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与核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魏强 程洁 +2 位作者 田丛娜 边艳珠 孙喜龙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02-405,共4页
骨骼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方法的发展,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骨转移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关键词 核素全身骨显像 骨转移瘤 诊断价值 弥散成像 磁共振 肿瘤治疗方法 恶性肿瘤 转移部位
下载PDF
帕金森病模型猴^(11)C-Raclopride多巴胺D_2受体PET脑显像 被引量:20
2
作者 边艳珠 张锦明 +2 位作者 刘怀军 田嘉禾 姚树林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6-148,i00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期和临床期帕金森病(PD)脑多巴胺D2受体(D2R)功能变化特征。方法建立亚临床期和临床期PD猴模型,合成多巴胺D2RPET显像剂11CRaclopride。对4只健康猴、4只亚临床期和2只临床期PD模型猴分别进行11CRacloprideD2RPET脑显像... 目的探讨亚临床期和临床期帕金森病(PD)脑多巴胺D2受体(D2R)功能变化特征。方法建立亚临床期和临床期PD猴模型,合成多巴胺D2RPET显像剂11CRaclopride。对4只健康猴、4只亚临床期和2只临床期PD模型猴分别进行11CRacloprideD2RPET脑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半定量分析纹状体D2R功能。结果健康猴11CRaclopridePET脑显像放射性浓聚于双侧纹状体,左右对称,双侧纹状体小脑放射性比值无明显差异(5.06±0.79,5.03±0.78,t=0.704,P>0.05)。亚临床期PD猴11CRaclopridePET脑显像双侧纹状体小脑放射性比值无明显差异(5.03±0.83,4.98±0.77,t=0.926,P>0.05)。与健康猴比较,纹状体小脑放射性比值差异无显著性(5.00±0.74,5.04±0.72,t=1.016,P>0.05)。临床期PD猴11CRaclopridePET脑显像双侧纹状体放射性分布不对称,2只临床期PD猴右侧比左侧纹状体小脑放射性比值分别增高19.69%和22.68%。毁损侧(右侧)纹状体D2R功能发生上调。结论PD亚临床期脑内纹状体D2R功能无明显变化,临床期毁损侧D2R功能出现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脑显像 多巴胺D2受体 帕金森病模型 亚临床期 PET显像剂 纹状体 半定量分析 放射性浓聚 放射性分布 性比值 变化特征 方法建立 PD模型 感兴趣区 双侧 小脑 猴模型 健康 显著性 不对称 右侧 上调 毁损
下载PDF
甘草酸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6
3
作者 魏强 程洁 +2 位作者 胡玉敬 边艳珠 董长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点燃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及甘草酸组,另外将不做任何处理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利用Nissl法和TUNEL法检测...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点燃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及甘草酸组,另外将不做任何处理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利用Nissl法和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凋亡情况;JC-1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9,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Apaf-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组神经元细胞数减少(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caspase 3、9活性提高(P<0.01),Bcl-2及线粒体中CytC表达量下调(P<0.01),Bax及细胞质中CytC、Apaf-1表达量上调(P<0.01)。与癫痫组比较,甘草酸组神经元细胞数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线粒体膜电位提高(P<0.01),caspase 3、9活性降低(P<0.01),Bcl-2及线粒体中CytC表达量上调(P<0.01),Bax及细胞质中CytC、Apaf-1表达量下调(P<0.01)。结论通过阻断线粒体途径,甘草酸能够抑制癫痫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癫痫大鼠 海马神经元 损伤 大鼠
下载PDF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联合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4
作者 魏强 程洁 +1 位作者 田丛娜 边艳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0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联合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5例疑似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WB-DWI显像和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两种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联合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5例疑似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WB-DWI显像和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两种检查图像行双盲法判读,记录两种检查图像中的骨异常显像灶的数量及位置并逐一对比分析。以活检病理、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或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确定骨转移灶的存在及位置。统计单独及联合应用两种影像方法诊断骨转移病灶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和Kappa值,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分别及联合应用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独WB-DWI显像对25例可疑骨转移瘤患者115处可疑骨转移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83.3%、83.8%、83.5%、0.639。单独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79.5%、32.4%、64.3%、0.127。而两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93.6%、14.8%、93.0%、0.843。两者联合应用对骨转移瘤的检出率与单独采用任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DWI与核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敏感度相当,两者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骨转移瘤诊断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弥散加权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全身成像
下载PDF
放射性肺炎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于新江 段哲萍 +2 位作者 李芳 吴大勇 张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炎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本院收治的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使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对肿瘤进行三维适行放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放疗,实验组自放射治疗开始即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商品...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炎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本院收治的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使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对肿瘤进行三维适行放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放疗,实验组自放射治疗开始即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商品名:岩舒)静点,1次/d,直至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患者于放疗前,放疗2周,放疗结束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TNF-α及TGF-β1数值变化,比较两组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放疗前TNF-α及TGF-β1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放疗开始后实验组加入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使TNF-α及TGF-β1数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放射线引起的肺组织损伤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可能是通过减少TNF-α、TGF-β1和CT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的生物学行为而发挥对抗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因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低毒、安全、高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肺损伤 复方苦参注射液 TNF-α TGF-Β1
下载PDF
新型乏氧显像剂^(99)Tc^m-HL9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珏 冯亚青 +5 位作者 边艳珠 刘永宁 吕培源 张琳 李金福 田国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探讨新型乏氧显像剂99Tcm HL9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乏氧断层显像 ,其中临床诊断脑梗死 11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5例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 ,取标记好的... 目的 探讨新型乏氧显像剂99Tcm HL9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乏氧断层显像 ,其中临床诊断脑梗死 11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5例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 ,取标记好的99Tcm HL915 5 5~ 1110MBq静脉推注 ,2 0~ 3 0min内行脑乏氧断层显像 ,17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或MRI检查 ,11例患者次日行99Tcm ECD脑灌注断层显像 ,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18例患者中脑乏氧显像阳性者 5例 ,分别为脑梗死 4例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例。 11例同时行99Tcm 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者中 6例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 ,CT或MRI检查异常者 9例。结论 99Tcm HL91脑乏氧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较多 ,但对脑血流灌注显像出现低灌注区时可以区分组织乏氧或坏死 ,对指导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HL91乏氧显像剂 缺血性脑血管病 SPECT显像 脑血流灌注显像 脑乏氧断层显像
下载PDF
不同脂肪酸饮食对糖耐量正常人群内脏脂肪素及其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亚敏 宋光耀 李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脂肪酸饮食对糖耐量正常人群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30例糖耐量正常受试者食用不同类型脂肪酸饮食,分为3组,饱和脂肪酸饮食(S)组、单不饱和脂肪酸饮食(M)组、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P)组... 目的探讨不同脂肪酸饮食对糖耐量正常人群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30例糖耐量正常受试者食用不同类型脂肪酸饮食,分为3组,饱和脂肪酸饮食(S)组、单不饱和脂肪酸饮食(M)组、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P)组,饮食干预后分别进行OGTT实验,检测外周血清Visfatin、TC、TG、HDL-C、LDL-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结果不饱和脂肪酸组的FPG、TC、LDL-C、apoB显著降低,3组间TG、HDL-C、VLDL、apoA、AUCglu、HOMA-β及其余时间点的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S组和P组的FIns、HOMA-IR、AUCIns显著升高,空腹Visfatin显著降低(P<0.05或P<0.01),60min时M组相比S组Visfatin显著降低(P<0.01)。Visfatin与HOMA-IR呈明显负相关(r=-0.458,P<0.05)。结论单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可以升高Visfatin水平,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OGTT 内脏脂肪素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趋化因子和氧化应激分子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卢亚敏 霍丽静 +3 位作者 张明明 刘光霞 陈芳 高哲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14期2107-2110,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及其一氧化氮合成酸(NOS)等分子水平,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病情程度...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及其一氧化氮合成酸(NOS)等分子水平,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症状、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等,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T2DM糖尿病组(A 组,74例)以及稳定型心绞痛(SAP)+T2DM糖尿病组(B 组,5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C 组,5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测定 MCP-1、IL-8、VEGF 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NO水平,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NOS 活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B 两组 MCP-1[(115.98±39.57)pg/mL、(98.76±31.55)pg/mL]、IL-8[(131.22±42.83)pg/mL、(115.75±40.37)pg/mL]均高于 C 组[(75.63±23.69)pg/mL、(68.53±37.85)pg/mL)](t =4.12、2.26、3.78、2.21,均 P <0.05),VEGF [(167.87±54.98)pg/mL、(128.38±36.99)pg/mL)]、NO[(46.89±12.92)μmol/L、(51.66±12.49)μmol/L)]、NOS [(39.04±5.19)U /mL、(40.56±7.03)U /mL)]均低于 C 组[(90.21±32.06)pg/mL、(64.05±13.58)μmol/L、(47.82±5.93)U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5、3.17、2.43、2.79、2.49、2.25,均 P <0.05);A 组 MCP-1、IL-8显著高于 B 组(t =3.13、2.89,均 P <0.05),VEGF、NO 显著低于 B 组(t =3.04、2.95,均 P <0.05),A 组NOS 低于 B 组但无统计学意义(t =1.06,P >0.05);MCP-1与 IL-8、VEGF 呈正相关(r =0.35,0.33,P <0.01),与 NO 呈负相关(r =-0.24,P <0.05)。结论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共同参与冠心病合并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尿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白细胞介素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氧化应激 MCP -1 IL -8
原文传递
不同静脉注射方法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文艳 吴大勇 +4 位作者 边艳珠 胡玉敬 魏强 李金付 张旺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注射方法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方法分成:静脉直接注射组(187例)、静脉液路注射组(84例)及静脉留置针注射组...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注射方法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方法分成:静脉直接注射组(187例)、静脉液路注射组(84例)及静脉留置针注射组(124例)。3组采用各自弹丸注射方法进行显像。利用Xeleris工作站在血流灌注显像于腹主动脉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ROI的时间一放射性曲线,以形成1个放射峰为弹丸注射成功,无峰形成为注射失败。统计3组成功及失败例数,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Х^2检验。结果静脉直接注射组弹丸注射成功174例,成功率93.0%,静脉液路注射组成功46例,成功率54.8%,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115例,成功率92.7%。静脉直接注射组与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高于静脉液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直接注射组与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注射法弹丸成功率与静脉直接注射法相当,可选择静脉留置针进行注射;静脉液路注射法成功率低于其他2组,应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方法 放射性核素 肾动态显像 弹丸注射
原文传递
SPECT/CT探测125I粒子放射性浓聚处计数与周围剂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宪芝 张宏涛 +6 位作者 底学敏 杨双臣 张琛 赵金鑫 刘泽洲 于慧敏 王娟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1-354,共4页
目的 研究SPECT/CT探测125I粒子周围放射性浓聚处计数与剂量的关系,探讨粒子周围剂量可视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颗125I粒子,活度分别为1.48×107、1.85×107、2.22×107、2.59×107、2.96×107及3.33×107 Bq.... 目的 研究SPECT/CT探测125I粒子周围放射性浓聚处计数与剂量的关系,探讨粒子周围剂量可视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颗125I粒子,活度分别为1.48×107、1.85×107、2.22×107、2.59×107、2.96×107及3.33×107 Bq.将粒子放到预先制作好的固体水模内,应用SPECT/CT显像探测粒子.在粒子中心截面上取距离粒子中心1~15 mm放射性浓聚的计数值(x),同时计算对应位置的剂量(y,cGy),应用SPSS 18.0软件计算计数值与剂量的关系,得出关系公式.结果 125I粒子周围放射性浓聚处计数值与剂量呈指数关系,公式为:y=507.849×1.004x.结论 SPECT/CT显像可使125I粒子周围剂量可视化,根据放射性计数值得出粒子周边不同位置剂量,为粒子植入术后剂量验证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模 显像术
原文传递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在甲亢性肝损害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卢亚敏 张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26-3128,共3页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IL-10、IL-6在甲亢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0例甲亢患者,3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细胞因子(IL-6、IL-10)...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IL-10、IL-6在甲亢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0例甲亢患者,3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细胞因子(IL-6、IL-10),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细胞及CD4+CD25+Tregs的数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甲亢性肝损害组与甲亢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CD4+CD25+Tregs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甲亢组与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25+Tregs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L-6、IL-10水平在甲亢性肝损害组最高,和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甲亢组IL-6、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D4+CD25+Tregs与IL-6、IL-10、T3、T4、FT4、TRAb呈负相关性。结论:甲亢性肝损害患者CD4+T细胞、CD4+CD25+Tregs数量降低,IL-6、IL-10水平升高可能是甲亢性肝损害发生免疫紊乱的重要机制,有助于对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CD4+CD25+Tregs 甲亢 甲亢性肝损害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脾多肽注射液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华 魏强 +2 位作者 邱刚 李洁 闫萍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424-1427,共4页
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液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2例拟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紫杉醇加奈达铂化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脾多肽注射液,比较2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液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2例拟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紫杉醇加奈达铂化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脾多肽注射液,比较2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对照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5.4%、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研究组CD3^+、CD4^+、CD8^+和NK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多肽注射液能提高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放化疗 辅助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布地奈德混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单肺通气兔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霜 何锟 +3 位作者 蔚冬冬 胡玉敬 吴亚敬 容俊芳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0-723,共4页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混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单肺通气兔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5~6月龄,体重2.5~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双肺通气组(TLV组)、单肺通气组(OLV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B组)和布地奈...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混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单肺通气兔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5~6月龄,体重2.5~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双肺通气组(TLV组)、单肺通气组(OLV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B组)和布地奈德混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组(B+S组)。TLV组双肺通气3 h,余3组左侧单肺通气2 h,随后双肺通气1 h,B组于单肺通气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B+S组于单肺通气前雾化吸入沙丁胺醇0.15 mg/kg+布地奈德0.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TLV组与OLV组均雾化吸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于吸入前(T 0)、吸入后15 min(T 1)、吸入后1 h(T 2)和通气结束即刻(T 3)时采集股动脉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采集混合静脉血样测定相应指标,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气道峰压(P peak)、气道平台压(P plat)、气道阻力(Raw)和肺顺应性(C dyn)。结果:与TLV组比较,OLV组、B组和B+S组T 2,3时乳酸浓度升高,T 1-3时氧合指数和C dyn降低,Qs/Qt、Raw、P plat和P peak升高(P<0.05);与OLV组比较,B组和B+S组T 2,3时乳酸浓度降低,T 1-3时氧合指数和C dyn升高,Qs/Qt、Raw、P plat和P peak降低(P<0.05);与B组比较,B+S组T 1-3时C dyn升高,Qs/Qt、Raw和P peak降低(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单肺通气兔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投药 吸入 单肺通气 呼吸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护理干预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文艳 吴大勇 +3 位作者 边艳珠 胡玉敬 魏强 李金付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13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398例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患者的显像结果进行判读,将显像质量分为显像成功、显像质量欠佳及显像失败三类,统计显像成功率、显像欠佳率及显像失败率,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398例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患者的显像结果进行判读,将显像质量分为显像成功、显像质量欠佳及显像失败三类,统计显像成功率、显像欠佳率及显像失败率,分析显像质量与各种护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显像成功371例(93.22%);显像欠佳15例(3.77%),其中因弹丸注射欠佳7例,显像剂少量漏出5例,患者精神过度紧张3例;显像失败12例(3.02%),其中因患者位置移动3例,注射部位显像剂较多量露出9例。结论:护理工作关系到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的质量,加强在显像前、中、后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肾动态显像 显像质量 护理
下载PDF
老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卢亚敏 张明明 李天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5036-503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0例老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老年组),40例中青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中青年组),4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组(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水平,放射... 目的探讨老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0例老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老年组),40例中青年甲亢性肝损害患者(中青年组),4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组(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IL-2、IL-6,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T3、FT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ALP、γ-GT和TBIL。结果老年组及中青年组IL-2、IL-6、TNF-α、FT3、FT4、ALT、AST、ALP、γ-GT、TBIL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PCT水平较正常组比较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IL-2、TNF-α、FT3、FT4水平和中青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老年组IL-6、ALT、AST、ALP水平高于中青年组(P<0.05);血清IL-6与TNF-α、ALT、AST、ALP呈正相关(r=0.45,0.32,0.39,0.28,P<0.05)。结论老年甲亢易伴发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IL-6、TNF-α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亢 甲亢性肝损害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2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亚青 边艳珠 +6 位作者 王建华 赵大卫 刘桂芳 李贤 高俊淑 贾丽景 冯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患者 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为 VD的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的评估寻找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分别对 45例 VD、3 0例卒中无痴呆 (SWD)和 3 0例正常对照者 (NC)3组进行 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 ,...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患者 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为 VD的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的评估寻找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分别对 45例 VD、3 0例卒中无痴呆 (SWD)和 3 0例正常对照者 (NC)3组进行 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 ,半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VD组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比 SWD组减少 (P<0 .0 5 ) ;并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的减少最为显著 (P<0 .0 1)。与 NC组相比 ,SWD组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均减低 (P<0 .0 5 )。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 MMS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0 .75 5 ,P<0 .0 1)。结论  VD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灌注减低 ,以额叶、颞叶最为显著 ,且与MMS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SPECT 诊断 脑血流灌注显像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的存活心肌及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易剑 侯翠红 +14 位作者 田丛娜 王伟学 魏红星 赵敏 郭风 褚克维 耿庆海 王琦 姜楠 张宗耀 张利霞 张健 田月琴 张晓丽 刘秀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控心肌断层软件获得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图像半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异常分,以及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室壁瘤部位MMS≥2.0,定义为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160例患者根据室壁瘤部位心肌存活情况分为无心肌存活组(n=97)和有心肌存活组(n=63),两组患者进一步根据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分为4个亚组:无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为组1(n=68)、无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为组2(n=29)、有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3(n=50)、有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4(n=13)。平均随访(50±7)个月,心原性死亡为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160例患者的平均LVEF为(34±11)%。共19例(11.9%)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组1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94.1%,但是与组2(89.7%)、组3(86.0%)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生存率(61.5%)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风险比(HR)=5.101,95%可信区间(CI):1.853~14.044,P=0.002]、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GPET)-ESV(HR=1.009,95%CI:1.002~1.015,P=0.013)、室壁瘤部位MMS与室性心律失常交互作用(HR=1.368,95%CI:1.113~1.681,P=0.003)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HR=0.199,95%CI:0.054~0.742,P=0.016)则降低心原性死亡风险。结论:室壁瘤患者如果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为高危患者,需要对这类患者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手术+纠正室性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存活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预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连春 刘光霞 +1 位作者 陈芳 牛丽霞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分析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转移的诊断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河北以岭医院检验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127例DT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停服甲状腺素片4~6周,131碘(131I)... 目的分析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转移的诊断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河北以岭医院检验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127例DT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停服甲状腺素片4~6周,131碘(131I)治疗1 d前测ps-Tg水平,131I治疗后1周内进行131I-SPECT/CT显像。根据131I-SPECT/CT显像判定是否存在功能性转移灶分为转移组(n=49)和无转移组(n=61)。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ps-Tg水平,并通过ROC曲线评估ps-Tg水平预测功能性转移的价值。结果131I治疗前转移组ps-Tg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240.36±55.32)ng/mL vs.(5.32±3.85)ng/mL](t=33.121,P<0.001),治疗后转移组psTg水平(89.12±13.32)n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18.60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ps-Tg水平在各转移分级中,随着转移部位分级提高,血清ps-Tg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87,P<0.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知ps-Tg与DTC术后转移分级呈正相关(r=0.608,P<0.05)。ps-Tg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诊断界值为40.70 ng/mL,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6.37%、85.70%、87.63%。结论血清ps-Tg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预测DTC术后转移,评估DTC复发、转移分层状况,指导131I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腺球蛋白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洪英 马淑平 +3 位作者 王学忠 郑师陵 肖燕燕 魏影非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 ,钙拮抗剂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胞浆内 [Ca2 + ] ,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 和 6 k ...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 ,钙拮抗剂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胞浆内 [Ca2 + ] ,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 和 6 k PGF1α。结果 高血压组血小板胞浆内 [Ca2 + ] ,血浆TXB2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 6 k PGF1α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0 1 )。高血压组用药后血小板胞浆内 [Ca2 + ]血浆TXB2 明显低于用药前 ,6 k PGF1α明显高于用药前 (P均 <0 0 0 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 ,用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小板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氨氯地平 血小板活性 血小板胞浆内钙离子浓度 血浆血栓素 6-酮-前列腺素
下载PDF
肿瘤及肿瘤基质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对肿瘤耐药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芳 张雯 +1 位作者 宋淑霞 钱雪松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2-436,共5页
恶性肿瘤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存在早发现难、治愈率低和预后差等三大难点。虽然,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此产生的耐药也是当今影响疗效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从而使患者面对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外泌体(exosomes)... 恶性肿瘤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存在早发现难、治愈率低和预后差等三大难点。虽然,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此产生的耐药也是当今影响疗效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从而使患者面对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外泌体(exosomes)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通讯员,在肿瘤耐药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基质细胞均可分泌携带耐药相关分子(包括蛋白质和miRNAs等)的外泌体,并通过外泌体在TME中相互作用,传递耐药分子,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同时肿瘤细胞外泌体还可以介导药物外排,从而影响药效;基质细胞也可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这些机制的发现也为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通过去除或抑制含耐药分子的外泌体,或者通过改变外泌体的成分(减少耐药分子或增加抗耐药分子),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耐药。本文就肿瘤及肿瘤基质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在肿瘤耐药中的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耐药逆转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耐药 外泌体 肿瘤细胞 基质细胞 逆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