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期刊:西方的困境与中国的机遇 被引量:10
1
作者 原祖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5,168,共8页
学术期刊自17世纪诞生以来一直是一种依附于学术群体并为学术服务的小众化传播媒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商业因素开始渗透到西方学术出版领域。这种改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出版在技术上的进步,却因出版商不断提高学术产品价格... 学术期刊自17世纪诞生以来一直是一种依附于学术群体并为学术服务的小众化传播媒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商业因素开始渗透到西方学术出版领域。这种改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出版在技术上的进步,却因出版商不断提高学术产品价格而将学术出版引入当前的危机。相比之下,根植于学术机构或学术团体,受市场化影响较小的中国学术期刊却占据了公共资源上的优势。西方学术期刊的困境警示中国的学术期刊改革要扬长避短,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改善学术环境,完善办刊机制,利用网络化、数据化平台推动以学报为主的综合刊向专业刊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学术出版 学术期刊 期刊出版体制改革 综合刊 专业刊
下载PDF
学术评价的困境与学术期刊的使命 被引量:6
2
作者 原祖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0,1,共5页
破除"SCI"崇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对"SCI"评价体系采用前,或者中国各种学术评价体系出台前的学术生态的简单回归。以"SCI"为代表的各种学术评价体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学术体量的大幅增加让正... 破除"SCI"崇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对"SCI"评价体系采用前,或者中国各种学术评价体系出台前的学术生态的简单回归。以"SCI"为代表的各种学术评价体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学术体量的大幅增加让正常的同行评议难以运行,量化评价因而成为科研管理的无奈之举。客观而论,"SCI"评价体系对于中国学术现代化发挥过积极作用,学术界所苦的是将量化评价推向极端的"SCI"崇拜。而要在现有体制下避免"SCI"崇拜现象,则需积极发挥学术期刊本身具有的评价功能,推动各种形式的学术评论,鼓励围绕"大题目"的学术对话与交流,让学术评价体现在对学术进步的切实贡献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价 量化评价 学术期刊 SCI崇拜 学术对话
下载PDF
民国时期女性权利实践的司法困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楷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125,共7页
藉由近代以来立法精神的转变,民国时期女性在法律层面取得了较为平等的地位和更为广泛的权利。但重新检视法律近代化之于女性权利的实际影响,不难发现女性尚处于旧有权利丧失而新权利未能实现之窘境。由于法律与社会习惯存在冲突、法官... 藉由近代以来立法精神的转变,民国时期女性在法律层面取得了较为平等的地位和更为广泛的权利。但重新检视法律近代化之于女性权利的实际影响,不难发现女性尚处于旧有权利丧失而新权利未能实现之窘境。由于法律与社会习惯存在冲突、法官不愿涉足家庭内部纠纷、基层法院司法裁判的执行得不到保障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了民国时期女性权利实践的司法困境,继而限制了女性权利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权利 法律近代化 司法实践
下载PDF
法律近代化与女性权利研究:路径与问题
4
作者 刘楷悦 《法律史评论》 2021年第2期215-228,共14页
法律近代化背景下女性权利研究主要呈现三种不同路径。妇女史学者常以女性权利为取径,集中探讨近代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变迁,关注女性自身的情感、地位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法律史学者主要研究权利本身,以法律近代化为背景,阐述中西法... 法律近代化背景下女性权利研究主要呈现三种不同路径。妇女史学者常以女性权利为取径,集中探讨近代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变迁,关注女性自身的情感、地位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法律史学者主要研究权利本身,以法律近代化为背景,阐述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适应及各部门法的演进。女性法律史研究则取二者交叉之处,以女性为主体、以法律为对象,对女性权利义务、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法律近代化背景下女性权利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内容过于集中、研究材料稍显单一、研究结论较为片面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近代化 女性权利 学术史
下载PDF
法律史学科发展与学术期刊
5
作者 刘楷悦 《法律史评论》 2022年第1期272-280,共9页
近代以来,由学术期刊传播的现代学术分科观念催发了法律史学科的诞生。早期法学期刊为推动立宪,刊发了一批法律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使他们得以完成学术积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成熟的学术期刊帮助了法律史学科体系化的塑成,极大促进... 近代以来,由学术期刊传播的现代学术分科观念催发了法律史学科的诞生。早期法学期刊为推动立宪,刊发了一批法律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使他们得以完成学术积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成熟的学术期刊帮助了法律史学科体系化的塑成,极大促进了法学知识的传播、法律史概念框架的厘定。随着量化评价体系的引入,法律史等基础研究被拒斥,法律史学科无可避免走向衰落乃至倾覆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法律史 学科发展 量化评价体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基于红色文化符号表征的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邱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红色文化的政治符号化进程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携带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意义的红色文化符号的大量建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重要渠道。从符号学角度认识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红色文化的政治符号化进程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携带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意义的红色文化符号的大量建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重要渠道。从符号学角度认识红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能指与所指剥离来分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结构和概念体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意群链”在深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内涵的同时,形成了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形式和知识结构,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导向、构筑国家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与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的改革倾向 被引量:6
7
作者 邱爽 《科技传播》 2020年第4期183-184,共2页
长期以来,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因“趋同化”、千刊一面、拼盘堆积、选题重复等问题屡受诟病。“新文科建设”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这一创新举措在某种程度上为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综合性期刊在推动跨... 长期以来,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因“趋同化”、千刊一面、拼盘堆积、选题重复等问题屡受诟病。“新文科建设”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这一创新举措在某种程度上为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综合性期刊在推动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策划和设立跨学科栏目,既能关注人文科学领域的新思想、新资料和新方法,又能兼顾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探索、实证调查和社会关怀;既可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促进学术交流,又能重点关注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重大课题,聚焦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研究。实行跨学科的专题探索是期刊建设与学科发展方向相契合的最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人文社科类综合性期刊 改革 跨学科栏目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吴茜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89,共12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农户共同富裕指数,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共同富裕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数字金融覆盖广度...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农户共同富裕指数,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共同富裕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农户数字素养、金融素养水平存在增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户共同富裕的中介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共同富裕程度农户间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且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均对东部地区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仅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中西部地区农户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户共同富裕 农户数字素养 农户金融素养
下载PDF
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姚乐野 张钰鑫 吴茜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0-38,共9页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CSS),使用ologit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模型在互联网情境下更为重要,互联网信息质量与来源可信度决定互联网用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用户 信息采纳行为 信息采纳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
原文传递
学术期刊出版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驱动逻辑
10
作者 吴茜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8期51-54,共4页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知识累积与知识创造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重要内核。学术期刊出版与新质生产力间存在双向驱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结合体、共生性矛盾、智能技术、创新引发学术期刊出版的系统性...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知识累积与知识创造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重要内核。学术期刊出版与新质生产力间存在双向驱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结合体、共生性矛盾、智能技术、创新引发学术期刊出版的系统性变革,而学术期刊出版从塑造价值导向、规制泛化边界、引领发展动能三方面影响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学术期刊出版应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建构新质生产力知识体系;融入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建立国际化传播生态,讲好中国新质生产力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出版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下载PDF
使命更新与话语转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基点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爽 蔡丽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49,共8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宣传被赋予在国内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赢得人民群众对新政权广泛认同,在国际社会中动员舆论、建构认同、争取支持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承当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宣传工作完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宣传被赋予在国内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赢得人民群众对新政权广泛认同,在国际社会中动员舆论、建构认同、争取支持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承当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宣传工作完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政权鼎革与使命更新中新闻宣传的发展动力,使命更新与话语转换中新闻宣传的历史耦合,以及新闻宣传工作在新旧意识形态交锋的严峻挑战中呈现出的极端紧迫性,三者共同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基点。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新闻宣传
下载PDF
遴选与认证——后传播时代学术期刊的功能与责任
12
作者 邱爽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5-219,226,共6页
学术期刊的功能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学术非职业化的纸媒时代,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学术传播,促进学术交流。学术职业化的纸媒时代,学术传播仍是学术期刊的重要功能,但同时,遴选与认证功能凸显——学者通过学术期刊的遴选与认证... 学术期刊的功能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学术非职业化的纸媒时代,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学术传播,促进学术交流。学术职业化的纸媒时代,学术传播仍是学术期刊的重要功能,但同时,遴选与认证功能凸显——学者通过学术期刊的遴选与认证获得相应职位,学术机构通过遴选与认证考核学者,学术期刊则通过遴选与认证形成自身权力和影响力。进入信息时代,学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都变得极为容易,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弱化。但是,由于学术更加职业化,学术期刊的遴选与认证功能进一步强化。因此,当代学术期刊应准确认知所处时代,着力于遴选和认证优秀学术成果,推动学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学术期刊 传播 遴选 认证 功能
原文传递
论荒诞派戏剧的抒情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方林 何高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19-122,190,共5页
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思想 ,导致其戏剧形式的反传统倾向。与以叙事为主要手段的西方传统戏剧相比 ,荒诞派戏剧接受了抒情文学的方法 ,借用诗的技巧展示梦魇的形象。同叙事体戏剧的组织性、技术性和逻辑性相区别 ,间接性、含蓄性。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抒情性 主题 舞台形象 结构
原文传递
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
14
作者 苏新宁 何一民 +17 位作者 杨红艳 周维东 徐继敏 刘明 彭国莉 王竹 徐亮 韩普 蒋勋 胡琳 夏琬钧 周佩 李西臣 肖磊 韩毅 王丹 唐普 刘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各行各业“新质化”的促进剂。人工智能可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高效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场景,将深刻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的方方面面。加速人工智能在哲...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是各行各业“新质化”的促进剂。人工智能可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高效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场景,将深刻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的方方面面。加速人工智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推进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AI4SS),2024年9月28日,由西华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主办,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承办的“AI赋能社科研究与评价天府论坛”在西华大学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出发,就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进行了深入交流。文章为20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所作报告的主要观点。这些报告议题包括AI赋能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变革,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等社会学科视域下的人工智能,AI辅助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伦理,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监测、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应用,AI赋能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新模式、新平台、新场景,等等。这些议题共同描绘了一个由AI技术驱动的多学科融合与创新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数智时代 AI4SS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学术传播 学术评价 学术伦理 人文危机 预印本评价 知识服务 智能评价 智能外包 医疗健康 国家金融安全 高阶思维能力 法学 教育学 经济学 图书情报学 新闻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