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王船山《老子衍》的诠释进路 被引量:7
1
作者 邓联合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2-60,共9页
王船山对老子的定位是"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而他撰写《老子衍》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把他对老子之学的批评坐实到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诠释中,以呈露其运思理据,摧破其荒诐不经。为此,他从两个进路展开对《老子》的诠释:一是&q... 王船山对老子的定位是"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而他撰写《老子衍》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把他对老子之学的批评坐实到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诠释中,以呈露其运思理据,摧破其荒诐不经。为此,他从两个进路展开对《老子》的诠释:一是"衍其意",即以解说原文含义的方式推衍文本之外老子诡深的真实思想意图;二是"求其用",即通过曝显由形上之"道"导出的功用之"术"的权谋性,反过来批驳老子之"道"乃至其全部思想的实质。船山对《老子》所作的思想意图诠释与实际功用诠释,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正学"与"异端"的视域对峙,以及诠释者与诠释对象之间的疏离和紧张,而非船山对《老子》客观、内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老子衍》 思想意图 实际功用
原文传递
郑玄爻辰说的易学诠释浅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新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1-78,共8页
汉末易学家、经学家郑玄,以爻辰诠释易学。郑玄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化约为乾坤十二爻,值子至亥十二辰,以辰指日月周天运行相会的次舍或所历星次,进而彰显宇宙阴阳消息的引动之源。通过指明日月运行引动的十二种阴阳消息气局与八卦卦... 汉末易学家、经学家郑玄,以爻辰诠释易学。郑玄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化约为乾坤十二爻,值子至亥十二辰,以辰指日月周天运行相会的次舍或所历星次,进而彰显宇宙阴阳消息的引动之源。通过指明日月运行引动的十二种阴阳消息气局与八卦卦气,及其所引发的物候、节气、时序的交替与万物万象的生化,与其所促成的大宇宙气化生生的律动,进而完善、巩固、深化了汉代易学阴阳消息的认识,表达了法天道、行礼乐、施德教而致太平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爻辰 日月运转 阴阳消息之道 礼乐文化 经学精神
原文传递
董仲舒儒教建构中的类比思维与世界图式
3
作者 张晓周 王新春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2-277,共6页
董仲舒运用类比思维建构儒教,该思维贯穿于他对天人、古今关系与阴阳五行世界图式的论述中。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曾祖父,首次提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重要观念。他主张灾异乃天意之呈现,并把《春秋》灾异与当时灾异对比阐释,进行政治... 董仲舒运用类比思维建构儒教,该思维贯穿于他对天人、古今关系与阴阳五行世界图式的论述中。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曾祖父,首次提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重要观念。他主张灾异乃天意之呈现,并把《春秋》灾异与当时灾异对比阐释,进行政治实践。基于天人相类与灾异,董仲舒强调天与人均具有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仁,这是他建构儒教的重要标志。董仲舒借用阴阳五行世界图式来论说天意天志,为其儒教提供自然主义与阴阳分类认知模式的理论说明。西汉象数易学家继承并完善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世界图式,并运用类比思维论述灾异,这反映董仲舒对两汉思想家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强力塑造与深刻影响。董仲舒的类比思维来源于《周易》的意象与类比思维。阴阳八卦“通神明”与“类万物”的双重功能是集宗教、自然与政治三位一体经学思想体系得以确立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儒教 类比思维 阴阳五行图式 象数易学
原文传递
21世纪以来的庄子政治哲学研究
4
作者 王玉彬 《中国哲学年鉴》 2022年第1期93-106,共14页
一现代学术范式下的庄子哲学研究,是由20世纪初叶以来的近现代哲学家群体建构视域、开拓议题并确立典范的。这个近现代哲学家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胡适、蔡元培、钱穆、冯友兰、牟宗三、徐复观等著名学者。在他们眼中,庄子主要是一个哲学... 一现代学术范式下的庄子哲学研究,是由20世纪初叶以来的近现代哲学家群体建构视域、开拓议题并确立典范的。这个近现代哲学家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胡适、蔡元培、钱穆、冯友兰、牟宗三、徐复观等著名学者。在他们眼中,庄子主要是一个哲学家。比如蔡元培说:“庄子者,超绝政治界,而纯然研求哲理之大思想家也。”(蔡元培,第30页)庄子的纯粹哲理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范式 蔡元培 徐复观 庄子哲学 政治界 冯友兰 牟宗三 20世纪初叶
原文传递
遗民心态与明清之际的庄子定位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邓联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9,共7页
明清之际,怀有亡国之痛、处于艰难境遇中的遗民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进而对其作出了不同的思想定位。佛教高僧俍亭净挺判庄子为禅学一支,觉浪道盛则以庄子为"尧孔真孤"。受到道盛的影响,儒家学者中的方以... 明清之际,怀有亡国之痛、处于艰难境遇中的遗民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进而对其作出了不同的思想定位。佛教高僧俍亭净挺判庄子为禅学一支,觉浪道盛则以庄子为"尧孔真孤"。受到道盛的影响,儒家学者中的方以智、钱澄之同样把庄子归入孔门,并试图以易解庄,会通庄儒。而傅山却基于开放的子学视野齐同庄儒,且奉庄子为精神导师。王夫之则一方面断言"庄生非知道者",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凡此种种庄子定位之说,皆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特殊心态的表现形式,其中蕴涵着虚无遁世、个性解放或隐身守道等复杂的思想特质和精神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庄子 佛教 儒家
下载PDF
儒家境界体验中的抽象置定与具体表现——以牟宗三对阳明与二溪的诠释为中心
6
作者 马士彪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100,共7页
儒家的实践不仅关涉到工夫实践中的身心状态转换,亦关涉本体呈现后的境界体验。目前学界对两者的研究,往往借助“逆觉体证”与“冥契体验”的解释框架,但两者都未触及理学家境界体验表达中的本体状态转换问题,牟宗三透过“超越的分解”... 儒家的实践不仅关涉到工夫实践中的身心状态转换,亦关涉本体呈现后的境界体验。目前学界对两者的研究,往往借助“逆觉体证”与“冥契体验”的解释框架,但两者都未触及理学家境界体验表达中的本体状态转换问题,牟宗三透过“超越的分解”与“辩证的综合”方法对阳明与二溪境界体验表达所蕴含的深层义理结构——“抽象置定”与“具体表现”——的揭示,既囊括了“逆觉体证”的框架,又包含了对境界体验中本体状态转换的描述,或许可以为推进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理解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境界体验 抽象置定 具体表现 光景
原文传递
西学的融入与贺麟、张荫麟论宋儒太极说之交锋
7
作者 翟奎凤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129,211,共11页
张荫麟认为,周敦颐的太极是形而下的气,故能动静生阴阳,而朱熹以形而上的理来解释周子之太极,其动静生阴阳就解释不通;两人的太极观有着根本不同,朱子的注解遮蔽甚至扭曲了周子《太极图说》的本义。贺麟坚决批判张荫麟的这一看法,他认... 张荫麟认为,周敦颐的太极是形而下的气,故能动静生阴阳,而朱熹以形而上的理来解释周子之太极,其动静生阴阳就解释不通;两人的太极观有着根本不同,朱子的注解遮蔽甚至扭曲了周子《太极图说》的本义。贺麟坚决批判张荫麟的这一看法,他认为朱子之注使得周子思想更加豁显明朗,两人的太极思想无实质性差别,以“理”诠释太极,是对周子思想的顺势发展。贺麟借助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及布鲁诺的理神论思想来诠释太极动静问题,认为太极、理、神是一体的本体性存在,是至善与价值的源泉。在贺麟的诠释中,太极之理、神是“造物”,为形而上,而阴阳五行为“物造”,为形而下,理、神有能动性,但其动静非经验层面的动静,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不动的推动者”。贺麟以其深厚的西学素养和理学的内在觉解,对周、朱太极思想作了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贺麟超越了传统上很多儒者对朱子学的理解,也比牟宗三认为朱子之理只是“存有而不活动”的“但理”更为高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太极 朱子
原文传递
从“德”到“德友”:《庄子·德充符》中的伦常重建
8
作者 王玉彬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4,共7页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师”更本源、更高妙,然而,王骀、伯昏无人、哀骀它等至德者在《德充符》中的隐身或退让却使得“因德为友”成为一条显在而具体的伦常重建之方。“因德为友”这种居于上位者的自我开悟,有助于弱化世俗伦常关系中等级结构与权力意志的规训与侵害,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化、互成奠定了对等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符》 德友 伦常
下载PDF
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
9
作者 王玉彬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8,166,共11页
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 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荀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行成之伪”三层意蕴。所谓“善”,指在平正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善”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得到满足的“基础善”,以及“义”之独特价值获得实现的“究竟善”;与之相应,“恶”指的是在混乱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恶”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基础恶”,以及“义”之独特价值无法开显的“究竟恶”。与之相应,“性恶”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根本恶”由“性”之流弊推衍而来,“基础恶”道明的是“性”之无法自治,“究竟恶”意味着“性”对“究竟善”的全然遮蔽。在荀子那里,“礼义之善”源自圣王“道心”的考量与筹划,并通过“教化”而归于常人“智心”的理解与认可。总之,在荀子那里,“心”为良善的公共秩序的建构以及符合礼制、追求道义的个人生活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堪称其人文理想中融通性伪、沟通圣凡、贯通始终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伪善 礼义
下载PDF
作为“因是”的齐物——以《齐物论》之“是”为中心的阐释
10
作者 王玉彬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5,128,共11页
《齐物论》中的“是”是解读庄子齐物思想的关键词。“是”有三种含义:“尽然之是”阐述了万物的一体共在,“彼是之是”体现了万物的个体自在,“自是之是”彰显了人的主体存在。“自是之是”既是人类生存的理性基础,也有本质化为“果是... 《齐物论》中的“是”是解读庄子齐物思想的关键词。“是”有三种含义:“尽然之是”阐述了万物的一体共在,“彼是之是”体现了万物的个体自在,“自是之是”彰显了人的主体存在。“自是之是”既是人类生存的理性基础,也有本质化为“果是”、普遍化为“同是”的倾向,世界和生活的本朴状态正是在“果是”对“彼是之是”的取代、“同是”对“尽然之是”的侵占中逐渐丧失的。以此为基础,庄子提出了作为“因是”的齐物观念,意在通过“因彼是之是”而尊重多元之他者,通过“因尽然之是”而守护一体之万物,以期开出一种万物在其中均可“因自是之是”的逍遥之境。庄子的齐物思想并非带有神秘化倾向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而是体现了以成就自我、尊重他者、通达外物为旨归的观物视域与应物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齐物是因是
原文传递
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有三本”思想新论——兼谈“天地君亲师”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奎凤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146,共9页
荀子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其最大的德性就是生化万物;祖先是族类的生命来源;君师是社会治理的维系主导者。荀子及《礼记》的相关论述实际上突出了“君”的核心性,... 荀子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其最大的德性就是生化万物;祖先是族类的生命来源;君师是社会治理的维系主导者。荀子及《礼记》的相关论述实际上突出了“君”的核心性,君兼有父、师的特性,既是父也是师。东汉后期的《太平经》开始有“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君”位于中间。大概在宋代“天地君亲师”五字连用,明代中期以后,“五大”成为人们祭拜的对象,五字牌位立在中堂,在民间流传深广。明清时期的一些儒者指出,百姓祭拜天地君亲师很荒唐,不合儒家礼制;“五大”是人们敬重、感恩的对象,普通人无权祭拜天地,活着的君亲师也不应在中堂被供奉祭拜。康有为认为,古代君主专制社会天子垄断了祭天权,而人人可以祭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五大”在古代,“君”是核心,后来“师”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扬弃“天地君亲师”观念,今天应以“师”为核心;同时,以“国”替换“君”,推动传统“五大”观念转化创新,近代“天地国亲师”的说法仍有其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有三本 天地君亲师
下载PDF
庄子齐物观念的伦理意蕴
12
作者 王玉彬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9,共11页
庄子哲学兼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相与于无相与”两个向度,因“独与”而“相与”,即呈示着庄学的伦理意蕴问题。《齐物论》载有关于伦理问题的丰富思考,在庄子看来,阴、阳、仁、义、礼、智、名、利等“八德”构成了“六合之内”的... 庄子哲学兼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相与于无相与”两个向度,因“独与”而“相与”,即呈示着庄学的伦理意蕴问题。《齐物论》载有关于伦理问题的丰富思考,在庄子看来,阴、阳、仁、义、礼、智、名、利等“八德”构成了“六合之内”的价值体系与伦常边界,此即常人生活于其中的人伦世界。然而,“八德”的封畛性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只能在是非、善恶等对立性、评判性的视阈中去看待和对待他人,于是以名相轧、以德相争,也就无法在“照之于天”的视阈中照见他人的独特之“心”、领会一体的存在之“道”。庄子所谓“人相忘乎道术”,就是要以“道术之通”消解“八德之畛”,从而将人际关系还原到“相尊—相蕴”的“齐物伦理”境域中:“相尊”即对他者之独特性的尊重与理解,“相蕴”即多元主体之间的共在与通达。最终,庄子期许的是一种“相与为友”式的伦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 伦理 八德 相与为友
原文传递
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
13
作者 翟奎凤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4,共9页
《易传》所论变化之“神”,为本体之神,是北宋五子思想体系建构的重要范畴。二程认为,神与帝、天、道、理皆为同一形上本体的不同称谓,“妙用”是二程对本体之神的基本界定。阴阳不测、妙用之神是气化的动力因,同时神又遍在一切气中,神... 《易传》所论变化之“神”,为本体之神,是北宋五子思想体系建构的重要范畴。二程认为,神与帝、天、道、理皆为同一形上本体的不同称谓,“妙用”是二程对本体之神的基本界定。阴阳不测、妙用之神是气化的动力因,同时神又遍在一切气中,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程颢明确以神为变化之动因,他说“所以运动变化者,神也”,这与程颐所说“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的义理表述相似,“道”与“神”作为形上存在,在程颐那里也未尝不可以诠释为动力因。二程以“穷神知化”为《易》之宗旨和人生最高境界,而“穷神知化”之天地境界就在礼乐孝悌、洒扫日用之中。二程以鬼神为阴阳之功用和造化之迹,其鬼神观是高度理性化的,与张载“二气之良能”的说法是接近的。二程发挥《易传》神化思想,所论本体之神、变化之神也可谓是天道之神,是一种奇迹般的生生创造活动,此天道之神与人心之神也是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神化 妙用 动力
原文传递
杨简对孟子的肯定与批评——兼谈杨简与陆九渊思想之不同
14
作者 翟奎凤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72,287,共11页
杨简肯定孟子性善论,他称引孟子最多的一句话是“仁,人心也”,对“道一而已”“良知良能”“徐行后长”等说法也非常赞赏。与孟子论人心多强调其本有之道德性、伦理性不同,杨简更多从本体论、境界论的角度,突出至善人心之虚明神妙、广... 杨简肯定孟子性善论,他称引孟子最多的一句话是“仁,人心也”,对“道一而已”“良知良能”“徐行后长”等说法也非常赞赏。与孟子论人心多强调其本有之道德性、伦理性不同,杨简更多从本体论、境界论的角度,突出至善人心之虚明神妙、广大无际、贯通一切,心即道,一切皆一。杨简虽然肯定孟子“勿忘勿助”的工夫论,但反复批评孟子“源泉混混”、不断扩充的修养工夫,也反对孟子“浩然之气”“配义与道”“存心养性”等对后世影响巨大甚至被视为至理名言的工夫论主张。与陆九渊全面肯定孟子不同,杨简对孟子的系列批评,也表明他与陆九渊乃至程朱、阳明等主流理学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简之学有较强的禅学精神。但禅自有其高明处,与儒学也并非绝然对立,不可相融。杨简之学是禅学与儒学的一种独特融合,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其独特价值和思想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孟子 陆九渊 禅儒
下载PDF
张岱年论张载神化思想与相关争鸣评析
15
作者 翟奎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7-54,共8页
张岱年推崇张载,将其作为古典哲学唯物论的重要代表。早在1937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就强调张载在宇宙本根论上是一种唯物论。1950年代以后,张岱年反复阐扬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思想,认为神从属于气,是气的一种微妙变化。张岱年也... 张岱年推崇张载,将其作为古典哲学唯物论的重要代表。早在1937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张岱年就强调张载在宇宙本根论上是一种唯物论。1950年代以后,张岱年反复阐扬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思想,认为神从属于气,是气的一种微妙变化。张岱年也指出张载思想中在宇宙论、认识论方面都还有唯心论残余。与张岱年不同,吕世骧、邓冰夷、陈玉森、高羽、周清泉认为张载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论”。在他们看来,张载思想体系中,神是第一位和根本性存在。无论是以张载思想为唯物还是唯心,实际上只是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某些特征。张载思想中的“神”既非形下之物,也非宗教之神或主体之心,同时神也贯通在“物”与“心”之中;神是“一”,又内含着“二”的矛盾性,是变化的动力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张载 神化 唯物 唯心
下载PDF
“齐物”:从慎到到庄子
16
作者 王玉彬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 慎到 庄子 《齐物论》
下载PDF
“美德经济学”与“哥白尼革命”:陈焕章儒家经济学的性质与定位
17
作者 陈佩辉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71,共11页
自曼德维尔提出“私人的恶德,公共的利益”的悖论后,美德因妨碍经济发展而被驱除。亚当·斯密尝试给自利自爱正名,但仍未给仁爱的经济意义正名。陈焕章认为缺乏道德根基的放任主义只给强者带来利益,必致社会分裂和崩溃。为了阻止经... 自曼德维尔提出“私人的恶德,公共的利益”的悖论后,美德因妨碍经济发展而被驱除。亚当·斯密尝试给自利自爱正名,但仍未给仁爱的经济意义正名。陈焕章认为缺乏道德根基的放任主义只给强者带来利益,必致社会分裂和崩溃。为了阻止经济的去道德化,陈焕章认为社会经济秩序应该建立在道德和经济双重动机之上,并建构了以美德为中心的儒家经济学。向善的人性预设、美德主导分配、政府调节、适度竞争是其经济学的主要特征,这一新形态的经济学可以称作美德经济学。陈焕章美德经济学虽显粗略,但在理论上重启了经济的道德化进程,并与数十年后兴盛的经济伦理学和社群主义遥相呼应,可以说潜在地具有引发一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焕章 儒家经济学 美德经济学 “哥白尼革命”
原文传递
论《庄子》对“担当”精神的消解
18
作者 李延仓 《管子学刊》 2023年第3期35-45,共11页
庄子对人的“担当”精神进行了消解。他通过“让天下”意象说明担当天下为人生之负累,境界超越的人并不愿意治理天下,放弃担当才是合乎大道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天下无需治,也不能治,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越治越坏,并对忧患意识和以治国、平... 庄子对人的“担当”精神进行了消解。他通过“让天下”意象说明担当天下为人生之负累,境界超越的人并不愿意治理天下,放弃担当才是合乎大道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天下无需治,也不能治,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越治越坏,并对忧患意识和以治国、平天下为担当的圣人做了批判。在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中没有互助与担当的位置。庄子消解“担当”的观念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与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亦密切相关,其对“担当”精神的消解始终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和警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担当 天下 消解
下载PDF
晚期梁漱溟的“儒家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现代化两难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波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7,共12页
晚期梁漱溟尝试通过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解决他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由此梁漱溟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儒家马克思主义”,即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首先,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属于文化第二路向... 晚期梁漱溟尝试通过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解决他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由此梁漱溟实际上建构了一种“儒家马克思主义”,即儒家思想框架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首先,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同属于文化第二路向,因此有两相结合、会通的可能性;其次,只有通过与经历了现代化的第二路向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前现代的儒家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最后,儒家“仁”的思想可以作为批判西方现代化问题的道德规范性标准,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被他用来阐释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文化早熟”的论断、对“仁”的超历史理解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但晚期梁漱溟的“儒家马克思主义”在丰富今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以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 梁漱溟 儒家马克思主义 西方现代化
原文传递
牟宗三判教思维下的儒家实有形态说论衡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士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8-133,共6页
牟宗三将西方传统形上学和儒家义理同时规定为“实有形态”,对于这一界定背后的理论动机以及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学界鲜有探讨。儒家的“实有形态”本质上是“境界形态”与道德意义结合的产物,其道德本体所具有的实体性、客观性、能生... 牟宗三将西方传统形上学和儒家义理同时规定为“实有形态”,对于这一界定背后的理论动机以及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学界鲜有探讨。儒家的“实有形态”本质上是“境界形态”与道德意义结合的产物,其道德本体所具有的实体性、客观性、能生性的特点只能在实践境界中才能得到恰当了解,因而不同于西方“观解”进路下的“实有形态”。但牟宗三的“教间判教”,有使道家沦为儒家义理附庸的危险,同时,“实有形态”的提法也遮蔽了儒家的实践性格和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判教 实有形态 实体性 客观性 能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