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史复原应遵从的史料学原则——以大禹治水在豫西晋南说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郭立新 郭静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3,共10页
当代考古学对大禹在豫西晋南治水、禹夏地望在黄河中游之说的论证逻辑,是依据二手文献画出来的“图”去索一手考古遗存呈现的“骥”。因依文献所绘之“图”失真,求索方法以及考古认识之“骥”皆有偏差,结果不能成立。此举是用二手史料... 当代考古学对大禹在豫西晋南治水、禹夏地望在黄河中游之说的论证逻辑,是依据二手文献画出来的“图”去索一手考古遗存呈现的“骥”。因依文献所绘之“图”失真,求索方法以及考古认识之“骥”皆有偏差,结果不能成立。此举是用二手史料去牵引和诠释一手证据,颠倒了主证和辅证的关系,违背了史料学的基本原则。上古史的基本历史框架只能从考古和自然等一手史料中重建。二手的文献只有在经过形成过程分析并厘清文献形成背后的立场后,才具有史料价值。透过一手史料的分析亦足以证明,所谓大禹在豫西晋南治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禹夏 王城岗 陶寺 古史复原
下载PDF
西汉前期汉匈和亲之性质及汉匈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江俊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向北亚族群或国家提出和亲时,往往是处于较弱的形势,因此希望通过"和亲"获取和平。以西汉为例,据文献记载可知武帝以前汉匈"和亲"的次数为8次,通过对其内容分析,并结合汉匈双方对和亲的态度,能确...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向北亚族群或国家提出和亲时,往往是处于较弱的形势,因此希望通过"和亲"获取和平。以西汉为例,据文献记载可知武帝以前汉匈"和亲"的次数为8次,通过对其内容分析,并结合汉匈双方对和亲的态度,能确定武帝以前和亲的本质为"岁遗"而非通婚。从汉匈关系的转变等视角来看,当时明显存在匈强汉弱的不对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匈奴 岁遗
下载PDF
从石家河玉质礼器看殷商玉器渊源 被引量:6
3
作者 郭静云 郭立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99,共7页
殷商玉器文化非常发达,将其与石家河文化玉器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二者在玉器制造技术、纹饰与造型等方面均极为相似,如采用青铜工具加工,采用阳起减地或弯曲线条阴刻技法,习见饕餮神目与夔纹、扉棱,常见龙、凤、虎、蚕或蝉、立鹰等造型。... 殷商玉器文化非常发达,将其与石家河文化玉器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二者在玉器制造技术、纹饰与造型等方面均极为相似,如采用青铜工具加工,采用阳起减地或弯曲线条阴刻技法,习见饕餮神目与夔纹、扉棱,常见龙、凤、虎、蚕或蝉、立鹰等造型。这些相似性说明二者系同出于一源,石家河文化应是殷商玉质礼器文化最重要和直接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原来被称为"柄形器"的玉器,实际上宜改称为"祖形器",即后世所谓祖先牌位。这一文化传统亦肇始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经商文明发展成为关键礼器,而后传至后世并续用至今。这种考察为理解夏商文化源头及时空关系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 殷商 玉器 祖形器
原文传递
唐宋時期邕州入交三道 被引量:6
4
作者 廖幼华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5,共13页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河三个河谷平原前进,作者因此分别称之为:明江道、水口道与平而道。文中除对三条路线具体描述以外,也对中国与安南重要边境城市"永平砦"的形成背景、功能、存续时间及确切位置,详加考证与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州 邕州 明江道 水口道 平而道 永平砦
原文传递
拜日信仰演变、神权庙法兴衰与上古政治变革——以扶桑十日、羿射日和十日丧礼神话为线索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静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5-145,159,160,共23页
扶桑十日、羿射日和十日丧礼,不仅是美丽的神话,背后还涉及不同时代的不同政治手段。当时的政治离不开庙权,政治改革都基于神法,都是用神秘语言和祭祀制度来表达。就政治层面而言,扶桑神话反映出,在国家初兴之际,以太阳为始祖的多个邦... 扶桑十日、羿射日和十日丧礼,不仅是美丽的神话,背后还涉及不同时代的不同政治手段。当时的政治离不开庙权,政治改革都基于神法,都是用神秘语言和祭祀制度来表达。就政治层面而言,扶桑神话反映出,在国家初兴之际,以太阳为始祖的多个邦国统治者彼此通过联盟合成为国家,由这些邦国轮流主宰国家政权。约5 500年前兴起的这几个邦国统治者,都认为自己的始祖是太阳,在建立联合城邦制的国家时,借用十日始祖形象表达永恒的盟约关系,以十日盟约为庙法建立几家邦国统治者的平等盟约。夏时代父子继承统治集权制度兴起而创造出羿射日的新神权庙法,试图毁弃十日(氏)大贵族的政权。以射日神话替代扶桑神话则反映出,夏王国集权势力企图抑制老贵族的势力。但是,由于十日贵族团体还有一定的政治势力,而又为商王国所依靠,成汤出于政治笼络目的,复兴了十日神权,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整套王室宗庙之法。商王室十日丧礼,则反映出成汤笼络人心而统一国家的高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权政治 国家起源 祖先崇拜 屈家岭文化 扶桑十日
原文传递
从稻作起源到中华文明成长的早期历史图景 被引量:3
6
作者 郭立新 郭静云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31-38,共8页
世界最早的稻作新石器革命的发祥地在中国,最早的原生文明之一亦在中国。南岭至长江流域是东亚渔民、农民定居生活的摇篮,其中走完全程并结出硕果的是澧阳—洞庭平原万年前的十里岗文化和彭头山文化。后者完全放弃狩猎野兽,只保留在水... 世界最早的稻作新石器革命的发祥地在中国,最早的原生文明之一亦在中国。南岭至长江流域是东亚渔民、农民定居生活的摇篮,其中走完全程并结出硕果的是澧阳—洞庭平原万年前的十里岗文化和彭头山文化。后者完全放弃狩猎野兽,只保留在水边射鸟和捕捞,发展渔业和采集水域食物,并专心驯化水稻和鸡鸭,修建环濠聚落,初创历法,成为后世农耕定居生活的典范。此地社会一脉相承发展之后,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前创造专业化的生产和交易,相继修建城市,发明冶炼和文字,创建国家。发源于长江中游的历史长河万年不绝,并逐渐与中国其它地区文化交流与同化融合。中华大文明的形成,虽然一直以发展平原农耕文明为主流,但同时也不断融合吸收山地猎民文化、不同区域农耕和半农耕混合文化以及草原游战和游牧文化,绵延至今而越发壮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革命 原生文明 文明融合 中华文明
下载PDF
满文《西洋药书》第二至第六药方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蔡名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4-17,22,共5页
《西洋药书》(Si yang-ni oqto-i bithe)为清宫传教士以满文写成的西洋药学著作,全书有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搜录三十六个药方,本文为对其中第二至第六药方的研究成果,将其中满文音译拉丁字逐一找出,并推论其中"teliyembi"一字... 《西洋药书》(Si yang-ni oqto-i bithe)为清宫传教士以满文写成的西洋药学著作,全书有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搜录三十六个药方,本文为对其中第二至第六药方的研究成果,将其中满文音译拉丁字逐一找出,并推论其中"teliyembi"一字,指的其实是蒸馏法。而文中的诸多药方,传教士可能是以中医学理介绍之,但对于部分药材与技法,则是以满文直接音译,《西洋药书》可视为中西医学知识体系交流下产生的著作。而这交流的过程,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药书》 满文 传教士 中西交流
下载PDF
隋《□彻墓志》笺证考释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振宏 《碑林集刊》 2012年第1期50-68,共19页
引言现今出土隋朝时代的突厥人汉文墓志甚少~①,而本墓志是唯一一方西突厥人的汉文墓志,十分珍贵~②。本方墓志,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志石近正方形,长37.2厘米,宽38.2厘米~③,志文正书,15行,满行15字,有方界格,全文共计219字(含铭文),文... 引言现今出土隋朝时代的突厥人汉文墓志甚少~①,而本墓志是唯一一方西突厥人的汉文墓志,十分珍贵~②。本方墓志,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志石近正方形,长37.2厘米,宽38.2厘米~③,志文正书,15行,满行15字,有方界格,全文共计219字(含铭文),文末附刻写日期,无撰书者姓名~④,墓志志文拓本,见【附录一】~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墓志 洛阳市 正方形 铭文 文末 拓本 突厥
原文传递
休兵讲好苏民力:绍兴和议后减免税役的政策论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宇勋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3期97-111,6,11,共17页
南宋绍兴和议之前,宋廷为了解决兵费不足的窘困,增加许多新的财政来源,可谓重税养兵。随着绍兴和议的订立,收兵权沛然有成,孝亲、迎梓宫已然实践,偃武修文按部就班。在主和路线之下,宋高宗君臣试图改变重税养兵,改行"休兵息民"... 南宋绍兴和议之前,宋廷为了解决兵费不足的窘困,增加许多新的财政来源,可谓重税养兵。随着绍兴和议的订立,收兵权沛然有成,孝亲、迎梓宫已然实践,偃武修文按部就班。在主和路线之下,宋高宗君臣试图改变重税养兵,改行"休兵息民"的政策,以寻求其政治正当性的新基础。和议后二十年间,在财政上的作为,一是进行减免税役,二是致力于营田及屯田,三是致力于经界田地,四是清查官有财产。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减轻百姓负担,二是增加国家岁入,三是将税役合理化。当然,宋高宗的减免税役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真正目的在于稳定政权,具有功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来源 减免税 绍兴和议 政治正当性 营田 政治策略 宋高宗
原文传递
阿史那摸末墓志笺证考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振宏 《唐史论丛》 CSSCI 2012年第2期164-217,共54页
引言本方墓志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志盖与志石皆为正方形,长、宽均60公分,~[1]志盖为篆书,共4行,满行3字,刻写"唐右屯卫将军阿史那公墓志",共计12字;志文为楷书,共21行,满行21字,标题为"故右屯卫将军阿史那公墓志之铭&quo... 引言本方墓志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志盖与志石皆为正方形,长、宽均60公分,~[1]志盖为篆书,共4行,满行3字,刻写"唐右屯卫将军阿史那公墓志",共计12字;志文为楷书,共21行,满行21字,标题为"故右屯卫将军阿史那公墓志之铭",无方界格,墓志全文共计有390字(含铭文),无撰书者姓名。[2]志石现藏于西安博物院。墓志志文拓本,见文末附录一。~[3]本文以"阿史那摸末墓志"为探讨核心,辅以相关墓志志文及史籍文献记载,对墓志内容进行笺证分析,同时探讨墓志所显示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史那 右屯卫将军 启民 突厥人 志石 旧唐书 上大将军 罗侯 沙钵略可汗 延陀
原文传递
宋人传记所载士大夫家贫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宇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宋朝士大夫以自身阶层的角度来界定贫富,而非社会大众的一般标准,"贫穷"具有阶级观念。官宦的"清贫"话语有些只是强调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未必真正的贫穷。自述贫贱也许是内心主观的想法,未必是外在客观的事实。宋朝... 宋朝士大夫以自身阶层的角度来界定贫富,而非社会大众的一般标准,"贫穷"具有阶级观念。官宦的"清贫"话语有些只是强调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未必真正的贫穷。自述贫贱也许是内心主观的想法,未必是外在客观的事实。宋朝士大夫自称贫困的原因有六:一是自谦之词,传统谦逊文化下的制式词汇;二是标榜布衣出身,有别于恩荫出身,彰显登科的可贵;三是表示为官清廉,强调安贫以示操守廉洁;四是隐瞒不足为外人所道之事,如从事末业商贾,以家贫难已维生作为掩饰;五是自幼失怙的另一说法;六是辞官或外放的借口。贫穷未必是一种负面或耻辱的名词,有些士大夫甚至出现"显贫而藏富"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贫穷 贵贱 登科 楼钥 文天祥
下载PDF
《缁衣》中儒家礼学的“德”概念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静云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5-12,共8页
在出土版本《缁衣》第廿章孔子语录中,孔子所提的“德”,乃是礼制国家长久运行的基础。统治者“公赐”才符合“德”的行为,此乃使受赐者不会自己用所受,而是将其作为敬献分享给子孙、臣属以及祖先。通过这种互相敬献之行为,整合社会结... 在出土版本《缁衣》第廿章孔子语录中,孔子所提的“德”,乃是礼制国家长久运行的基础。统治者“公赐”才符合“德”的行为,此乃使受赐者不会自己用所受,而是将其作为敬献分享给子孙、臣属以及祖先。通过这种互相敬献之行为,整合社会结构而使国家达致治理。至于统治者的私惠,其不像公赐那样含“德”,所以对于国家之事不起作用。不过,孔子所言并没有彻底否定私行的恩惠,只是表达这种方法不符合国家的管理。《缁衣》中“私”和“公”的关系并非如后期汉帝国对臣属要求忘私为公的那样,并非要求全面扫除人们私下、亲近的来往,这种要求根本不符合先秦儒家的“内礼”。先秦儒家反而强调,不能为了国家而放弃私家。所以《缁衣》第廿章的意思不在于否定人们的私交,而在于强调礼制德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楚简 《缁衣》 公私
下载PDF
论甲骨文“洹”字与殷墟布局
13
作者 江俊伟 《殷都学刊》 2011年第3期1-10,共10页
甲骨文字的研究,若能结合各种学科的资料,对于某些问题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如商代地理的研究,除了研究甲骨文外,还必须结合考古发掘报告,才有可能厘清一些商代地理的问题,但也不一定能达成最终的结论,这篇文章也仅是提供一个说法。过... 甲骨文字的研究,若能结合各种学科的资料,对于某些问题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如商代地理的研究,除了研究甲骨文外,还必须结合考古发掘报告,才有可能厘清一些商代地理的问题,但也不一定能达成最终的结论,这篇文章也仅是提供一个说法。过去学者对于甲骨文"洹"字起源的研究,多将其形体解释为洹水的流向,然二者实无法结合。依据近年考古新发掘的资料,本文提出"洹"字字形来源实与殷墟布局有关的推论,并试图补证此说之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大灰沟 池苑遗址 甲骨文
下载PDF
从泥质黑陶遗存看两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的转换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梓浩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41,共11页
考古学的研究优势在于能够关注时间流逝中不停变化的物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交缠于泥质黑陶的技术、社会及精神文化诸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变化过程,以此窥见这一阶段两湖地区文化格局核心的转换过程。从油子岭文化早期... 考古学的研究优势在于能够关注时间流逝中不停变化的物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交缠于泥质黑陶的技术、社会及精神文化诸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变化过程,以此窥见这一阶段两湖地区文化格局核心的转换过程。从油子岭文化早期始,江南洞庭湖区的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江北的汉东地区则逐渐超越洞庭湖区,并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高度一致的文化格局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黑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两湖地区 文化格局
下载PDF
清代台湾嘉义地方的开发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若文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61,共9页
Taiwan was a frontier society during the Qing dynsty. Following the influx of migrants the, environment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New settlements were formed and their was an in- 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 Taiwan was a frontier society during the Qing dynsty. Following the influx of migrants the, environment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New settlements were formed and their was an in- 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is development, which has drawn scant attention from historians, warrants greater scrutiny. This article examines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ayi region from 1683 -- 1895 taking special note of :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台湾 水利开发 嘉义 环境变迁 土保持 自然灾害 土地利用型 山区开发 汉人 环境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