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课外阅读: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
陈尚达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6 |
7
|
|
2
|
重读《中庸》——关于性情道诚和中节诸问题的若干思考 |
马育良
|
《伦理学研究》
|
2005 |
3
|
|
3
|
科举史上的“特赐进士” |
陶易
|
《文史天地》
|
2023 |
0 |
|
4
|
古代的酒令与诗谜 |
陶易
|
《文史天地》
|
2023 |
0 |
|
5
|
对建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论的两点质疑——与黄厚江老师商榷 |
陈尚达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6
|
“五四”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的情智冲突 |
陈明秀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漫话“三元及第” |
陶易
|
《寻根》
|
2008 |
1
|
|
8
|
舌尖上的福与祸 |
陶易
|
《文史天地》
|
2022 |
0 |
|
9
|
从孟子的“四端”说到朱熹的“四端皆情”说 |
马育良
|
《朱子学刊》
|
2005 |
0 |
|
10
|
要正确解读“小飞蛾的挣扎” |
陈尚达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6 |
0 |
|
11
|
从诗文看韩愈的人伦亲情 |
陶易
|
《文史天地》
|
2019 |
0 |
|
12
|
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 |
陈尚达
|
《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初中读本)》
|
2009 |
0 |
|
13
|
唐代科举及第之怪现象 |
陶易
|
《寻根》
|
2010 |
0 |
|
14
|
“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 |
汪德宁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5
|
语文教学过程的两个超越及其实现 |
陈尚达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6
|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
汪德宁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7
|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农民情结 |
陈运贵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8 |
1
|
|
18
|
写给孩子的信 |
张敬
黄孝玉(指导教师)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7 |
1
|
|
19
|
论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意蕴 |
李艳
陈尚达
|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2010 |
1
|
|
20
|
《社戏》:一种可能的教学理解 |
陈尚达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