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诗乐传统”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桂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诗与乐的配合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国诗歌史的演进,诗乐"和"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中国人完成德性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标准。中华文明史上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即"诗乐传统":"... 诗与乐的配合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国诗歌史的演进,诗乐"和"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中国人完成德性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标准。中华文明史上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即"诗乐传统":"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中华诗乐传统的理论基石;"声""音""乐"三分理论是中华诗乐传统形成的基点;"为人生而艺术"是中华诗乐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诗乐传统所蕴含的"中和"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乐传统 中华文明 文学史 音乐观 诗歌 音乐
下载PDF
《文选》音乐赋类名与萧统音乐观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2-76,共5页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音乐赋 类名 萧统 音乐观
下载PDF
儒家音乐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美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6-90,共5页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音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重和合、追求中和之美、重人格修养而不重表演、重情感而轻技巧的特点 ,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儒家音乐观的局限 ,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相对地较不重视对音...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音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重和合、追求中和之美、重人格修养而不重表演、重情感而轻技巧的特点 ,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儒家音乐观的局限 ,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相对地较不重视对音乐本体规律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乐教 音乐观
下载PDF
也谈王光祈的音乐观
4
作者 甘绍成 《音乐探索》 2020年第1期19-28,共10页
王光祈(1892—1936)不仅是一位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思想家,他在音乐方面提出的不少见解和主张,至今对我国的音乐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通过对王光祈音乐著述的研读,试从王光祈的音乐认识观、音乐实践观、音... 王光祈(1892—1936)不仅是一位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思想家,他在音乐方面提出的不少见解和主张,至今对我国的音乐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通过对王光祈音乐著述的研读,试从王光祈的音乐认识观、音乐实践观、音乐治学观、音乐民族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对他的音乐观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光祈 音乐认识观 音乐实践观 音乐治学观 音乐民族观
下载PDF
中西“音乐观”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新予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中西音乐观的演变分别经历了原始的"天人合一""主客二分"与超越"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三个阶段。经过风霜洗礼后的新的"天人合一"的音乐观逐渐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摆脱了"二元对... 中西音乐观的演变分别经历了原始的"天人合一""主客二分"与超越"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三个阶段。经过风霜洗礼后的新的"天人合一"的音乐观逐渐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摆脱了"二元对立"意识的束缚,从全新的、审美的角度,将音乐与世界融合,使其进入一个崭新、和谐、自然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观 世界观 历史轨迹
下载PDF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以杨荫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全新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修海林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23,共17页
本文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研究对象,选择从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促成新的音乐史学转型、得益于传统音乐实践与认知的助力、学科知识系统新的建构、深化学术内涵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这四个方面立论阐发。其论述将杨荫浏的《中国古... 本文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研究对象,选择从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促成新的音乐史学转型、得益于传统音乐实践与认知的助力、学科知识系统新的建构、深化学术内涵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这四个方面立论阐发。其论述将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置于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的建立、音乐史学和传统音乐实践的学养与经验诸方面综合影响下,对其在学科知识系统的建构、专题性研究的深化等方面的作为和成果进行述评,认识其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上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音乐历史哲学观 传统音乐实践 学科知识系统 专题性研究
原文传递
刘天华音乐思想论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金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国乐大师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包括不彻底的现实主义音乐观和传统文人音乐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其部分言论及作品对现实的反映之中,后者主要体现在其偶而闪现的出世观念及作品对意韵的追求之中。
关键词 刘天华 现实主义音乐观 传统文人音乐观
下载PDF
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健红 杨方刚 刘远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0年第4期87-90,共4页
汉代乐舞是百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傅毅和张衡的《舞赋》均描绘了当时舞蹈的演出盛况,从中可见汉代人开放、包容的乐舞观,其中也不乏儒家乐舞观的影响;汉代乐舞还具有新颖的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并具有十分先进的舞蹈编排理念。
关键词 傅毅 张衡 《舞赋》 乐舞观
下载PDF
傅毅《舞赋》蕴含的汉代文化气息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铁慧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58-60,共3页
傅毅关于舞蹈的名篇《舞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汉代舞蹈形态,并对当时极为盛行的盘鼓舞作了精美绝伦的描绘。傅毅在赋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乐舞观,并指出郑卫乐舞与雅声之别在于雅俗相得益彰。傅毅对这种俗乐新声的充分肯定,相对儒... 傅毅关于舞蹈的名篇《舞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汉代舞蹈形态,并对当时极为盛行的盘鼓舞作了精美绝伦的描绘。傅毅在赋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乐舞观,并指出郑卫乐舞与雅声之别在于雅俗相得益彰。傅毅对这种俗乐新声的充分肯定,相对儒家传统的诗教,无疑是一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鼓舞 郑卫之声 乐舞观 汉文化
下载PDF
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丽群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6-78,共3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今天的音乐传播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当代音乐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最为新兴的传播技术——网络传播在体现其特有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音乐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今天的音乐传播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当代音乐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最为新兴的传播技术——网络传播在体现其特有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音乐的网络传播还影响到了当代人的音乐观,也从一定程度上预示了音乐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音乐的网络传播及当代人的音乐观两个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网络传播 当代人音乐观
下载PDF
论孔子音乐观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基础
11
作者 张静 《天中学刊》 2015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孔子作为一位集时代文化之大成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既传承了前代文化成果的合理内核,也与时俱进提出新的时代呼唤。孔子的音乐观同样如此,无论是从音乐的方法论、音乐的审美观,还是从音乐的功用观等方面看,其音乐美学思想同样既源于深厚... 孔子作为一位集时代文化之大成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既传承了前代文化成果的合理内核,也与时俱进提出新的时代呼唤。孔子的音乐观同样如此,无论是从音乐的方法论、音乐的审美观,还是从音乐的功用观等方面看,其音乐美学思想同样既源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源于社会现实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音乐观 礼乐文化 社会现实
下载PDF
乐与政通:音乐与周代政治的治乱兴衰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佳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76,共8页
“乐与政通”是中国艺术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为了艺术而艺术,从来都不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也不是中国文学的真相。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所司空见惯的,不是纯粹的文学或单纯的艺术,而总是依违于政治之间的文学和艺术。“乐与政通”虽说并... “乐与政通”是中国艺术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为了艺术而艺术,从来都不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也不是中国文学的真相。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所司空见惯的,不是纯粹的文学或单纯的艺术,而总是依违于政治之间的文学和艺术。“乐与政通”虽说并不是一个事实判断,但却是周代礼乐制度建构的历时性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富于意味的文化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乐与政通 观乐 观诗
下载PDF
合古成纯,别开生面:王夫之文论思想揭橥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宁宁 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43,共12页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文学领域有着精深思考,其文论思想往往在继承中有创新,于总结中寓突破。如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说,从佛家"现量"角度对艺术直觉作了细致辨析,不论是深刻性还是系统性都超过了钟嵘、严羽的相关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文学领域有着精深思考,其文论思想往往在继承中有创新,于总结中寓突破。如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说,从佛家"现量"角度对艺术直觉作了细致辨析,不论是深刻性还是系统性都超过了钟嵘、严羽的相关论述。王夫之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论述也并非首创,但他以"圆"、"净"为核心所提出的"一意"说、"一笔"说等一系列创见,从广度与深度上完善了前人诸说。王夫之对"兴观群怨"的重新阐释,将传统的诗歌功能论提升到了"四情"的本体论高度,并第一次对"兴观群怨"作了接受维度的创造性解读。王夫之还继承了明人对诗乐关系的思考,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乐体诗用"的观点,认为诗歌的美感乃至于存在意义都应体现为一种"乐"质,并通过多层特定的节奏运动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景会心 圆净成章 兴观群怨 乐体诗用
下载PDF
论小学“音乐充分教学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哆咪 《美育学刊》 2017年第6期24-27,共4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带动音乐学科教学发展。音乐充分教学是以充分的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活动中充分成长的观念和方法,即,通过教师充分阐释并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以及音乐教学的意义;通过教师充分研讨挖掘并让学生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带动音乐学科教学发展。音乐充分教学是以充分的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活动中充分成长的观念和方法,即,通过教师充分阐释并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以及音乐教学的意义;通过教师充分研讨挖掘并让学生充分认识音乐知识技能的逻辑系统;通过教师充分建构师生交往规则并让师生充分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活动。音乐充分教学从音乐对于人类最普遍的价值意义的原点出发来建构音乐教学体系。换言之,从音乐是满足人类幸福需要的方式、音乐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音乐是人际交往方式等音乐普适性价值出发,确立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进而确立音乐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音乐充分教学,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充分成长为"人",充分培养学生充分做人的观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充分教学观 音乐思维 分月分段教学模式
下载PDF
寻找“美人”神韵——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审美文化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万堡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3-47,共5页
《诗》之后,汉魏乐府多为歌谣,乐府之后诗歌逐渐走向了格律化、案头化,至唐宋词随燕乐兴而兴,至南宋又随燕乐衰而衰,此后文人填词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国古典诗词衰颓之后,至"五四"新诗又矫枉过正,割断历史,抛弃了汉语汉... 《诗》之后,汉魏乐府多为歌谣,乐府之后诗歌逐渐走向了格律化、案头化,至唐宋词随燕乐兴而兴,至南宋又随燕乐衰而衰,此后文人填词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国古典诗词衰颓之后,至"五四"新诗又矫枉过正,割断历史,抛弃了汉语汉字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于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个"无诗的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歌词则紧紧抓住了诗歌的文学性、音乐性、民族性和大众性的审美特质,并善于从古典诗词中采得神韵,从民歌中集得灵气,真正是诗起八百年之衰,但其命运同词诞生时一样备受大众欢迎又倍受学界冷落,因而值此之际,很值得振臂一呼:"真诗在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宋词 今词 流变论 雅俗论 诗乐论
下载PDF
《吕氏春秋·八览》及《六论》中音乐史料特征探略
16
作者 刘宇统 《钦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0-32,共3页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杂家作品,其中有大量的音乐史料。相较而言,《十二纪》中音乐史料常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是《八览》和《六论》中的音乐史料则被关注甚少。《八览》记录的多是音乐官员的言行,提及的也多为礼器或军乐...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杂家作品,其中有大量的音乐史料。相较而言,《十二纪》中音乐史料常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是《八览》和《六论》中的音乐史料则被关注甚少。《八览》记录的多是音乐官员的言行,提及的也多为礼器或军乐,《六论》则提供了大量的民间风俗性的音乐人、物、事、理方面的信息。这间接反映了音乐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占比重之大和地位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音乐自然观 乐官 礼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