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德与树人之间:一种教育伦理学辨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建华 王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0,共6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主要关涉的是德性的"大"和"小"之辨,大德属于实现人生不朽的最高层次,具有能够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是出于人的善本性、合于天地之道、能够治理好天下、让百姓过上...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主要关涉的是德性的"大"和"小"之辨,大德属于实现人生不朽的最高层次,具有能够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是出于人的善本性、合于天地之道、能够治理好天下、让百姓过上美满幸福生活的圣人之大德。这种大德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美德这三个方面去追寻;"树人"内涵了"手段"和"目的"之辨,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把人本身当作目的,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和"树人"的连接蕴含着"偶然"和"必然"之辨,"立德"和"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人本身,所以它们又存在着相通相融的必然性,其实质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 树人 教育伦理
下载PDF
专业实践: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视角 被引量:11
2
作者 崔钰婷 赵志群 郭云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9-46,共8页
工作学习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劳动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质联系,这种关联即工作是抽象劳动的具体形式。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应以职业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为载体,开展职业性劳动教育。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为以专业... 工作学习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劳动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质联系,这种关联即工作是抽象劳动的具体形式。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应以职业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为载体,开展职业性劳动教育。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为以专业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学理依据,劳动是人类自我生成和创造的唯一推动力,基于劳动价值观、劳动主体论和劳动辩证法,以专业实践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尊重劳动价值、立足劳动实践、关注劳动关系。为了充分实现以专业实践载体的劳动教育,需要在指导思想上超越"适应导向"转向"设计导向",依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符合职业学习规律的劳动教育内容,创新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劳动教育 专业实践 马克思劳动思想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对现代伦理文明建构的影响
3
作者 李建华 肖潇 《华夏教师教育》 2024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观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一环,对国家政治、社会运作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影响深远。“乐通伦理”观的核心意涵包括,“乐”与“伦理”相通的基础为自然情感,“乐通伦理”的本质属性为道德、价值旨归...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观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一环,对国家政治、社会运作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影响深远。“乐通伦理”观的核心意涵包括,“乐”与“伦理”相通的基础为自然情感,“乐通伦理”的本质属性为道德、价值旨归为和谐。随着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有必要从历史连续性的视角理解“乐通伦理”观,在探求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剖析其当代境况,并结合现代伦理文明的核心特质和发展方向,对其进行挖掘、阐释和现代转化。“乐通伦理”观包含的寓教于乐、伦理连接、异中求同的智慧,对社会伦理教化的推进、现代伦理困境的解决、全球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现代伦理文明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和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通伦理” 伦理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对现代伦理文明建构的影响
4
作者 李建华 肖潇 《新华文摘》 2024年第6期43-46,共4页
中华文明以“礼乐”闻名世界,儒家思想首倡“乐通伦理”观,在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伦理关系间以“乐”为沟通桥梁,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由此创造性地将社会建基于人的血缘关系和自然情感之上,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国家政治、社会运作... 中华文明以“礼乐”闻名世界,儒家思想首倡“乐通伦理”观,在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伦理关系间以“乐”为沟通桥梁,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由此创造性地将社会建基于人的血缘关系和自然情感之上,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国家政治、社会运作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伦理关系 先秦儒家 儒家思想 现代伦理 自然情感 血缘关系 国家政治制度 社会运作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对现代伦理文明建构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华 肖潇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I0002,共13页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观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一环,对国家政治、社会运作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影响深远。“乐通伦理”观的核心意涵包括,“乐”与“伦理”相通的基础为自然情感,“乐通伦理”的本质属性为道德、价值旨归... 先秦儒家“乐通伦理”观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一环,对国家政治、社会运作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影响深远。“乐通伦理”观的核心意涵包括,“乐”与“伦理”相通的基础为自然情感,“乐通伦理”的本质属性为道德、价值旨归为和谐。随着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有必要从历史连续性的视角理解“乐通伦理”观,在探求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剖析其当代境况,并结合现代伦理文明的核心特质和发展方向,对其进行挖掘、阐释和现代转化。“乐通伦理”观包含的寓教于乐、伦理连接、异中求同的智慧,对社会伦理教化的推进、现代伦理困境的解决、全球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现代伦理文明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和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通伦理” 伦理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伦理关系
6
作者 王果 李建华 《教育伦理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给教育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它不仅已经在逐渐改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还将冲击到在教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诸多教育关系,甚至影响到整个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两...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给教育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它不仅已经在逐渐改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还将冲击到在教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诸多教育关系,甚至影响到整个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两者之间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受到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应的紧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伦理关系 教育中的主体 重新定位 人工智能时代 挑战和发展 教学和管理 教育领域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果 李建华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44,共5页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基于"知识权威"的师生关系秩序受到冲击,师生关系的场域空间由"二维"拓展至"三维",人工智能的结论可能代替教师的"明智"作为师生关系的协调要素。师生关系在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基于"知识权威"的师生关系秩序受到冲击,师生关系的场域空间由"二维"拓展至"三维",人工智能的结论可能代替教师的"明智"作为师生关系的协调要素。师生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将从"我-它"权威服从与"我-你"独立平等发展为"他-我"双向共生的师生关系。构建"他-我"双向共生的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师生朝向作为彼此"他者"的责任、关怀与人格感召,其背后的逻辑原点是师生之间在知识联结的基础上还存有道德和生命联结,而深化"他-我"师生关系的主要路径则是回归教学的教育性价值并在教学中进行教育性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师生关系 教育性对话
下载PDF
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与自然教育 被引量:10
8
作者 俞晓婷 高德胜 《中国教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8,共7页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人类与自然”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的自然”的具体关系,期待在生活世界中建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共生关系”“改善与被改善”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人类与自然”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的自然”的具体关系,期待在生活世界中建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共生关系”“改善与被改善”的关系。人与自然主题的教学应培养儿童的自然敏感性,培养儿童对自己所属自然环境的归属感以及改善环境的行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生活世界
下载PDF
父母教养投入与儿童孤独感:自尊与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佳依 丁菀 +2 位作者 孙赵星 谢瑞波 张俊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2-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自尊与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安徽省宿州市837名小学中年级儿童,采用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问卷、儿童自尊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同伴依恋问卷进... 目的:探讨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自尊与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安徽省宿州市837名小学中年级儿童,采用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问卷、儿童自尊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同伴依恋问卷进行调查。结果:①母亲教养投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孤独感,父亲教养投入对儿童孤独感预测作用不显著;②自尊在父亲与母亲教养投入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同伴依恋只在母亲教养投入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父亲教养投入只通过自尊影响儿童孤独感,而母亲教养投入同时通过同伴依恋与自尊影响儿童孤独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教养投入 孤独感 自尊 同伴依恋 小学儿童
原文传递
勿以恶小而为之:滑坡效应的心理机制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5
10
作者 欧红蕾 孙炳海 +1 位作者 张文海 李伟健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0-660,共11页
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它广泛存在于个体自身层面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交往,甚至阻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滑坡效应的研究方式包括实验者操纵法... 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它广泛存在于个体自身层面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交往,甚至阻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滑坡效应的研究方式包括实验者操纵法和自发性欺骗法,心理机制包括道德推脱、内隐偏差、自我非人化等,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升预防定向动机和塑造积极的描述性社会规范。未来研究可从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滑坡效应的适用范围、神经干预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效应 道德推脱 内隐偏差 自我非人化 预防定向 描述性社会规范
下载PDF
被欺凌者为何不说?——教育伦理的审视
11
作者 俞晓婷 梁戈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被欺凌者不说”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关键性难题。通过对一个初中女生长期遭受欺凌却不说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有自己的“江湖世界”,一个满足儿童交往需求,同时也滋生欺凌的世界。但教育者往往忽视这个“世界”,视欺凌为偶发事件。“... “被欺凌者不说”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关键性难题。通过对一个初中女生长期遭受欺凌却不说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有自己的“江湖世界”,一个满足儿童交往需求,同时也滋生欺凌的世界。但教育者往往忽视这个“世界”,视欺凌为偶发事件。“被欺凌者不说”警示我们关注儿童的他性、教育的他性,教育者应以倾听的逻辑代替控制的逻辑,向儿童江湖敞开,向欺凌本身敞开,迎接他者、回应他者,建构“不可欺凌”的教育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他者理论 教育伦理关系
下载PDF
论“公共精神”的三重逻辑进路及其教育养成
12
作者 杨晓娟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8期97-102,共6页
公共精神本质上是对“个体应该如何在国家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伦理思考,其最终追求的是个体与公共世界在互动中达致个体善和公共善的统一。公共精神的发生、发展和落实经历了“理解外在规则要求—主体性展现—公共实践”三重逻辑进路,公... 公共精神本质上是对“个体应该如何在国家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伦理思考,其最终追求的是个体与公共世界在互动中达致个体善和公共善的统一。公共精神的发生、发展和落实经历了“理解外在规则要求—主体性展现—公共实践”三重逻辑进路,公共规则意识是个体进入公共世界中的基础和前提,具备理性精神的主体是公共精神的个体“准备”,公共精神的最终实现需要落实到由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构成的实践中。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对公共精神本身有深入的理解,更需要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和敏锐的反思意识,能够将学校生活所蕴含着的公共精神价值挖掘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逻辑进路 学校教育
下载PDF
儿童自我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运用与教学实现
13
作者 刘小柳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叙事在德育教材中运用十分广泛,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者,都主要关注“他者叙事”而忽视儿童的“自我叙事”。实际上,“自我叙事”之于儿童道德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叙事”让儿童将叙事化的个人记忆生成为道德经验,... 叙事在德育教材中运用十分广泛,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者,都主要关注“他者叙事”而忽视儿童的“自我叙事”。实际上,“自我叙事”之于儿童道德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叙事”让儿童将叙事化的个人记忆生成为道德经验,从第一人称的具身视角建构其道德自我,并在定位自我与善之间关系的过程中确立未来道德发展的方向。德育教师先要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儿童自我叙事“叙什么”“何以叙”以及“怎么叙”等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在教学中以教材中叙事情境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儿童进行自我叙事,并基于儿童生活实际创设新的叙事情境,同时还需要引导儿童对陌生领域和未来生活进行想象性的自我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自我叙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学实现
下载PDF
图像时代的儿童道德想象力危机与教育应对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小柳 《中国教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0,共7页
在当前图像时代,数字化的图像生活重构了儿童的道德想象方式,也为儿童道德想象力发展带来了种种危机。在数字介质的图像环境中,面对他者异化的图像感知,儿童道德想象力发展面临着不断真空化和物化的风险,而数字图像生活中过度饱和的视... 在当前图像时代,数字化的图像生活重构了儿童的道德想象方式,也为儿童道德想象力发展带来了种种危机。在数字介质的图像环境中,面对他者异化的图像感知,儿童道德想象力发展面临着不断真空化和物化的风险,而数字图像生活中过度饱和的视觉感知则使儿童的道德想象力日益怠惰。在此背景下,儿童对自我的道德想象、对他者的道德移情以及对道德可能性的探索都受到了冲击,图像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儿童道德成长的危机。为此,学校教育需要直面当前儿童“图像化生存”的基本处境,妥善处理好教育与图像的关系,规避当前图像生活对儿童道德想象力发展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发掘并利用好教育场域中各类图像的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时代 道德想象力危机 教育应对
下载PDF
惜物以养德:中华文化传统中的节俭智慧及其传承 被引量:6
15
作者 俞晓婷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92,共6页
我们时代的根本问题,在于丢弃了诸多几千年来曾经维护过我们的古老智慧。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出于物资匮乏的被动节俭,而是基于道德理性的主动节俭。节俭是"节用"和"节欲"的统一,是外在的"生活智... 我们时代的根本问题,在于丢弃了诸多几千年来曾经维护过我们的古老智慧。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出于物资匮乏的被动节俭,而是基于道德理性的主动节俭。节俭是"节用"和"节欲"的统一,是外在的"生活智慧"与内在的"道德智慧"的统一。在对儿童的教育中,"主动节俭"主要表现为"惜物",其在"价值观教育""道德习惯养成""道德意志力磨炼"和"伦理观教育"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传承这一教育智慧,能为我们应对消费社会所带来的教育问题,提供来自文化传统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俭智慧 中华文化传统 惜物养德 节俭教育
下载PDF
“立德”与“树人”:孔子师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16
作者 郭云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本质是“立德”与“树人”,蕴涵着学识涵养、道德修养、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的为师之道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待生之道,彰显了古之师者教人、化人、育人的道德风范。孔子师德观让我们更好地省思新时代师德的...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本质是“立德”与“树人”,蕴涵着学识涵养、道德修养、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的为师之道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待生之道,彰显了古之师者教人、化人、育人的道德风范。孔子师德观让我们更好地省思新时代师德的信任困境、道德困境与关系困境,从而为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提供积极启示:以“知、德、行”为基,提升师德发展的专业素质;以“仁、教、爱”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育、法、能”为重,遵循师德发展的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师德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基于“教师德育能力”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2019年首届教师德育能力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6
17
作者 俞晓婷 《中国德育》 2020年第2期78-80,共3页
2019年12月19日,首届新时代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了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的领导,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院长,中国道德教育研究主要期刊的主编,以及中小学... 2019年12月19日,首届新时代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了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的领导,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院长,中国道德教育研究主要期刊的主编,以及中小学一线知名校长、教师等50余名嘉宾,共同探讨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德育能力培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师范大学 立德树人 德育研究 教师德育能力 田家炳 教师教育学院 中小学 道德教育研究
原文传递
论儒家传统“藏礼于器”的教化思想
18
作者 贺凯杰 冯昊青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9,共10页
“藏礼于器”是儒家传统伦理中独特的器物教化思想。有别于现代德育普遍以言说与思辨澄明道德意涵的模式,“藏礼于器”通过将“礼”融入器物的方式让抽象的道德呈现为可触可感的具象,让人陶冶于礼乐构境的伦理教化场域中。而器物所透出... “藏礼于器”是儒家传统伦理中独特的器物教化思想。有别于现代德育普遍以言说与思辨澄明道德意涵的模式,“藏礼于器”通过将“礼”融入器物的方式让抽象的道德呈现为可触可感的具象,让人陶冶于礼乐构境的伦理教化场域中。而器物所透出的无言之教能够让浸身其间的主体逐渐对“礼”萌生憧憬与效仿,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具身的德性智慧。随着“藏礼之器”的教化方式遍布日常生活,浸身其间的人便可以根据实际处境确定对“礼”的践行方式,教化活动也会随之由精于思辨的求真之学转化为“上学而下达”的成人之学。鉴于“藏礼于器”所展现出的实效性,廓清儒家传统器物教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发生机制、育人旨趣,明确其所适用场域与尺度,可为当代的德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甚或可为建构中国自主德育知识体系探寻丰富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礼于器” 伦理构境 器物教化
原文传递
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
19
作者 冯昊青 贺凯杰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异于西方绵延千年的身心二元论思想,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坚持灵肉圆融,并由此演化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即身德育”范式。首先,即身德育不仅强调德育必须兼顾身心发展,而且将身体拓宽到与个体、时空、世界交汇的伦理情境;其次,随着“藏礼... 异于西方绵延千年的身心二元论思想,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坚持灵肉圆融,并由此演化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即身德育”范式。首先,即身德育不仅强调德育必须兼顾身心发展,而且将身体拓宽到与个体、时空、世界交汇的伦理情境;其次,随着“藏礼于器”将“礼”生活化,个体得以始终浸身于器物无言之教的陶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间顺应了道德要求;最后,依托于实践和体悟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内化为即身的道德智慧后,个体便能在应然的道德律法中觅得道德选择的自由,从而在生活中实现德性生存。研究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既可为当代德育提供镜鉴,亦可为建构中国自主德育知识体系探寻丰富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即身德育 藏礼于器 身道如一
下载PDF
教育治理体系下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行动逻辑与运作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志 梁晨曦 彭年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59,90,共7页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总体上对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决定作用。聚焦到基础教育领域,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需要将立德树人的工作融入区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发展的进程,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健全立德树人...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总体上对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决定作用。聚焦到基础教育领域,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需要将立德树人的工作融入区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发展的进程,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工作主线,把握多元治理格局、弹性法治思维、行政行为转变三大行动逻辑,建立教育治理体系中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环节、治理结果四大要素的运作机制,推动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以及高质量育人成果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实立德树人 治理体系 制度建设 行动逻辑 运作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