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f1基因为靶标的鼠疫检测PCR法的改进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艳 郭英 +5 位作者 董珊珊 揭云翠 钟佑宏 李伟 宋志忠 王鹏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查明行业标准推荐caf1基因引物(简称行标caf1引物)进行PCR检测时,在一些非鼠疫菌上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共选取112株菌进行试验,其中鼠疫菌40株、非鼠疫菌72株;提取菌株DNA,并对caf1基因进行PCR扩增... 目的查明行业标准推荐caf1基因引物(简称行标caf1引物)进行PCR检测时,在一些非鼠疫菌上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共选取112株菌进行试验,其中鼠疫菌40株、非鼠疫菌72株;提取菌株DNA,并对caf1基因进行PCR扩增;选择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的7株菌株,进行切胶回收、纯化以及TA克隆测序;针对caf1基因重新设计引物,对被试菌株进行验证。结果使用行标caf1引物扩增40株鼠疫菌,均未出现非特异性条带,扩增72株非鼠疫菌,有58株扩增出400、500、600、700、800、900、1 000 bp的非特异性条带。经克隆和测序,在非特异性产物的基因序列中均出现行标caf1引物的反向引物序列及反向引物的反向互补序列。重新设计caf1引物,扩增72株非鼠疫菌,均未出现非特异性条带。结论行标caf1引物在筛查鼠疫菌时会出现非特异性条带,使用新caf1引物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f1基因 耶尔森菌 鼠疫 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云南省登革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多样性及溯源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冯云 张海林 +7 位作者 潘虹 范建华 刘永华 李鸿斌 尹小雄 朱进 李华昌 黄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 阐明2013-2015年云南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流行株的血清型、基因型及传播来源.方法 从云南省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PCR扩增DENV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DNAStar和... 目的 阐明2013-2015年云南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流行株的血清型、基因型及传播来源.方法 从云南省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PCR扩增DENV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DNAStar和MEGA5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013-2015年云南省40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15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4株(瑞丽市11株,临沧市1株,昆明市2株)为基因Ⅰ型(Genotype-Ⅰ,G-Ⅰ),1株(昆明)为G-V;22株属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瑞丽市10株为G-Ⅰ,西双版纳12株为G-Ⅳ;2株(西双版纳)属DENV血清型3型(DENV-3)的G-Ⅱ;1株(瑞丽市)属DENV血清型4型(DENV4)的G-Ⅰ,这些基因型均是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基因型.所有云南株DENV均与缅甸、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3-2015年云南省存在DENV四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的流行.云南省登革热的传播来源主要为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地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E基因 血清型 基因型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2型病毒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园园 冯云 +6 位作者 范建华 李鸿斌 朱进 潘虹 李卫平 高阳 张海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目的 阐明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西双版纳州... 目的 阐明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1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089例(96.20%)、输入性病例43例(3.80%,来自缅甸38例、老挝3例和泰国2例).本地流行地区主要为景洪市城区和嘎洒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流行月份为7-12月.病例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93岁;男女性别比为1∶1.05.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33株病毒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33株病毒均为登革2型病毒,其中的泰国输入性病例分离株与本地流行株高度同源,同为一个进化群,并与东南亚和我国福建和广东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与云南省瑞丽市2014年登革2型病毒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2015年西双版纳州发生了由登革2型病毒引起的本地登革热流行,来自泰国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加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蔓延扩散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 进化分析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戊型肝炎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金霞 李雯 张云智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77-281,共5页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于戊肝病毒科(Hepeviridae),HEV引起的肝炎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发展中国家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现该科病毒分为2个属:正戊肝病毒属(Orthohepevirus)和鱼戊肝病毒属(Piscihep...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于戊肝病毒科(Hepeviridae),HEV引起的肝炎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发展中国家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现该科病毒分为2个属:正戊肝病毒属(Orthohepevirus)和鱼戊肝病毒属(Piscihepevirus)。正戊肝病毒属包含了A、B、C和D 4种:A主要感染人和猪、骆驼、兔、雪貂、鼠、鹿、猫鼬等哺乳动物;B主要感染禽类;C主要感染鼠和雪貂;D主要感染蝙蝠。鱼戊肝病毒属只包含了一个A种,主要感染鲑鱼。在疾病流行区,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可以导致急性HE的大暴发,粪口途径传播是引起HE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和成人为好发人群,其中孕妇感染HEV导致的疾病更为严重。HEV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病,由其引起的人HE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均有暴发流行,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HEV的威胁,它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HEV的分类、基因组结构、宿主以及HE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 分类 基因组结构
原文传递
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亚红祥 张云智 习严梅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59-361,378,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全省累计报告斑疹伤寒病例10 712例,无死亡病例,... 目的了解云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全省累计报告斑疹伤寒病例10 712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4/10万;发病波及全省106个县(市、区),其中西双版纳州年平均发病率为全省最高,达76.56/10万,累计发病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7.03%,不同地区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P<0.05);主要发病于夏秋季(6-11月),占总病例数的65.52%;30~岁年龄组累计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18.51%;男女性发病比为1∶1.44;农民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7.21%;每年不同职业人群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0,P<0.05)。结论云南省斑疹伤寒发病以散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应对该地区进行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疹伤寒 病例资料 流行病学特征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钟佑宏 段存娟 +9 位作者 郭英 董珊珊 张艳 安森玲 张海鹏 丁奕博 谭红丽 石丽媛 李伟 王鹏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 调查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1-6月采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6个自然村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分... 目的 调查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1-6月采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6个自然村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分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641份标本(齐氏姬鼠334只,大绒鼠236只,其余71只),分离到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有4个疫点(白山母村、石龙村、新松村、大庆村)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另外2个点(长乐村、西门社区)未分到鼠疫噬菌体;9株鼠疫噬菌体中,8株分离自齐氏姬鼠,1株自大绒鼠;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及小(<0.5 mm)3种噬斑;4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齐氏姬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疫源地 鼠疫噬菌体 剑川县
原文传递
2000-2015年云南省炭疽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向东 袁庆虹 吴汝环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7期590-593,共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0—2015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炭疽的防治策略,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0—2015年的炭疽疫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炭疽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疾病的地理、季节和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0—2015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炭疽的防治策略,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0—2015年的炭疽疫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炭疽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及疾病的地理、季节和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6年间云南省每年均有炭疽病例发生,累积发病400例,以皮肤炭疽为主。全省炭疽疫情平稳,呈下降的趋势。年发病率在0.01/10万~0.15/10万之间波动,总病死率为2.25%;文山州发病数最多,占24.31%;发病季节多见于6—8月高温多雨的夏季,占总发病数的49.75%;发病人群多为30~50岁的青壮年(58.25%),职业以农民为主(83.00%),男女性别比为4.03∶1,男性(80.11%)明显多于女性(19.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652,P=0.001)。结论云南省炭疽疫情平稳,多发于7月,以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加强疫区群众的健康教育,提升基层炭疽的检测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 流行病学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布鲁氏杆菌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杜清春 王鹏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布鲁氏杆菌(Brucellosis),是由革兰阴性、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布鲁氏细菌(Brucella)引起的人兽共患和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动物布鲁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流产,人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布鲁氏杆菌(Brucellosis),是由革兰阴性、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布鲁氏细菌(Brucella)引起的人兽共患和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动物布鲁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流产,人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肌和骨关节疼痛、乏力等。本文以布鲁氏杆菌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杆菌病 检测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阿卡斑病毒云南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冯云 章域震 +1 位作者 杨卫红 张海林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为阐明分离自云南省的蚊媒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DHL10M110株(简称云南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采用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对云南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获得了云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该病毒株的L、M和S基因... 为阐明分离自云南省的蚊媒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DHL10M110株(简称云南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采用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对云南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获得了云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该病毒株的L、M和S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6 869bp、4 309bp和856bp,其中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核苷酸序列依次为6 756bp、4 206bp和702bp,并分别编码2252、1402和234个氨基酸。这三个基因片段ORF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云南株L基因与AKV标准株OBE-1(日本)和AKVS-7/SKR/2010株(韩国)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在M和S基因进化树中,云南株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AKV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云南株单独处于一个小的进化分支。同源性分析表明,云南株L、M和S片段ORF与OBE-1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6%(98%)、88.5%(94%)和96.4%(99.1%)。云南株与OBE-1株的L、M和S片段分别有45、84和2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此外,无论L、M和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或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云南株与肯尼亚和澳大利亚AKV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同源性较低。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DHL10M110病毒株为AKV,属亚洲进化群,但与日本和韩国株相比仍有一定差异,云南株地域特征明显。这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测定到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卡斑病毒 全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同源性分析
原文传递
鼠疫噬菌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谭红丽 王鹏 李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1-564,共4页
随着不同来源鼠疫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从基因水平研究鼠疫噬菌体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全基因组的水平描述了鼠疫噬菌体的基本特征,对已测序的鼠疫噬菌体基因组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其遗传进化关系,以及从基因预测和蛋白注释方面... 随着不同来源鼠疫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从基因水平研究鼠疫噬菌体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全基因组的水平描述了鼠疫噬菌体的基本特征,对已测序的鼠疫噬菌体基因组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其遗传进化关系,以及从基因预测和蛋白注释方面描述鼠疫噬菌体基因组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鼠疫噬菌体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噬菌体 基因组
原文传递
丽江市古城区首次证实一起鼠间鼠疫疫情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谭红丽 郭英 +4 位作者 杨文艳 陈福美 张福新 张正飞 王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对丽江市古城区的一起鼠间鼠疫进行判定。方法对1份干燥自毙大绒鼠标本进行鼠疫反相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IH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结果该标本经免疫学检测、PCR及RT-PCR检测均为阳性。结论确认丽江... 目的对丽江市古城区的一起鼠间鼠疫进行判定。方法对1份干燥自毙大绒鼠标本进行鼠疫反相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IH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结果该标本经免疫学检测、PCR及RT-PCR检测均为阳性。结论确认丽江市古城区鼠间鼠疫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实时荧光定量PCR 自毙鼠 丽江市古城区
下载PDF
云南省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2
12
作者 钟佑宏 段存娟 +7 位作者 郭英 董珊珊 张艳 张海鹏 丁奕博 谭红丽 石丽媛 王鹏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07-710,共4页
目的 调查云南省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的鼠疫噬菌体携带情况,并对分离鼠疫噬菌体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2016年,在春、秋两季,分别采集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内5个鼠疫流行自然村的鼠类动物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 目的 调查云南省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的鼠疫噬菌体携带情况,并对分离鼠疫噬菌体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2016年,在春、秋两季,分别采集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内5个鼠疫流行自然村的鼠类动物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鉴定噬菌斑形态。结果 ①春季采集动物标本409份,未分离到鼠疫噬菌体;秋季采集动物标本444份,分离到鼠疫噬菌体40株,分离率为9.01%(40/444)。②在5个鼠疫流行自然村均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各村间分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055,P 〉 0.05)。③在40株鼠疫噬菌体中,37株分离自齐氏姬鼠,2株分离自大绒鼠,1株分离自长尾大麝鼩。④分离鼠疫噬菌体的噬菌斑出现大(直径1.5 - 2.5 mm)、中(0.5 - 〈 1.5 mm)、小(〈 0.5 mm)3种类型。结论 云南省玉龙县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携带较高数量的鼠疫噬菌体,噬菌斑形态多样,其生物学特性可能存在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噬菌体 鉴定
原文传递
2019年云南中缅边境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尹小雄 刘永华 +4 位作者 张海林 李萍 杨召兰 陈思玉 郭兆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阐明2019年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个案调查表,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结果 2019年瑞丽市共确... 目的阐明2019年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个案调查表,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结果 2019年瑞丽市共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121例,其中本地病例98例(80.99%,包括2例孕妇及其母婴传播的3例新生儿病例即胞胎男婴2例和1例女婴),缅甸输入性病例23例(19.01%,木姐11例、南坎6例、曼德勒3例、九谷2例、腊戌1例)。疫情主要发生在瑞丽市主城区(勐卯镇)和口岸地区,主要流行期为9~11月份,高峰为10月份(74.38%,90/121)。除母婴传播的3例新生儿病例外,病例年龄最小为3月龄,最大72岁,以20~59岁组为主(77.69%,94/121)。男女性别比为1∶1.28(53:68)。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33.06%)、家务及待业(21.49%)和离退人员(11.57%)居多。结论 2019年瑞丽市发生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并存的基孔肯雅热流行,来自缅甸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此为云南省首次报道本地基孔肯雅热流行,应加强中国—缅甸边境地区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 流行病学特征 暴发
原文传递
云南省玉龙县一起鼠间鼠疫的实验室判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鹏 张福新 +3 位作者 郭英 谭红丽 张正飞 宋志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对云南省玉龙县一起鼠间鼠疫进行实验室判定。方法取6份干燥自毙鼠标本的肌肉及骨骼,用生理盐水进行浸泡,然后取浸泡液进行免疫胶体金(GICA)及鼠疫反相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IHA)检测;采用DNA提取试剂盒对以上6份标本的骨骼及肌肉进行... 目的对云南省玉龙县一起鼠间鼠疫进行实验室判定。方法取6份干燥自毙鼠标本的肌肉及骨骼,用生理盐水进行浸泡,然后取浸泡液进行免疫胶体金(GICA)及鼠疫反相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IHA)检测;采用DNA提取试剂盒对以上6份标本的骨骼及肌肉进行了全DNA的提取;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caF1及pla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caf1、pla及YPO0392基因;采用LB平板对肌肉及骨髓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经GICA初筛,6份标本中4份为阳性;RIHA检测4份阳性标本的效价分别是1:320、1:640、1:1 280及1:640;4份免疫学阳性标本的普通PCR检测,其中3份标本为阳性,1份为阴性;实时荧光PCR检测4份免疫学阳性标本DNA,其中3份标本为阳性,1份为阴性;所有6份标本细菌培养皆阴性。结论判定玉龙县此次事件为鼠间鼠疫疫情,同时建立了一套对干燥标本进行鼠疫实验室诊断的技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实时荧光定量PCR 自毙鼠 玉龙县
原文传递
云南省贡山县鼠疫指示动物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玉芬 杜春红 +7 位作者 苏超 邓余飞 王青松 陈静 李璋鸿 李四全 刘正祥 高子厚 《疾病监测》 CAS 2015年第11期922-924,共3页
目的调查云南省贡山县鼠疫指示动物血清F1抗体情况,为该地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11月在贡山县的3个乡镇6个自然村19个村组采集鼠疫指示动物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 目的调查云南省贡山县鼠疫指示动物血清F1抗体情况,为该地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11月在贡山县的3个乡镇6个自然村19个村组采集鼠疫指示动物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3种方法进行鼠疫F1抗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检测指示动物血清293份,其中犬血清288份、猫血清5份。IHA检出阳性血清8份,阳性率为2.73%(8/293),ELISA、GICA结果一致,分别检出阳性血清11份,阳性率为3.75%(11/293)。阳性血清均为犬血清。3种方法进行比较,ELISA阳性率优于IHA(χ~2=7.70,P〈0.01),与GICA无差异。结论贡山县鼠疫指示动物血清学检测阳性,需引起重视并作进一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指示动物 血清流行病学 贡山
原文传递
巴贝虫病宿主动物和媒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涛华 高子厚 杜春红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151-1154,共4页
巴贝虫病是一种与疟疾相似、由巴贝虫引起的蜱媒传播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宿主动物及媒介动物蜱种类繁多。由于巴贝虫对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国外已对其宿主和媒介动物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现有的巴贝虫的宿主动物、传播媒介... 巴贝虫病是一种与疟疾相似、由巴贝虫引起的蜱媒传播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宿主动物及媒介动物蜱种类繁多。由于巴贝虫对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国外已对其宿主和媒介动物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现有的巴贝虫的宿主动物、传播媒介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贝虫 宿主动物 传播媒介
原文传递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建立鼠疫特异基因诊断技术 被引量:8
17
作者 董珊珊 郭英 +2 位作者 谭红丽 李伟 王鹏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建立鼠疫快速特异基因诊断技术。方法针对4条鼠疫菌染色体上DNA标识基因(YP00392、YP01094、YP02087、YP02090),设计特异探针及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来源的40株云南疫源地鼠疫菌及47株其他细...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建立鼠疫快速特异基因诊断技术。方法针对4条鼠疫菌染色体上DNA标识基因(YP00392、YP01094、YP02087、YP02090),设计特异探针及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来源的40株云南疫源地鼠疫菌及47株其他细菌,进行稳定及特异性试验。应用筛选出的探针及引物,对来源于云南玉龙8份鼠疫DNA阳性样本进行应用评价。结果①筛选出2组特异的DNA探针及引物,标识序列为YP00392和YP01094;②应用筛选出的2组探针及引物对8份鼠疫DNA阳性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筛选出鼠疫菌YP00392和YP01094序列引物及探针,成功建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特异性诊断鼠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耶尔森菌 鼠疫 诊断 基因
原文传递
云南省鹤庆县首次在活鼠间发现鼠疫流行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英 段炳华 +9 位作者 洪梅 郭新芝 赵桂华 段存娟 张海鹏 石丽媛 丁奕博 梁云 黄文丽 王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5-858,863,共5页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鹤庆县是否存在鼠间鼠疫流行。方法采用入户检诊检疫,搜寻自死鼠,同时笼捕法捕鼠;相应材料分别进行F1抗原抗体检测及细菌学检验。结果 (1)调查期间未发现自死鼠及疑似病人;(2)共捕获35... 目的通过对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鹤庆县是否存在鼠间鼠疫流行。方法采用入户检诊检疫,搜寻自死鼠,同时笼捕法捕鼠;相应材料分别进行F1抗原抗体检测及细菌学检验。结果 (1)调查期间未发现自死鼠及疑似病人;(2)共捕获354只鼠,以大绒鼠(257只)及齐氏姬鼠(29只)为主;共分离鼠体蚤242匹,以方叶栉眼蚤(181匹)及特新蚤指名亚种(27匹)为主;(3)捕获鼠均为肉眼观察健康活鼠;(4)所得92份狗血清及4份鼠血清F1抗体检测阴性;(5)共分离鼠疫菌10株,其中大绒鼠6株、齐氏姬鼠1株、方叶栉眼蚤1株及特新蚤指名亚种2株。结论证实鹤庆县在活鼠间发生鼠疫流行,初步认为大绒鼠、齐氏姬鼠为主要宿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活鼠间的鼠疫流行是新发现的鼠疫流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鹤庆 活鼠 保存机制
下载PDF
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孔进姣 王鹏 石丽媛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3-597,共5页
目的了解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的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为鼠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950-2018年云南省鼠疫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疫情监测、疫情总结资料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描述性流... 目的了解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的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为鼠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950-2018年云南省鼠疫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疫情监测、疫情总结资料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鼠疫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8年,云南省先后在10个州(市)38个县(市、区)的鼠疫疫源地发生人间病例,共确诊病例3463例,死亡637例;可分两个流行周期,即近史流行末期(1950-1955年)和复燃流行期(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病死率为18.00%(615/3416),野鼠疫源地病死率为46.81%(22/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7,P<0.01);近史流行末期病死率为21.46%(633/2950),复燃流行期病死率为0.78%(4/5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78,P<0.01);1986年以后确诊的513例病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于7-11月份(441例),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15~45岁人群(217例)。结论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范围较广,且呈现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周期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疫源地的持续存在,人间鼠疫防控仍需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鼠疫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原文传递
鼠疫菌在疫源地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艳 王鹏 宋志忠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6-459,共4页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与其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在一定地理景观内以及特定区域的生物群落中构成了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目前,鼠疫菌的保存机制主要概况为:①宿主动物、蚤(蜱等)保存学说;②鼠疫菌自身突变保存学说;...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与其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在一定地理景观内以及特定区域的生物群落中构成了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目前,鼠疫菌的保存机制主要概况为:①宿主动物、蚤(蜱等)保存学说;②鼠疫菌自身突变保存学说;③蚤-宿主-蚤保存学说;④土壤保存学说;⑤鸟类及非生物因素保存学说;⑥其他耶尔森菌突变保存学说。文中针对鼠疫菌在疫源地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尔森菌 鼠疫 保存机制 自然疫源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