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 被引量:19
1
作者 金惠敏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17,共12页
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美学的沉寂都是一个事实。美学的复兴当在于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变迁。由于审美现代派的巨大影响,“美学”一直处在与“社会”的尖锐对抗之中。而今,由于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的到来,原本便具有文化向度的“... 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美学的沉寂都是一个事实。美学的复兴当在于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变迁。由于审美现代派的巨大影响,“美学”一直处在与“社会”的尖锐对抗之中。而今,由于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的到来,原本便具有文化向度的“社会”就显在地“文化”化了,它是符号化,同时也是美学化,这种符号—美学借助于无所不及的商品逻辑和电子媒介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化,于是一个普遍的“美学社会”已赫然在目。这意味着,如果文学研究仍然可以被界定为与“社会”相关的一种“美学”研究的话,那么“社会美学”将是它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新的理论图景。换言之,这就是文艺学与美学的新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美学 社会 文化 物符
下载PDF
伦理转向语境中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19
2
作者 伍茂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正逐渐受到域内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陷入种种误区,原因在于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背景、内涵和批评方法缺少应有的梳理。叙事伦理自古就有,但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而出现,则是西...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正逐渐受到域内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陷入种种误区,原因在于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背景、内涵和批评方法缺少应有的梳理。叙事伦理自古就有,但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而出现,则是西方结构主义之后伦理转向的结果。现代性的展开是伦理转向以及叙事伦理凸显的基本背景,这也决定了叙事伦理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评,它可区分为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遵循虚构世界的逻辑和价值原则,因而,虽受生活理性伦理的启发,但并非其刻板复制或反映,叙事伦理批评是现象学意识批评的本质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转向 叙事伦理 虚构世界 意识批评
下载PDF
听霍尔说英国文化研究——斯图亚特·霍尔访谈记 被引量:16
3
作者 金惠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4,共4页
本文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领袖斯图亚特.霍尔的谈访记录和相关感议,主题是探询何谓“英国文化研究”的问题。在散漫而亲切的形式中,让我们深入到霍尔与文化研究的传记性关系和理论缠结及其所酿出的知识和思想氤氲之中。
关键词 霍尔 威廉斯 英国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下载PDF
当代诗歌批评:一种别样的写作 被引量:15
4
作者 耿占春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2,共8页
当代诗歌批评既是对应于诗歌文本的一种阐释性文体,亦是一种关于感性、感受力、经验世界与语言表达的论述。诗歌批评是一种批评主体与诗歌文本之间关于意义与理解的话语实践,一种通过非交流性话语进行言外之意的交流形式。一种够格的阐... 当代诗歌批评既是对应于诗歌文本的一种阐释性文体,亦是一种关于感性、感受力、经验世界与语言表达的论述。诗歌批评是一种批评主体与诗歌文本之间关于意义与理解的话语实践,一种通过非交流性话语进行言外之意的交流形式。一种够格的阐释与批评写作,将成为它所阐释文本的扩展了的语境。源于诗歌批评最深刻的理论动机,与其说它有着某种学科化的意图,不如说它更具有僭越学科界限的冲动:保持着"写作"与"研究"的话语张力,"感受"与"认知"之间的非确定性平衡,创造出"批评文体"的修辞探索与学术规则之间的对抗性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批评 阐释 写作
原文传递
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形态重构及美学谱系新变 被引量:14
5
作者 裴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101,169-170,共18页
在后现代语境中,空间的碎微化特质成为空间形态的主导表征形式,影响到主体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体验,成为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理论生长点。碎微空间的生成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革命和社会化"微媒介"传播手段的提升,呈现出&qu... 在后现代语境中,空间的碎微化特质成为空间形态的主导表征形式,影响到主体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体验,成为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理论生长点。碎微空间的生成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革命和社会化"微媒介"传播手段的提升,呈现出"微叙事"的艺术文本审美特质,并以"仿像""瞬间失意"等方式促使后现代主体审美体验和存在观念的变革。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物质生产方式的调整带来新一轮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压缩。与空间碎微化进程同时出现的,则是建立在"自相似"和"自生长"基础上的分形空间,它以动态的交往原则和自由的信息流动,完成后现代空间形态的重构,并以审美共通感促使美学话语的再次释放。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所表征出来的艺术实践成为切入美学研究的重要视角,美学也呈现出流动性和"游牧性"的多元景观。通过对主体感性能力的确证和对总体化权力的反思,美学本体走出一条从审美文化到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微空间 分形 微叙事 “自相似” 美学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两个文艺“讲话”的话语意义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清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2,共8页
两个文艺座谈会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政治话语符号实践,体现了党对文艺政治领导的内在逻辑。两个“讲话”在叙事模式上具有结构与修辞的家族相似,在精神上一以贯之,属于同一意义序列。两个“讲话”的阐释符码语义邻近、意义接续... 两个文艺座谈会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政治话语符号实践,体现了党对文艺政治领导的内在逻辑。两个“讲话”在叙事模式上具有结构与修辞的家族相似,在精神上一以贯之,属于同一意义序列。两个“讲话”的阐释符码语义邻近、意义接续,但在修辞层面意素符码有异,从在文艺目标、意义旨趣等方面发生了价值转向。两个“讲话”在人民本位上的文化自立叙事立场,体现了中国知识界在话语策略上对外来强势文化所作的意识形态阻击和理论思想抵抗,这有效防止了中国文艺沦为外来强势话语的附庸对象,对于保存中国文艺传统、巩固中华文化共同体具有催化和粘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座谈会讲话 叙事模式 叙事符码 叙事立场 语义分析
原文传递
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 被引量:11
7
作者 金惠敏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0,共3页
对理论的敌视在文学研究界一直是沉浮不定但从未也永远不会寂灭的一种态度。最近由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出版和相关介绍,要不要理论,以及要不要后现代理论,又成了一时的话题。本文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一方面指出伊格尔顿始... 对理论的敌视在文学研究界一直是沉浮不定但从未也永远不会寂灭的一种态度。最近由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出版和相关介绍,要不要理论,以及要不要后现代理论,又成了一时的话题。本文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一方面指出伊格尔顿始终一贯的对"理论"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批评了他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误解,提出后现代理论如德里达的解构乃是一种被更新了的认识论、一种文化批判。本文同时还展示了伊格尔顿与后现代理论的复杂关系,意在证明,若是从伊格尔顿和他的《理论之后》出发,我们是既不能取缔理论,也不能轻易抛弃后现代理论,除非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后现代 文化理论
原文传递
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5
8
作者 金惠敏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5,共4页
在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史上,威廉斯以一个被他实质性地拓宽了的“文化”定义而居开山之功。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全部”,二是“特殊”。通过前者,他将日常生活和社会体制纳入“文化”范畴,并强调了各种经验形式的相互关联;通过... 在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史上,威廉斯以一个被他实质性地拓宽了的“文化”定义而居开山之功。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全部”,二是“特殊”。通过前者,他将日常生活和社会体制纳入“文化”范畴,并强调了各种经验形式的相互关联;通过后者,他将“文化”作为“指意系统”,也就是将人类的所有表意实践视为“文化”,大众文化因以位列其间,英国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也由此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英国文化 生活方式 指意系统 文化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金惠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4-163,共10页
本文考察了学界对全球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界定,并剖析了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将全球化提升为一个扬弃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新的哲学范畴,进而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赋之以新的思想维度,对全球化时代文学的... 本文考察了学界对全球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界定,并剖析了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将全球化提升为一个扬弃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新的哲学范畴,进而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赋之以新的思想维度,对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构型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全球化时代 哲学范畴 后现代性 文化帝国主义 马克思
原文传递
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伍茂国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文学叙事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对文学叙事做出价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至少涉及伦理学、叙事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因此应归属跨学科研究。文学叙事伦理学对叙事所蕴含的伦理主题、内容、时代伦理声音,尤其重... 文学叙事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对文学叙事做出价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至少涉及伦理学、叙事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因此应归属跨学科研究。文学叙事伦理学对叙事所蕴含的伦理主题、内容、时代伦理声音,尤其重要的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对叙事过程中经由叙事各要素的互动而生发的境遇伦理做出阐释和总结,它最大的目的是在叙事虚构和想象中,探索伦理的各种可能性。与现实理性伦理相比,文学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拥有自己的秩序和规则,因此二者不能随意越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现代性语境 文学叙事
下载PDF
网络小说产业化的流行模式及其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樊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7-200,共4页
小说走向产业化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付费阅读市场、专职作家和现代传播技术,小说产业化的实现是在使用机械复制作为主要传播技术的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电子传播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文学传播技术的又一次革命,网络小说成为文学产业... 小说走向产业化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付费阅读市场、专职作家和现代传播技术,小说产业化的实现是在使用机械复制作为主要传播技术的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电子传播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文学传播技术的又一次革命,网络小说成为文学产业化的主要方向。网络小说产业化的流行模式以起点网为代表,彻底把传统作家转变成码字工人,采取商业化的市场导向,以网络连载为主要传播模式,对小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创作的类型化和同质化,超级长篇小说的出现,以网络小说为核心的综合文化产业链的形成,这些现象都是网络小说产业化的后果,并将影响着未来小说产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小说 文学传播 文化产业
下载PDF
霍尔的文章,麦克罗比的眼睛——霍尔文化研究三大主题的评议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惠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30-235,共6页
霍尔的著作正在被陆续地引进中国,但对他的研究迄今还非常匮乏,更不要说整体的评价了。本文借助麦克罗比的眼睛鸟瞰了霍尔对文化研究的三大贡献:第一,开创了媒介研究的微观意义政治学;第二,通过对撒切尔主义的评论提升了文化在构造社会... 霍尔的著作正在被陆续地引进中国,但对他的研究迄今还非常匮乏,更不要说整体的评价了。本文借助麦克罗比的眼睛鸟瞰了霍尔对文化研究的三大贡献:第一,开创了媒介研究的微观意义政治学;第二,通过对撒切尔主义的评论提升了文化在构造社会中的作用;第三,提出了“在异之同”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 文化研究 媒介 撒切尔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下载PDF
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气质”——从《第二性》谈起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思奇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5,共5页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及文学等方面,追溯了女性气质形成和延续的内在动因,揭示出其实质是在由男权文化所主宰的"文明"的规约下,"洗涤"和"内化"...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及文学等方面,追溯了女性气质形成和延续的内在动因,揭示出其实质是在由男权文化所主宰的"文明"的规约下,"洗涤"和"内化"的结果,浸润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理论建构原则。作为由"文明"模塑的建构过程,女性气质体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在大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恒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理想的女性应体现双性特质,她不仅是塑造文化的主体和影响文化的客体,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气质 第二性 社会文化 本质主义 双性同体
原文传递
主体性观念的兴起、话语策略及其衰落 被引量:7
14
作者 耿占春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共11页
随着"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的流播,在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符号、结构等业已取代作者、人、主体的位置,当代诗学似乎也接受了"语言说话"而非主体的言说,接受了"... 随着"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的流播,在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符号、结构等业已取代作者、人、主体的位置,当代诗学似乎也接受了"语言说话"而非主体的言说,接受了"语言的狂欢"而漠然于自我表达,语言自足性的幻觉让主体消失在文本之后,主体性成为一种写作上幼稚的表现。这一诗学观念在一个时期确实增加了当代艺术与诗歌文体的复杂性,然而却难以满足人们对话语表述活动的社会伦理期待。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一个热情讨论主体性而语言维度缺失的时代,而今则是语言几乎被本体化,却没有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主体性理论到语言学转型,在我们的思想语境里并非全然是观念逻辑自身的转型,而是一种充满断裂感受的改变,其中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断裂与非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语言 感性动力
原文传递
空间美学的知识谱系与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裴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6-173,共8页
空间美学的生成源自主体对空间的感性经验和诗性思维的融合,其话语内涵则凸显于主体从'身体'到'距离'的空间审美经验之中,成为从空间元素、空间理论、空间现象以及空间存在等方面来进行美学理论延展的知识话语。空间美... 空间美学的生成源自主体对空间的感性经验和诗性思维的融合,其话语内涵则凸显于主体从'身体'到'距离'的空间审美经验之中,成为从空间元素、空间理论、空间现象以及空间存在等方面来进行美学理论延展的知识话语。空间美学具有两个维度的知识谱系:第一,是以'向内转'的视角审视主体精神维度的空间审美经验、美感体验,以及空间的想象性与审美性特征;第二,是以'向外转'的视角将空间美学纳入空间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场域之中,以学科互涉的方式探究空间美学的文化意义。这也正是走出了一条从'美学自律'、'美学伦理'到'美学批判'、'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谱系。空间美学作为空间'人化'的美学话语,直接依附于主体的空间意识,并且延展到相关的文学、艺术审美活动领域中,'形而下'实践色彩更加浓厚。这对传统本质论和认识论美学的研究方法产生冲击,从而建构起全新的'体验——同情——反思'方法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美学 知识谱系 审美体验 知识互涉 方法论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的话语歧变: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一段问题史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清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83,共12页
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生长过程中,因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影响而成为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显学。因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者的认知分歧,现实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方向变异:一条走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论,另一条... 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生长过程中,因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的影响而成为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显学。因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者的认知分歧,现实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方向变异:一条走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论,另一条走向了苏联的政治化现实主义论。理论资源的来源影响并制约着理论本土化的性质与方向。脱离文学活动自身的特质,以政治强行规定文艺活动的性质,属于理论上的"强制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 认识歧变
下载PDF
抵抗的力量决非来自话语层面——对霍尔编码/解码模式的一个批评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惠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8-73,共6页
在对待大众媒介或大众文化的理论态度上,能够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分庭抗礼的,以至于可能取代之的,是英国文化研究的积极受众论。我们知道,霍尔的论文《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是这一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它揭示了电视... 在对待大众媒介或大众文化的理论态度上,能够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分庭抗礼的,以至于可能取代之的,是英国文化研究的积极受众论。我们知道,霍尔的论文《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是这一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它揭示了电视文本的多义性本质,将解码的方式划分为受控性的、协商性的和对立性的三种,因而电视传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控制形式就被置于一种动态的复杂性或不确定性之中。但是,本文并不复述霍尔的这一历史贡献,而是将重点放在对其理论缺失和历史局限的精细解剖上,指出仅仅在话语层面寻找不同解读或抵抗的原因,是肤浅的、半途而废的;我们应当将抵抗的源泉一直追溯到受众的日常生活,受众之作为非受众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 电视 话语 抵抗 日常生活
下载PDF
“道”与“艺”:论苏轼的尚意书法
18
作者 王银辉 张岚媗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体现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也包含老庄的自然文艺观和佛家的空静思想。从“道”与“艺”两个维度探析苏轼的尚意书法,可以从其书法中感悟其对生死及天地的认知,结合其生命体验品味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从而进一步领略滋养其书法艺术的中国传统的意趣、审美和气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尚意书法 “道” “艺”
下载PDF
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清民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106,共7页
科学主义是唯科学模式与方法是从的认识和研究原则,科学主义使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走向知识化、专业化、系统化、学科化。科学主义为研究者提供了信念与方法的双重支撑,并从认知和表述方式等方面具体参与了现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从而使传统... 科学主义是唯科学模式与方法是从的认识和研究原则,科学主义使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走向知识化、专业化、系统化、学科化。科学主义为研究者提供了信念与方法的双重支撑,并从认知和表述方式等方面具体参与了现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从而使传统文论的学术言路发生转型,导致文学功能和地位认识的改变,促使理论形态也由古典直观形态走向现代逻辑形态。科学主义在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因素,超越科学主义的局限,建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已是目前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文学独立
下载PDF
无处不在的媒介 被引量:5
20
作者 迈克·费瑟斯通 张清民(译) 陈晶晶(译)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2-254,共3页
如今,媒介已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离开它便无从进入世界的工具,即是说,它是我们与世界连接、虽不是唯一却必不可少的途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新的"本体论"。国... 如今,媒介已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离开它便无从进入世界的工具,即是说,它是我们与世界连接、虽不是唯一却必不可少的途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新的"本体论"。国外有一则趣事说,某先生到"现场"观看赛事,总要随身带上他的微型电视,因为他需要借助"新闻媒介"来更好地了解现场所发生的事情。故事说来好笑,但其喻示的真理却让我们笑不起来。媒介岂此是信息,媒介这个外在的东西竟要内植为甚或取代我们真实的存在。2007年7月英国权威学术期刊《理论、文化与社会》与东京大学联合召开了"无处不在的媒介"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也有数十位学者参加。这里所发两篇文章均为大会入选论文,刊登于《理论、文化与社会》2007年7-8期合刊上。《无处不在的媒介》为会议主要组织者费瑟斯通教授的文章,其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关于这次会议的一些信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感觉到媒介问题对于当今学术和日常生活的紧迫性。《新媒介与美学》一文则从苏联早期艺术家对技术的美学试验入手,寻找今日面对影响更加深广的媒介和新技术所应采取的"美学"。两文虽然短小,但意味深长,值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新媒介 社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术期刊 “本体论” 新闻媒介 东京大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