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净山东北部同域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丞 李海波 +5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樊涵 粟海军 胡灿实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600~1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黔金丝猴日间为晨昏型活动,藏酋猴日间为单峰型活动,二者日活动节律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叠度为0.76。二者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季节性重叠程度各有不同(冬=0.64<春=0.68<夏=0.75<秋=0.82),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春夏秋冬<0.01)。【结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揭示了梵净山东北部的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特点,表明在时空关系上二者生态位划分明显。同时,对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有效保护和监管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藏酋猴 空间分布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下载PDF
西双版纳5种附生兰非菌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冯晓晓 陈家杰 +3 位作者 刘峰 胡卫珍 林福呈 章初龙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76-1885,共10页
从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盆距兰Gastrochilus、隔距兰Cleisostoma、毛兰Eria、贝母兰Coelogyne和万代兰Vanda的根、茎、叶分离得到172株非菌根内生真菌,根据ITS1-5.8S-ITS2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盘菌亚门的4纲11目29属... 从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盆距兰Gastrochilus、隔距兰Cleisostoma、毛兰Eria、贝母兰Coelogyne和万代兰Vanda的根、茎、叶分离得到172株非菌根内生真菌,根据ITS1-5.8S-ITS2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盘菌亚门的4纲11目29属,其中炭角菌目、肉座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真菌的相对频率最高;Xylaria、Fusarium和Phoma为主要优势属,相对频率分别为23.3%、14.5%和10.5%,它们的组织专化性不同,其中Xylaria在根、茎和叶均有分布,而Fusarium和Phoma都分离自根部。不同组织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种类组成差异明显,根、茎和叶的内生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4083、1.0312和0.6557,表明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茎、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其中根的主要优势内生真菌类群有Fusarium、Xylaria和Phoma,茎的主要优势内生真菌类群有Xylaria、Pestalotiopsis和Colletotrichum,叶的主要优势内生真菌类群有Colletotrichum、Pallidocercospora、Pantospora和Phyllosticta。从附生兰种类来看,盆距兰、隔距兰、毛兰、贝母兰和万代兰内生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689、2.2635、2.0115、1.9197、1.7139,表明盆距兰和隔距兰内生真菌多样性高于毛兰、贝母兰和万代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兰 内生真菌 相对频率 Shannon 多样性指数
原文传递
云南、浙江、内蒙古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蔚廷 陈家杰 +7 位作者 冯佳威 夏晨阳 邵寅霄 朱逸骁 刘峰 蔡焕满 杨锴斌 章初龙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2-513,共12页
从云南、浙江和内蒙古的30属禾本科植物分离到1821株内生真菌,根据IT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和ITS预测真菌的阈值,将这些菌株鉴定为3门10纲34目216属,其中子囊菌门5纲26目192属,担子菌门3纲6目21属,毛霉门2纲2目3属。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为... 从云南、浙江和内蒙古的30属禾本科植物分离到1821株内生真菌,根据IT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和ITS预测真菌的阈值,将这些菌株鉴定为3门10纲34目216属,其中子囊菌门5纲26目192属,担子菌门3纲6目21属,毛霉门2纲2目3属。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为主要优势纲,相对频率分别为54.8%和30.9%;座囊菌纲的格孢腔菌目和粪壳菌纲的肉座菌目、巨座壳目、小丛壳目、炭角菌目是主要优势目,相对频率分别为26.7%、12.6%、12.1%、11.3%和9.9%。主要优势纲和主要优势目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在鉴定的216个属级分类单元中,7个已知属Colletotrichum、Alternaria、Fusarium、Diaporthe、Penicillium、Arthrinium、Trichoderma和1个分类地位未定的属Pleosporales incertae sedis type12的相对频率大于2%,除了这个分类地位未定的属以外,7个已知属都是广泛分布的真菌;云南、浙江和内蒙古的内生真菌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明显,二地或三地共有的属仅58个,且云南禾本科植物的内生真菌多样性程度最高,内蒙古禾本科植物的内生真菌多样性程度最低;根部和地上部组织的内生真菌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明显,两者共有的属仅53个,地上部组织的内生真菌多样性高于根部组织。因此,进一步深入调查不同区域,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将丰富我们对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旱季生境选择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利民 王志胜 +5 位作者 林柳 杨绍兵 周宾 李春华 熊友明 张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000m以下... 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000m以下的低海拔,坡度小于2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东南、南、北方向的区域。偏好的植被类型是竹阔混交林和灌丛。本研究还分析了该地区自1988~2007年20年间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情况,针对目前南滚河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提出了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栖息地选择 3S技术 保护策略
下载PDF
贵州省自然保护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5
作者 樊涵 杨朝辉 +2 位作者 王丞 毕兴 张明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5-1014,共10页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底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了揭示自然保护地的宏观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底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了揭示自然保护地的宏观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2002—2017年全省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贵州省自然保护地的数量、面积、类别呈现出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状态,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主体,以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空间凝聚的态势不断加强,空间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空间移动的速度不断下降,形成了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导且逐渐稳定的空间格局。自然保护地凝聚过程受地形和植被分布的影响较大;自然保护地趋向于在河流、山脉周围的地势平缓处和植被集中连片处聚集。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影响因素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森林面积和公路里程是影响自然保护地数量、面积空间分异的共同主要因素;不同影响因素交互后的解释力明显加强,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时空动态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原文传递
两种同域分布鹿科动物的共存时空格局 被引量:19
6
作者 邹启先 彭彩淳 +3 位作者 杨雄威 李光容 穆浪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3,共9页
为掌握喀斯特地区同域分布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共存的时空分化格局,利用公里网格布设的红外相机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这2种鹿类进行监测。于2019年2—8月,在151个网格位点分别获得132... 为掌握喀斯特地区同域分布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共存的时空分化格局,利用公里网格布设的红外相机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这2种鹿类进行监测。于2019年2—8月,在151个网格位点分别获得1328张小麂和167张毛冠鹿的独立有效照片,总有效工作时长21234 d。结果表明:(1)在时间活动节律上,小麂与毛冠鹿均属晨昏活动型,均在7月活动强度最高,日和季节性活动节律上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日活动高峰有所不同。(2)在生境利用分布上,小麂与毛冠鹿活动分布的重叠程度并不高,同期监测到两者的位点数仅占总监测位点数的22.11%。(3)在空间格局中(包括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坡位等),两者活动强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论表明,麻阳河同域分布的小麂与毛冠鹿主要以生境利用分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方式共存,而时间分化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掌握喀斯特地区鹿科动物同域分布的共存维持机制及其资源保护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物种 共存时空格局 小麂 毛冠鹿 麻阳河保护区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湿地不同淹水状态的土壤碳氮磷特征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兴福 苏德荣 +4 位作者 吕世海 布和 沃强 韩立亮 罗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04-2212,共9页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为了比较不同淹水状态下草原区河岸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探讨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来表征草原河岸湿地的退化状态,以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河岸湿地为研究对...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为了比较不同淹水状态下草原区河岸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探讨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来表征草原河岸湿地的退化状态,以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河岸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完全退化和未退化河岸湿地,从中选取常年淹水区域(W)、年际干湿交替区域(WD)以及河岸带边缘多年未曾淹没的干燥区域(D)为观测样地,对比研究退化与未退化草原河岸湿地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淹水状态下的表征。结果表明:(1)随着淹水状态的改变,不论是退化河岸湿地还是未退化河岸湿地,不同淹水状态下的土壤C/N、C/P、N/P均差异显著(P<0.05);(2)退化河岸湿地的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9.05、273.08和28.25,与未退化河岸湿地相比(7.85、95.48、11.41)值显著升高;(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总磷与有机碳、全氮显著正相关,与C/N、C/P、N/P负相关,这可能是限制退化河岸湿地土壤养分元素循环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河岸湿地不同淹水状态的土壤碳、氮、磷特征差异明显(P<0.05),尤其是土壤C/P和N/P。与未退化河岸湿地相比,退化河岸湿地的C/N、C/P、N/P均明显高于未退化河岸湿地(P<0.05),因此可以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特征作为草原区河岸湿地退化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区河岸湿地 土壤碳氮磷比 不同淹水状态 辉河湿地
下载PDF
辉河湿地河岸带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罗琰 苏德荣 +3 位作者 吕世海 布和 贺晶 谢晶杰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6-402,共7页
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实验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54种植物,隶属23科44属,物种组成较丰富,种群的优势度较小。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 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实验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54种植物,隶属23科44属,物种组成较丰富,种群的优势度较小。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其最大值都出现在岸边以及距河流100 m和200 m处较近的采样点。随着距河流距离的进一步增大,各指数逐渐减小,在距河流300-700 m的采样点,各指数变化较小,在距河流800-900 m的采样点,各指数进一步减小,其在距河流900 m的采样点达到最小值;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距河流较近的采样点变化较小;而在距河流600-900 m距离的采样点,其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它采样点。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大,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含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冗余分析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含水量是影响辉河湿地河岸带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性质 辉河湿地
原文传递
辉河湿地河岸带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罗琰 苏德荣 +3 位作者 吕世海 布和 贺晶 谢晶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207,共5页
以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以及高程的增加,辉河湿地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的梯度变化,土壤全... 以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以及高程的增加,辉河湿地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的梯度变化,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从岸边芦苇带到岸坡草本植物带呈先增大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同时,土壤酶活性(碱性磷酸酶、脲酶)也随着植被群落的陆向演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整体呈增大趋势,其活性与全氮、全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分析表明,辉河湿地河岸带土壤酶活性不仅与土壤性质有关,与水文状况、微地形、植被演替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河湿地 河岸带 土壤水解酶 土壤性质
下载PDF
贵州杜鹃花属(杜鹃花科)一新种——荔波杜鹃(英文)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正仁 蓝开敏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3-565,共3页
描述了贵州杜鹃花属 (杜鹃花科 )一新种———荔波杜鹃RhododendronliboenseZ .R .Chen&K .M .Lan。该种以花序顶生 ,花冠粉红色 ,宽钟状 ,子房密被白色腺毛 ,柱头头状而近似于凉山杜鹃R .huianumFang,但叶片狭窄 ,宽 1 6- 2 8cm ... 描述了贵州杜鹃花属 (杜鹃花科 )一新种———荔波杜鹃RhododendronliboenseZ .R .Chen&K .M .Lan。该种以花序顶生 ,花冠粉红色 ,宽钟状 ,子房密被白色腺毛 ,柱头头状而近似于凉山杜鹃R .huianumFang,但叶片狭窄 ,宽 1 6- 2 8cm ,花序轴长 1 - 3cm ,花 7- 9朵 ,花冠较大 ,直径约 8cm ,花萼短小 ,长仅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杜鹃花属 杜鹃花科 新种 荔波杜鹃
下载PDF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雄威 吴安康 +4 位作者 邹启先 李光容 张明明 胡灿实 粟海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丰富生物编目,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1种,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丰富生物编目,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1种,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 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鸟兽多样性 生物编目 活动节律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中国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估计与分布 被引量:12
12
作者 牛克锋 肖志 +16 位作者 王彬 杨德 Chia L Tan 张鹏 颜修刚 王华 余波 杨天友 樊均德 崔多英 邹启先 吴安康 魏鲁明 邹浩 Marco Gamba Cristina Giacoma 杨业勤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5-938,共14页
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中国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了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夜宿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问、未出版资料及文献补充4种调查方法。结... 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中国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了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夜宿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问、未出版资料及文献补充4种调查方法。结果表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72群(含保护区外2群)。基于直接计数的25个猴群,计算猴群平均大小为(7.7±2.9)只,并以此计算保护区及周边黑叶猴数量为554只。其中,凉桥片区共有41群,315只;龚溪口片区共有16群,123只;务川片区共有15群,116只。调查发现保护区黑叶猴的分布基本以麻阳河、洪渡河及其支流兰子河为中轴,以箱状河谷的峭壁上和河岸附近的植被区作为主要活动范围。67群猴群发现点位于离河流中轴线缓冲距1 500 m区域以内,占总群数的93.1%。因此,为了确保该物种的生存以及缓解当地人猴冲突,建议重点加强对河流两岸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和自然植被恢复,尤其在人口稠密区更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种群数量估计 分布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草甸草原封育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国庆 杜广明 +2 位作者 聂莹莹 彭芳华 沃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8,共7页
为探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位的动态变化规律,运用Corwell修正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封育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生态位动态。结果表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糙... 为探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位的动态变化规律,运用Corwell修正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封育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生态位动态。结果表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生态位总宽度高于其他物种。封育第1、3、5、7年草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分别为硬质早熟禾、羊草、长梗韭(Allium neriniflorum)、羊草。不同封育年限羊草的生态位宽度一直处于较高的地位,随封育年限延长,硬质早熟禾和糙隐子草生态位宽度逐渐降低,而长梗韭、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生态位宽度呈上升趋势,禾本科优势地位降低。随着围栏封育时间的增加草地群落中植物种群之间竞争加剧,产生生态位分化,随后竞争减缓,群落向着稳定状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草甸草原 演替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繁殖周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安康 罗杨 +2 位作者 王双玲 陈正仁 王彬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306,共4页
Francois’ langur, the Black-headed leaf monkey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francoisi), is a rare species of monkey, occurring in isolated small groups in China. Breeding periodicity of wild Francois’ langur in Mayangh... Francois’ langur, the Black-headed leaf monkey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francoisi), is a rare species of monkey, occurring in isolated small groups in China. Breeding periodicity of wild Francois’ langur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Yanhe County, Guizhou, China, was studied. For the subject group, known as Gandong group, they were artificial fed periodically due to shortage of natural food since August, 1997. From the latter half of the year of 1998, they were adapted to artificial feeding and fed once per day. Because of the same feeder, a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p and the feeder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group could be observed within fifteen meters. Through artificial feeding, Gandong group monkeys were individual recogniz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stature, posture and appearance, and the females were differentiated by the way of F1, F2,…. The first dates of seeing newborn monkeys of the group were recorded and regarded as birth dates. The error was not beyond twenty-four hours because of daily observation and record. Birth dates of eleven newborn monkeys of Gandong group from 1999 to 2005 were recorded. The genders of the newborn monkeys were identified by observing male genitals fifteen days after born. In addition, birth dates of six other groups were combined with that of Gandong group. The six groups included Xiangguba group, Leijia group, Banqiaozi group, Shibanxi group, Dashandong group and Longdongtang group. For the six groups, the first dates of finding new baby monkeys were recorded by patrolmen who patrolled once every five days, and then verified by the authors within two day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 of baby monkey whose hair was bright orange at first and then became gradually black one month later, birth dates of nine baby monkeys of these six groups were estimated from 2003 to 2004. The error was not beyond one week. By record, eight offspring were added into Gandong group from 1999 to 2005. At present, this group was consisted of seven males and five f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繁殖周期
下载PDF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夜宿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宝华 张明海 +1 位作者 李迪强 王彬 《野生动物》 2009年第2期64-69,共6页
2008年5~9月,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群黑叶猴跟踪观察,对发现的27个夜宿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黑叶猴夜宿地多位于常绿阔叶林中,表观类型以岩洞和岩缝为主,周围植被层以灌木为主。夜宿地坡度均≥60°,对坡向没有明... 2008年5~9月,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群黑叶猴跟踪观察,对发现的27个夜宿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黑叶猴夜宿地多位于常绿阔叶林中,表观类型以岩洞和岩缝为主,周围植被层以灌木为主。夜宿地坡度均≥60°,对坡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干扰生境中多位于中坡位,未干扰生境中多位于下坡位。影响夜宿地选择的定量生境因子夜宿地海拔、距最近人类活动距离、距水源距离、距河流海拔高度和距其所在悬崖顶部的高度显著差异(P<0.05),而距其所在悬崖底部高度、周围植被丰富度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干扰生境 未干扰生境 夜宿地选择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志 安明态 +2 位作者 喻理飞 魏鲁明 张鹏 《南方农业》 2014年第06X期163-164,166,共3页
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茂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演替的初期和中期,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中期阶... 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茂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演替的初期和中期,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中期阶段达到最高,在演替后期,即乔林和顶极群落阶段又逐渐降低,并趋向相对稳定;(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达顶极群落阶段又增加;(3)群落在各个演替阶段主要表现为建群层之间的相互替代,其它层次亦随着建群层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总体替代规律表现为先锋种-次先锋种-过渡种-次顶极种-顶极种。随着演替进展,草本多样性逐渐降低,木本植物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自然保护区 喀斯特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省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樊涵 刘佳梅 +4 位作者 杨朝辉 王丞 蒙秉顺 谢波 张明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6-238,共13页
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针对贵州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4类自然保护地,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 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针对贵州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4类自然保护地,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与其余3种自然保护地在数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但4种自然保护地在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均表现出离散化分布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同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在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上差异较大,在数量上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而面积上主要影响因素则呈现出趋同性.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其解释力均增强,交互的特征呈多维度复合影响的态势.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的差别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和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贵州省
下载PDF
天门冬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平飞 罗鸣 +5 位作者 刘海 宋智琴 张金霞 赵仕娟 赵明书 吴明开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2,共3页
为了完善天门冬嫩芽组培快繁体系,利用和保护天门冬资源,以天门冬的嫩芽为材料,开展不同培养基对天门冬愈伤组织、丛生芽和生根诱导影响研究,并筛选较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天门冬愈伤组织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 为了完善天门冬嫩芽组培快繁体系,利用和保护天门冬资源,以天门冬的嫩芽为材料,开展不同培养基对天门冬愈伤组织、丛生芽和生根诱导影响研究,并筛选较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天门冬愈伤组织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NAA,丛生芽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IAA,生根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IBA+0.5 mg·L^-1 NAA,各培养基琼脂添加量均为7.2 g/L,蔗糖添加量均为30 g/L,pH值均为5.8。本研究结果可为天门冬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 嫩芽 组织培养
下载PDF
短期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辉河流域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曲艳 赵坤 +3 位作者 韩子晨 吕世海 沃强 戎郁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单独添加和氮磷共同添加(N+P)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 NF草地在P添加下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PF(P<0.05),NF草地在N+P添加下土壤CH_(4)排放量极显著高于PF(P<0.01)。NF草地在3种养分添加下均会显著提高土壤N_(2)O通量,分别提高了38.81%、90.09%、124.94%;2)养分添加可提高不同水分草地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且PF和NF草地不同组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最高值在养分添加下表现一致,其中N添加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95.92%、49.01%。P添加下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90.64%、32.62%。而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N+P添加下,均较CK提高了约3倍;3)在养分添加下NF草地全球增温潜势(GWP)高于PF草地,且NF和PF草地均在P添加下GWP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32.66%、178.69%;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水分条件对土壤CO_(2)和CH_(4)通量具有负效应,养分添加对其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与养分添加对土壤N_(2)O通量均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CO_(2)和CH_(4)通量,而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从而改变植物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土壤N_(2)O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氮磷添加 水分条件 草甸草原 辉河流域
下载PDF
中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智超 《花卉》 2020年第12期252-253,共2页
当前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建设与发展,加强林业建设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能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正因如此,林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当前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建设与发展,加强林业建设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能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正因如此,林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抚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尤其是中幼林抚育管理是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的关键。为此,在林业建设过程当中,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明确有效的抚育管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中幼龄林抚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幼龄林 抚育管理 作用 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