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腺上皮病变病理学相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从容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期2-6,共5页
结合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宫颈腺癌前驱病变分类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最新基础研究进展,对宫颈腺上皮病变的相关病理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 宫颈腺上皮病变 腺癌 鳞状细胞 腺鳞状 病理学临床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分类法 诊断 治疗 女性
原文传递
《FIGO 2018妇癌报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指南解读 被引量:9
2
作者 谢庆生 刘从容 +1 位作者 谢晓飞 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4-430,共7页
病理报告的内容除了组织病理学诊断外,还应包括与治疗及预后有关的特定信息。因此,病理医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妇科肿瘤的临床或手术分期及治疗方案,从而确保病理报告中包含临床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同样,妇科肿瘤医师必须熟知妇科病理学... 病理报告的内容除了组织病理学诊断外,还应包括与治疗及预后有关的特定信息。因此,病理医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妇科肿瘤的临床或手术分期及治疗方案,从而确保病理报告中包含临床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同样,妇科肿瘤医师必须熟知妇科病理学所使用的术语,以便充分理解病理学报告。指南主要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分子病理改变。因为篇幅所限且本文主要针对妇瘤科医生,我们主要保留了原文中的病理信息,删减了临床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可参阅本刊各个具体肿瘤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子宫内膜癌 FIGO妇癌报告 卵巢及输卵管癌 外阴癌
原文传递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遗传学特征
3
作者 孙小婕 刘从容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1-646,共6页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受累人群为青少年、对国家人口政策和生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起源于发育异常、未凋亡的生殖细胞,目前,其病理学分型主要依据形态学进行分类,尚未纳入起源细胞的遗传学事件。依据对女性生殖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受累人群为青少年、对国家人口政策和生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起源于发育异常、未凋亡的生殖细胞,目前,其病理学分型主要依据形态学进行分类,尚未纳入起源细胞的遗传学事件。依据对女性生殖细胞发育历程的新认识,本文将通过全面介绍和对比卵巢、睾丸及儿童生殖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以期更加深入了解较为常见的几种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遗传学特征,进而辅助理解各亚型普通谱系分化的原因以及寻找用于临床诊断、监测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肿瘤 生育健康 病理学分型 发育异常 遗传学特征 临床诊断 生殖细胞发育 形态学
原文传递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368例根治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跃 贺慧颖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81-686,共6页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368例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UTUC的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214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41个月。结果368...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368例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UTUC的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214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41个月。结果368例UTUC中男性128例,女性240例,男女比为1:1.9;年龄31—88岁,中位年龄68岁。肿瘤部位包括肾盂148例,输尿管155例,肾盂及输尿管均受累58例,肾盂输尿管移行处7例。14.7%(54/368)的患者有肾移植病史,更容易在65岁之前发生UTUC(P〈0.01),且肿瘤易双侧同时发生(P〈0.01)和呈多灶性分布(P=0.004)。组织学上低级别101例,低级别伴高级别成分(10%~90%)17例,高级别247例。高级别UTUC多发生于女性患者(P=0.010),且组织学变异型较多见(P〈0.01)。组织学分级与T分期(P〈0.01)、脉管内瘤栓(P=0.001)、神经侵犯(P=0.005)、伴原位癌(P=0.001)及大片坏死(P=0.020)呈正相关性。分期上T2-T4肿瘤组织学变异型较多见(P=0.010);T分期与肿瘤大小(P〈0.01)、脉管内瘤栓(P〈0.01)、神经侵犯(P〈0.01)及淋巴结转移(P=0.001)均呈正相关性。本组病例中214例获得完整随访信息,其中存活138例,死亡76例。组织学分级(P=0.002,P=0.005)、T分期(P〈0.01,P〈0.01)、脉管内瘤栓(P=0.001,P=0.008)、神经侵犯(P〈0.01,P=0.001)及伴大片坏死(P=0.017,P=0.023)均与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性,其中T分期(P〈0.01,P〈0.01)及伴大片坏死(P=0.004,P=0.014)均为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神经侵犯(P=0.007)及淋巴结转移(P=0.007)仅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UTUC女性患者多见,。肾盂与输尿管发病率基本持平,后者略为多见。有肾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肿瘤 尿道上皮 肾移植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原文传递
49例肾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大林 周敏 贺慧颖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0期2517-2522,共6页
目的:探讨49例肾转移的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病理系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常规病理检查中转移至肾的实体瘤病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排除累及肾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结果:49例肾转... 目的:探讨49例肾转移的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病理系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常规病理检查中转移至肾的实体瘤病例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排除累及肾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结果:49例肾转移性肿瘤包括肺癌(20例),胃肠道腺癌(6例),宫颈癌(4例),甲状腺癌(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眼恶性黑色素瘤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各2例),肝细胞肝癌、子宫平滑肌肉瘤、腹膜后精原细胞瘤、脑血管外皮细胞瘤、口腔鳞状细胞癌、唾液腺导管癌和卵巢浆液性癌(各1例),原发肿瘤不明3例。59.2%(29/49)的病例术前影像检查怀疑转移。大部分为单侧病变。在26例肾根治或部分切除标本中肾窦侵犯发生率高达57.7%,肾静脉侵犯约见于1/4以上病例。转移性肿瘤有时会相似于原发性肿瘤的组织学结构,部分需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确诊。结论:生存期内发现的肾转移瘤约占所有肾肿瘤的0.5%。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及胃肠道腺癌。单侧和单一病灶的转移瘤并不少见。肾静脉瘤栓的存在不能用于区分肾的继发性肿瘤与原发性肿瘤。组织学评估、累及其他器官的临床病史和影像学,对于正确诊断肾转移性肿瘤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肿瘤 实体瘤
下载PDF
精囊腺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1例
6
作者 刘思思 贺慧颖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2-1044,共3页
精囊腺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stromal tumor,MES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原发于精囊具有间质成分和良性上皮成分的双相性肿瘤。本例为56岁男性,影像提示前列腺左后上方最大径约4 cm占位性病变伴出血,精囊腺来源肿物可能。组... 精囊腺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stromal tumor,MES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原发于精囊具有间质成分和良性上皮成分的双相性肿瘤。本例为56岁男性,影像提示前列腺左后上方最大径约4 cm占位性病变伴出血,精囊腺来源肿物可能。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由多量大小不等的囊腔组成,囊腔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局灶可见乳头状内折,细胞无明显异型;囊腔间为弥漫增生的短梭形细胞,细胞密度较高,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PAX8、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部分阳性,NKX3.1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为1%~2%。此病临床和影像诊断困难,确诊需要病理检查,现报道1例精囊腺低级别MEST,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囊腺 组织学形态 间质成分 阳性指数 囊腔 双相性 间质细胞 影像诊断
原文传递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预后分子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西抗(综述) 贺慧颖(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3期734-742,共9页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一种在西方国家相对少见的肿瘤,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而UTUC在中国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对UTUC预后分子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包括Ki-67,P53和HER-2等在肿瘤病理实践...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一种在西方国家相对少见的肿瘤,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而UTUC在中国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对UTUC预后分子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包括Ki-67,P53和HER-2等在肿瘤病理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还有不少有应用前景的膜受体和信号转导分子,以及一些近期较热门的分子,如PD-1和PDL-1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肿瘤进展 预后分子
下载PDF
神经内神经束膜瘤1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8
作者 董荣芳 郑丹枫 +1 位作者 孙晓淇 丁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2-1235,1240,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神经束膜瘤(intraneural perineurioma,I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n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InP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7.4岁,14例为单发病变(分别... 目的探讨神经内神经束膜瘤(intraneural perineurioma,I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n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InP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7.4岁,14例为单发病变(分别位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2例为多发病变(分别位于双侧臂丛神经及C1-3神经根)。患者术前病程2~360个月,常表现为病变神经对应区域缓慢进展的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有感觉功能异常;影像学提示局部神经增粗呈纺锤形或长梭形,边界尚清,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光镜下见梭形的神经束膜细胞以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为中心形成假洋葱球样结构。电镜下见长而细的神经束膜细胞胞质内富含吞噬囊泡,与其伴随的施万细胞一起围绕轴突呈同心圆状排列。免疫表型:神经束膜细胞EMA、Glut-1、Claudin-1阳性,中心的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NF、S-100及SOX10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InP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神经束膜的良性肿瘤,易与肥大性周围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混杂性神经鞘膜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混淆,熟练掌握其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是诊断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束膜瘤 神经内神经束膜瘤 假洋葱球样结构 周围神经
下载PDF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 被引量:76
9
作者 张祥宏 +3 位作者 崔晋峰 周炜洵 陈杰 石雪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1,共9页
随着纤维内镜技术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组织的病理诊断已经成为各级综合医院病理科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同质化低,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进一步... 随着纤维内镜技术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组织的病理诊断已经成为各级综合医院病理科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同质化低,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提高诊断的同质性,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结合国内实际和学科前沿进展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共识意见。共识内容包括:(1)胃腺瘤、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2)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和炎性息肉;(3)胃肠道的错构性息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息肉 消化疾病 纤维内镜 上皮性 炎性息肉 病理诊断 腺瘤 病理科
原文传递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四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对判断肿瘤微卫星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33
10
作者 秦云 梁莉萍 +5 位作者 郑兴征 郑杰 叶菊香 郭丽梅 赵峰 石雪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查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选取结直肠癌病例255例(常规切片140例,组织芯片115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情况,肿瘤细...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查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选取结直肠癌病例255例(常规切片140例,组织芯片115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情况,肿瘤细胞核无着色时计为阴性,着色细胞比例〈5%计为局灶阳性,任何一种蛋白表达阴性即判定肿瘤为MMR蛋白缺失,提示肿瘤为高频MSI。全部病例同时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直接检测肿瘤MSI状态。结果采用常规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140例与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8.6%(138/140),对MSI肿瘤检测的敏感度为94.9%(37/39),特异度为100.0%(101/101);与PCR-毛细管电泳法结果不一致的2例均为至少一种蛋白局灶阳性。115例的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判读率为91.3%(105/115),可判读病例与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105/105),检测MSI肿瘤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为100.O%;不可判读病例均为至少一种染色内对照细胞核无着色,10例无法判读。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种MMR蛋白表达筛查MSI结直肠癌的方法特异度强,敏感度高,可在日常工作中常规开展。对仅有少数肿瘤细胞核阳性表达的病例应高度可疑MSI肿瘤,需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DNA错配修复 免疫组织化学 微卫星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癌症基因组图谱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临床应用探索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杜宁宁 刘岩 +4 位作者 任彩霞 王玉湘 杜娟 杨菁 刘从容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6-603,共8页
目的依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策略,初步探索形态学符合子宫内膜样癌病例的分子特征及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流程.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Sanger测序,检测北京大学医学部... 目的依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策略,初步探索形态学符合子宫内膜样癌病例的分子特征及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流程.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Sanger测序,检测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年8月至2017年8月228例子宫内膜样癌的POLE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MMR)蛋白、p53蛋白表达,并将其划分为POLE核酸外切酶域突变型(POLE exonuclease domain mutations,POLE EDM)、MMR缺陷型(MMR-deficient,MMR-D)、p53突变型(p53 abnormal,p53-abn)和p53野生型(p53 wild-type,p53-wt) 4个分子亚型,分析各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该组病例中POLE EDM亚型11例(4.8%)、MMR-D亚型47例(20.6%)、p53-abn亚型9例(4.0%)和p53-wt亚型161例(70.6%).与具有高频体细胞突变POLE EDM和MMR-D亚型患者相比,p53-wt亚型的淋巴结转移率及临床分期显著增高(P=0.011,0.036),但各分子亚型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低分化内膜样癌患者中,4种分子分型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中POLE EDM预后最好,p53-abn预后最差.结论在子宫内膜样癌中,POLE EDM和MMR-D的识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是分子分型中最有价值的分流指标.基于MMR、p5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OLE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型策略能够较好模拟"TCGA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国内病理科常规开展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 分子分型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兴生物标志物:肿瘤突变负荷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杰 曾瑄 张波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87-992,共6页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的抑制剂在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准确地寻找到适合免疫治疗的目标人群,除目前已广泛使用...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的抑制剂在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准确地寻找到适合免疫治疗的目标人群,除目前已广泛使用的PD-L1表达检测之外,研究者还在探索更多可用于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多项临床试验表明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及免疫治疗有效性呈正相关,可用于预测PD-(L)1抑制剂的疗效.该综述整理分析了TMB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的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及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能够从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生物标志物 临床医师 目标人群 DEATH 临床试验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年轻前列腺癌患者2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跃 杜少静 +1 位作者 张晋夏 贺慧颖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3-377,共5页
目的 探讨年轻(≤55岁)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就诊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原发性年轻(≤55岁)前列腺癌患者28例,其中根治标本18例,穿刺标本10... 目的 探讨年轻(≤55岁)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就诊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原发性年轻(≤55岁)前列腺癌患者28例,其中根治标本18例,穿刺标本10例;并收集同期老年(〈55岁)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445例,将具有详细病理信息的385例作为对照.年轻患者平均年龄51岁(29~55岁),中位年龄53岁,获得完善随访资料22例,随访时间1~110个月.回顾性分析年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根治标本病理分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并分析其预后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年轻前列腺癌患者术前18例(64.3%)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26例(92.9%)总PSA升高,26例(92.9%)游离PSA/总PSA降低.Gleason评分:5例(17.8%)6分,8例(28.6%)7分,3例(10.7%)8分,12例(42.9%)9分.根治标本中,10例(55.6%)患者T分期为pT2c期,7例(38.9%)患者pT3期,术前游离PSA水平(P=0.006)和Gleason评分(P=0.001)与T分期显著正相关.2例(9.1%)患者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均为一级亲属患病;2例(9.1%)因前列腺癌死亡,7例(31.8%)术后24个月以内出现疾病进展.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在术前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更容易出现尿失禁手术并发症(P=0.023)及术后PSA水平异常(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轻组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老年组(P=0.049),术后PSA水平与年轻患者的总生存期(P=0.030)及无病生存期(P=0.021)显著负相关.结论 年轻患者的前列腺癌进展迅速,术前游离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与前列腺癌进展关系密切.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降低,且更容易出现尿失禁手术并发症及术后PSA水平异常.其中,术后PSA水平异常是影响年轻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无病生存 预后
原文传递
系统筛查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的意义和策略 被引量:17
14
作者 石雪迎 郑杰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特别是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大都市里,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途径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途径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特别是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大都市里,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途径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途径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两条主要分子途径.前者占散发性结直肠癌的75%,绝大多数存在APC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18q的缺失,并有较高比例的KRAS和p53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结直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P53基因突变 染色体不稳定 消化道恶性肿瘤 筛查 系统 APC基因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7
15
作者 石雪迎 郑杰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69-470,共2页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北京协和医院早在1921年就开始实行的“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率先开启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先河,但直至1993年原卫生部才出台了第一个从国家层面探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政府...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北京协和医院早在1921年就开始实行的“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率先开启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先河,但直至1993年原卫生部才出台了第一个从国家层面探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政府文件《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省(区、市)确保至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至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培训制度 临床住院医师 临床病理 北京地区 计划生育委员会 北京协和医院 培训管理 临床医师
原文传递
肠道EB病毒感染组织检测和病理诊断共识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叶子茵 肖书渊 +7 位作者 赵景民 石雪迎 郑丽端 王曦 田素芳 黄艳 李增山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33-437,共5页
中国人群EB病毒血清学阳性率高达95%以上,IBD患者肠道局部炎症刺激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易导致EB病毒重激活并加重病情.肠道EB病毒感染的诊断及其对IBD病情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病理协作组组织专家进行了... 中国人群EB病毒血清学阳性率高达95%以上,IBD患者肠道局部炎症刺激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易导致EB病毒重激活并加重病情.肠道EB病毒感染的诊断及其对IBD病情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病理协作组组织专家进行了肠道组织EB病毒感染检测质量控制及EB病毒感染意义共识讨论会,针对肠道病理组织EB病毒感染的组织标本检测、判读方法和EB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理意义达成共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 病毒感染 肠道 共识 检测
原文传递
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光耀 王玮 +4 位作者 王亚萍 刘明 王玉湘 刘岩 刘从容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探讨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7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78例,患者的年龄为(45.1±9.1)岁(27~71岁);临床分期:Ⅰ期(包括Ⅰa期26例、Ⅰb期49例)75例(9... 目的探讨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7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78例,患者的年龄为(45.1±9.1)岁(27~71岁);临床分期:Ⅰ期(包括Ⅰa期26例、Ⅰb期49例)75例(96%),Ⅱa期3例(4%)。收集78例患者的病理切片,根据Silva分型标准重新进行分型,分析不同Silva亚型的子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子宫颈腺癌患者的Silva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随访截止至2018年1月3日,随访时间为5~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失访25例(32%,25/78),比较不同Silva亚型的子宫颈腺癌患者的预后。结果(1)78例子宫颈腺癌患者中,Silva A、B、C型分别为30、16、32例,分别占38%(30/78)、21%(16/78)、41%(32/78)。其中,30例Silva A型患者的临床分期均为Ⅰ期,包括Ⅰa期24例、Ⅰb期6例;中位肿瘤厚度(指子宫颈黏膜至肿瘤浸润最深处的距离)为2.1 mm(1.0~10.0 mm);术后检查均未见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侵犯;24例随访患者随访期内均无瘤生存。16例Silva B型患者的临床分期均为Ⅰ期,包括Ⅰa期2例、Ⅰb期14例;中位肿瘤厚度为5.2 mm(2.0~11.0 mm);术后检查LVSI阳性4例(4/16),神经侵犯阳性1例(1/16),淋巴结转移阳性1例(1/10);13例随访患者随访期内均无瘤生存。32例Silva C型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Ⅰb期29例、Ⅱa期3例;中位肿瘤厚度为11.5 mm(4.0~21.0 mm);术后检查LVSI阳性17例(53%,17/32),神经侵犯阳性5例(16%,5/32),淋巴结转移阳性8例(31%,8/26);16例随访患者随访期内复发2例(2/16),其中1例(1/16)死亡。(2)子宫颈腺癌患者的Silva分型与临床分期(r=0.754,P=0.000)、肿瘤厚度(P=0.000)、LVSI(r=0.534,P=0.000)均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3)Silva A、B、C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间复发率(分别为0、0、2/16)、死亡率(分别为0、0、1/16)分别比较,差异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腺癌 淋巴转移 Silva分型 预后
原文传递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贾翠 梅放 +2 位作者 郑杰 由江峰 柳剑英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29-734,共6页
目的 分析乳腺恶性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的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DNA倍体情况,并将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相关联,探讨恶性P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999至2013年10例乳腺恶性P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 目的 分析乳腺恶性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的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DNA倍体情况,并将其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相关联,探讨恶性P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999至2013年10例乳腺恶性P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CK5/6、广谱细胞角蛋白、34βE12及p63等染色以除外化生性癌,明确恶性PT诊断,检测Ki-6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p53、p16、bcl-2、CD117、雌激素受体(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间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10例石蜡包埋组织的肿瘤DNA倍体,将常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以及倍体分析结果与随访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6.5岁,肿瘤大小平均7.4 cm(2.0 ~25.0 cm).随访时间为22 ~ 125个月.局部复发3/8例,平均复发时间24个月;远处转移3/8例,均死于该病.组织学上肿瘤异质性明显,间叶性肿瘤细胞弥漫结节状增生、叶状增生和导管周围增生并存,多数病例呈梭形细胞肉瘤样分化.间叶性肿瘤细胞Ki-67阳性指数平均值为11.4%.CD34、SMA、p53、p16、bcl-2在间叶性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3/10、9/10、6/10、8/10、4/10.CD117、ER-α和PR阴性.2/9例为三倍体.结论 恶性PT的诊断要注意其生长方式的多样性和组织形态的异质性.免疫组织化学Ki-67高表达、CD34表达下降可作为诊断恶性PT的重要辅助指标,对其预后判断也有一定意义.以弥漫间质增生为主、有异源性分化、Ki-67阳性指数≥20.0%和异倍体的恶性PT尤其要警惕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叶状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潘怡 齐雪岭 +5 位作者 王雷明 董荣芳 张铭 郑丹枫 常青 钟延丰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2-298,共7页
目的研究中国胶质瘤人群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和IDH2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为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和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4例胶质瘤石蜡包埋标本及... 目的研究中国胶质瘤人群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和IDH2的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为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和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4例胶质瘤石蜡包埋标本及同时收集到的30例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提取DNA用PCR-Sanger测序来检测IDHl和IDH2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IDHlRl32H、p53和EGFR的蛋白表达情况。在IDH突变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IDHlRl32H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IDHlRl32H的蛋白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1)234例胶质瘤的石蜡标本,基因测序仅检测出IDHl杂合性突变,且均为P:Argl32His(c:G395A)型,未检测出IDH2突变。突变率为31.6%(74/234),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9/13)、问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7/11)、少突胶质细胞瘤(18/26,69.2%)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8/10)中IDHl突变比例高于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7/47,36.2%)、间变型星形细胞瘤(5/18)和胶质母细胞瘤(14.5%,10/69);星形细胞肿瘤中,随着肿瘤级别升高,其突变率呈线性下降(P=0.007);胶质母细胞瘤中,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突变比例高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5/14比5/55(9.1%),P=0.036];而血液标本均未见突变;(2)抗体IDHlRl32H表达于细胞质,能特异地识别肿瘤细胞,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基因测序结果高度一致(P=0.001);(3)p53蛋白在IDH突变的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率高,与IDH突变呈高度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7、0.026、0.038):(4)EGFR蛋白表达与IDH突变无相关性。结论IDH突变是高发于胶质瘤早期阶段的体细胞杂合性突变,可首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抗体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精准医疗时代的病理学发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波 《协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精准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医疗领域的主题。在新兴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病理学正在经历学科重新布局和改造:即从器官、组织、细胞到亚细胞器以及分子复合体的各层次整合,且与放射、磁共振成像、超声等影像学结合进而诞生形态组学... 精准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医疗领域的主题。在新兴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病理学正在经历学科重新布局和改造:即从器官、组织、细胞到亚细胞器以及分子复合体的各层次整合,且与放射、磁共振成像、超声等影像学结合进而诞生形态组学,同时与基因组等分子组学建立关联性,实现形态与功能的确实联系;并与环境、社会及人文因素整合,实现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分子病理流行病学。这些发展将重新定义病理学在精准医学时代中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病理学 形态组学 分子病理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