮的繁殖需求,又能减少对输电线路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输电线路 输电铁塔营巢 繁殖生产力 印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