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食型玉米育种目标和品种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42
1
作者 史振声 张喜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6-18,共3页
本文根据鲜食型玉米的特殊性 ,结合我国鲜食型玉米科研和生产现状 ,就现阶段鲜食型玉米的育种目标和有关鲜食型玉米的品质、产量。
关键词 鲜食型玉米 育种目标 品种标准 甜玉米 糯玉米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不同株型玉米形态、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肖万欣 刘晶 +2 位作者 史磊 赵海岩 王延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690-3701,共12页
【目的】阐明不同株型玉米在氮素和密度互作下获得高产的形态生理互利机理,进一步提升密植玉米综合生产力。【方法】2014—2015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为主区,氮素(N_1:0,N_2:90 kg N·hm^(-2)和N_... 【目的】阐明不同株型玉米在氮素和密度互作下获得高产的形态生理互利机理,进一步提升密植玉米综合生产力。【方法】2014—2015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为主区,氮素(N_1:0,N_2:90 kg N·hm^(-2)和N_3:180 kg N·hm^(-2))为裂区、密度(D_1:45 000株/hm2,D_2:60 000株/hm^2和D_3:75 000株/hm^2)为裂裂区,测定了植株形态、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施氮对节间长度、叶倾角、叶色值、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均高于密度调控,茎粗、光合速率和穗粒数对增密响应程度较高。与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茎粗随密度提高降幅较小,第1—3节间长度对增密响应迟钝,随施氮量增加显著缩短(P_(N2→N3)=0.004—0.028),第4—5节间长度对增密的负响应幅度(10.9%)均高于平展型玉米同节间长度对其的正响应幅度(3.3%)。施氮可降低紧凑型玉米棒三叶叶倾角2.9°±1.1°,增密后,其穗下叶叶倾角降幅较高。紧凑型玉米叶色值对施氮量的响应峰值(N_3)高于平展型玉米(N_2),增密对其光合速率的负效应相对较小,在N_3和D_3处理下,其叶色值和光合速率均高于平展型玉米。紧凑型玉米穗粒数与粒重受氮密调控影响比平展型玉米小,其收获指数较高,且在氮/密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_(N1→N3)=0.16,P_(D1→D3)=0.12),而平展型玉米在氮/密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_(N1→N3)=0.03,P_(D1-D3)<0.01)。紧凑型玉米和平展型玉米分别在N_3D_3和N_3D_1处理下获得较高产量,增密和施氮对其籽粒产量的贡献比分别是1﹕2.3和1﹕4.0。【结论】与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茎基部横/纵向生长对氮密协同提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施氮可降低紧凑型玉米棒三叶叶倾角,提高穗位叶光合性能。紧凑型玉米在高密高氮处理下较好的形态生理协调性保证了生育后期相对较高的物质转化效率,最终获得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型 氮素 种植密度 形态 光合性能 产量
下载PDF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和高产育种方向 被引量:32
3
作者 陈长青 白石 +1 位作者 史磊 孙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135-4136,4149,共3页
对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玉米生产 高产育种 紧凑型品种
下载PDF
浅议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孙丽惠 陈长青 +2 位作者 李月明 孔菲 叶雨盛 《辽宁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64-66,共3页
为促进我国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从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栽培增产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方向发展。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 为促进我国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从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栽培增产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方向发展。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栽培增产的基本趋势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栽培增产技术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育种的现状、发展方向与对策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延波 金君 +1 位作者 吴玉群 石清琢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7-139,共3页
阐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包括种质基础、杂种优势模式、审定品种应用情况和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等,提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辽宁省
下载PDF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常程 张书萍 +2 位作者 刘晶 赵海岩 王建迎 《辽宁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以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和部分群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产量潜力差异明显,为郑单958>丹玉39>连玉16;紧凑型品种达到最大产量潜力所需的密度较大,平展型品种较小;... 以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和部分群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产量潜力差异明显,为郑单958>丹玉39>连玉16;紧凑型品种达到最大产量潜力所需的密度较大,平展型品种较小;密度增大条件下,均表现为双穗率降低,空秆率提高,其中密度对紧凑型品种郑单958的双穗率影响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两者;总体来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品种的双穗率较低,空秆率较高,而紧凑型株型品种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株型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种子活力的发展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28
7
作者 郝楠 王建华 +1 位作者 李宏飞 李月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45,49,共3页
种子活力是反映种子在各种条件下具有的潜在萌发与出苗能力,以及贮藏性能的性状,受遗传、种子发育期间的环境条件及贮藏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较种子标准发芽率更能说明种子质量的优劣。本文从种子活力概念的发展、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以... 种子活力是反映种子在各种条件下具有的潜在萌发与出苗能力,以及贮藏性能的性状,受遗传、种子发育期间的环境条件及贮藏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较种子标准发芽率更能说明种子质量的优劣。本文从种子活力概念的发展、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以及目前测定种子活力的常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活力 活力检测 冷冻发芽 电导率测定 人工加速老化
下载PDF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现状 被引量:23
8
作者 叶雨盛 孙甲 +1 位作者 郝楠 李哲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6-78,共3页
介绍近年来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创新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的状况提出其相应的种质创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创新
下载PDF
深松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郭家萌 刘振朝 +11 位作者 高强 薛吉全 高聚林 翟广谦 柳家友 孙海昆 郭新平 边少锋 王俊河 王延波 张东兴 陈新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为了研究深松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9个试验站进行深松改土与常规旋耕对比的联网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耕作,3个区域深松均表现出了增产趋势,产... 为了研究深松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9个试验站进行深松改土与常规旋耕对比的联网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耕作,3个区域深松均表现出了增产趋势,产量增加的中值为5.8%,其中,东北和西北区域的增产幅度高于华北区域,而东北区域秋季深松增产的变异低于春季深松。相比于常规旋耕,深松对玉米植株地上部氮和磷的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区域深松处理的地上部吸氮量和吸磷量均有所增加,中值分别为24%,5%和10%以及17%,8%和19%。深松处理增加了东北和西北区域土壤表层(0—15cm)和亚表层(15—25cm)的有效磷含量,而在华北区域没有趋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分布
下载PDF
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月明 郝楠 +2 位作者 孙丽惠 张庆芳 叶雨盛 《辽宁农业科学》 2013年第1期38-40,共3页
种子活力是种子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有关种子活力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从种子活力的概念、测定种子活力的实际意义以及目前测定种子活力的常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种子活力 测定方法
下载PDF
辽宁中部适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克如 李少昆 +11 位作者 王延波 赵海岩 沈玉忠 蔡丹丹 肖万欣 姜文野 黄兆福 翟立超 李璐璐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7-102,共6页
为推动机械粒收技术在东北玉米产区的推广,于2013-2017年在辽宁中部的铁岭、新民、沈北新区和海城开展了10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通过对73个参试品种135个品次测试表明:(1)玉米子粒含水率随收获时间的推迟总体呈下降趋势,... 为推动机械粒收技术在东北玉米产区的推广,于2013-2017年在辽宁中部的铁岭、新民、沈北新区和海城开展了10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通过对73个参试品种135个品次测试表明:(1)玉米子粒含水率随收获时间的推迟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辽宁中部地区,在9月27日至10月22日期间收获,有92个品次子粒含水率≤25%,占68.1%;在10月20-22日收获,有93.0%的品种子粒含水率低于25%,处于适宜机械粒收的子粒含水率范围;(2)按产量水平和子粒含水率双向平均法作图分析表明,在2个以上点次稳定表现出产量高于平均值、含水率低于平均值的品种有迪卡159、德育919、农华205、丰垦139、东单6531和中科玉505,建议作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而产量高但含水率高的品种翔玉998可作为搭配品种;(3)推荐品种产量与当地生产参照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相当,但子粒含水率较郑单958低1.7~7.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 玉米 品种 机械粒收 子粒含水率 产量
原文传递
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隋阳辉 高继平 +3 位作者 刘彩虹 徐正进 王延波 赵海岩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143,共7页
为探讨东北冷凉地区水稻秸秆适宜的还田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水稻光合能力、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条件下2种还田方式均能促进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尤其是炭化还田在成熟期较直接还田... 为探讨东北冷凉地区水稻秸秆适宜的还田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水稻光合能力、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条件下2种还田方式均能促进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尤其是炭化还田在成熟期较直接还田干物质积累更多;不施用氮肥条件下炭化还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有增加趋势,但直接还田与对照相比却降低了地上部干物质量。2种还田方式都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趋势,炭化还田和直接还田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9%和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炭化还田 秸秆还田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氮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不同玉米品种间、混种植栽培的技术探讨 被引量:21
13
作者 史振声 张喜华 +2 位作者 李凤海 王志斌 王宏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113,共3页
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对玉米不同单交种混种、间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做了探讨。论述了新型的群体结构、生物多样性及当代杂种优势等理论基础,研究了品种的遗传背景、农艺性状、形态学特性、生理生态差异和抗逆性等栽培技术方面的技术... 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对玉米不同单交种混种、间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做了探讨。论述了新型的群体结构、生物多样性及当代杂种优势等理论基础,研究了品种的遗传背景、农艺性状、形态学特性、生理生态差异和抗逆性等栽培技术方面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混种 间种 群体结构
下载PDF
高稳系数法在玉米区试中的应用与评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丽颖 王金君 +1 位作者 石清琢 姜敏 《杂粮作物》 CAS 2005年第2期69-71,共3页
用高稳系数(HSC)分析了2003年国家玉米区域试验东华北春玉米(二组)产量汇总资料,结果表明,辽127、渝单8号、TY90128、LD9002和丹3086为高产稳产性品种;同时还分析了平均产量(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回归系数(b)、HSC值之间的相... 用高稳系数(HSC)分析了2003年国家玉米区域试验东华北春玉米(二组)产量汇总资料,结果表明,辽127、渝单8号、TY90128、LD9002和丹3086为高产稳产性品种;同时还分析了平均产量(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回归系数(b)、HS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准确、可靠、简便易行,并与实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稳系数法 相关性
下载PDF
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限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少昆 王克如 +10 位作者 王延波 赵海岩 沈玉忠 蔡丹丹 肖万欣 姜文野 黄兆福 翟立超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167,共6页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粒收质量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1.38%,5组试验均高于国家标准≤5%的要求,破碎率偏高是目前辽宁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93%,低于国家标准≤5%要求,但不同试验组间差异较大,变幅为0.78%~12.60%,部分田块机械粒收产量损失较大;(3)57个品次样本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5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子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和杂质率高的重要因素;(4)产量损失主要来自落穗损失,占总损失量的63.2%~92.5%,落穗损失与植株倒伏倒折密切相关;(5)10月中下旬(10月13日至10月21日)收获,87.2%的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下降至25%以下,处于适宜机械粒收水分范围。本研究认为,辽宁中部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玉米适采期长,10月中下旬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不是当前制约机械粒收质量和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而后期茎秆衰老慢和抗玉米螟、茎腐病品种的选育,控制倒伏与落穗的技术措施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地区 玉米 机械粒收 子粒含水率 倒伏倒折 产量损失
原文传递
试论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的研究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邓丽琴 祝朋芳 陈长青 《杂粮作物》 CAS 2004年第5期280-281,共2页
从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不同研究领域出发,就常规育种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和分子育种所存在的应用潜力,比较了二者在植物育种上的侧重,并从育种工作的实际需要等角度,提出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方法的取舍和联系。
关键词 常规育种 分子育种 关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效应研究 Ⅱ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志新 曹敏建 孙宏东 《杂粮作物》 CAS 200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研究了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认为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品种,密度对其影响较小,在研究密度效应时此3个性状可以不做重点考查;穗长、穗粗、行粒数的差异虽然来自于品种要多一些,但密度的效... 研究了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认为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品种,密度对其影响较小,在研究密度效应时此3个性状可以不做重点考查;穗长、穗粗、行粒数的差异虽然来自于品种要多一些,但密度的效应加大,在研究密度效应时该3个性状应适当加以考查;倒伏率、空秆率、ASI、秃尖长受密度影响最大,在研究密度效应时应重点加以考查,并且可以做为品种耐密与否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玉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祥久 姜敏 +3 位作者 李哲 刘静 石清琢 高长健 《杂粮作物》 CAS 2004年第5期258-260,共3页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玉米自交系及杂交一代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含量、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而蛋白质含量受基因加性效应...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玉米自交系及杂交一代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含量、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而蛋白质含量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质性状 配合力
下载PDF
温度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郝楠 王延波 李月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3,共5页
以辽单565、辽单145、东单90等10个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变化不同品种发芽率、苗高、苗干重、根长及根干重等各项生理指标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品种各项... 以辽单565、辽单145、东单90等10个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变化不同品种发芽率、苗高、苗干重、根长及根干重等各项生理指标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品种各项生理指标随温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出现在33℃的温度处理。将10个品种的5个温度敏感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东单90为不耐低温品种;辽单565、辽单120、丹玉39为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温度 萌发特性 低温胁迫
原文传递
国内几个主要玉米群体材料配合力分析及利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志新 姜敏 +1 位作者 王金君 江丹 《杂粮作物》 CAS 200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对国内12份有代表性的玉米群体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48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株高、抽丝期、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倒伏率、百粒重、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的GCA、SCA、TCA。结果表明群体吉综A、辽旅综、中... 对国内12份有代表性的玉米群体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48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株高、抽丝期、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倒伏率、百粒重、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的GCA、SCA、TCA。结果表明群体吉综A、辽旅综、中综3号、豫综5号、WBMC4、中综4号在东北春玉米区应用前景较好,丹340/WBMC4、丹340/中综3号、丹340/中综4号、掖478/辽旅综、掖478/吉综A、丹340/吉综A是较好的杂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配合力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