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宇宙、世界3与图书馆的明天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文杰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9,共13页
本文立足于世界3理论和知识组织原理,对元宇宙时代图书馆职业变迁展开理论分析和讨论。从元宇宙所具备的信息交流方式变革和个体沉浸式参与两个维度入手,以客观知识世界内在结构的表征和图书馆在社会认识高级进程化中的作用为理论分析路... 本文立足于世界3理论和知识组织原理,对元宇宙时代图书馆职业变迁展开理论分析和讨论。从元宇宙所具备的信息交流方式变革和个体沉浸式参与两个维度入手,以客观知识世界内在结构的表征和图书馆在社会认识高级进程化中的作用为理论分析路径,对元宇宙语境下图书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探索和分析。研究发现,以“世界3”内在结构表征为目标的知识组织将是元宇宙时代图书馆的主要业务突破口,而经过整序的客观知识世界将是图书馆促进社会认识高级化进程的基础;元宇宙时代,图书馆将面临由场所到场域的形态之变和由制度设计到思想实验平台的功能之变。基于新型的元宇宙场景对图书馆的未来展开讨论,有助于图书情报领域展开前瞻性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转型。参考文献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元宇宙 世界3 场域 意义建构
下载PDF
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 被引量:12
2
作者 孟凡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方艺术界的结构和功能、艺术的法则等的研究,阐明作为艺术界一般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艺术民族志夯实社会和文化层。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艺术的能动性、艺术界中人的情感、感受等的考察,阐明作为艺术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艺术民族志建构艺术层和意义层。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知识浑融共成艺术民族志,两者的结合,特别是地方感的视角,为艺术民族志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界 艺术民族志 艺术人类学 地方性 地方感
下载PDF
高品质校园学习空间的构建:生活世界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建坤 严从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0,共10页
学习空间的科学化引发了校园学习空间的客体化、空间布局区隔化和空间设计的标准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空间安全感不足,归属感缺乏,获得感弱化。基于生活世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是缓解学习空间科学化危机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世界... 学习空间的科学化引发了校园学习空间的客体化、空间布局区隔化和空间设计的标准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空间安全感不足,归属感缺乏,获得感弱化。基于生活世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是缓解学习空间科学化危机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世界的高品质学习空间,在本体上具有非结构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在关系上让学习者寓于学习空间之中,在功能上致力于筹划并实现学习者生命可能性,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要放弃对空间科学化的迷恋,回归基于生活世界的学习空间;要打破学习空间的边界,增强灵活性和开放性;将空间权利返回给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以增强学生的空间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学习空间 安全感 归属感 获得感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方案的应用效果评价——对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雅 田甜 +3 位作者 马淑然 王彤 许筱颖 刘晓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3期31-34,共4页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的具体要求。本课程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的具体要求。本课程组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色及优势,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方案》,并对该方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九年制岐黄班、卓越5+3一体化班和五年制3个班级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该方案的实施对于大学生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均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与大学生的思政课程形成呼应,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主旨和思想,对广大学生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方案值得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思政 世界观 自然观 社会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下载PDF
新词个体和世界整体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彩惠 张志毅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76,共6页
现代哲学认为,世界整体至少包括客体、主体、语言三个世界。必须在世界整体中考察新词:在客体和主体世界确定新词的外指义,在语言世界确定新词的内指义(系统坐标值),特别要注意从多维价值认识新词的总价值,即词价。
关键词 世界整体 外指义 内指义 词价
下载PDF
庚续与转化: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涛 刘泽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9-116,共8页
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核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人民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智慧举措。它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而且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智慧硕果... 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核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人民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智慧举措。它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而且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智慧硕果。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彼此关怀、友爱互助,彰显了“推己及人”的治世智慧,这是中华民族“仁者爱人”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为核心指向,体现了以“全人类”为利益主体的公道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天下为公”价值观的守正与创新;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愿景,主张不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应相互包容、求同存异,这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价值观的凝练与升华。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抽象人性”“私利优先”“文明优越”逻辑,庚续和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仁者爱人 天下为公 和而不同 价值观
下载PDF
用多元音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4
7
作者 周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1,共5页
一门新型的课程《世界音乐》近年来正悄然导入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文章以作者在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世界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教学重点与目标的把握等方面进... 一门新型的课程《世界音乐》近年来正悄然导入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文章以作者在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世界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教学重点与目标的把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总结梳理,进而指出:用多元音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是《世界音乐》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音乐 多元文化 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价值观
下载PDF
加强高中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被引量:3
8
作者 路焕锋 《成才之路》 2021年第24期132-133,共2页
人文精神培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一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 人文精神培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一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下载PDF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引量:2
9
作者 聂锦芳 刘秀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7-85,共9页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哲学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观照 ,我们发现它在关注的对象上 ,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 ,而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 ;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 ,它超越了古典理性主义、“新理...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哲学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观照 ,我们发现它在关注的对象上 ,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 ,而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 ;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 ,它超越了古典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 ,而坚持实践基础上唯物而辩证的思考 ;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较之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 ,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对它多元走向的理解、“发现”、阐释和推进 ,以及在新的世纪之交面临的境遇 ,既可凸现它持久不衰的科学价值和生命活力 ,又有助于分辨出在“坚持与发展”之路上留下的种种足迹。总体上看 ,说它是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壮丽的日出”不是过誉 ;称其为“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发展 感性世界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楠 欧海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7期151-152,共2页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工科理论要求培养新素养的人才,培养学生“超世界”的使命感、价值感,构建学生“问题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感,注重学生多学科、...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工科理论要求培养新素养的人才,培养学生“超世界”的使命感、价值感,构建学生“问题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感,注重学生多学科、多专业的关联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宏思维。文章对此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超世界 空间感 关联力 宏思维
下载PDF
中日“巴学园”幸福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丽花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6-91,共6页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异化了学生的幸福感。追求幸福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权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幸福感,而且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初步的基础。日本和中国的"巴学园"为实施幸福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异化了学生的幸福感。追求幸福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权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幸福感,而且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初步的基础。日本和中国的"巴学园"为实施幸福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然而,幸福教育又与快乐教育迥然相异,幸福不应仅停留在追求快乐的肤浅层次。幸福教育植根于温馨和谐的校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不是工厂式的校园与无生命的书本世界。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是幸福教育的理论使命与实践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教育 巴学园 生活世界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论苏曼殊小说的漂泊感和孤独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松才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8-31,共4页
苏曼殊坎坷的人生经历,影响并造成了他孤苦抑郁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对其作品创作影响甚深,它外化和表现为小说浓厚的漂泊感和孤独感。通过对小说艺术特色的探析,可以解读其孤苦、悲凉、忧郁的复杂内心世界。
关键词 苏曼殊 内心世界 漂泊感 孤独感
下载PDF
“如何认识科学”(十二):科学的世界与感观的世界——大卫·凯里对大卫·艾布拉姆的访谈 被引量:1
13
作者 大卫·艾布拉姆 大卫·凯里 王荣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25-731,共7页
大卫·艾布拉姆认为,我们都生长在一种深深地决定和约束我们判断力的文化中。我们被一种非常深层次的科学理解所决定,并且这种决定的主要作用会使我们不相信我们的感觉。对于处于技术科学共同体中的公民来说,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我们... 大卫·艾布拉姆认为,我们都生长在一种深深地决定和约束我们判断力的文化中。我们被一种非常深层次的科学理解所决定,并且这种决定的主要作用会使我们不相信我们的感觉。对于处于技术科学共同体中的公民来说,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我们可以触摸和体验的;它是一个通过粒子物理学或射电天文学所揭示的世界。艾布拉姆相信,我们应该从对技术的着迷中摆脱出来并如实地回到感官世界中;真实的世界是我们可以触摸、感受、听到、闻到和看到的;科学只是它的抽象或图解,除非回到感觉的体验,否则我们无法了解科学。他认为,这种对感觉不信任的根源深深地根植于科学史中,它实质上定义了我们所称为的"科学革命"。艾布拉姆想要恢复科学的卓越并把它作为有能量的、有用的但仍然是第二位的知识形式放到它恰当的位置上,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立场,有它的地位和益处。他反对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其中科学超越感觉经验并使我们疏远于自然的世界。他希望最终回到感觉世界的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科学 科学的世界 感观的世界 科学立场
下载PDF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Contingency of Sense
14
作者 Markus Gabriel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09-129,共21页
In this paper I argue first for a revisionary ontology, that i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as the property of a field not to be empty. In this context, I distinguish between "metaphysics" (the theory of... In this paper I argue first for a revisionary ontology, that i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as the property of a field not to be empty. In this context, I distinguish between "metaphysics" (the theory of totality or of fundamental reality) and "ontology"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In the second part, I provide a sketch for a corresponding revisionary theory of the modalities in light of the new ontology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tology world METAPHYSICS MODALITIES CONTINGENCY necessity sense
原文传递
The Double Manipulations of Mass Media on Psychological World and Sense Instinct of People
15
作者 高虹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1期261-262,270,共3页
Don DeLillo is one of the post-modernist novelists with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America.His work White Noise is the most classic art of post-modernist literature in America,which hit great commercial successes and ... Don DeLillo is one of the post-modernist novelists with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America.His work White Noise is the most classic art of post-modernist literature in America,which hit great commercial successes and deserved universal atten tion in the field of criticism immediately after its publication.This paper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functions of mass media in White Noise,discuss the double dominations of mass media on psychological world and sense instinct through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ass media on psychology,action and values of modern people,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post-modernist so ciety.Then all of these may provide some implications to work and life of modern people who depend on mass media ov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 Noise mass media PSYCHOLOGICAL world sense i
下载PDF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晓雯 《成才之路》 2021年第30期143-144,共2页
青少年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大特点就是可塑性强,开展品德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 青少年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大特点就是可塑性强,开展品德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对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下载PDF
“浸润”德育建构活力语文课堂
17
作者 徐翠萍 《成才之路》 2022年第6期133-135,共3页
德育即道德教育,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 德育即道德教育,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对语文教学德育浸润策略进行探究,以建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 浸润 活力课堂 策略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下载PDF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实在性的演绎
18
作者 李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理性的事实 自由 道德律 交互关系 感性世界 知性世界
下载PDF
从《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形象看“人的觉醒”
19
作者 刘忠阳 姜鲁琳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9-72,共4页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来探究"人的觉醒"的深刻内涵。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人生短暂无常,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来探究"人的觉醒"的深刻内涵。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人生短暂无常,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反抗权威礼教,超越自我,执着于生命的自由;他们张扬自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强调个性之"真"与"生气",实现了活泼自由的人生。魏晋士人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普遍的人性价值,是这个时代"人的觉醒"最有力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士人 人的觉醒 生命意识 自由 个性
下载PDF
无妄之境——对马浩然作品的解读
20
作者 任建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68-73,共6页
马浩然一个时期的绘画是以自我设限与自我否定的态度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关注,有关现实的各种"旧闻"被处理成似曾相识的现场情境。审视这些画面,异化的图景似乎都貌似规整却又出乎情理之外,没有视觉的冲动,... 马浩然一个时期的绘画是以自我设限与自我否定的态度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关注,有关现实的各种"旧闻"被处理成似曾相识的现场情境。审视这些画面,异化的图景似乎都貌似规整却又出乎情理之外,没有视觉的冲动,没有乌托邦式的柔情。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关于恶的现实表征,是人性中缺乏怜悯与生命舒张的现实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妄之灾 疏离感 冷暴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