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昂 徐向升 邹正升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88-390,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容易形成慢性化。目前认为免疫耐受性是建立HBV持续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但在HBV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CTL与PD-1/PD-L1、树突状细胞和CD4+CD2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容易形成慢性化。目前认为免疫耐受性是建立HBV持续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但在HBV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年来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CTL与PD-1/PD-L1、树突状细胞和CD4+CD25+T调节细胞等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 慢性化
下载PDF
基因芯片在病毒性肝炎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滕光菊 邹正升 李保森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4-186,196,共4页
基因芯片是一种新型的基因功能分析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在基因诊断、基因表达、基因组研究、药物筛选、发现新基因及各种病原体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以及... 基因芯片是一种新型的基因功能分析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在基因诊断、基因表达、基因组研究、药物筛选、发现新基因及各种病原体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以及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以后形成慢性感染、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基因芯片 基因诊断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辛绍杰 张玲霞 +7 位作者 朱传琳 胡谨华 段学章 游绍莉 胡良平 邹正升 毛远丽 皇甫玉珊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 (CH)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及CH的临床诊断。方法 对973例C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判别分析 ,采用肝功能指数 (AAPEA指数 )分析血清生化... 目的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 (CH)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及CH的临床诊断。方法 对973例C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判别分析 ,采用肝功能指数 (AAPEA指数 )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在CH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CH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总胆红毒 (TBIL)、白蛋白 (ALB)、白 球蛋白比值 (A G)、蛋白电泳γ球蛋白 (γG)、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胆碱酯酶 (CHE)等生化指标及B超脾脏厚度等 ,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总体误判率为 2 8 1% ,但对中、重度误判率较高。肝功能指数 (AAPEA)指数与CH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纤维化程度及病理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5 9、0 5 45及 0 5 2 9(P <0 0 0 0 1)。结论 PA、ALT、TBIL、ALB、A G、γG、CHE、AST等生化指标以及B超脾脏厚度在判定CH程度方面有重要意义。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对CH中、重度误判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理 血清学 诊断
原文传递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1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杜宁 牛小霞 韩军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2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内镜检 诊断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季伟 王慧芬 +3 位作者 冯传前 鞠连才 赵敏 貌盼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一10(IL-1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离15例CHB病人及6名正常人血清及PBMC。PBMC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场毒素...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一10(IL-1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离15例CHB病人及6名正常人血清及PBMC。PBMC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场毒素B(SE)或重组HBcAg(rHBcA)共培养48小时后,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0水平。结果CHB病人血清IL-10水平为(123.11±13.89)ng/L,正常对照组平均为(95.97±11.68)ng/L,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PBMC体外培养48小时,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rHBCAde导病人PBMC产生的IL-10水平最高,达(369.5±30.52)ng/L。HBVDNA阳性病人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病人。慢性轻度和中度肝炎病人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0水平又高于慢性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结论CHB病人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0水平升高可能与HBV持续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保森 邹正升 +4 位作者 张伟 赵军 常彬霞 唐彦 尚丽丹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最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最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腹水 凝血酶原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莉 韩萍 纪冬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治疗 长期疗效观察 肝炎肝硬化 活动性肝硬化 病毒复制 严重并发症 乙型肝炎 反复异常 失代偿期 慢性乙肝 采取措施 肝衰竭 病情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季伟 王慧芬 +3 位作者 冯传前 鞠连才 赵敏 貌盼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凋亡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凋亡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体外单独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域重组HBcAg(rHBcA)共培养,用荧光素YOPRO-1和Hoechst33342对PBL染色,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体外培养48小时后,无论自发性还是由SEB或<rHBcAg诱导的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rHBcAg诱导的PBL凋亡率最高,达24.6%。血清HBeAs阳性组患者PBL凋亡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患者。慢性轻度和中度肝炎PBL凋亡率又高于慢性重度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PBL凋亡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中免疫活性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邹正升 徐东平 +8 位作者 李保森 黄磊 福军亮 张政 金磊 刘庆峰 张辉 辛绍杰 王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2416-2419,共4页
目的明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肝内浸润的淋巴细胞(LILs)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异同以及在慢重肝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毛玻璃研磨加自然沉降肝细胞的方法,对11例慢重肝接受... 目的明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肝内浸润的淋巴细胞(LILs)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异同以及在慢重肝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毛玻璃研磨加自然沉降肝细胞的方法,对11例慢重肝接受肝移植患者的 LILs 进行提取、分离。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慢重肝患者 LILs 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并行对比分析,同时与正常人 LILs 及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慢重肝患者 LILs 中CD4^+T 淋巴细胞及 B 细胞的频率分别为17%±6%及3.0%±1.0%,明显低于外周血中各自的频率,分别为32%±8%及21.4%±12.2%(均 P<0.01),而 CD8^+T 淋巴细胞、NK 及 NKT 细胞的频率分别为38%±13%、34%±18%及10%±4%,明显高于外周血中各自的频率,分别为26%±6%、15%±9%及6%±4%(均 P<0.05);(2)与正常对照相比,LILs 中 CD3^+及 CD4^+T 淋巴细胞明显要高(P<0.05或 P<0.01),而 NK 细胞及 NKT 细胞要低些;(3)与正常对照相比,慢重肝患者 LILs 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之比,CD3^+、CD4^+、CD8^+T 淋巴细胞有更高的比值(CD4^+T 淋巴细胞 P<0.01),B细胞及 NKT 细胞有更低的比值(P<0.01或 P<0.05)。结论肝脏内大量免疫活性细胞的浸润,尤其是 CD4^+、CD8^+T 淋巴细胞、NK 细胞的大量浸润对于慢重肝的发病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53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国凤 李莉 +2 位作者 高君 李梵 李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3期1625-1628,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 15 3例PBC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35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有典型的皮肤瘙痒者占 43 79% ,肝肿大占 46 41% ,脾肿大者占 39 87% ,有皮...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免疫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观察 15 3例PBC的临床表现 ,并分析有关实验室检查资料 ,35例行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有典型的皮肤瘙痒者占 43 79% ,肝肿大占 46 41% ,脾肿大者占 39 87% ,有皮肤、巩膜黄染者占 84 30 % ,随病情进展血清胆红素 (SB)逐步上升 ,而胆碱酯酶 (CHE)逐步下降 (P <0 0 1) ;丙氨酸转氨酶 (ALT)、人血白蛋白在病程晚期明显下降 (P <0 0 5 ) ,ALT、CHE与SB呈酶 胆分离现象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在病情晚期反而上升 (P <0 0 5 ) ;碱性磷酸酶 (ALP)、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在病情早期即明显升高 ,随病情进展到中期ALP明显下降 (P <0 0 5 ) ,到晚期GGT明显下降 (P <0 0 1)。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者占83 7%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M2 )阳性者占 6 9 3%。 35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确诊病例中 ,10例为AMA阳性者 ,2 5例为血清学检测全阴者。结论  5 0 %以上的PBC无典型临床症状 ;80 %以上的PBC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确诊 ;部分依临床资料不能确诊病例 ,应行肝脏组织学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特点 自身抗体 临床表现 诊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文传递
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季伟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9年第4期145-151,共7页
蛋白酶抑制剂是继逆转录酶抑制剂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它在治疗HIV感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无论体内还是体外试验,均已发现了耐蛋白酶抑制剂的病毒株。突变株病毒主要有表型突变和基因型突变两种形式... 蛋白酶抑制剂是继逆转录酶抑制剂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它在治疗HIV感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无论体内还是体外试验,均已发现了耐蛋白酶抑制剂的病毒株。突变株病毒主要有表型突变和基因型突变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又与病毒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的主要突变和次要突变密切相关。研究HIV耐蛋白酶抑制剂的机理,将有助于合理、有效地进行临床HIV感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HIV 病毒突变 耐药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4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国凤 马威 +1 位作者 李莉 李冰 《肝脏》 2003年第1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研究 病理学
下载PDF
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的策略与问题 被引量:4
13
作者 苏海滨 王慧芬 季伟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的不断进展,联合抗病毒治疗已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案,并且较单一药物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本文就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优越性、理论依据、方法及存在问题作了综述。
关键词 联合用药 抗病毒药 疗效 复发
下载PDF
薰衣草对慢性肝病患者睡眠时间延长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春梓 张黎明 《现代护理(上旬版)》 2007年第4期895-897,共3页
目的了解薰衣草对慢性肝病患者在改善睡眠、延长睡眠时间上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有睡眠障碍的慢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薰衣草温水擦浴及足浴组(薰衣草组)、护士引导下渐进性放松训练组(放松组)、联合组及对照组,观察并评价干预前、干预... 目的了解薰衣草对慢性肝病患者在改善睡眠、延长睡眠时间上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有睡眠障碍的慢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薰衣草温水擦浴及足浴组(薰衣草组)、护士引导下渐进性放松训练组(放松组)、联合组及对照组,观察并评价干预前、干预1周及2周后其睡眠自评总分值、睡眠时间分值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方法问的效果及特点。结果薰衣草温水擦浴及足浴能有效降低慢性肝病患者的SRSS自评总分及延长睡眠时间。结论薰衣草温水擦浴及足浴是一种简便易行、快速有效的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睡眠障碍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薰衣草 睡眠时间
下载PDF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惠明 尚丽丹 李宁 《现代护理》 2007年第07Z期1883-1884,共2页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9例肝源性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患者心理负担减轻,对饮食及用药知识有所了解,降低了低血糖反应和糖尿病足的发生。结论通过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9例肝源性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患者心理负担减轻,对饮食及用药知识有所了解,降低了低血糖反应和糖尿病足的发生。结论通过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疾病的控制及转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肝病 护理
下载PDF
靶向鼠双微粒体2反义寡核苷酸诱导HepG2细胞凋亡 被引量:1
16
作者 滕光菊 滕光寿 +5 位作者 李保森 邹正升 张伟 赵军 常彬霞 唐彦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88-789,共2页
鼠双微粒体2(MDM2)基因最初是从一个含有双微粒体(DM)的自发转化的BALB/3T3DM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一个高度扩增的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和抑癌基因蛋白p53相互作用。MDM2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在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是正常肝细... 鼠双微粒体2(MDM2)基因最初是从一个含有双微粒体(DM)的自发转化的BALB/3T3DM细胞中克隆出来的一个高度扩增的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和抑癌基因蛋白p53相互作用。MDM2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在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是正常肝细胞的2.4倍,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形成和进展,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本研究针对MDM2基因应用特异反义寡核苷酸(ASO)降低HepG2细胞内MDM2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HepG2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肝癌的反义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脱氧寡核苷酸 反义
原文传递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TP结合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国凤 王琳 +5 位作者 成军 张玲霞 李力 张健 邵清 纪冬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聚合酶-N末端蛋白 (TP)相互结合的肝细胞蛋白 ,进一步探讨TP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TP片段 ,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 10 9并在其内表达 ... 目的 筛选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聚合酶-N末端蛋白 (TP)相互结合的肝细胞蛋白 ,进一步探讨TP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TP片段 ,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 10 9并在其内表达 ,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 ,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苷酶 (X-α-ge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 ,DNA序列测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成功获得了 4 7个与TP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 ,包括人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SREBP1)、RNA聚合酶Ⅱ亚单位 (hsRPB7)、血浆铜蓝蛋白(CP)等 2 1种已知功能蛋白质基因和 19个假设蛋白基因。结论 HBVDNA聚合酶-TP可以与某些已知和未知功能蛋白相互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 乙型肝炎病毒DNA 结合蛋白 酵母双杂交技术 筛选 质粒 血浆铜蓝蛋白 DNA聚合酶 阳性克隆 RNA聚合酶Ⅱ
原文传递
泛昔洛韦治疗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莉 邵清 +1 位作者 张健 纪冬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0-391,共2页
目的 观察泛昔洛韦对HBV慢性感染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89例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 ,和单用泛昔洛韦治疗组 32例 ,和单用α 干扰素 2 9例和单用拉米夫定 2 8例两个对照组 ,对比观察三组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 目的 观察泛昔洛韦对HBV慢性感染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89例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 ,和单用泛昔洛韦治疗组 32例 ,和单用α 干扰素 2 9例和单用拉米夫定 2 8例两个对照组 ,对比观察三组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泛昔洛韦血清HBVDNA阴转率 4 0 .6 2 % (13 32 ) ,HBeAg阴转率 2 1.88% (7 32 ) ;对照组α 干扰素血清HBVDNA阴转率 37.93% (11 2 9) ,HBeAg阴转率4 1 38% (12 2 9) ;拉米夫定血清HBVDNA阴转率 6 7.90 % (19 2 8) ,HBeAg阴转率 2 1.4 3% (6 2 8)。治疗组HBVDNA阴转时间最短 1个月 ,最长 3个月 ,平均 1.3个月 ,无 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泛昔洛韦治疗HBV慢性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泛昔洛韦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联合或序贯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莉 成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联合治疗 序贯治疗 抗病毒治疗 基本原则
原文传递
胸腺五肽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莉 纪冬 +2 位作者 韩萍 吴勤 李克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 联合 胸腺五肽 患者 苦参素注射液 Α-干扰素 合病 病毒 病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