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与疾病程度、感染途径和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唐小平 吴婉芬 袁小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2-95,共4页
为探讨广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疾病程度、感染途径和干扰素疗效的关系,作者应用分型PCR技术对156例抗-HCV阳性患者血清HCVRNA进行分型检测,并分析不同程度肝病及不同感染途径HCV基因型... 为探讨广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疾病程度、感染途径和干扰素疗效的关系,作者应用分型PCR技术对156例抗-HCV阳性患者血清HCVRNA进行分型检测,并分析不同程度肝病及不同感染途径HCV基因型分布,且对51例经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肝作分型评价。结果124例HCVRNA阳性中,Ⅱ型占90.3%(112例),Ⅲ型占8.1%(10例),Ⅱ/Ⅲ型混合感染占1.6%(2例),未检出Ⅰ、Ⅳ型,说明广州地区HCV感染以Ⅱ型为主;不同程度肝病及不同感染途径之间HCV基因型构成比无明显差异,表明基因型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感染途径关系不大;干扰素治疗病例,HCV-Ⅱ、Ⅲ型感染的总应答数、完全应答数及部分应答数分别为18/41,11/41,7/41和8/10,6/10,2/10,提示Ⅲ型感染疗效较好,HCV基因型似可作为选择干扰素治疗病例及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但是由于观察的Ⅲ型病例数较少,需积累更多的资料才能作出更客观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感染途径 干扰素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双草退黄冲剂1号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连粤湘 谭俊 +3 位作者 邓子德 尹枳标 吴婉芬 唐小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30-532,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双草退黄冲剂1号(SCG-1)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抗病毒作用。方法: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广州麻鸭为实验动物模型。1日龄广州麻鸭感染DHBV,13天后血清DHBV-DNA全部阳性,给予...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双草退黄冲剂1号(SCG-1)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抗病毒作用。方法: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广州麻鸭为实验动物模型。1日龄广州麻鸭感染DHBV,13天后血清DHBV-DNA全部阳性,给予SCG-1治疗14天,于感染后第13天(为用药前),用药7、14天及停药后3天分别采血,采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血清DHBV-DNA。结果:SCG-110g/(kg· d)组,用药7、14天鸭血清DHBV-DNA OD值均明显低于给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SCG-15g/(kg.d)组用药14天血清DHBV-DNA OD值亦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但两组停药后3天均有反跳现象。结论:SCG-1用药期间有一定的抑制DHBV-DNA复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草退黄冲剂1号 鸭乙型炎病毒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丙型肝炎肝组织和血清HCV RNA含量及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复春 蔡晓莉 +2 位作者 黄己实 冼超 吴婉芬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肝组织和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血清HCVRNA含量。结果肝组织中HCVRNA含量(108至101...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肝组织和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血清HCVRNA含量。结果肝组织中HCVRNA含量(108至1012拷贝/克)与血清病毒含量(105至109.2拷贝/毫升)呈显著正相关(P<0.01)。每克感染肝组织HCVRNA含量高于每毫升血清的102至104拷贝。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组织和血清中HCVRNA含量显著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动态结果显示,血清HCVRNA含量与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提示慢性丙型肝炎病变程度与肝组织中HCVRN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组织 血清 HCV RNA PCR 活检
原文传递
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余卫华 万建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145-146,共2页
为探讨CRP作为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43例肝炎肝硬变、重型肝炎继发感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显示:继发感染前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感染控制前后则呈显著负相关,感染未能... 为探讨CRP作为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43例肝炎肝硬变、重型肝炎继发感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显示:继发感染前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感染控制前后则呈显著负相关,感染未能控制导致死亡患者持续高水平。结果提示,血清CRP水平变化与有无感染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血清CRP水平有助于肝炎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 肝炎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12例SAR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惠媛 石裕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 ,对 12例SARS死亡患者和 3 2例治愈病例 (对照组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例 SARS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 67岁 ,治愈对照组平均年龄仅为 42岁 ,而且死...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 ,对 12例SARS死亡患者和 3 2例治愈病例 (对照组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例 SARS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 67岁 ,治愈对照组平均年龄仅为 42岁 ,而且死亡组中有 5例患者存在 1~ 5种基础疾病。 SARS存活患者 CD+4 (4 16.6±2 3 5 .0 )个 /μl、CD+8(2 96.1± 181.5 )个 /μl;死亡患者的 CD+4 (14 3 .8± 78.1)个 /μl,CD+8(10 3 .6± 63 .2 )个 /μl;较正常参考值均有下降 ,但死亡组的 CD+4 、CD+8下降更为显著。死亡组 12例合并细菌感染 5例 ,其中真菌感染3例 ,败血症 2例 ,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肾脏损害率为 41.67% ,明显高于治愈对照组 3 .12 %。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病死率高达 80 .0 % ,且 5例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性感染 ;而应用无创呼吸机者无一例死亡。结论 :年龄及基础疾病是 SARS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温春燕 谢志伟 +8 位作者 李粤平 邓西龙 陈晓婷 曹意 欧旭 林伟寅 李锋 蔡卫平 李凌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5-609,共5页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及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的17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及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的17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LPV/r组59例、阿比多尔组36例、LPV/r与阿比多尔合用组25例及未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的常规治疗组58例。主要观察终点为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结果LPV/r组、阿比多尔组、合用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分别为(10.20±3.49)、(10.11±4.68)、(10.86±4.74)、(8.44±3.51)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6,P=0.058),且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率、临床症状改善率及肺部感染影像学改善率也无明显差别(P>0.05)。但4组治疗7d由普通/轻型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χ2=9.311,P=0.017):合用组(24.0%,6/25),阿比多尔组(16.7%,6/36),LPV/r组(5.4%,3/56),常规治疗组(5.2%,3/58)。使用抗病毒药物的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χ2=14.875,P=0.002)。结论未发现LPV/r和阿比多尔能促进COVID-19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或改善症状,联用LPV/r和阿比多尔可能不利于病情改善,尤其需注意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阿比多尔 疗效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肌损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关玉娟 唐小平 +2 位作者 尹炽标 洪文昕 雷春亮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58-46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心肌酶变化的研究 ,探讨SARS患者的心肌损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 (草案 ) ,选择SARS患者 37例和健康体检者 35例 ,检测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 目的 通过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心肌酶变化的研究 ,探讨SARS患者的心肌损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 (草案 ) ,选择SARS患者 37例和健康体检者 35例 ,检测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结果 SARS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单位均为U/L)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85 4 9± 2 6 6 2 1比 10 6 71± 4 3 38;388 5 6± 198 80比 2 0 0 83± 4 4 86 ;71 0 3± 36 14比 2 9 4 3± 8 89,P值均 <0 0 1) ;死亡者均值较存活者高。SARS组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病理显示心肌细胞局部变性。结论 SARS患者易合并心肌损害 ,临床收治该病患者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心肌损害 心肌酶 心肌细胞 心脏功能 并发症 病理机制
原文传递
HAART过程HIV/AIDS患者PBMC中HIV-1前病毒DNA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伟烈 何瑞英 +3 位作者 雷华丽 袁小珍 胡凤玉 李凌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6期390-394,416,共6页
目的分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过程中HIV-1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HIV-1前病毒DNA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过程中HIV-1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HIV-1前病毒DNA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8例接受HAART最长至168周的HIV/AIDS患者纳入本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点检测患者PBMC中HIV-1 DNA水平,并与同时间点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及血浆HIV-1 RNA病毒载量进行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HAART时间的增加,患者PBMC中HIV-1前病毒总DNA及血浆HIV-1 RNA水平逐渐下降(r=-0.27,P=0.000 3;r=-0.39,P <0.000 1),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逐渐上升(r=0.55,P<0.000 1);HIV-1前病毒总DNA水平与CD4^+T细胞数量之间呈负相关(r=-0.16,P=0.039 7),与HIV-1 RNA病毒载量之间呈正相关(r=0.35,P <0.000 1)。不同HAART方案之间HIV-1前病毒总DNA水平随HAART进行而下降的患者比例没有差异(x^2=1.030,P=0.598)。结论 HAART过程HIV/AIDS患者PBMC中HIV-1前病毒DNA水平逐渐下降,与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血浆HIV-1 RNA病毒载量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HAART效果监测及病情预测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前病毒DNA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HCV RNA含量关系及与干扰素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复春 唐小平 +1 位作者 蔡晓莉 吴婉芬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血清HCVRN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荧光PCR(Amplisensor-PCR)技术检测了135例不同基因型HC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血清HCVRN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荧光PCR(Amplisensor-PCR)技术检测了135例不同基因型HC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另对其中77例进行干扰素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HCV-Ⅱ型感染血清HCVRNA水平(107.8±3.4拷贝/ml)显著高于HCV-Ⅲ型感染(106.3±2.5拷贝/ml)(P<0.01),Ⅲ型感染的应答率(7/13,53.8%)显著高于Ⅱ型感染(20/64,31.3%)(P<0.05)。应答组治疗前血清HCVRNA含量(106.8±2.7拷贝/ml)显著低于无应答组(108.3±3.2拷贝/ml)(P<0.01)。HCVRNA含量低于106.5拷贝/ml者,无论何种型别HCV感染均应答较好,而HCVRNA高于108.0拷贝/ml者则应答极差。结论HCV基因型及病毒血症水平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比前者意义更大。Ⅱ型感染病毒血症水平较高可能是影响其疗效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核糖核酸 聚合酶链反应 干扰素
原文传递
25例狂犬病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惠媛 石裕明 蔡卫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了解狂犬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某院1991年1月~2 0 0 3年10月收治的2 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农村居民为主,占80 % (2 0例)。犬伤害发病者占92 % (2 3例) ;头面部与多部位... 目的 了解狂犬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某院1991年1月~2 0 0 3年10月收治的2 5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农村居民为主,占80 % (2 0例)。犬伤害发病者占92 % (2 3例) ;头面部与多部位受伤者潜伏期明显短于四肢受伤者(P <0 .0 1)。18例(72 % )患者受伤后未采取预防措施。临床症状以恐水、怕风、发热较常见,多伴有多器官损害。2 5例患者全部病死。结论 狂犬病患者以农村居民及犬伤害为主;头面部与多部位受伤者潜伏期较短;病死率高达10 0 % ;人们对狂犬病的预防不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病学调查 狂犬病疫苗
下载PDF
登革热的实验室早期诊断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玉枝 平岖 +5 位作者 赵令斋 雷杨 洪文昕 胡凤玉 张复春 唐漾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建立登革热实验室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DENV RNA并分型,对2014年广东省暴发流行期间疑似登革热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早期诊断,并对两种检测方... 目的建立登革热实验室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DENV RNA并分型,对2014年广东省暴发流行期间疑似登革热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早期诊断,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72例研究对象中267例临床诊断为登革热,DENV NS1抗原阳性245例,阳性率为90.1%(245/272);DENV RNA阳性256例,阳性率为94.1%(256/272)。256例核酸阳性病例中DENV-1型224例,占87.5%(224/256);DENV-2型15例,占5.9%(15/256);DENV-1型和DENV-2型同时阳性17例,占6.6%(17/256)。两种方法检出的符合率为93.0%(253/272)。结论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暴发流行主要以DENV-1为主,同时存在DENV-2型散在流行及少数DENV-1型和DENV-2型合并感染;ELISA方法检测DENV NS1抗原及Real-time PCR检测DENV RNA的两种检测方法,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病毒核酸 非结构区-1抗原
原文传递
肝病患者纤维化不同分期时肝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连粤湘 邓子德 +2 位作者 李月娥 雷春亮 唐小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6-157,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纤维化不同分期时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的变化规律及其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对无创诊断中晚期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经肝活检确定72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肝穿前一日, B超测定肝左叶上下径、...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纤维化不同分期时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的变化规律及其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对无创诊断中晚期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经肝活检确定72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肝穿前一日, B超测定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等及肝穿刺点定位。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 HA、 LN、 C IV和 PCⅢ含量。结果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肝左叶上下径呈缩短趋势,其S_4期测值为(5.7±1.5) cm明显短于S_0期测值(7.7±1.4) cm;肝左叶前后径呈增长趋势,其S_4期测值长于S_0期分别为(6.5 ±1.1) cm和(5.3 ± 0.7) cm。血清HA、LN、 CⅣ和PCⅢ含量亦随纤维化增加而升高, HA、 PCⅢ在S_3期开始显著升高,均高于同组S0期[(273.4±131.3)μg/L对(66.2 ±35.0)μg/L、 (167.4±48.1)μg/L对(103.4± 23.8)μg/L]。结论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及血清HA、 PC Ⅲ含量变化可能间接反映了活动性肝纤维化中晚期或早期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病毒学 肝炎 超声波诊断
原文传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性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唐漾波 谭奕洲 +1 位作者 唐小平 尹炽标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 了解发病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体内UrbaniSARS相关性冠状病毒抗体产生的规律 ,探讨这些患者中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4 3例SARS患者双份血清和 10例非S... 目的 了解发病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体内UrbaniSARS相关性冠状病毒抗体产生的规律 ,探讨这些患者中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4 3例SARS患者双份血清和 10例非SARS患者血清中UrbaniSARS冠状病毒抗体IgM /IgG ,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上述血清中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IgM /IgG。 结果  4 3例患者中新近感染UrbaniSARS冠状病毒 4 0例 (93% ) ,3例未检出其感染 ;10例非SARS患者血清中UrbaniSARS冠状病毒抗体IgM /IgG均为阴性。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近感染率分别为 2 5 .6 %、16 .3%、7%和 4 .7% ,其既往感染率分别为 39.5 %、34.9%、2 7.9%和 0。SARS病毒IgM抗体在起病开始便能检测到 ,其阳性率在起病 8~ 14d和 15~ 33d时分别为 6 9.6 %和 6 3% ,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起病 1~ 7d时的阳性率 (16 .7% ) ;SARS病毒IgG抗体在起病 6d时便能检测到 ,其阳性率在起病 1~ 7d、8~ 14d和 15~33d时分别为 19.4 %、6 5 .2 %和 92 .6 % ,三者之间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ARS患者发病初期即可出现UrbaniSARS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 ,发病 2周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相关性冠状病毒抗体 检测 诊断 IGM IGG
原文传递
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艳 李凌华 唐小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56-259,共4页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其致病性与自身毒力因子、致病基因及宿主免疫等有关。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技术不断运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致病性研究中。此文就目前马尔尼菲青霉菌...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其致病性与自身毒力因子、致病基因及宿主免疫等有关。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技术不断运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致病性研究中。此文就目前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致病菌感染 马尔尼菲青霉菌 致病性 毒力因子
原文传递
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致大鼠肝纤维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胡凤玉 胡旭初 +2 位作者 马长玲 徐劲 余新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以大鼠为对象,初步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As)在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无菌培养华支睾吸虫成虫,收集CsESAs;腹腔注射CsESAs,Masson染色观察CsESAs对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的影响,HE染色和... 目的以大鼠为对象,初步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As)在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无菌培养华支睾吸虫成虫,收集CsESAs;腹腔注射CsESAs,Masson染色观察CsESAs对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的影响,HE染色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α-smooth muscle actin)的表达以观察CsESA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生和活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抗CsESAs抗体滴度以探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致病作用。结果腹腔注射CsESAs,大鼠肝脏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增生和活化,但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与注射的CsESAs量有关而与大鼠血清中抗CsESAs抗体存在量无关。结论CsESAs可以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的发生,但抗原-抗体复合物不是CsESAs引起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分泌/排泄抗原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下载PDF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附180例报告 被引量:10
16
作者 石裕明 刘惠媛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致病原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80例重肝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中,发热147例(81.7%),腹胀162例(90.0%),腹痛77例(42.8%),腹部压痛94例(52...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致病原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80例重肝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0例中,发热147例(81.7%),腹胀162例(90.0%),腹痛77例(42.8%),腹部压痛94例(52.2%),115例(63.9%)腹水白细胞总数等于或小于500×106/L,154例(85.6%)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等于或超过0.50,19.4%(35例)患者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细菌47株,大肠杆菌占菌株种类的43%,其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程度较高,分别为45%(9/20)和20%(4/20)。重肝并发SBP的治愈、好转率为27.2%(49/180),其中老年组的病死率为88.2%(30/34),非老年组则为69.2%(101/146)。结论:重肝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比较可靠的参数。重肝并发SBP的治愈、好转率较低,老年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老年人 医院死亡率
下载PDF
登革病毒载量和IgM抗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令斋 高秀洁 +4 位作者 庾蕾 洪文昕 邱爽 王建 张复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登革热( dengue fever ,DF)患者病毒载量和特异性IgM抗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40例DF患者(其中轻症1050例,重症90例)发病第1~10天的血清1508份,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载量... 目的:探讨登革热( dengue fever ,DF)患者病毒载量和特异性IgM抗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40例DF患者(其中轻症1050例,重症90例)发病第1~10天的血清1508份,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载量,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DF患者病毒载量在发病第1天时高达108拷贝/ml,随病程进展逐渐下降,第10天时降至103拷贝/ml,重症患者病毒载量在发病的第5~7天高于轻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酸阳性率也随病程进展逐渐下降,但至第10天时,仍有约40%的阳性率,重症患者核酸阳性率在第6天和第8天高于轻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gM抗体最早可在发病的第2天检测到,随病程进展逐渐上升,第10天时水平仍在上升;轻症患者IgM抗体水平在发病第4天高于重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IgM抗体阳性率在发病第6天时达到95%,轻症患者的IgM抗体阳性率在发病第5~6天显著高于重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登革热退热期的高病毒载量和低IgM抗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载量 IGM抗体 动力学 疾病严重性
原文传递
成人手足口病四例患者肠道病毒71型的检测及核苷酸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伟烈 魏绍静 +2 位作者 张复春 王健 唐漾波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了解成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并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核苷酸序列特征。方法RTPCR技术对4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基因检测,并测定EV71核苷酸序列,所得序列通过BLAST程序作EV71序列的进一步确认.与基因库中不同基因... 目的了解成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并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核苷酸序列特征。方法RTPCR技术对4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基因检测,并测定EV71核苷酸序列,所得序列通过BLAST程序作EV71序列的进一步确认.与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EV71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种系进化树。结果4例患者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和EV71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均阳性。经BLAST分析,测序所得4条核苷酸序列(分别命名为GZ19610、GZ99310、GZ99355和GZ46477)与EV71毒株序列同源。序列分析表明,4条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6.0%~99.1%,与2008年初我国安徽省阜阳市暴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所分离的EV71毒株同源性最高。EV71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确定其均为EV71基因亚型C4,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最近。结论成人也可感染EV71引起手足口病,与我国现在及既往流行病毒株相比,此次4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感染的EV71未发生大的变异;应加强对成人手足口病患者的隔离治疗,以免其传播病毒引起疾病更大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基因型 成年人 碱基序列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LR-1、-2、-4和-6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令斋 陈伟烈 +1 位作者 胡凤玉 唐小平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及其在HIV/AIDS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HIV/AIDS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多型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TLR-1、TLR-2、TLR-4和TLR-6的表达水平。...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及其在HIV/AIDS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HIV/AIDS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多型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TLR-1、TLR-2、TLR-4和TLR-6的表达水平。结果 TLR-1、TLR-2、TLR-4和TLR-6在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均有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AIDS患者多型核粒细胞TLR-1[(967.44±215.01)%vs(1 159.51±210.17)%,P=0.014]、TLR-2[(1 614.91±346.66)%vs(2 101.87±236.28)%,P<0.001]、TLR-4[(1 735.31±443.28)%vs(2 539.08±842.96)%,P<0.001]和TLR-6[(1 102.96±259.32)%vs(1 357.36±155.49)%,P<0.00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淋巴细胞TLR-1[(922.09±271.04)%vs(728.19±184.31)%,P=0.024]、TLR-2[(961.81±419.21)%vs(617.72±202.02)%,P=0.008]、TLR-6[(646.93±264.37)%vs(458.50±168.64)%,P=0.037]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淋巴细胞TLR-4的表达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067.2±526.32)%vs(2 072.93±259.32)%,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AIDS患者单核细胞TLR-1[(1 230.67±380.82)%vs(998.86±229.30)%,P=0.014]、TLR-2[(1 091.61±378.23)%vs(549.69±192.99)%,P<0.001]、TLR-4[(2 343.45±724.35)%vs(1 776.67±519.72)%,P<0.001]和TLR-6[(746.58±344.51)%vs(303.19±166.08)%,P=0.004]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LR-1、-2、-4和-6表达水平异常,提示TLRs信号可能在HIV/AID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Toll样受体(TLRs) 多型核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五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万山 唐小平 +3 位作者 卢业成 李凌华 宋伟南 陈劲峰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了解两性霉素B(AMB)、酮康唑(KET)、氟康唑(FCA)、5-氟胞嘧啶(5-Fc)和伊曲康唑(ICA)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菌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试AMB、KET、FCA、5-Fc、ICA5... 目的了解两性霉素B(AMB)、酮康唑(KET)、氟康唑(FCA)、5-氟胞嘧啶(5-Fc)和伊曲康唑(ICA)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菌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试AMB、KET、FCA、5-Fc、ICA5种抗真菌药物对52株从不同AIDS患者骨髓、血液、皮肤损害标本中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体外抗菌活性。数据采用U检验。结果 AMB、KET、FCA、5-Fc、ICA的90%酵母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90)分别为0.250、0.160、24.000、4.000和0.006mg/L,最低抑制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04~0.500、0.0020.016、1.000~256.000、0.002~32.000和0.002~0.008mg/L;对90%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MICoo分别为1.500、0.125、256.000、24.000和0.012mg/L,MIC范围分别为0.064~4.000、0.006~0.940、1.000~256.000、0.125~32.000和0.002~0.064mg/L。不同抗真菌药对双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不同,以ICA最强,其次为KET。酵母相和菌丝相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对同一药物的MI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B、KET、FCA、5-Fc和ICA的U值分别为4.2219、1.912、28.798、6.43、7.21,均P〈0.05)。结论 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对临床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菌 抗真菌药 离心法 梯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