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莹 夏守翠 +2 位作者 于海宁 费龙才 吴庆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1-555,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of psychosis inpatients,SSFPI)对127例双相...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of psychosis inpatients,SSFPI)对127例双相情感障碍进行评定。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功能的关系。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弹性和社会功能总分为(45.32±13.84)分、(31.38±5.09)分,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499,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受到患者坚韧性(β=0.336,t=3.420,P=0.001)、发病年龄(β=0.186,t=2.416,P=0.017)及力量性(β=0.205,t=2.053,P=0.042)的影响(F=4.215,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29.9%。结论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弹性与社会功能存在相关性。心理弹性可能会影响双相情感障碍的社会功能,采取措施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有利于双相情感障碍社会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弹性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 被引量:26
2
作者 潘云霞 高桦 王龙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及混合发作)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调查表(自制)、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社会支...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及混合发作)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调查表(自制)、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社会支持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家属文化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越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人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好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这可能与疾病的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患者家属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中娴 张爱国 +5 位作者 姚理慧 程夏龙 程鹏 朱翠珍 苏虹 张许来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9期1530-1534,共5页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菌群结构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6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作期(A组)32例,缓解期(B组)30例,健康对照(C组)34人。运用16SrRNA技术分析菌群差异及与临床症状的相...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菌群结构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6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作期(A组)32例,缓解期(B组)30例,健康对照(C组)34人。运用16SrRNA技术分析菌群差异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另枝菌属A组丰度高于C组(F=2.575,P=0.017),硫杆菌属A组丰度低于C组(F=3.940,P=0.023);巨球型菌属A组、B组丰度高于C组(F=11.720,P<0.001),毛螺菌属、粪球菌属A组、B组丰度低于C组(F=4.279、3.670,均P<0.05);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酪酸梭菌属A组丰度高于B组(F=2.977、4.840、2.655,均P<0.05),琥珀酸弧菌属A组丰度低于B组(F=6.190,P=0.003)。(2)小杆菌属与抑郁因子呈负相关(r=-0.269,P=0.034);巨单胞菌属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呈正相关(r=0.291,P=0.022);拟杆菌属与阳性因子成正相关(r=0.282,P=0.029)。结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菌群结构改变,且部分菌群相对丰度与临床症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临床症状
原文传递
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中娴 张爱国 +3 位作者 徐阳 裴文志 陈洁 张许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4例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双相组)和42名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目的探讨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4例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双相组)和42名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使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定两组的认知功能,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估患者的临床躁狂症状。采用SPSS 22.0进行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1)双相组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IL-23和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38.872±7.803)pg/ml,(33.259±7.260)pg/ml,42.350(33.600,55.390)pg/ml,(108.309±19.398)pg/ml]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24.664±6.083)pg/ml,(29.257±5.208)pg/ml,17.360(12.870,30.690)pg/ml,(68.674±13.610)pg/ml],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87,t=2.947,Z=-5.477,t=10.921,均P<0.01)。(2)在RBANS认知测验中,双相组在视觉广度、注意、延时记忆和量表总分中所得的分数[(92.909±16.126)分,(83.091±8.529)分,(80.636±9.592)分,(416.318±33.438)分]与对照组[(82.905±10.958)分,(92.381±14.85)分,(93.714±7.613)分,(436.905±37.22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8,t=-3.538,t=-6.982,t=-2.700,均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双相组病程与细胞因子IL-6、IL-23水平呈正相关(r=00.509,r=0.298,P<0.05);视觉广度得分与IL-10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26,r=0.647,均P<0.05);言语与IL-23水平呈负相关(r=-0.372,P<0.05);注意力得分与IL-6、IL-10和TNF-α呈负相关(r=-0.315,r=-0.318,r=-0.498,均P<0.05);延时记忆得分与IL-10和TNF-α呈负相关(r=-0.360,r=-0.621,均P<0.05)。未发现YMRS评分、即刻记忆量表得分与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存在变化,部分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I型 躁狂发作 细胞因子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
原文传递
TBS模式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丽 陈学全 费龙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938-941,共4页
目的探究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探究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BS)模式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试验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伪刺激,试验组给予TBS模式下高频rTMS辅助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病情及症状改善情况、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P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BPRS评分为(31.26±1.77)分,低于对照组[(32.38±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阴性症状、总分评分分别为(13.22±2.39)、(60.86±6.07)分,低于对照组[(16.18±2.54)、(64.87±6.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SAF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MDRS-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MDRS-2评分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BS模式下高频rTMS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认知功能,但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酰胺质子转移加权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经纬 李群 +7 位作者 杨硕 冉志蓉 郑明明 朱囡囡 程鹏 陈苑苑 石丽 张许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005-3012,共8页
背景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寻找新的可靠的影像学技术、提高早期AD的临床诊断率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挑战。目的探讨AD患者脑内酰胺质子含量变化... 背景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诊断困难。寻找新的可靠的影像学技术、提高早期AD的临床诊断率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挑战。目的探讨AD患者脑内酰胺质子含量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首次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55岁以上A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AD组(n=41例)。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n=37)。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分别评定两组认知功能与精神行为情况,运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 w)磁共振成像对两组受试者行颅脑摄片成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脑内酰胺质子含量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因子的关系。结果(1)AD组与健康对照组的MMSE和BEHAVE-A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2 ut下右侧海马、2 ut下左侧海马、2 ut下海马(总)、4 ut下右侧海马、4 ut下左侧海马、4 ut下海马(总)酰胺质子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3 ut下左侧海马、3 ut下海马(总)区酰胺质子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 ut下右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偏执和妄想因子(r_(s)=0.574,P=0.040)、幻觉因子(r_(s)=0.595,P=0.032)、日夜节律紊乱因子(r_(s)=0.591,P=0.033)呈正相关;3 ut下右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偏执和妄想因子(r_(s)=0.588,P=0.034)、幻觉因子(r_(s)=0.572,P=0.041)、日夜节律紊乱因子(r_(s)=0.650,P=0.016)呈正相关;3 ut下左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定向力呈负相关(r_(s)=-0.590,P=0.034);3 ut下海马(总)酰胺质子含量与偏执和妄想因子(r_(s)=0.625,P=0.022)、幻觉因子(r_(s)=0.606,P=0.028)、日夜节律紊乱因子(r_(s)=0.611,P=0.026)呈正相关;4 ut下右侧海马区酰胺质子含量与情感障碍因子(r_(s)=0.615,P=0.025)呈正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成像 神经系统疾病 老年人 认知 数据相关性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童年期虐待及防御方式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季益富 杜洋 +3 位作者 王安珍 关建军 孙健 严凡凡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和防御方式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和防御方式与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16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PMD组,80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组(NMD组,80例);两组患者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的评定。结果:两组在情感虐待(F=68.88,P<0.001)、躯体虐待(F=70.91,P<0.001)、性虐待(F=2.91,P=0.007)、情感忽视(F=45.93,P<0.001)和童年虐待总分(F=77.28,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成熟防御方式(F=2.98,P=0.006)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越早(B=2.57,P=0.024)、有童年虐待经历(B=1.95,P=0.003)、不成熟防御方式(B=2.54,P<0.001)、抑郁症状重(B=1.33,P=0.013)的抑郁症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风险性大。结论:成熟防御方式可能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性因素,而不成熟防御方式可能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 童年期虐待 防御方式
下载PDF
童年虐待及应对方式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袁会 杜洋 +2 位作者 李慧 马莉莉 季益富 《医学信息》 2019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虐待和应对方式与强迫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以54例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匹配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耶鲁-布朗强迫... 目的探讨童年虐待和应对方式与强迫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以54例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匹配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施测并比较。结果 (1)在童年虐待上,研究组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对方式上,研究组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童年期虐待和应对方式分布上,研究组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组38例(76.00%),无童年期虐待经历22例(34.44%);积极应对方式组23例(33.82%),消极应对方式组37例(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强迫障碍患者研究组中,积极应对方式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存在正相关(P<0.05)。(4)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后,消极应对方式组中,有童年期虐待的OR为6.012,而积极应对方式组中,有童年期虐待的OR仅为2.604。结论积极应对方式是强迫症的保护性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童年期虐待是强迫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童年虐待 应对方式 CTQ SCSQ Y-BOCS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杜远 戴兢 +2 位作者 张晓倩 张丽 张许来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17-320,共4页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日益受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就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神经生化和治疗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识别共病的临床症状提供参考,对其神经生化机制进行阐述,并为双相情感障碍共...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日益受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就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神经生化和治疗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识别共病的临床症状提供参考,对其神经生化机制进行阐述,并为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强迫性障碍 流行病学研究 多巴胺 谷氨酸 心理治疗过程 综述
原文传递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月 《老年医学研究》 2020年第1期9-11,2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探讨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测定认知功能,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简易智... 目的分析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探讨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测定认知功能,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析智力水平。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病程以及药物治疗方案等资料。同时选取5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RBANS测定认知功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RBANS评分总分及5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或0.01)。高中以下学历、阴性症状≥22分和使用高含量抗胆碱能药物是影响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文化程度较低、阴性症状为主以及使用高含量抗胆碱能药物是影响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教育程度 抗精神病药物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宇世林 叶春雨 王瑞斌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2106-2111,共6页
目的:评估与分析奥氮平联合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68例在国药中铁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其中前者通过奥氮平片进行治疗,后者通过... 目的:评估与分析奥氮平联合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68例在国药中铁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其中前者通过奥氮平片进行治疗,后者通过奥氮平片与利培酮片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对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通过ELISA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7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的阳性症状以及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P=0.0129)。与单一用药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399);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6、IL-17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且联合用药组降低幅度大于单一用药组(均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在提高对老年患者治疗疗效的同时未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可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整体治疗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精神分裂症 奥氮平 利培酮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小蕊 王昆 +2 位作者 赵娟娟 童庆好 张许来 《安徽医学》 2023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DD)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DD)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高频rTMS+舍曲林,n=76)和对照组(舍曲林,n=76)。观察组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给予高频rTMS(10Hz)治疗,在相同刺激部位给予对照组假刺激治疗。rTMS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及频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组内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自伤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自伤频率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舍曲林联合高频rTMS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舍曲林 抑郁症 自伤行为
下载PDF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自我效能影响的Meta分析
13
作者 黄闻 冯国强 +2 位作者 胡慧 陈娟 吴金陵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数... 目的系统评价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SFBT对P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自我效能感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使用RevMan 5.4和Stata软件评价SFBT对P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1285例PS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SFBT后的抑郁量表评分(SMD=-1.04,95%CI:-1.39~-0.69)、焦虑量表评分(SMD=-1.12,95%CI:-1.87~-0.37)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量表评分(MD=4.61,95%CI:3.64~5.5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SFBT能改善PSD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抑郁 焦虑 焦点解决 自我效能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接受高精度直流电刺激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钱花 宋晨霞 +3 位作者 费龙才 张丽 王晨晨 王媛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7期147-150,共4页
目的 研究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接受高精度直流电刺激仪(HD-tDCS)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常规护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12月于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常... 目的 研究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接受高精度直流电刺激仪(HD-tDCS)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常规护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12月于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常规护理+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的1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状态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自知力评定量表(SAI),及精神分裂生活质量量表(SQLS)。结果 干预前,两组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I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AI、T-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I、T-AI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症状/不良反应、动力/精力、心理社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症状/不良反应、动力/精力、心理社会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自知力,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高精度直流电刺激仪 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某高校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穆菁菁 苏普玉 +4 位作者 李龙春 王瑞斌 孙婷婷 张欣尚 杨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 目的: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等方面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36%(366/82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9.88%(329/82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1和P<0.05)。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自我怜悯量表、宽恕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我怜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和正念维度、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均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P<0.01),而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坚韧性维度是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心理复原力量表的力量性维度、自悯量表的自我友善、宽恕量表的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维度得分均为大学生焦虑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调适能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心理复原力 自悯 宽恕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祖先勇 傅澎 +7 位作者 王化成 方文梅 杜金妹 何转玲 王龙 秦瑾 张蕾 董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间的关系。方法在3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合肥、芜湖、北海)选取125例门诊和住院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同时招募101名社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中文版修订社...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和躯体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间的关系。方法在3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合肥、芜湖、北海)选取125例门诊和住院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同时招募101名社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中文版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C)、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C)和精神分裂症内部动机量表(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for schizophrenia research,IMI-SR)评估,患者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评估临床症状。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Mann-Whitney U检验和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快感缺失和内部动机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快感缺失与内部动机水平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RSAS-C分[10.00(6.00,14.00)分比11.00(8.00,15.00)分,Z=-2.187,P<0.05]和RPAS-C分[12.00(7.50,20.00)分比16.00(10.00,23.00)分,Z=-3.026,P<0.01]较高,控制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后,这种差别消失。患者IMI-SR选择性因子分[31.00(28.00,39.00)分]低于对照组[36.00(31.00,42.00)分],而价值性因子分[41.00(35.00,45.00)分]高于对照者[36.00(32.00,42.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2,-3.387,均P<0.01),总分和兴趣性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2,-1.370,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RSAS-C和RPAS-C分与IMI-SR总分及其兴趣性、选择性和价值感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0.193~-0.364,均P<0.05),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奥氮平等效剂量、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和CDSS分后,RSAS-C和RPAS-C评分与IMI-SR评分间仍存在相关性(r=-0.266~-0.336,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快感缺失 内部动机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自杀自伤行为的关联 被引量:4
17
作者 穆菁菁 苏普玉 +3 位作者 李龙春 王瑞斌 孙娜娜 孙婷婷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2-845,849,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自杀 自我伤害行为 学生
原文传递
精神科加床调床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甘桂云 刘瑾 周敏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随着病情的改善,患者的床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初步探讨了精神科患者加床、调床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护理风险,总结管理对策,旨在为医院管理者加强精神科床位管理... 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随着病情的改善,患者的床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初步探讨了精神科患者加床、调床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护理风险,总结管理对策,旨在为医院管理者加强精神科床位管理,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床位管理 护理管理 资源配置 护理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