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 被引量:62
1
作者 汪晖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70,6,共22页
构成20世纪中国的尊严政治的那些主要概念,如阶级或阶级性政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范畴,早已或正在被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概念所替代。历史终结论所要终结的正是由这些范畴组织起来的“历史”。在1989年~1991年的巨变之后,这些... 构成20世纪中国的尊严政治的那些主要概念,如阶级或阶级性政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范畴,早已或正在被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概念所替代。历史终结论所要终结的正是由这些范畴组织起来的“历史”。在1989年~1991年的巨变之后,这些与中国革命和工人国家相关联的政治甚至被视为现代尊严政治的对立面。本文从新工人与新穷人两个群体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出发,讨论在现代工人国家失败和阶级政治衰落的语境中,如何理解阶级概念、阶级政治与阶级形成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侧重分析了工人国家的失败与代表性断裂在内外政治关系中的多重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穷人 新工人 阶级政治 工人国家 代表性断裂
原文传递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 被引量:35
2
作者 黄宗智 《中国乡村研究》 2010年第2期11-30,共20页
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而是在于资本—劳动双密集化的小规模畜禽鱼饲养和菜果种植家庭农场。中国的食品消费正从原来的8∶1∶1型,即八成粮食、一成肉食、一成蔬菜向4∶3∶3型转化。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相应转型。小规... 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而是在于资本—劳动双密集化的小规模畜禽鱼饲养和菜果种植家庭农场。中国的食品消费正从原来的8∶1∶1型,即八成粮食、一成肉食、一成蔬菜向4∶3∶3型转化。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相应转型。小规模家庭农场其实比大农场更适合中国的新时代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因为它需要的是密集的、多种小量的手工劳动,不允许简单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多依赖的是范围经济效益。同时,它也更适合于中国高人口压力的实际。但小农场仍然需要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虽然并不附带耕作横向一体化。合作组织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为了把小农场和规模加工与销售整合起来而自发性兴起的。但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扶持资本主义型的龙头企业,把它们认作纵向一体化的第一选择。今天,中国农业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其将来的纵向一体化将以什么样的组织模式为主尚是个未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消费 资本—劳动双密集化 园艺业 范围经济效益 纵向一体化 不同最佳规模 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下载PDF
身份政治、文明冲突与美国的分裂 被引量:28
3
作者 孔元 程成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7年第12期59-68,共10页
2017年已届终结,但它所揭示的政治和文化现象却没有被充分考虑。随着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全球化退潮和民粹主义崛起、保守主义复兴等都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这些讨论无疑充分揭示了2016年以来的各种政治现象及其成因,但对于如何理... 2017年已届终结,但它所揭示的政治和文化现象却没有被充分考虑。随着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全球化退潮和民粹主义崛起、保守主义复兴等都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这些讨论无疑充分揭示了2016年以来的各种政治现象及其成因,但对于如何理解美国现在的文化分裂却仍然不够。2017年9月发生的夏洛特暴动,让人们看到了白人种族主义狂躁的一面,而作为这一事件的诱因,罗伯特·李将军的塑像也不断展现着文化政治在美国公众生活的重要价值。本文试图指明,这场文化内战引发的政治危机,其祸根在于身份政治。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模式,身份政治在美国经历了从左派的解放政治向表演政治和右派的反动政治演化的历史过程。当下白人民族主义和黑人、女权、同性恋运动的对峙,是其最新表达形态。由于对“本真性”的坚持和对差异的寻求,身份政治不断瓦解美国统一国家认同,并导致美国民主政治的“部落化”,从而引发了民族国家内部的“文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美国总统 文明冲突 分裂 白人种族主义 文化现象 民粹主义 保守主义
下载PDF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宗智 《中国乡村研究》 2010年第2期1-10+259,共10页
中国农业在改革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农业革命。今天回顾起来,其主要动力其实除来自农业外,不是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选种与化肥,更不是机械化,而是非农部门的发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导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转型,特别是畜—禽—鱼... 中国农业在改革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农业革命。今天回顾起来,其主要动力其实除来自农业外,不是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选种与化肥,更不是机械化,而是非农部门的发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导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转型,特别是畜—禽—鱼和菜—果消费的大规模上升,由此导致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它是个由消费变化所导致的农业革命。正因为如此,它更多地体现于产值上的变化,而不是传统模式中的那种产量上的变化。为此,也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消费转化 农业结构转化 新农业 旧农业 粮食种植 畜—禽—鱼饲养 菜—果种植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帝国政治: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演变与危机 被引量:12
5
作者 孔元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50,共17页
本文从意识形态和帝国政治的相互关联角度分析美国战后保守主义的演变。本文试图指出,美国二战之后的保守主义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体现为战后初期形成的保守主义反共共识、后冷战时期的新旧保守主义争论,以及特朗普所引发的&q... 本文从意识形态和帝国政治的相互关联角度分析美国战后保守主义的演变。本文试图指出,美国二战之后的保守主义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体现为战后初期形成的保守主义反共共识、后冷战时期的新旧保守主义争论,以及特朗普所引发的"另类右翼"运动。由于冷战时期同共产主义对抗的需要,美国保守主义从一个抵抗变化的守旧运动发展为一个具有进攻性的普遍主义意识形态,它最终成为后冷战时期支撑美国全球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在美国本土造成的新的边缘与中心结构,旧保守主义卷土重来,通过各种反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的结合形成新的保守主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主义 全球化 “另类右翼” 里根 特朗普
原文传递
地图帝国主义:空间、殖民与地球规治 被引量:8
6
作者 宋念申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共22页
地图不是对地理空间的再现,而是人们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解释。而对空间的解释,直接关系着对这个空间的使用和占有方式=现代殖民帝国兴起于欧洲“地理大发现”。伴随着对地球空间的重新理解,帝国也开始了对新空间的占取和利用.因此,16-19... 地图不是对地理空间的再现,而是人们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解释。而对空间的解释,直接关系着对这个空间的使用和占有方式=现代殖民帝国兴起于欧洲“地理大发现”。伴随着对地球空间的重新理解,帝国也开始了对新空间的占取和利用.因此,16-19世纪代表性的欧洲地图作品,不但是殖民帝国新地理知识的体现,也是其殖民权力和帝国意识形态的体现.本文从地图切入,讨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国际法权力的空间机理.从开拓商路到占领殖民地,现代帝国的兴起伴随着早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传统帝国不同,现代殖民帝国源起于对地理空间的新认知,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塑空间秩序的行为。全球空间被整体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资本主导的生产-运输-消费链条中,形成相互关系和等级次序同时,为这种秩序辩护的欧洲国际法也在地理空间的重塑过程中诞生和发展15世纪后兴起的欧洲地图学则是这一系列变化最为鲜明的视觉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 地理学 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 国际法
原文传递
载道还是西化:中国应有怎样的非洲文学研究?--从库切《福》的后殖民研究说起 被引量:9
7
作者 蒋晖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6,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非洲文学?它的意义何在?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本文指出,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询问:一、西方为什么要研究非洲文学以及后殖民理论为什么如此成功?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的研究方法为什么失败?在此反思基础... 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非洲文学?它的意义何在?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本文指出,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询问:一、西方为什么要研究非洲文学以及后殖民理论为什么如此成功?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的研究方法为什么失败?在此反思基础上,我们可以勾勒正快速发展的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先天所携带的劣势和未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库切 寄居者文学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海伦·蒂芬
原文传递
走进“一带一路”:跨体系的文明交汇与历史叙述--汪晖教授访谈 被引量:6
8
作者 汪晖 臧小佳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5-53,共9页
汪晖教授基于历史、地理、政治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与中国智慧,同时也深刻地指出该倡议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潜在挑战;汪晖教授于全球性的时空结构变换与跨国间的新兴交往模式中,以"跨体系社会"和&qu... 汪晖教授基于历史、地理、政治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必然与中国智慧,同时也深刻地指出该倡议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潜在挑战;汪晖教授于全球性的时空结构变换与跨国间的新兴交往模式中,以"跨体系社会"和"跨社会体系"之概念,创造性地叙述了当今重塑我们生存方式与想象空间的全新世界秩序。汪晖教授同时也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理解文明与文化的新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这也是这项伟大倡议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晖 “一带一路” 跨体系社会 跨社会体系 历史叙述
下载PDF
反思民族国家的内外观:宪法和国际法的视角 被引量:7
9
作者 孔元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28,共16页
当下的中西宪法理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前提的,它一方面将世界历史建构为一个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单向运动,进而将政治共同体建构在高度同质的人民想象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民制宪的政治行动,为成文宪法赋予价值和功能。通过追溯西... 当下的中西宪法理论,都是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前提的,它一方面将世界历史建构为一个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单向运动,进而将政治共同体建构在高度同质的人民想象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民制宪的政治行动,为成文宪法赋予价值和功能。通过追溯西方民族国家和宪法政治的生成,本文试图阐述这种以同质人民/民族为政治前提的政治想象,使其无法处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帝国问题。这使得西方世界将国际法视为同步进行的帝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并发展出殖民政治、条约关系宪法化、全球宪法等多种建构路径,但由于这些建构路径无法摆脱民族国家的思维定式,它们最终都归于失败。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近代立宪史的认识。在帝国和民族国家建设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中国立宪史,将成为中国宪法和国际法理论未来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民族国家 成文宪法 条约关系宪法化 全球宪法
原文传递
面向新世界图景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7
10
作者 汪晖 《文化纵横》 2012年第2期16-19,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一直建立在经济发展之上。这种消弭价值判断的治理术,已是危机四伏。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已无法用发展本身所能带来的许诺去弥补。面对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建立在此上的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一直建立在经济发展之上。这种消弭价值判断的治理术,已是危机四伏。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已无法用发展本身所能带来的许诺去弥补。面对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建立在此上的阶层固化,无论实际生存境遇如何,今日的中国人皆无法在多重社会矛盾中安放心灵。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意象,总是离乱、狂飙与变动。人们已习惯了被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驱赶向前,却发现,自己早已无法在斗争着的诸神之中,选择出内心所愿意侍奉的那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世界图景 社会危机 经济发展 政治合法性 改革开放 价值判断 贫富差距
原文传递
帝国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再阐释——以瞿秋白为线索
11
作者 路卡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8,M0006,共14页
帝国主义问题在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脉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命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开辟了新的批评视域,也直接促使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场源于西欧的工人运动扩展为全球范围的革命实践。中国语境中的帝国主义问题是中国共产... 帝国主义问题在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脉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命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开辟了新的批评视域,也直接促使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场源于西欧的工人运动扩展为全球范围的革命实践。中国语境中的帝国主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中的关键话题,而瞿秋白对其做了开创性的贡献。重新检视瞿秋白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所参与的两次论争,有助于我们追溯帝国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再阐释过程。瞿秋白通过调动第三国际语境中的帝国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处境展开了深入的阐释,从危机的社会形态、畸形政治经济关系与国际依附地位等多重层面,论证了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客体性,同时将相关的理论探析延伸到中国应如何超越其客体地位的革命政治构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第三国际 帝国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
原文传递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亚当·斯密论现代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12
作者 朱华辉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46,共30页
斯密的“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理论常常被视作解释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范式。一般认为,该理论的要点在于远途贸易与商业化作为“看不见的手”引导欧洲经济自发地走向现代。但在斯密的历史学中,远途贸易并不总能带来经济的现代化,卷入... 斯密的“非自然与倒退次序”理论常常被视作解释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范式。一般认为,该理论的要点在于远途贸易与商业化作为“看不见的手”引导欧洲经济自发地走向现代。但在斯密的历史学中,远途贸易并不总能带来经济的现代化,卷入其中的非西欧地区就没有形成自我强化的经济发展正循环。实际上,贸易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需要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下来认识。斯密认为,资本必须固定在土地上才能够冲破经济停滞的罗网,而稳定平衡的现代经济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农业投资。因此,在贸易经济和政治角逐背景下封建土地关系的瓦解是西欧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制度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欧洲的经济发展才呈现出了“非自然与倒退”的特征。基于这一历史教训,斯密支持在英帝国联合的框架下实施有力的封建制改革,以实现苏格兰高地经济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富裕的自然进程 非自然与倒退次序 封建制 经济转型
下载PDF
如何重新激活民权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瞿秋白对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探讨与构想
13
作者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1,共15页
瞿秋白对“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探讨与构想,在20世纪中国左翼文艺发展历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瞿秋白的相关讨论,自觉地把左翼文艺问题与革命领导权关联起来,并通过界定其历史属性,赋予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以基本的斗争坐标和未来发... 瞿秋白对“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探讨与构想,在20世纪中国左翼文艺发展历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瞿秋白的相关讨论,自觉地把左翼文艺问题与革命领导权关联起来,并通过界定其历史属性,赋予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以基本的斗争坐标和未来发展途径。同等重要的是,立于多数平民的政治维度,他观察到了中国文化空间的分裂状态,并且将弥合文化鸿沟看成革命文艺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历史使命。基于这类观察和认知,瞿秋白从中国近代历史角度阐述了革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执行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构思。瞿秋白的相关思考,在政治宣传、科学再现和形象思维等各个要素相互渗透、制约和弥补的多重关系中,形成了独有的革命文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艺大众化 瞿秋白 革命五四 左联
原文传递
域外专著评述——《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Mao's Third Front:The Militarization of Cold War China和The Philosophers'Gift:Reexamining Reciprocity
14
作者 刘烨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3期164-169,176,共7页
共同体构建是当今世界的普遍挑战与重要研究论域。国际学界围绕相关议题有何理论与方法推进?域外学者如何解读中国经验?“域外动态”栏目旨在推介相关领域的新近文献与前沿趋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讨论提供借鉴,推进海内外汉学界围绕中... 共同体构建是当今世界的普遍挑战与重要研究论域。国际学界围绕相关议题有何理论与方法推进?域外学者如何解读中国经验?“域外动态”栏目旨在推介相关领域的新近文献与前沿趋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讨论提供借鉴,推进海内外汉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水准学术交流。本期邀请刘烨博士围绕现代中国形成的具体形式以及共同体概念这两条线索介绍近期出版的3部英文专著。在《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一书中,魏美玲(Emily Wilcox)将约定俗成的“民族舞蹈”重新解释为“中国舞”并探求其起源——在包括朝鲜族、维吾尔族舞者的共同努力下,多元地域与民族舞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最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新的“中国舞”。身体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单位与场所,通过一个重新建构的、无法还原为任一特定民族的范式来在舞台上展示新中国的世界观。柯尚哲(Covell Meyskens)的Mao’s Third Front:The Militarization of Cold War China一书在梳理三线建设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细致剖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构沿海与内地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国在近代被卷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沿海-内地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关系,而三线建设促成了区域之间的通盘规划与考虑,奠定了西部(尤其是山区)现代工业的基础。三线建设的开展由此成为经济地理意义上最直接的一次区域整合运动,折射出中国国家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与创造性尝试。法国哲学家马塞尔·伊纳夫(Marcel Hénaff)的The Philosophers’Gift:Reexamining Reciprocity(trans Jean-Louis Morhange)一书提供了当代哲学家有关礼物或馈赠问题的系统梳理,并尝试提出“仪式性礼物”(ceremonial gift)这样一种强调建立联盟的承认的互惠行为。在此意义上,共同体并非一个抽象的、无外的单位,它不仅通过内部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区域整合 民族学意义 近期出版 英文专著 学术交流 马塞尔 全球体系
原文传递
回忆与写实——1920年代鲁迅的《红楼梦》评述与文学创作
15
作者 冯乃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9,共19页
对鲁迅而言,文学史研究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技巧和批评视角。1920年代,鲁迅在深入研究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小说时,不断创作“故乡”系列作品,在回忆的框架下再现真实世界。不同于顾颉刚、胡适把曹雪芹生平考证看作《红楼梦... 对鲁迅而言,文学史研究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技巧和批评视角。1920年代,鲁迅在深入研究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小说时,不断创作“故乡”系列作品,在回忆的框架下再现真实世界。不同于顾颉刚、胡适把曹雪芹生平考证看作《红楼梦》研究核心,鲁迅认为小说的“写实”价值并非落在曹家兴衰,以及和作品情节之间的机械对照关系,而是作者在回忆过往时直面社会真实继而自省的文学状态。对回忆与写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对作者诗性神思的坚守贯穿了《朝花夕拾》等带有明显自传意味的写作过程。这些作品在虚拟与写实的张力之间呈现出直指真实世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新红学” “故乡”系列 写实 回忆
原文传递
游记、写生与边疆:《新疆猎画记》图文互证及形象构筑
16
作者 潘超 《美术学报》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司徒乔(1902-1958)所写的《新疆猎画记》,记录了其在新疆游记与写生的见闻和感想,后连载于1945年10月22日至31日的《大公晚报》上[1]。文章中的许多文学描述和其在1943-1944年新疆写生期间创作的写生作品有所对应,以文释图,图文互证。... 司徒乔(1902-1958)所写的《新疆猎画记》,记录了其在新疆游记与写生的见闻和感想,后连载于1945年10月22日至31日的《大公晚报》上[1]。文章中的许多文学描述和其在1943-1944年新疆写生期间创作的写生作品有所对应,以文释图,图文互证。司徒乔通过文字和图像构筑出生动的新疆景观,涉及自然、历史与人文等方面,为今人考订司徒乔的新疆写生作品,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写生 民族景观 文图学 新疆形象 边疆空间
原文传递
江山之助:国家景观视域下的天山意象重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超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29,共11页
在古史中,有关天山的记载往往与边防要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和残酷的战争相关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过对天山的描写和想象,构建出孤独荒凉的意象。而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艺术家赴西北新疆写生创作,其中天山主题作品与古史和诗歌中... 在古史中,有关天山的记载往往与边防要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和残酷的战争相关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过对天山的描写和想象,构建出孤独荒凉的意象。而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艺术家赴西北新疆写生创作,其中天山主题作品与古史和诗歌中呈现的意象相异,并未表现荒凉寂寞的意境,而是呈现出天山具有壮丽性、英雄化、世俗化与奇幻多变的特点。在国家景观的视域中,艺术家所创作的天山图像及当时其他视觉材料共同重构天山意象,在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自然的天山有助于构建包含国家形象的江山概念,而使天山成为国家景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天池 民族国家 边疆写生 司徒乔
原文传递
“到民间去”与文学再造:周作人汉译石川啄木《无结果的议论之后》前后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先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51,共17页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译石川啄木诗《无结果的议论之后》两次刊登前后思想脉络的梳理,考察周作人"民间"理解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要变化。五四时,周作人对"民间"的理解由无政府主义而入托尔斯泰主义和新村主义。胡适的...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译石川啄木诗《无结果的议论之后》两次刊登前后思想脉络的梳理,考察周作人"民间"理解在1920年前后发生的重要变化。五四时,周作人对"民间"的理解由无政府主义而入托尔斯泰主义和新村主义。胡适的批判、翻译石川啄木《无结果的议论之后》,则推动现实"民间"问题进入周作人视野。围绕如何处理"民间",周作人陷入精神危机,他最终回到文学,谋求以民俗学克服"民间"负面性后,以文学表现"民间"的普遍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民间去 石川啄木 周作人
原文传递
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台共党人的悲歌》与台湾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晖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9,共15页
本文以蓝博洲所著《台共党人的悲歌》为线索,分析了中国革命与台湾现代史的关系。在内战与冷战双重构造下,经过"二·二八"事件和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共产主义运动和左翼思想遭到残酷镇压和肃清;蓝博洲继承了鲁... 本文以蓝博洲所著《台共党人的悲歌》为线索,分析了中国革命与台湾现代史的关系。在内战与冷战双重构造下,经过"二·二八"事件和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共产主义运动和左翼思想遭到残酷镇压和肃清;蓝博洲继承了鲁迅、中国左翼文学以及杨逵和陈映真等人的左翼传统,他对台湾共产党人的活动及"二·二八"事件真相的持续调查也是重建当代台湾与这一传统之历史联系的巨大努力。本文重新勾勒了甲午战争以来的台湾史,并针对当代台独史观的若干观点展开分析和驳论,指出将历史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有关台湾独立和自治的口号连缀为一脉相承的台独主张不过是用来掩盖或扭曲历史的方式,而需要探讨的根本问题是,这些自治运动及独立主张发生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何种政治目的,针对哪一个政治秩序和国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共产党 历史记忆 悲歌 党人 失踪 两岸 “白色恐怖” 共产主义运动
原文传递
帝国、国际法与区域国别研究新视野
20
作者 殷之光 李诚予 +8 位作者 王献华 章永乐 王维佳 吴义龙 雷少华 傅正 陈晓航 宋念申 强世功 《东方学刊》 2023年第4期77-95,共19页
殷之光:主体性的发现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参与暑期班的“老教师”,我每次来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激励。这是由于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集合了一群具有共同问题意识的同仁,从诸多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相长的研讨而产生的结果。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 殷之光:主体性的发现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参与暑期班的“老教师”,我每次来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激励。这是由于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集合了一群具有共同问题意识的同仁,从诸多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相长的研讨而产生的结果。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做这个行当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刚刚回国时,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回来。我说,在海外工作生活了那么多年,始终有一种做客卿的感觉。我想,这种感受恰就说明了我们在课上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命题,即人是在时间与空间中游走的生命。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对自我的认识,都无法脱离时空维度而独立存在。也正是在这个命题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章永乐老师提出的“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问题”才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相长 时空维度 四年 国际法 主体性 时间与空间 区域国别研究 新视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