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准联盟”战略 被引量:38
1
作者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79,158,共25页
准联盟战略是政治领导人运用次级安全管理机制与伙伴方开展针对外部敌人的安全协调与合作的战略理念、机制和行为,它是联盟战略与中立战略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隐性选项之一。准联盟战略的实施者试图在"被... 准联盟战略是政治领导人运用次级安全管理机制与伙伴方开展针对外部敌人的安全协调与合作的战略理念、机制和行为,它是联盟战略与中立战略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隐性选项之一。准联盟战略的实施者试图在"被牵连"与"被抛弃"之间寻求平衡的支点——既加强安全合作,又避免卷入冲突;既增加朋友,又减少敌人。联盟战略建立在正式盟约之上,其执行主要依靠法律约束力(硬约束),而准联盟战略建立在次级安全合作协定之上,其执行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力(软约束),后者体现出四个主要特征: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战略指向的模糊性和主权让渡的有限性。在后冷战时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敌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联盟战略效力下降。相比之下,准联盟战略日益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走向、国际权力格局转换和区域安全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联盟战略 准联盟战略 安全战略 准联盟理论
原文传递
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一种框架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中民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共9页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本文认为,在宏观战略层面,中国要把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妥善解决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海洋形势 海洋安全 海洋战略
原文传递
联而不盟:国际安全合作中的准联盟理论 被引量:25
3
作者 孙德刚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6期59-67,共9页
准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实体在次级安全合作方针之上形成的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联盟、松散联盟、联合和协约等范畴之间存在类别上的差异。准联盟成员出于安全合作目的聚合力量,却不为安全合作签订正式盟约,体现出"联而不盟&qu... 准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实体在次级安全合作方针之上形成的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联盟、松散联盟、联合和协约等范畴之间存在类别上的差异。准联盟成员出于安全合作目的聚合力量,却不为安全合作签订正式盟约,体现出"联而不盟"之特点。准联盟构建的隐性逻辑是安全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认知共同体或价值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后冷战时期,准联盟外交日趋频繁,这对当今世界的联盟体系将产生"侵蚀"作用。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准联盟将成为其维护安全、提高地位和拓宽海外利益的重要借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盟理论 准联盟理论 准联盟外交 国际安全机制
原文传递
北极航道对全球能源贸易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邹志强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80,共6页
近年来北极航道的开通及其与北极资源的紧密结合,使北极航道成为影响全球经济以及能源贸易格局变动的新因素。北极航道作为国际能源运输的新通道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球能源贸易的地理方向,北美、俄罗斯等地的能源贸易流量增大,使全球... 近年来北极航道的开通及其与北极资源的紧密结合,使北极航道成为影响全球经济以及能源贸易格局变动的新因素。北极航道作为国际能源运输的新通道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全球能源贸易的地理方向,北美、俄罗斯等地的能源贸易流量增大,使全球能源贸易的来源与通道集中度有所降低。北极航道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中的权力地位与权力关系出现变化,提升了北极国家的权力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东等地区的权力地位,也成为影响欧亚主要经济体权力地位的新变量。北极航道也使得国际能源价格的控制权进一步向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大国转移,其他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价格影响力将进一步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航道 全球能源贸易格局 地理方向 权力关系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战略性关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朱威烈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18,共15页
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始终具有战略意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政治关系始终是双边关系的主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双方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由双边到多边、由政治领域为主到经贸、能源、安全、文化等多领域全面提升两个阶段。今后,中国与... 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始终具有战略意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政治关系始终是双边关系的主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双方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由双边到多边、由政治领域为主到经贸、能源、安全、文化等多领域全面提升两个阶段。今后,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战略关系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双方在认知领域存在的误判与误解问题、贸易不平衡问题和利益摩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双边关系,提升中东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战略定位,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战略,加强中国对中东和伊斯兰国家开展的包括宗教交流在内的人文外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战略关系 中东伊斯兰国家 人文外交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 被引量:22
6
作者 潜旭明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9-146,共18页
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来源、战略通道、合作机制、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 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来源、战略通道、合作机制、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布局,有效避免了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推进合作,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区域与跨区域能源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丰富、资源国出口多元化和消费国进口多元化需求契合、炼油化工技术和建设施工能力较弱,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合作机遇。但中国企业在能源合作环境复杂多变、大国因素的干扰、非传统安全威胁、合作国的能源政策因素等方面也存在挑战。论文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国际能源合作 能源合作机制 能源通道
原文传递
伊斯兰文明与世界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威烈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7-61,共5页
在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和国际体系处于转型的形势下,伊斯兰世界的作用更加凸显。伊斯兰文明的学科架构极为宏大和周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明体系,其成就是伊斯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文明的发展差距客观上反映了伊斯兰文... 在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和国际体系处于转型的形势下,伊斯兰世界的作用更加凸显。伊斯兰文明的学科架构极为宏大和周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明体系,其成就是伊斯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物质基础。世界文明的发展差距客观上反映了伊斯兰文明体系与美欧主导的当代国际体系不相适应。伊斯兰国家在长期遭遇中形成了“受害者”角色定位,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向“参与者”角色的转变。所以,伊斯兰文明体系面临着如何跟上全球化进程及国际社会如何对待伊斯兰文明体系两大问题。中东伊斯兰国家应在观念、体制和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构建起既符合其基本信仰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该体系之外的西方和东方国家则应持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文明 文明体系 核心价值观 文明对话
原文传递
国际秩序变动中的“全球南方”与中国角色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健 任琳 +2 位作者 吴洪英 刘中民 徐秀丽 《西亚非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3,159,160,共33页
作为一个术语,“全球南方”是国际舆论和学术研究中热议和争论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全球南方”是影响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的崛起,既有国际格局新变化的深层背景,也有非常浓厚的大国博弈色彩... 作为一个术语,“全球南方”是国际舆论和学术研究中热议和争论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全球南方”是影响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的崛起,既有国际格局新变化的深层背景,也有非常浓厚的大国博弈色彩,同时为深化全球发展治理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全球治理,促推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改革与务实合作。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普遍不满西方国家试图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主张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既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之一,更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还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当下则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借助分类、拉拢和施压等手段,试图分化瓦解“全球南方”乃至排斥和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国际影响力渐增,自主发展意识和制度建设加强。鉴此,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并可基于自身发展经验,不断深化“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新型南南合作,从而不断助力全球发展治理新架构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全球南方” 南南合作 2023年金砖国家峰会 中东 非洲
原文传递
中东剧变以来的萨拉菲主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包澄章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118,共13页
中东剧变以来,分布于多个阿拉伯国家的萨拉菲主义力量迅速崛起,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除传统萨拉菲主义外,以光明党为代表的政治萨拉菲主义力量在地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持续上升,政党化倾向明显;以"圣战"萨拉菲主义为代表的宗... 中东剧变以来,分布于多个阿拉伯国家的萨拉菲主义力量迅速崛起,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除传统萨拉菲主义外,以光明党为代表的政治萨拉菲主义力量在地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持续上升,政党化倾向明显;以"圣战"萨拉菲主义为代表的宗教极端势力上升势头迅猛,但其内部亦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主张暴力与非暴力的分支派别同时存在。萨拉菲主义力量的上升正日益激化中东伊斯兰世界内部的教派矛盾,令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对中东地区政治话语权和地区事务控制权的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剧变 萨拉菲主义 “圣战”萨拉菲主义 政治萨拉菲主义
下载PDF
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柔性军事存在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29,155,共26页
中国对中东的能源、投资和贸易依存度远超过西方大国,却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未在中东部署军事基地的域外大国。本文从地缘政治主导型与地缘经济主导型二分法出发,认为西方大国在中东奉行地缘政治主导型战略,谋求政治主导权、... 中国对中东的能源、投资和贸易依存度远超过西方大国,却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未在中东部署军事基地的域外大国。本文从地缘政治主导型与地缘经济主导型二分法出发,认为西方大国在中东奉行地缘政治主导型战略,谋求政治主导权、反恐、防扩散、拓展民主、保卫盟友、维护侨民和能源供应安全等利益,其海外利益具有复合性,因而部署军事基地;中国在中东奉行地缘经济主导型战略,谋求扩大能源、投资和贸易合作,其海外利益具有单一性,因而部署柔性军事存在。中国在中东的柔性军事存在包括亚丁湾护航编队、后勤补给基地、联合国维和部队、海外军事代表处与开展军事培训项目等形式,既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的基本原则,又参与中东地区治理和保护海外现实利益。未来,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与新兴大国在中东的柔性军事存在将长期并存;西方军事强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权力中心与亚洲经济强国主导的地缘经济权力中心将共同构成中东的二元权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基地 柔性军事存在 中国中东外交 海外利益 中东安全治理
原文传递
大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条件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0-67,156-157,共28页
海外军事基地是国内军事基地在地域和功能上的延伸。目前学界对海外军事基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政治功能论、军事功能论、法律制约论和社会运动论四大领域,却未能系统阐释大国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的内外部条件。作者提出五个假设:(1)大国... 海外军事基地是国内军事基地在地域和功能上的延伸。目前学界对海外军事基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政治功能论、军事功能论、法律制约论和社会运动论四大领域,却未能系统阐释大国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的内外部条件。作者提出五个假设:(1)大国对地缘政治利益受到威胁的认知是其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战略条件;(2)大国拥有向海外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是其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技术条件;(3)基地东道国对大国驻军的立场是其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外交条件;(4)大国国内提供军费支持的能力与决心是其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财政条件;(5)大国将海外驻军的军事问题变成法律问题的能力是其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法律条件。21世纪初域外大国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军事基地部署的实例分析显示,上述五个条件的权重不同,其中战略条件最为关键,处于第一层级,决定了大国"要不要"部署海外军事基地;技术条件与外交条件处于第二层级,决定了大国"能不能"部署海外军事基地;财政条件和法律条件处于第三层级,决定了大国部署"什么样"的海外军事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军事基地 军事部署 权力投射 国际安全 伊斯兰世界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与海合会战略合作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思科 《阿拉伯世界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3,共10页
中国与海湾地区处于亚洲的东西两端,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海共建"一带一路"将引领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未来发展,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主线,将带动双方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等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为... 中国与海湾地区处于亚洲的东西两端,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海共建"一带一路"将引领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未来发展,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主线,将带动双方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等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双方关系不断提升增活力、添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合会 中海深化合作
下载PDF
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中民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9-16,共8页
在阿拉伯世界,族群、国家、民族、宗教多元认同的存在决定了阿拉伯国家的国家认同深受多元认同的困扰。本文主要探讨了种族、语言、宗教、教派等族群认同对阿拉伯国家认同的挑战,分析了阿拉伯国家族群冲突的四种主要形态:权力分割族裔... 在阿拉伯世界,族群、国家、民族、宗教多元认同的存在决定了阿拉伯国家的国家认同深受多元认同的困扰。本文主要探讨了种族、语言、宗教、教派等族群认同对阿拉伯国家认同的挑战,分析了阿拉伯国家族群冲突的四种主要形态:权力分割族裔化而引发的国内冲突;权力垄断族裔化而引发的国内冲突;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族裔群体的冲突;跨界族群寻求自治与独立引发的冲突。阿拉伯国家的族群冲突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国家建构存在的问题和遭遇的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国家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国内冲突
下载PDF
从伊斯兰史上的著名清真寺看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祁学义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7年第1期73-80,共8页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几乎都有清真寺。特别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清真寺更是随处可见。在伊斯兰史上,清真寺在促进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几乎都有清真寺。特别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清真寺更是随处可见。在伊斯兰史上,清真寺在促进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本文以伊斯兰历史上著名清真寺为例,着重分析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的演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清真寺 社会功能 多样性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丁俊 朱琳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48,157,共24页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相互合作源远流长,基础深厚。长期以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合作的主旋律。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秉承友好交...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相互合作源远流长,基础深厚。长期以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合作的主旋律。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秉承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强化政治互信,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各领域合作中不断取得丰富成果和显著成就。2022年将要举办的中阿峰会,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中阿全面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中阿合作,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两大民族复兴之梦紧密相连,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治理与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阿合作 中阿战略伙伴关系
下载PDF
美伊核博弈的建构主义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伟明 杨明星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6,共7页
伊朗核危机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美国和伊朗双方在核问题上的激烈对抗和争斗,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作出了种种不同解释。本文借用建构主义的有关概念和原理来解读美伊在这场核危机中的博弈思维和心态,认为伊朗核危... 伊朗核危机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美国和伊朗双方在核问题上的激烈对抗和争斗,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作出了种种不同解释。本文借用建构主义的有关概念和原理来解读美伊在这场核危机中的博弈思维和心态,认为伊朗核危机产生的关键在于美伊对彼此的“敌人”角色认知和身份建构,进而揭示美伊20多年来长期敌视和对抗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伊朗核危机的根源、实质及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核危机 美国 外交关系 建构主义 核博弈
下载PDF
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形势、路径与国际视野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波 张帆 +4 位作者 江时学 丁隆 信强 盛文忠 袁勋 《国际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56,共30页
伴随区域国别学纳入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区域国别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22年12月《国际观察》编辑部组织召开“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形势、路径与国际视野”讨论会,形成了一组笔谈,分别从外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 伴随区域国别学纳入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区域国别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22年12月《国际观察》编辑部组织召开“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形势、路径与国际视野”讨论会,形成了一组笔谈,分别从外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交叉关系、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以及美日俄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建设经验等角度展开论述,为区域国别学构建的立足、立意与区域案例做出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认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应探索跨通融导向的学科建设,改善非通用语种师资结构,对标国家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改革评价机制实现良性循环;“中国故事”作为知识生产和话语操作场域,介入区域国别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知识共同体,助推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中国式沉浸;区域国别学在学科建设层面存在学术积淀、学术理论、学术定位、学者禀赋、学生追求、学术成果、学风、学位点(学位授权点)、学会支撑、学术评价(体系)这十大要素;中国的特色区域国别学需要围绕理论体系、语言训练、田野调查、研究覆盖面等方面开展建设。在国际经验比较方面,专家认为,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实力雄厚,并基于战略、学术和资本的三重驱动,在知识生产创新性、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建设体系化、决策资政机制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为迎合“政治正确”和“金主需求”而急功近利等问题;日本的区域国别研究历史悠久且积淀深厚,其研究范式独具特色,这在理论和方法层面给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俄罗斯的区域国别研究即强调学科的自主性,也强调其跨学科研究范式,研究的范畴与方法也在向主学科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自主知识体系 交叉学科建设 国际比较 方法论
原文传递
伊朗“第三国外交”战略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万里 杨明星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78,共5页
自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积极借用欧盟外力平衡美国压力,多次化解了核危机,避免了联合国的制裁和美国的军事打击。伊朗成功引入欧盟外交斡旋机制得益于其近代历史上传统的“第三国外交”战略思想。关于伊朗“第三国外交”,目前国内外... 自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积极借用欧盟外力平衡美国压力,多次化解了核危机,避免了联合国的制裁和美国的军事打击。伊朗成功引入欧盟外交斡旋机制得益于其近代历史上传统的“第三国外交”战略思想。关于伊朗“第三国外交”,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系统分析和专题研究得很少;本文旨在阐述和评析“第三国外交”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过程、历史影响以及伊朗处理核危机的外交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核危机 巴列维 第三国外交 美国 欧盟斡旋
下载PDF
阿富汗塔利班的意识形态转型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丁隆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7,33,57,共10页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再次上台执政,其激进意识形态能否转型将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国内政治合法性和国际承认。塔利班意识形态属阿富汗本土特色的传统伊斯兰主义,糅杂了迪奥班德学派、普什图乡村部落文化、瓦哈比主义和萨拉菲主义...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再次上台执政,其激进意识形态能否转型将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国内政治合法性和国际承认。塔利班意识形态属阿富汗本土特色的传统伊斯兰主义,糅杂了迪奥班德学派、普什图乡村部落文化、瓦哈比主义和萨拉菲主义、政治伊斯兰等多种元素,具有多重属性,比如注重外在虔诚表象等宗教合法性,忽视政治合法性的前现代属性,以及普什图至上和教派主义等。出于抵抗和执政的需要,塔利班意识形态出现转型趋势,开始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展现多元主义和教派包容倾向,弱化对虔诚表象的重视程度,并寻求融入国际体系,遵守国际规范。塔利班意识形态内核并未改变,仍在伊斯兰主义范畴内,这体现在其政教合一的政权性质和"毛拉治国"的执政理念等方面。塔利班意识形态转型的方向是现代伊斯兰主义,而后者的执政实践并不成功。面对严峻的国家治理挑战,塔利班作为宗教性武装组织,理念保守、人才缺乏制约其执政绩效。塔利班需以政治合法性为导向,延续意识形态转型进程,方能回应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 塔利班 伊斯兰主义 迪奥班德学派 普什图主义
原文传递
以发展促和平: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德刚 张丹丹 《国际展望》 CSSCI 2019年第6期109-129,154,155,共23页
中东是全球安全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冲突解决主要有三种路径——“以实力促和平”“以民主促和平”和“以发展促和平”。“以发展促和平”强调“发展赤字”是引发冲突的主要根源,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化解社会... 中东是全球安全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东地区的冲突解决主要有三种路径——“以实力促和平”“以民主促和平”和“以发展促和平”。“以发展促和平”强调“发展赤字”是引发冲突的主要根源,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地区冲突解决,从而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将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转化为安全红利。该理念倡导发展与和平的联动性、“输血”与“造血”的两重性、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渐进性。中国在中东“以发展促和平”的实践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维度。在国家层面,中国主张尊重中东国家的发展权,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为抓手,通过发展援助等增强对象国治理能力;在地区层面,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促进区域设施联通,建立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地区和平。“以发展促和平”理念基于改革开放40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重要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发展促和平 安全观 中国中东外交 安全事务 全球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