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惠品晶 张学光 +3 位作者 薛群 季顺东 董宁珍 刘曼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637-2640,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连续测定29例LAA患者(A组)和11例健康体检者(B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血小板...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连续测定29例LAA患者(A组)和11例健康体检者(B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血小板GMP-140含量增高[(43.78±16.61)ng/ml vs.(9.42±2.96)ng/ml](P<0.01),sCD40L和IL-6亦明显增高[(8.36±4.30)ng/ml vs.(3.52±1.69)ng/ml和(55.59±18.20)pg/ml vs.(30.33±7.45)pg/ml](P<0.01)。A组患者sCD40L与GMP-140水平、sCD40L与IL-6水平、GMP-140与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LAA患者血循环中sCD40L含量升高,提示血小板源性CD40L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介质。循环中sCD40L升高可作为血小板活化、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发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CD40配体 血小板活化 动脉粥样硬化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原文传递
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袁靖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患者为观察...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水平及MMSA-8、MMSA-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患者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被诊断为单纯缺铁性贫血的患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差异。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1年,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年生存情况,根据随访预后疗效将其分为良好组(n=25)和不良组(n=5)。比较不同预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SA-8和MMSA-1 mRNA水平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能。结果:观察组MMSA-8、MMS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5例,良好率为83.33%(25/30)。不良组的MMSA-8、MMS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MSA-8、MMSA-1 mRNA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0.840,95%CI为0.709~0.969、0.661~0.948,预测效能较好。结论:MMSA-8和MMSA-1 mRNA的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呈高水平表达,在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能较好,临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程以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8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1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佩戴口罩对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钱慧雯 季顺东 +4 位作者 高磊 季成 仲崇科 张永红 侯纯琦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分析冬春季佩戴口罩对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每年2~4月因肾衰竭行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0年患者治疗时严格佩戴口罩,2017—2019年患者治疗时未佩戴口罩。分析佩戴口罩对呼吸... 目的分析冬春季佩戴口罩对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每年2~4月因肾衰竭行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0年患者治疗时严格佩戴口罩,2017—2019年患者治疗时未佩戴口罩。分析佩戴口罩对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结果与2017、2018、2019年相比,2020年患者佩戴口罩后呼吸道感染率降低(0.16%vs.0.36%、0.36%、0.47%)(P<0.01)。2020年年龄<60岁和血液透析时间>2年患者佩戴口罩后呼吸道感染率均较2017、2018、2019年降低(0.12%vs.0.44%、0.42%、0.49%和0.18%vs.0.42%、0.43%、0.50%)(P<0.01或P<0.05);而2017—2020年间年龄≥60岁和血液透析时间≤2年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率,尤其是年龄<60岁和血液透析时间>2年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罩 血液透析 呼吸道感染
原文传递
血清可溶性CD40L水平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的研究
4
作者 李锐 陈卫昌 +1 位作者 沈文红 何杨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4 0L(sCD4 0L)水平变化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定量检测 15例正常健康人、10例胃溃疡患者及 4 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清sCD4 0L水平 ,并比较其中...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4 0L(sCD4 0L)水平变化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定量检测 15例正常健康人、10例胃溃疡患者及 4 5例胃癌患者外周血清sCD4 0L水平 ,并比较其中 1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CD4 0L水平变化。结果 胃癌组外周血清sCD4 0L水平 (3 5 7± 1 6 4ng/ml)与正常组 (1 94± 0 86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胃癌患者 (n =10 )血清sCD4 0L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胃癌患者血清sCD4 0L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sCD4 0L水平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检测胃癌患者血清sCD4 0L水平有助于评估胃癌的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TNM分期以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可溶性CD40L 胃癌 肿瘤生物学 相关性 外周血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下载PDF
抗血栓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祝怀平 王迎春 阮长耿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3年第6期453-456,共4页
关键词 血栓性疾病 单克隆抗体 GPⅡb/Ⅲa抗体 抗vWF单抗 抗GPIb单抗 抗GPVI单抗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微颗粒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沈文红 戴兰 +4 位作者 丁礼 任苏勤 须挺 张华 谢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561-563,共3页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含量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qhPMPs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随星形细胞...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含量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qhPMPs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随星形细胞瘤肿瘤级别的升高,术前PMPs水平也随之升高(P〈0.05);术后PMPs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与肿瘤各临床参数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MPs水平与星形细胞瘤及其级别相关,可能成为临床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颗粒 手术 星形细胞瘤
下载PDF
经颅多谱勒检测兔大脑中动脉微血栓栓子的研究
7
作者 惠品晶 刘曼 +5 位作者 季顺东 付志辉 潘高争 张世明 张学光 惠国桢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06-1307,1445,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谱勒(TCD)动态检测兔血栓栓塞模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微栓子信号(MES),观察栓子的负荷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A组含3~5个栓子,B组含6~10个栓子,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 目的应用经颅多谱勒(TCD)动态检测兔血栓栓塞模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微栓子信号(MES),观察栓子的负荷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A组含3~5个栓子,B组含6~10个栓子,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自体动脉血微栓子建立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同时TCD监测MES。栓塞后6 h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及兔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A、B组TCD均监测到MES;B组MRI的T1WI、T2WI及病理观察见梗死灶,而A组仅在弥散加权成像(DWI)见可疑小缺血灶。结论TCD实时、动态观察微栓子信号,能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为临床及早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大脑中动脉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脑血管病
原文传递
人-鼠嵌合抗血小板单抗SZ-2 Fab片段基因的构建和表达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祝怀平 江淼 +1 位作者 戴克胜 阮长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3,79,共4页
目的:降低鼠源性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的免疫原性,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Trizol试剂从SZ-2杂交瘤细胞抽提RNA,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SZ-2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克隆人载体pUCm-T,测序分析。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SZ-2... 目的:降低鼠源性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的免疫原性,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Trizol试剂从SZ-2杂交瘤细胞抽提RNA,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SZ-2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克隆人载体pUCm-T,测序分析。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SZ-2轻、重链可变区基因与人免疫球蛋白γ1重链CH1和κ轻链恒区基因进行拼接,构建人-鼠嵌合Fab片段基 因表达质粒pSW1-2 Fab/Hu,并导入大肠杆菌XL1-blue诱导表达。以ELISA、Western blot和瑞斯托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验证。结果:克隆的基因序列符合小鼠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特征;表达质粒pSW1-2Fab/Hu拼接正确;在大肠肝菌中的表达量约为180μg/L;表达产物具有与血小板GPIb结合的特性并可抑制瑞斯托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结论:成功地克隆了SZ-2可变区基因;并表达了可溶性人-鼠嵌合Fab基因工程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体 单克隆抗体 可变区基因 血小板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抗SZ-21嵌合Fab片段基因的构建和表达研究
9
作者 安广宇 董宁征 +1 位作者 白霞 阮长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为降低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SZ-21的免疫原性,克隆了SZ-21可变区基因,构建并表达人-鼠嵌合Fab基因工程抗体。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从杂交瘤细胞系SZ-21克隆出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然后亚克隆到质粒pSW1中,构建成人-鼠嵌合Fab... 目的为降低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SZ-21的免疫原性,克隆了SZ-21可变区基因,构建并表达人-鼠嵌合Fab基因工程抗体。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从杂交瘤细胞系SZ-21克隆出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然后亚克隆到质粒pSW1中,构建成人-鼠嵌合Fab片段基因质粒pSZ-2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pSZ-21基因构建正确,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可溶性抗体片段,表达产物具有与血小板结合的活性。结论成功地克隆了SZ-21可变区基因,并表达了可溶性人-鼠嵌合Fab基因工程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单克隆抗体 SZ-21可变区基因 构建 克隆 原核表达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 被引量:22
10
作者 范磊 阮长耿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血小板数目减少和皮肤粘膜的出血。发病率约为1/10000。对于ITP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体液免疫仍然是ITP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相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血小板数目减少和皮肤粘膜的出血。发病率约为1/10000。对于ITP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体液免疫仍然是ITP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调节性T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也被证实参与了ITP患者血小板的破坏过程。此外,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紊乱、巨核细胞的异常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和ITP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发病机制 调节性T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抗原呈递细胞 细胞毒性反应 抗原递呈细胞 血小板数目 T细胞介导
下载PDF
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坚 孔小明 +1 位作者 陆士奇 何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438-4439,共2页
目的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FE-ACS)较氯吡格雷的细胞因子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和替格瑞洛治疗组52例,入院时、第4、7天细胞因子的变化,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 目的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FE-ACS)较氯吡格雷的细胞因子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和替格瑞洛治疗组52例,入院时、第4、7天细胞因子的变化,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第4、7天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快,值更低(均P<0.05);治疗3个月,氯吡格雷治疗组的MACE显著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NSTE-ACS较氯吡格雷更快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MACE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书茵 姜俭 +7 位作者 邵荣海 汤文夏 李响 赵益明 张宇航 刘国涛 朱静亚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相关肺动脉高压(PH)病情方面的价值,探索其联合血液学指标评估AECOPD患者合并PH病情的临床应用潜力。方法回顾性筛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诊... 目的探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相关肺动脉高压(PH)病情方面的价值,探索其联合血液学指标评估AECOPD患者合并PH病情的临床应用潜力。方法回顾性筛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ECOPD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根据患者心动超声检查结果计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据此判断患者是否合并PH。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血液标本进行流式分析,探索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联合血液学标志物与AECOPD患者合并PH的相关性及对相关病情的评估价值。结果入组122例患者,分为单纯AECOPD组(n=45)及AECOPD合并PH组(n=77)。按照PASP将入组患者分为无PH组(n=45)、轻度PH组(n=42)、中重度PH组(n=35)。PH组患者患病时间(年:18.3±14.7 vs.11.9±11.4,P<0.05)、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小板活化参数CD62P+/CD61+血小板百分比(%:20.7±8.6 vs.7.9±2.8,P<0.01)和荧光强度(48.8±12.9 vs.38.7±10.6,P<0.01)均明显高于单纯AECOPD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CRP、高IL-6浓度及高血小板活化百分比是AECOPD患者合并PH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拟合优度P=0.984,能正确分类90.2%的研究对象。联合IL-6、CRP及CD62P+/CD61+血小板百分比对AECOPD患者合并PH有一定辅助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AUC=0.972)。血小板活化百分比、PASP与PH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22,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参数CD62+/CD61+血小板百分比对AECOPD患者合并PH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 肺动脉高压(PH) 白细胞介素-6(IL-6) C反应蛋白(CRP)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20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丽娟 余自强 +5 位作者 江淼 白霞 苏健 戴兰 阮长耿 王兆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分析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7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例植物固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外周血细胞、血脂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豆固... 目的分析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7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例植物固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外周血细胞、血脂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豆固醇、二氢胆固醇和谷固醇含量;PCR扩增先证者和家系成员ABCG5/8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结合测序分析突变情况。结果20例植物固醇患者均曾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或Evans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有脾肿大切除史,其中17例患者以血小板减少就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黄褐瘤,部分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9例)、早发型动脉粥样硬化(5例)及关节炎(4例)等。外周血溶血检查发现红细胞脆性增加,血涂片分析发现所有患者血小板大小不等、总体偏大,口形红细胞增多。患者血清谷固醇和豆固醇含量分别为331.05(276.00,670.20)mg/L和244.60(193.78,399.40)mg/L,约为健康人的10倍及24倍。测序分析共发现了ABCG5/8基因中14种突变,2/3位ABCG5基因[(E22X)、p.(R446X)、g.ISV7+3G>A、p.(R446X)、p.(R419H)、g.ISV7+3G>A、p.(G90E)、p.(R389H)及g.7+2G>A];而1/3位ABCG8基因[p.(M614-K628del)、p.(E25X)、p.(L86P fs X185)、p.(R263Q)、p.(E500D fs X604)、p.(G674R)],其中ABCG5 p.(R446X)突变有重现性。结论血小板减少、口形红细胞增多及脾大是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特殊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小板及红细胞形态变化是该类患者典型的特征,临床确诊需进行ABCG5/8基因分析及血清植物固醇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类 血小板减少 异常红细胞 脾大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杨 李锦霞 +2 位作者 朱明清 赵益明 阮长耿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包被抗GPIb(单抗SZ2)、抗GPIIb(单抗SZ22)、抗GPⅢa(单抗SZ21)、抗GPⅡb/Ⅲa(单抗7E3)单克隆抗体的微球捕获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加... 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包被抗GPIb(单抗SZ2)、抗GPIIb(单抗SZ22)、抗GPⅢa(单抗SZ21)、抗GPⅡb/Ⅲa(单抗7E3)单克隆抗体的微球捕获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FITC标记的羊抗人多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检测分析。各取1份SZ2、SZ22、SZ21、7E3抗体阴性和阳性的血小板标本进行批内精密度测定,重复制备20次,上流式细胞仪检测MFI,计算批内CV。各取1份SZ2、SZ22、SZ21、7E3抗体阴性和阳性的血小板标本,每天上流式细胞仪检测1次,共测定8d,计算批问CV。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5例ITP患者、17例NITP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利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4种血小板自身抗体SZ2、SZ22、SZ21、7E3的MFI,利用ROC曲线分析4种血小板自身抗体对诊断IT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采用MAIPA技术对4种血小板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并与流式微球技术检测的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SZ2、SZ22、SZ21、7E3抗体阴性标本的批内CV分别为3.26%、2.86%、1.65%、4.94%,阳性标本的批内CV分别为6.16%、4.88%、5.20%、5.85%。SZ2、SZ22、SZ21、7E3抗体阴性标本的批问CV分别为5.86%、4.74%、5.69%、7.56%,阳性标本的批间CV分别为7.53%、5.49%、7.11%、6.25%。ITP组、NITP组和健康对照组SZ2抗体的MFI别为1.49(0.88~16.24)、1.12(1.00~1.33)、1.01(0.8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89,P〈0.01),SZ22抗体的MFl分别为1.55(0.84—11.30)、1.13(1.00—1.29)、0.98(0.85~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41,P〈0.01),SZ21抗体的MFI分别为1.50(0.87~11.04)、1.13(0.97~1.32)、1.05(0.85—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54.42,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自身抗体 糖蛋白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患者vW因子、P-选择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春芳 朱兰香 张威 《胰腺病学》 2003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P-选择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测定34例AP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患者发病24h的血浆vWF、P...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P-选择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测定34例AP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患者发病24h的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214.6±53.2)%和(81.8±17.7)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7.5±29.6)%和(14.7±4.5)μg/L(P<0.01)。重症AP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251.9±62.7)%和(95.9±21.7)μg/L,显著高于轻型AP患者的(195.8±35.7)%和(73.5±16.1)μg/L(P<0.01)。vWF、P-选择素预测重症A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1.7%、86.4%、88.2%和58.3%、81.8%、73.5%。结论 AP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的过度活化。测定AP患者血浆vWF水平可早期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VW因子 P—选择素 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 测定
下载PDF
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CD36和CD63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海伟 陆骏灏 +6 位作者 赵益明 吉美霞 陈中珍 王卫广 李军根 李永存 陆士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CD36和CD63水平变化及其与内皮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06-2011-11收入我院急诊科的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50例,包括男28例,女22例,年龄(32.3±11....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CD36和CD63水平变化及其与内皮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06-2011-11收入我院急诊科的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患者50例,包括男28例,女22例,年龄(32.3±11.5)岁。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29例)和轻伤组(ISS〈16分,21例);按ARDS诊断标准,分为ARDS组(27例)和非ARDS组(23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14例)。同时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3.5±10.6)岁。各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具有可比性。患者到达急诊科后6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2m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同时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m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血浆vwF水平重伤组明显高于轻伤组(P〈0.05),ARDS组明显高于非ARDS组,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创伤后血小板CD36和CD63的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vWF)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CD36和CD63双阳性率在多发伤合并肺挫伤早期明显增高,和创伤严重程度相关,同时反映了患者肺损伤的程度,这对多发伤合并肺挫伤,特别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肺挫伤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CD36 CD63
下载PDF
sE-Cadherin早期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坚 沈佳庆 +3 位作者 汤海波 孔小明 沈月平 何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E-钙黏素(sE-Cadherin)对早期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69例[轻度急性胰腺炎(MAP)30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23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AP)16例],其他急腹症20例,健康个体20例。采用双抗... 目的探讨可溶性E-钙黏素(sE-Cadherin)对早期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69例[轻度急性胰腺炎(MAP)30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23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AP)16例],其他急腹症20例,健康个体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腹痛开始12、24、48 h血浆sE-Cadherin值,评价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关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析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浆sE-Cadherin值在发病12、24、48 h均呈阳性,但MAP组、健康组、其他急腹症组相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SAP组、SAP组血浆sE-Cadherin值分别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01),且SAP组高于M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E-Cadherin对判断中度以上胰腺炎敏感度92.3%,特异度90%,判断SAP敏感度81.3%,特异度98.1%。sE-Cadherin与乳酸脱氢酶、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白细胞呈线性正相关,与白蛋白呈线性负相关(P均<0.05)。结论 sE-Cadherin对早期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与临床判断严重程度指标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可溶性E-钙黏素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汤立 侯健全 +2 位作者 戴兰 沈文红 陈凤玲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 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 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 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05;PAC-1:A组1. 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活化 血液透析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善宁治疗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坚 陆士奇 +1 位作者 赵益民 徐颖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及善宁治疗的影响作用。方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3例于入院第1、4、7 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8I、L-10、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以30例健康者作...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及善宁治疗的影响作用。方法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3例于入院第1、4、7 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8I、L-10、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入院时SAP、MAP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4、7 d IL-6、IL-8I、L-10水平逐渐下降,其中sICAM-1于第4 d达高峰后下降;MAP患者经善宁治疗(20例)较传统治疗(22例)后细胞因子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血清IL-6I、L-8I、L-10s、ICAM-1水平对判断AP的轻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善宁治疗有助于恢复AP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白细胞介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新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国元 谢燕 +1 位作者 沈蕾 王兆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1-26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6 酮前列腺素F1α(6 酮PGF1α)、8 表氧前列腺素F2α(8 表氧PGF2α)和11 去氢血栓烷B2(DH TXB2)水平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8 例DN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血浆6 酮PGF1α、8 表氧PGF2α和DH TXB2 等检... 目的探讨血浆6 酮前列腺素F1α(6 酮PGF1α)、8 表氧前列腺素F2α(8 表氧PGF2α)和11 去氢血栓烷B2(DH TXB2)水平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8 例DN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血浆6 酮PGF1α、8 表氧PGF2α和DH TXB2 等检测,分别分析其与尿白蛋白分泌率(UAER)的相关关系。结果DN各组血浆8 表氧PGF2α、DH TXB2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且临床期DN组(CDN)高于早期DN组(EDN)(P<0 05);血浆6 酮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且CDN组低于EDN组(P< 0 05);血浆DH TXB2 (r= 0 4391,P<0 05)和8 表氧PGF2α(r=0 4831,P<0 05)均与UAER呈正相关,而血浆6 酮PGF1α与UAER呈负相关(r=-0 3892,P<0 05)。结论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和脂质过氧化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患者 花生四烯酸代谢 6-酮-PGF1Α 血浆 8-表氧-前列腺素F2α 6-酮-前列腺素F1α 11-去氢-血栓烷 PGF2Α DH-TXB2 指标 肾病(DN) 白蛋白分泌率 血管内皮损伤 UAER 脂质过氧化 血小板活化 临床意义 正常对照 相关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