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外阅读: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尚达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4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应试教育 中学
下载PDF
重读《中庸》——关于性情道诚和中节诸问题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马育良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5期91-95,共5页
郭店战国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性自命出》的思想内容与《中庸》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 郭店战国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性自命出》的思想内容与《中庸》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主要表现在性、情、道、诚、和、中节等问题上的思考上。这些伦理思想与哲学思考构成了早期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节
下载PDF
科举史上的“特赐进士”
3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23年第6期48-53,共6页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最高学位。它考中的概率极低而社会地位显赫,比如今的博士可要吃香多了。进士一科自隋朝创立,经过唐代近300年的奠基,到北宋时期基本达到制度的完善。三年大比,三级考试,...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最高学位。它考中的概率极低而社会地位显赫,比如今的博士可要吃香多了。进士一科自隋朝创立,经过唐代近300年的奠基,到北宋时期基本达到制度的完善。三年大比,三级考试,每个能金榜题名的考生几乎都经历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读,以及落榜失意屡败屡考的磨砺。明清时期读书人的科举之路比前代更加艰难,考试的程序增加了,录取的比例降低了,那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三级考试 君主专制 科举史 制度的完善 进士
原文传递
古代的酒令与诗谜
4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23年第4期56-59,共4页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的文人雅士不仅运用文字著书立说、赋诗填词,也用各种文字游戏来展示聪明才智,消遣闲情逸致。酒令与诗谜便是古代常见的两种文字游戏,其中不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雅趣。一、酒令古代文人宴集时,...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的文人雅士不仅运用文字著书立说、赋诗填词,也用各种文字游戏来展示聪明才智,消遣闲情逸致。酒令与诗谜便是古代常见的两种文字游戏,其中不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雅趣。一、酒令古代文人宴集时,为了增添饮酒的雅兴,同时也是为了加快饮酒的进度,让大家饮得畅快,便发明了一种文字游戏——酒令,也称“筋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雅士 诗谜 文字游戏 酒令 雅趣 文人宴集 著书立说 闲情逸致
原文传递
对建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论的两点质疑——与黄厚江老师商榷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尚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10,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引发了关于语文知识的大讨论。一些论者因此批评课标存在轻视与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这实在是一大误解。一些学者指出新的语文课程知识要除旧纳新,这是理所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引发了关于语文知识的大讨论。一些论者因此批评课标存在轻视与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这实在是一大误解。一些学者指出新的语文课程知识要除旧纳新,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认为因此要建构一个新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尤为必要而且势在必行,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知识教学 课程知识 系统论 语文课程标准 老师 义务教育 知识系统 误解
下载PDF
“五四”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的情智冲突
6
作者 陈明秀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6,共5页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知识女性 女作家 文化冲突 妇女解放 新女性形象 社会转型期 《伤逝》
原文传递
漫话“三元及第” 被引量:1
7
作者 陶易 《寻根》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 《旧典备征》 科举史
原文传递
舌尖上的福与祸
8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22年第4期61-65,共5页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将“吃”看作是天地间的头等大事。儒家五礼之一的“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的礼仪,其中几乎处处离不开宴饮。传承至今,生日宴(唐代叫“汤饼会”)、结婚宴、升学宴(古代科举每进一级都有名目各异的宴饮)...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将“吃”看作是天地间的头等大事。儒家五礼之一的“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的礼仪,其中几乎处处离不开宴饮。传承至今,生日宴(唐代叫“汤饼会”)、结婚宴、升学宴(古代科举每进一级都有名目各异的宴饮)、谢师宴(唐代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之别)、升职宴(唐代叫“烧尾宴”)、乔迁宴等等,不一而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乎处处 生日宴 宴饮 谢师宴 人际关系 民以食为天
原文传递
从孟子的“四端”说到朱熹的“四端皆情”说
9
作者 马育良 《朱子学刊》 2005年第1期113-127,共15页
心性、性情问题,是儒学历史上一个既不断发展深化而又经常变动不居的话题。现在已经确知,先秦儒家著作中已开始谈论'情'字,并且已在即情言心言性。比如《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下文讲'... 心性、性情问题,是儒学历史上一个既不断发展深化而又经常变动不居的话题。现在已经确知,先秦儒家著作中已开始谈论'情'字,并且已在即情言心言性。比如《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下文讲'中和',中和的内容即'喜怒哀乐'之已发与未发。但因为这中间隔着一段论'慎独'的话,所以上面'性命'之言和这个'中和'之情的关系便不易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性 心言性 儒学 心性 开篇 问题 著作 性情 情言
原文传递
要正确解读“小飞蛾的挣扎”
10
作者 陈尚达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7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生命生命》 挣扎 解读 类风湿关节炎 《语文》 课标教材 文学创作 生命体验 七年级 人教版
下载PDF
从诗文看韩愈的人伦亲情
11
作者 陶易 《文史天地》 2019年第11期80-83,共4页
刘国盈先生在《韩愈评传》中说:“韩愈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正因为韩愈重感情,因而当他嫂夫人死时,他不忘养育之恩,写祭文,备时羞。他的侄儿十二郎死了,他呼天抢地,顿足捶胸,写祭文,备时羞。他的乳母死了,他亲自埋葬,立碑写铭。他的... 刘国盈先生在《韩愈评传》中说:“韩愈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正因为韩愈重感情,因而当他嫂夫人死时,他不忘养育之恩,写祭文,备时羞。他的侄儿十二郎死了,他呼天抢地,顿足捶胸,写祭文,备时羞。他的乳母死了,他亲自埋葬,立碑写铭。他的女儿死了,他也不忘写诗志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十二郎 重感情 祭文 诗文 人伦亲情
原文传递
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
12
作者 陈尚达 《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初中读本)》 2009年第5期28-29,共2页
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如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大致地说,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开端就是教学导语,发展就是问题或主题呈现,高潮就是师生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结局就是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在... 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如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大致地说,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开端就是教学导语,发展就是问题或主题呈现,高潮就是师生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结局就是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对话性他者”而存在的,要给学生提供不断的支持与激励,语文课堂要能够出现所谓“高潮迭起”的生动场景。师生合作将可能的语文课程转变为现实经验,实现生命的交响,以及情感与认知、知识与活动、道德与伦理的多层面共享,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追求自我超越。本文主要谈谈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 语文素养 师生合作 故事情节 教学导语 相互作用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
原文传递
唐代科举及第之怪现象
13
作者 陶易 《寻根》 2010年第6期26-32,共7页
在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史上,虽然也存在考试内容及程式束缚考生、考试中难免舞弊现象、录取中存在人为因素等诸多弊端,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公平公正,取舍主要以成绩为标准。然而在科举刚刚起步的唐代,
关键词 唐代科举 考试内容 舞弊现象 人为因素 公平公正 科举史
原文传递
“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汪德宁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关键词 当代启示 路遥 现实主义文学 “另类” 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学习西方
原文传递
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尚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6-37,共2页
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如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大致地说,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开端就是教学导语,发展就是问题或主题呈现,高潮就是师生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结局就是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在... 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如同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四个部分。大致地说,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开端就是教学导语,发展就是问题或主题呈现,高潮就是师生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结局就是教师总结与布置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对话性他者”而存在的。要给学生提供不断的支持与激励,语文课堂要能够出现所谓“高潮迭起”的生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 语文素养 故事情节 教学导语 相互作用 语文课堂 对话性 教师
下载PDF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德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1,共3页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清末王闽运誉之为“孤篇横绝”。此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无一不透着美,它已经成为美的化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此,探寻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成为大家的...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清末王闽运誉之为“孤篇横绝”。此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无一不透着美,它已经成为美的化身,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此,探寻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成为大家的共同诉求.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分析。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文本的细读,未能深入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美学思想。本文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艺术 古代文学 美学思想 闻一多 文本 清末 语词
下载PDF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农民情结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运贵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5期36-38,共3页
五四时期,鲁迅以其思想家的睿智发现了“农民”,并将其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乡土文学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的重要主题。乡土作家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感召,不断地描绘着乡村的衰败与落后,续写着农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 五四时期,鲁迅以其思想家的睿智发现了“农民”,并将其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乡土文学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的重要主题。乡土作家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感召,不断地描绘着乡村的衰败与落后,续写着农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度萎靡,塑造着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农民形象,倾诉着与农民排解不开的情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作家 农民情结 农民形象
下载PDF
写给孩子的信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敬 黄孝玉(指导教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第02S期36-37,共2页
亲爱的孩子: 我知道你还不急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也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想怎样才能好好地养大你,但我今天还是提起笔给你写信,因为你的妈妈现在还是个要每天按时上课的孩子。孩子应该懂得孩子的心,孩子与孩子应该能够很好地交流,... 亲爱的孩子: 我知道你还不急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也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想怎样才能好好地养大你,但我今天还是提起笔给你写信,因为你的妈妈现在还是个要每天按时上课的孩子。孩子应该懂得孩子的心,孩子与孩子应该能够很好地交流,所以我会很认真地写这封信,我要让你知道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够自由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书信 教育方式
下载PDF
论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意蕴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艳 陈尚达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0年第9期33-35,共3页
语文应试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分数,往往满足于向学生传递自己或教参上的文本理解结论,学生的真实身份与语言经验被排除在语文学习情境之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阅读",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语文应试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分数,往往满足于向学生传递自己或教参上的文本理解结论,学生的真实身份与语言经验被排除在语文学习情境之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阅读",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等,其实质是对学生真实身份与语言经验的高度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的简单认同或盲目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教学实践 语言经验 新课程标准 文本理解 学习情境 阅读实践 学生
下载PDF
《社戏》:一种可能的教学理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尚达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6期57-58,共2页
《社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透着暖意和亮色的作品,反映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情趣。关于这篇散文化的儿童小说的教学,一般都是围绕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从内容整体感知人手,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与结构层次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 《社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透着暖意和亮色的作品,反映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情趣。关于这篇散文化的儿童小说的教学,一般都是围绕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从内容整体感知人手,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与结构层次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我”、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解 《社戏》 儿童小说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生活情趣 散文化 整体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