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工程技术在阴道成形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伊家嘉(综述) 夏炜(审校) 姚明(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1443-1447,共5页
阴道成形术常用于先天性无阴道、阴道闭锁、两性畸形、后天会阴部损伤、肿瘤切除后盆腔清扫造成的阴道缺如,以及男性要求女性化者,它是解决先天及后天无阴道患者性生活和性角色的根本途径。理想的阴道成形术是为患者冉创造一个解剖和... 阴道成形术常用于先天性无阴道、阴道闭锁、两性畸形、后天会阴部损伤、肿瘤切除后盆腔清扫造成的阴道缺如,以及男性要求女性化者,它是解决先天及后天无阴道患者性生活和性角色的根本途径。理想的阴道成形术是为患者冉创造一个解剖和功能均接近正常的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成形术 组织工程技术 先天性无阴道 应用 会阴部损伤 阴道闭锁 两性畸形 阴道缺如
下载PDF
腋臭外科治疗的临床与病理观察 被引量:77
2
作者 鲁开化 彭湃 +4 位作者 刘斌 潘勇 廖文俊 郭树忠 刘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探讨既可达到治疗彻底、疗效持久、局部美观,又无功能影响、为大家公认的腋臭外科手术术式。方法:对临床588例病例回顾总结及30例病理组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四种主要手术方法(术式)中传统的腋臭根治性切除术272例(其中一半行... 目的:探讨既可达到治疗彻底、疗效持久、局部美观,又无功能影响、为大家公认的腋臭外科手术术式。方法:对临床588例病例回顾总结及30例病理组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四种主要手术方法(术式)中传统的腋臭根治性切除术272例(其中一半行Z成形术)治疗彻底,只有3例(1.1%)有残留气味,但切口瘢痕长,要求修复瘢痕者有36例(包括外院手术后)。吸刮抽吸术46例中治疗不够彻底近期发现残留气味者就有5例。超声抽吸者共43例,经过病理学检查30例中有22例有顶泌汗腺残留,说明单靠超声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腋窝皱襞横形小切口分二层修剪掏出术共227例,有3例有残留气味,但从2007年后进一步改进修剪技术后从病理学观察证实可以达到无顶泌汗腺残留。结论:改良后的腋窝皱襞1~2个横切口(2.5~3cm),翻转皮瓣分二层剥离修剪(简称小切口分层修剪术)可以达到清除大小汗腺,使治疗彻底、并发症少、疗效持久、外形美观、无功能影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顶泌汗腺 切除术 修剪术
下载PDF
血管瘤药物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30
3
作者 伍尚敏 鲁开化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133-137,共5页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二大类,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脉管性疾病多见于婴儿出生时...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二大类,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脉管性疾病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但有60%~70%的血管瘤可能在8岁前消退,其余随年龄增长逐渐扩大。因目前对血管瘤的增殖及消退机制不甚明了,治疗上尚无针对性强的措施。本文就目前血管瘤的药物治疗现状结合近年来的文献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 血管瘤 内皮细胞增生 脉管性疾病 脉管畸形 密度增高 结构异常 发生过程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并发硬结的原因及其处理 被引量:24
4
作者 鲁开化 刘会省 金宝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硬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146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临床应用并发硬结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结果:隆乳并发硬结146例中,硬结一次性处理治愈122...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硬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146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临床应用并发硬结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结果:隆乳并发硬结146例中,硬结一次性处理治愈122例(含同时置换乳房假体隆乳者14例),二次以上处理治愈24例。经对症治疗、按摩、理疗、穿刺抽吸处理后,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注射填充并发症主要是操作方法不正确和使用不当的结果,硬结发生的原因是材料配制和稀释不当,注入腔隙内张力过大所致。在处理上笔者认为对大多数病例仍应坚持抽吸,反复冲洗为主要治疗方法,必要时可以做小切口处理,但应争取不切除正常有血运的乳房组织,以减少再次损伤。经过及时正确地处理,大多数病例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隆乳术 硬结 并发症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的分析处理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会省 鲁开化 韦琪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总结50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本组隆乳并发水凝胶移位的38例患者中,25例经...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总结50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本组隆乳并发水凝胶移位的38例患者中,25例经穿刺抽吸处理后治愈;13例经切开取出水凝胶的同时,置入硅胶假体治愈,疗效满意。面部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者9例。臀部、下肢等部位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者3例。其多数者采用切开取出或经破溃处冲洗取出水凝胶后治愈,或在行其他手术的同时,取出水凝胶后治愈。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软组织填充并发水凝胶移位的原因主要是操作方法、术后处理不正确和受术者保护不当的结果,及时正确地处理,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软组织填充 凝胶移位
下载PDF
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修复隆鼻术后外形不佳 被引量:19
6
作者 潘宝华 夏炜 +4 位作者 栗勇 杨力 夏文森 潘勇 宋保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隆鼻修复术中的手术技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隆鼻术后效果不佳68例患者,手术取出原有的硅橡胶鼻假体,将膨体聚四氟乙烯加强型补片,根据患者的脸型、鼻型、要求以及医学美学观点,进行雕刻后置入体内。其中2... 目的探讨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隆鼻修复术中的手术技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隆鼻术后效果不佳68例患者,手术取出原有的硅橡胶鼻假体,将膨体聚四氟乙烯加强型补片,根据患者的脸型、鼻型、要求以及医学美学观点,进行雕刻后置入体内。其中24例取自体耳软骨,固定于假体的鼻尖部位,以改观鼻尖效果。结果本组患者68例,2例术后1个月时,出现鼻根部过宽,触之假体偏硬,其中1例取出假体修剪后,再次置入,效果良好,另外1例3个月后,逐渐变软,未加处理;还有1例鼻尖部发硬,3个月后缓解;其余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为较理想的隆鼻材料替代品,尤其适合硅橡胶隆鼻术后,外观不佳、鼻尖部张力过大导致鼻尖皮肤变薄的患者;假体复合自体耳软骨能有效延长鼻长度,抬高鼻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体聚四氟乙烯 软骨 隆鼻术
下载PDF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显杰 鲁开化 +2 位作者 艾玉峰 郭树忠 韩岩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的治疗方法。方法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后,向外行走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深面,皮支在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交点处穿出,并营养锁骨上、下区及前胸区皮肤。本组46例患者,颈部瘢痕及... 目的探讨颈前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的治疗方法。方法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后,向外行走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深面,皮支在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交点处穿出,并营养锁骨上、下区及前胸区皮肤。本组46例患者,颈部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45例,胸前瘢痕癌1例,均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转移修复。术中先将颈部瘢痕切除,充分松解挛缩后或将肿瘤切除后,在锁骨上、下及前胸区依创面大小,结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应用解剖,设计皮瓣,转移到受区。如供区采用预扩张术,则供区创面可拉拢缝合。否则,供区需采用断层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本组46例患者,11例为带蒂皮瓣转移,余均为岛状皮瓣转移,颏胸黏连完全纠正,术后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手术可一次完成,无继发畸形,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颈横动脉 修复 瘢痕
下载PDF
耳部瘢痕疙瘩核心切除及瘢痕组织瓣修复并及时放疗的方法介绍 被引量:14
8
作者 鲁开化 李威扬 +7 位作者 马显杰 王璐 彭湃 夏文森 孙峰 杨力 易成刚 石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8期1495-1496,共2页
目的:探讨切除耳部瘢痕疙瘩的手术方法和及时放疗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对1 34例耳部瘢痕疙瘩病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特别对较大的瘢痕疙瘩采用了瘢痕疙瘩核心切除,保留部分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的方法修复缺损,术后及时放疗5天,采用4- ... 目的:探讨切除耳部瘢痕疙瘩的手术方法和及时放疗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对1 34例耳部瘢痕疙瘩病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特别对较大的瘢痕疙瘩采用了瘢痕疙瘩核心切除,保留部分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的方法修复缺损,术后及时放疗5天,采用4- 6Mev电子线照射,每次3- 4Gy,总剂量15- 20Gy.结果:96.27%的效果满意,3.73%部分残留及复发.结论:切除瘢痕疙瘩核心,用部分保留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的修复方法,术后外观满意,及时放疗可以预防或减少复发,方法简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 瘢痕疙瘩
下载PDF
近交系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潘华 郭树忠 +3 位作者 王璐 张旭东 刘丹 刘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及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建立一种可靠、简便而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以近交系Brown 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以股动静脉为血管蒂,进行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 目的: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及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建立一种可靠、简便而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以近交系Brown 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以股动静脉为血管蒂,进行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组(B组)术后腹腔注射CsA剂量为20mg/kg/天。术后观察移植皮瓣的排斥情况和皮瓣存活时间,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对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移植皮瓣均在术后(7±1)天发生明显的逐渐加重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B组移植皮瓣均可良好存活,存活时间均>100天。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皮瓣有血管炎、毛囊炎及真皮炎症等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表现;B组皮瓣均无明显免疫排斥病理学表现。术后IL-2水平与皮瓣表面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排斥反应程度相一致。结论:近交系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是操作更为简易的血管化皮肤移植模型,其免疫排斥的发生易于观察并可稳定控制,是异体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 复合组织异体移植 皮肤移植免疫学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鉴别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潘华 郭树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298-302,共5页
从病理学上,瘢痕(scar)可以分为正常瘢痕(normal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两大类,而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 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这两种病理性瘢痕除了在形态学、组织病理学上存在差异... 从病理学上,瘢痕(scar)可以分为正常瘢痕(normal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两大类,而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 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这两种病理性瘢痕除了在形态学、组织病理学上存在差异之外,治疗上的差别也很明显。然而,对于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鉴别诊断,却没有理想的标准。为了正确区别这两种瘢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现将其成果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鉴别诊断 病理性瘢痕 组织病理学 正常瘢痕 形态学 国内外
下载PDF
整形美容受术者与大学生自我体像差异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如梦 赵佐庆 +1 位作者 郭树忠 马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整形美容受术者与大学生对自我体像的关注程度。方法:采用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分别对实验组85名整形美容受术者和对照组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健康评估相、相貌倾向相、身体部位满意相、超... 目的:探讨整形美容受术者与大学生对自我体像的关注程度。方法:采用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分别对实验组85名整形美容受术者和对照组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健康评估相、相貌倾向相、身体部位满意相、超重相和自我分类相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整形美容受术者与一般人群在对自我体像的关注程度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像 自我体像关系 调查问卷
下载PDF
以颈横动脉分支为蒂的锁骨上皮瓣和颈段皮支皮瓣的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建武 马显杰 郭树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9-242,共4页
前胸是面颈部各类创面的理想供区,早在1988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即开始研究前胸部皮瓣,并首次开发命名了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该皮瓣主要以锁骨上动脉的胸支为供血动脉,血供范围与胸三角皮瓣类似,用于修复各类面颈部创... 前胸是面颈部各类创面的理想供区,早在1988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即开始研究前胸部皮瓣,并首次开发命名了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该皮瓣主要以锁骨上动脉的胸支为供血动脉,血供范围与胸三角皮瓣类似,用于修复各类面颈部创面。锁骨上皮瓣与之类似,也起自颈横动脉的分支锁骨上动脉,然而后者主要以锁骨上动脉的肩峰支为蒂,供血范围为锁骨上区。两者存在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且有一定争议,为进一步提高两皮瓣的认识,对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颈横动脉 比较
原文传递
游离肌瓣移植联合植皮术修复四肢外伤性缺损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桂芫芫 刘云景 +1 位作者 宋保强 王师平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6年第1期53-54,共2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交通事故、生产意外导致的外伤日益增多,特别是伴有骨、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的四肢外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明显增加。由于伤情复杂、组织受损严重、容易感染等诸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上有相当的难度。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交通事故、生产意外导致的外伤日益增多,特别是伴有骨、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的四肢外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明显增加。由于伤情复杂、组织受损严重、容易感染等诸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上有相当的难度。对于上述深部组织外露且伴大量组织缺损的创伤,传统的带蒂皮瓣通常无法完全覆盖创面,而采取游离皮瓣修复,则因皮下臃肿的脂肪组织影响术后外形,而常需多次手术加以修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修复 外伤性 游离肌瓣移植 患者 四肢 植皮术 深部组织外露
原文传递
应用扩张的胸三角皮瓣修复成人面颈部葡萄酒色斑 被引量:8
14
作者 潘勇 杨力 +5 位作者 马显杰 鲁开化 彭湃 卢丙仑 韩岩 郭树忠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通过外科手段修复成人面颈部的葡萄酒色斑。方法应用扩张的胸三角皮瓣修复成人面颈部葡萄酒色斑11例。切除面颈部的血管畸形,转移扩张的胸三角皮瓣覆盖创面,3周以后行断蒂手术。结果扩张后的皮瓣较薄,转移到面部没有明显臃肿,同时... 目的通过外科手段修复成人面颈部的葡萄酒色斑。方法应用扩张的胸三角皮瓣修复成人面颈部葡萄酒色斑11例。切除面颈部的血管畸形,转移扩张的胸三角皮瓣覆盖创面,3周以后行断蒂手术。结果扩张后的皮瓣较薄,转移到面部没有明显臃肿,同时色泽和质地与面部组织相似,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对于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成人面颈部葡萄酒色斑,可以选择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三角皮瓣 扩张 成人 葡萄酒色斑
下载PDF
内眦赘皮矫正同期小切口重睑成形术 被引量:8
15
作者 潘宝华 夏炜 +3 位作者 宋保强 彭湃 郭树忠 樊星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内眦赘皮矫正术与小切口重睑成形术联合美容手术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在设计小切口重睑成形术的同时,在内眦部设计新型的“Z”形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无皮瓣交错),上睑的切开线重叠于重睑线,下睑隐藏于睑缘。结果全组56例,... 目的探讨内眦赘皮矫正术与小切口重睑成形术联合美容手术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在设计小切口重睑成形术的同时,在内眦部设计新型的“Z”形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无皮瓣交错),上睑的切开线重叠于重睑线,下睑隐藏于睑缘。结果全组56例,均获得令人满意的美学重睑形态和内眦部的良好形状效果。结论由于术式使用小切口的重睑形成方法的同时,采用了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瘢痕,该手术方法设计简单、操作容易、符合生理要求、术后重睑及内眦形象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 重睑成形术 小切口
原文传递
整形科分级护理制度的改革与成效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小青 蔡艳丽 +1 位作者 李媚 李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11-12,共2页
目的改革整形科分级护理制度,探索其应用效果。方法整形科根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对护理级别进行重新划分,即病情巡视级别和基础护理级别,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为病情巡视级别,不含该级别所包括的基础护理项目,而患者的基础护... 目的改革整形科分级护理制度,探索其应用效果。方法整形科根据《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对护理级别进行重新划分,即病情巡视级别和基础护理级别,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为病情巡视级别,不含该级别所包括的基础护理项目,而患者的基础护理级别是由责任护士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后制定,为患者提供符合病情的分级护理和基础护理项目,使用PDA进行病情巡视。结果改革分级护理制度后,患者满意度为(97.45±8.88)分,与改革前的(89.85±7.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级护理制度改革有利于护士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作出正确的专业判断,确保护理决策符合患者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科 分级护理 基础护理 满意度
下载PDF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埋置注液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祝闽辉 张栋梁 +2 位作者 叶祥柏 马显杰 郭树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4-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既往就诊病例资料,探寻软组织扩张术埋置注液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并统计西京医院整形外科2003年1月-2012年12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回顾性分析既往就诊病例资料,探寻软组织扩张术埋置注液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并统计西京医院整形外科2003年1月-2012年12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比较,寻找潜在危险因素,将P<0.1的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Backward Conditional逐步回归分析,P<0.05视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2 056人次3 382枚扩张器纳入本课题,埋置注液期共439枚扩张器产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3.0%,各类并发症中以感染与扩张器外露居多,分别为177枚(5.2%)、175枚(5.2%),其后分别为血肿100枚(3.0%),皮肤坏死83枚(2.5%),切口裂开24枚(0.7%),各类扩张器原因需处理者19枚(0.6%),其他特殊类型并发症为面神经功能障碍者2例。经统计分析发现扩张器共置数、扩张器埋置部位与扩张器容积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扩张器共置数、扩张器埋置部位与扩张器容积,单次手术扩张器埋置数越多、手术部位为面颈部及扩张器扩张容积过大时,软组织扩张术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对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扩张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感染 扩张器外露 扩张容积
下载PDF
换脸术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旭东 郭树忠 李荟元 《医学与哲学(B)》 2006年第5期74-75,共2页
换脸术是目前国内外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异体器官移植领域内新的突破,为严重毁容患者带来了重新获得美容的希望。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在远期疗效尚未肯定的情况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做出... 换脸术是目前国内外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异体器官移植领域内新的突破,为严重毁容患者带来了重新获得美容的希望。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在远期疗效尚未肯定的情况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断进行相关研究,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于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移植 颜面缺损 伦理 换脸术
下载PDF
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整复术的术式改良 被引量:7
19
作者 潘宝华 夏炜 +3 位作者 卢丙仑 栗勇 潘勇 郭树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效果。方法手术切口线与口鼻轮廓线相一致,并使鼻翼外侧脚整体旋转复位,重建鼻槛及鼻底,通过鼻腔的V—Y黏软骨瓣使鼻翼软骨上推,矫正鼻畸形。结果自2000年以来,应用此方法对69例...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效果。方法手术切口线与口鼻轮廓线相一致,并使鼻翼外侧脚整体旋转复位,重建鼻槛及鼻底,通过鼻腔的V—Y黏软骨瓣使鼻翼软骨上推,矫正鼻畸形。结果自2000年以来,应用此方法对69例单侧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患者进行了修复,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术后瘢痕线不明显。结论轮廓线切口以及鼻翼软骨上推复位的方法符合唇、鼻的解剖特征,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畸形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Ang2、Tie2基因的RNA干扰及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彪 刘照亮 +4 位作者 林菊丽 单秀英 王美水 张声 鲁开化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Ang2、Tie2基因及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进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pSilencer1.0-U6-Ang2/Tie2-siRN... 目的:探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Ang2、Tie2基因及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进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pSilencer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RT-PCR检测各组HUVECsAng2、Tie2的mRNA表达状况。应用体外血管生成的三维培养模型研究转染后的HUVECs在体外形成血管样结构的情况。结果:pSilencer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HUVECs后,RT-PCR检测结果显示:Ang2、Tie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且siRNA的2条重组质粒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转染后的HUVECs在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血管样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长度均明显减少(P<0.05),表明血管生成受到明显抑制。结论:Ang2-siRNA、Tie2-siRNA能够抑制HUVECs中Ang2和Tie2的mRNA表达,从而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I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及其受体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