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膀胱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纪桂英 刘宪良 +2 位作者 宋亚丽 王军 杨文增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 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关系。方法 抽取 9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腺切除术后病人 ,随机分为A ,B ,C三组。术后均持续膀胱冲洗 ,每组每天选择不同冲洗速度 ,连续 3d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并进行评分。... 目的 探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关系。方法 抽取 9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腺切除术后病人 ,随机分为A ,B ,C三组。术后均持续膀胱冲洗 ,每组每天选择不同冲洗速度 ,连续 3d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 冲洗速度与不稳定膀胱的发生有关 ,术后当日速度 >12 0滴 min ,术后第 1天速度 10 0滴 min ,术后第 2天速度 >80滴 min ,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而术后当日速度 10 0~ 12 0滴 min、第 1天速度 80~ 10 0滴 min、第 2天速度 6 0~ 80滴 min ,即可达到冲洗的目的 ,又可减少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结论 每天根据尿液颜色选择合适的冲洗速度 ,可有效预防不稳定膀胱的发生 ,并减轻其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切除术 膀胱冲洗速度 不稳定膀胱 术后
下载PDF
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岑珏 陈跃来 +5 位作者 哈力甫 周圆 侯文光 虞先敏 马雪梅 高志强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40,共3页
目的研究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8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会阳组(93例)、环跳组(45例);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积分等比较不同穴位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的... 目的研究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8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会阳组(93例)、环跳组(45例);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积分等比较不同穴位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疗效。结果针刺3次后,会阳组可缓解各项排尿异常症状(P<0.05),环跳组仅可改善排尿不尽感、尿急(P<0.05);两组均可降低I-PSS积分、提高生活质量(P<0.05),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环跳组(P<0.05)。针刺5次后,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刺3次(P<0.05)。结论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有特异性调节作用,且有累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会阳 环跳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电针对不稳定膀胱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跃来 侯文光 +3 位作者 虞先敏 马雪梅 张丽 岑珏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变及其特异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肾俞组、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并给予相应处理;治疗12h后观察各组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的变化。结果:... 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改变及其特异性。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肾俞组、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并给予相应处理;治疗12h后观察各组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的变化。结果: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USB大鼠的尿动力学状态;各治疗组尿动力改善情况较模型组显著(P<0.05),且各穴位组尿动力改善与药物组相似;会阳组、肾俞加会阳组对不稳定膀胱大鼠尿动力学改善优于药物组、肾俞组(P<0.05);会阳组与肾俞加会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会阳穴、会阳加肾俞穴可特异性地改善USB尿动力状态,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增加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电针疗法 穴位特异性 会阳穴 肾俞穴 尿动力学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及膀胱颈氮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跃来 岑珏 +3 位作者 侯文光 高志强 虞先敏 马雪梅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下尿路组织氮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电针会阳、中膂俞7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下尿路组织氮能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电针会阳、中膂俞7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不稳定膀胱模型其膀胱逼尿肌、膀胱颈平滑肌中氮能神经递质明显下降,而电针治疗则可促进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结论:电针促进膀胱组织中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可能是电针治疗改善不稳定膀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不稳定膀胱 氮能神经递质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辣椒辣素预防前列腺术后不稳定膀胱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关志忱 赵雷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预防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不稳定膀胱的作用。 方法 BPH拟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和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组 (B组 ) ,对照组 (C组 )和硬膜外腔注入辣椒辣素组 (D组 ) ,每组...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预防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不稳定膀胱的作用。 方法 BPH拟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和膀胱灌注辣椒辣素组 (B组 ) ,对照组 (C组 )和硬膜外腔注入辣椒辣素组 (D组 ) ,每组 10例。A、B两组分别于术前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和 1mmol/L辣椒辣素盐溶液 10 0ml,3 0min后排空。C、D两组分别于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 10ml(C组 )、1mmol/L辣椒辣素 10ml(D组 ) ,比较 4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学指标、膀胱稳定性变化。 结果 B、D组患者膀胱稳定性明显增强 ,不稳定膀胱发生例数、持续时间以及冲洗液转清时间和导尿管拔除时间分别少于A、C组 ,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B、D组患者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剩余尿量较术前明显好转。其中膀胱容量和最大逼尿肌压力改变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膀胱灌注或硬膜外注入辣椒辣素可以提高逼尿肌稳定性 ,缓解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辣椒素 不稳定膀胱
原文传递
不同针刺方法对肾虚型不稳定膀胱排尿状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跃来 岑珏 +3 位作者 侯文光 高志强 王翔宇 彭海东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44,共2页
为研究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肾虚型不稳定膀胱患者膀胱容量及排尿状况,将161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手法针刺组(观察组)、手法针刺组(对照组)。治疗10次后,观察2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I PSS主要症状积分等。结果:2组治疗后膀胱... 为研究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肾虚型不稳定膀胱患者膀胱容量及排尿状况,将161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手法针刺组(观察组)、手法针刺组(对照组)。治疗10次后,观察2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I PSS主要症状积分等。结果:2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I PSS主要症状积分等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增量、I PSS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P<0.05),而最大尿流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加手法针刺和手法针刺均可改善肾虚型不稳定膀胱状况,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针刺方法 肾虚
下载PDF
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与逼尿肌收缩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封建立 李龙坤 +3 位作者 杨景 方强 丁砺蠡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4-896,共3页
目的研究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的数量、分布形式的变化及其功能改变对逼尿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ICCs细胞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分别于正常及不稳定膀胱的相同部位剪取3mm×4mm... 目的研究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的数量、分布形式的变化及其功能改变对逼尿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ICCs细胞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分别于正常及不稳定膀胱的相同部位剪取3mm×4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再于相同部位剪取2mm×7mm肌条进行收缩特性测定实验,并检测c-kit受体阻断剂对收缩的影响。结果不稳定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逼尿肌明显增多(P<0.05);正常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以散在分布为主,不稳定逼尿肌中以细胞网络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显著高于正常膀胱(P<0.05);加入Glevic后,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以细胞网络的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明显增高,但其收缩幅度可以被Glevic削弱,提示ICCs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ICCS细胞 C-KIT受体
下载PDF
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收缩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程文 高建平 张征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63-266,共4页
通过对Ca2+在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舒张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Ca2+在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有显著性变化。这些变化在膀胱的功能紊乱中是致病因素还是继发改变,尚待进一步探讨。但膀胱逼尿肌细胞的这些特殊变化给了人们治疗不稳定膀胱... 通过对Ca2+在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舒张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Ca2+在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有显著性变化。这些变化在膀胱的功能紊乱中是致病因素还是继发改变,尚待进一步探讨。但膀胱逼尿肌细胞的这些特殊变化给了人们治疗不稳定膀胱一个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膀胱逼尿肌细胞 收缩
下载PDF
尿流动力学在女性下尿路症候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邹政 陈耀武 +3 位作者 舒畅 朱云海 施丽君 朱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评估尿流动力学在女性下尿路症候群(LUTS)分类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尿动力测定仪对127例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及相关治疗,治疗后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并复查尿流动力学各项参数进行对照... 目的评估尿流动力学在女性下尿路症候群(LUTS)分类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尿动力测定仪对127例女性下尿路症候群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及相关治疗,治疗后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并复查尿流动力学各项参数进行对照。结果不稳定膀胱30例(26.8%),低顺应性膀胱10例(8.9%),逼尿肌无力12例(10.7%),尿道压增高89例(79.5 %),尿动力学无明显异常15例(11.8%)。112例尿动力学异常患者经相应治疗后有效97例,有效率为86.6%。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LUTS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动力学 下尿路症候群 不稳定膀胱 女性
下载PDF
PCEA和尼莫地平防治不稳定膀胱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华 沈周俊 蔡松良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2年第7期329-330,共2页
目的 :比较硬脊膜外腔自控镇痛术 (PCEA)与尼莫地平防治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术后不稳定膀胱的疗效。方法 :6 1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BPH患者 ,分为A组 (PCEA治疗组 )、B组 (尼莫地平治疗组 )、C组 (对照组 ) ,观察并比较防治不... 目的 :比较硬脊膜外腔自控镇痛术 (PCEA)与尼莫地平防治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术后不稳定膀胱的疗效。方法 :6 1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BPH患者 ,分为A组 (PCEA治疗组 )、B组 (尼莫地平治疗组 )、C组 (对照组 ) ,观察并比较防治不稳定膀胱的疗效。结果 :临床症状评分显示有效率A组 92 %、B组 6 5 %、C组2 1%,A组与C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B组与C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 .0 1) ,A组与B组各症状总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PCEA和尼莫地平微泵治疗不稳定膀胱均有疗效 ,其中PCEA疗效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EA 尼莫地平 防治 不稳定膀胱 硬脊膜外腔自控镇痛术 前列腺增生 治疗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中药灌肠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不稳定膀胱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寅 郑珉 +1 位作者 汤群晖 虞旗旗 《中医药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33-134,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不稳定膀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行TUR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以术前3天开始少腹逐瘀汤灌肠,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术后24小时尿动力学评价不稳定膀胱发生率。采用...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不稳定膀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行TUR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以术前3天开始少腹逐瘀汤灌肠,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术后24小时尿动力学评价不稳定膀胱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4小时比较两组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少腹逐瘀汤灌肠预防TURP术后不稳定膀胱效果优于对照组,本方法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亦符合现代医药学理论,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灌肠 前列腺电切 不稳定膀胱
下载PDF
缺氧对膀胱平滑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振保 林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5,84,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及缺氧环境下膀胱平滑肌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不稳定膀胱的发生规律。方法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体外正常大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并造成其细胞缺氧状态;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膀胱平滑...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及缺氧环境下膀胱平滑肌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不稳定膀胱的发生规律。方法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体外正常大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并造成其细胞缺氧状态;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不稳定膀胱组及缺氧组(15min、30min、1h)膀胱平滑肌细胞中Cx40、Cx43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及缺氧对照组(P<0.01),其中缺氧15min组Cx43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缺氧30min组、缺氧1h组高(P<0.01)。结论膀胱出口部分梗阻能引起平滑肌细胞缺氧与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增多,平滑肌细胞缺氧也能引起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增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后导致的不稳定膀胱的发生可能与膀胱平滑肌细胞缺氧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细胞缺氧 不稳定膀胱 缝隙连接蛋白 膀胱出口梗阻
下载PDF
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内Ca^(2+)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文 高建平 张征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787-789,i0011,共4页
目的:对Ca2+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模型成熟... 目的:对Ca2+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模型成熟后,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平滑肌细胞。对培养的第一代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模型膀胱平滑肌细胞静态Ca2+浓度。结果:静息状态下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Ca2+超负荷)。结论:膀胱逼尿肌细胞Ca2+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膀胱出口不全梗阻 不稳定膀胱
下载PDF
不稳定膀胱与间隙连接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振保 周德荣 宋波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55-757,共3页
目的研究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间间隙连接蛋白(Cx)的改变,探讨其与不稳定膀胱发病机理的相关性。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定不稳定膀胱(USB)组13只,另设对照组10只。均为健康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00~220... 目的研究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间间隙连接蛋白(Cx)的改变,探讨其与不稳定膀胱发病机理的相关性。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定不稳定膀胱(USB)组13只,另设对照组10只。均为健康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00~220g。采用Westernblot技术、双重标记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定量分析逼尿肌Cx43含量改变。结果Cx43蛋白条带在USB组和对照组均有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43000。USB组逼尿肌蛋白条带平均灰度值为31.066,对照组为11.7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Cx43表达主要出现在细胞与细胞连接处。USB组Cx43像素密度为29.5250±13.9176,荧光斑面积为(17.9290±8.8403)μm2,对照组Cx43像素密度为14.2140±2.1747,荧光斑面积为(5.7480±3.1075)μ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逼尿肌细胞间间隙连接蛋白增多引起兴奋传递的增强可能是不稳定膀胱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逼尿肌 间隙连接蛋白 免疫印迹技术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原文传递
大鼠不稳定膀胱与MR亚型密度改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根生 宋波 +1 位作者 熊恩庆 金锡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 探讨毒蕈碱受体 (MR)亚型密度变化与不稳定膀胱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 ,采用RT PCR方法测定不稳定膀胱及对照组逼尿肌毒蕈碱受体 (MR)亚型密度。结果 对照组和不稳定膀胱组逼尿肌组织均含有m2 RNA和m3RN... 目的 探讨毒蕈碱受体 (MR)亚型密度变化与不稳定膀胱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 ,采用RT PCR方法测定不稳定膀胱及对照组逼尿肌毒蕈碱受体 (MR)亚型密度。结果 对照组和不稳定膀胱组逼尿肌组织均含有m2 RNA和m3RNA ,没有检测到m1 、m2 和m3亚型的mRNA。正常对照组膀胱逼尿肌m2 RNA(1 67± 0 42 )含量明显多于m3RNA(0 64± 0 19) ,两者之比约 2 5 9∶1;不稳定膀胱逼尿肌中m2 和m3密度均增加 ,分别为 (2 0 3± 0 65 )和 (1 5 3± 0 46) ,m3增加更明显 (P <0 0 1) ,两者比值显著缩小 ,约 1 4∶1。结论 不稳定膀胱产生与MR亚型密度上调及M2 R、M3R亚型之间的比例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不稳定膀胱 毒蕈碱受体 亚型 密度
下载PDF
梗阻性不稳定膀胱模型的尿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隽 程文 +10 位作者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周水根 周文泉 马宏青 魏武 薛松 徐振宇 王冬 许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建立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取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梗阻组各15只。不全梗阻性手术后第8周,在氯胺酮和氟哌利多全麻下行尿流动力学等检侧。结果:梗阻8周后... 目的:建立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取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梗阻组各15只。不全梗阻性手术后第8周,在氯胺酮和氟哌利多全麻下行尿流动力学等检侧。结果:梗阻8周后,梗阻组兔的膀胱尿流动力学主要参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梗阻组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率为60%。该膀胱出口不全梗阻动物模型无论从膀胱的病理或尿流动力学的改变,均与人类慢性膀胱出口不全梗阻类似。结论:这一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慢性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提供了一个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出口不全梗阻 不稳定膀胱 尿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继懋 陈新亮 张玉海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对不同原因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者52例。药物治疗17例,1~2月症状消失者52.9%;手术治疗34例... 目的探讨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对不同原因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者52例。药物治疗17例,1~2月症状消失者52.9%;手术治疗34例,术后症状好转者94.1%,术后随访28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稳定者89.3%,其中80%患者梗阻时间短于1年。结论:尿流动力学可明确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并指导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尿流动力学
全文增补中
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俏蓉 陈跃来 《上海针灸杂志》 2005年第3期8-9,共2页
目的 对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两组间比较临床... 目的 对电针治疗不稳定膀胱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两组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生活质量评分电针组较手法组下降明显 (P <0 .0 5 )。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不稳定膀胱均有改善 ,其中电针组生活质量满意度要优于手法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膀胱 电针 国际排尿障碍症状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内Ca^(2+)及N型Ca^(2+)通道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文 高建平 +1 位作者 张征宇 葛京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648-1651,共4页
目的对Ca2+和N型Ca2+通道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两组,15只中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w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为对照组(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仅仅手... 目的对Ca2+和N型Ca2+通道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两组,15只中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w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为对照组(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仅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逼尿肌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模型膀胱逼尿肌细胞静态Ca2+浓度;运用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型Ca2+通道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结果静息状态下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组逼尿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增高(Ca2+超负荷);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组化均证实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膜之N钙离子通道数量明显增多。结论膀胱逼尿肌细胞Ca2+及其N型Ca2+通道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 N型Ca^2+通道 兔不全性膀胱出口梗阻 不稳定膀胱
下载PDF
Gap junctional protein connexin 43 in rat detrusor muscle with unstable bladder
20
作者 ZHANG Zhen-bao ZHOU De-rong SONG B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7期1698-1701,共4页
Background Unstable bladder is one of the common clinical dysfunctions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Gap junctions (GJs) are the plaques of aqueous channels that facilitate electrical and metabolic communication betwe... Background Unstable bladder is one of the common clinical dysfunctions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Gap junctions (GJs) are the plaques of aqueous channels that facilitate electrical and metabol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s of adjacent cells, exchange of nutrients and ions between connected cells and transfer of electrical signal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quantitative alterations of the GJ in the rat detrusor muscle and its functional chang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ing of unstable bladder (USB). Methods Thirteen female Wistar rats (study group) with obstructive unstable bladder as determined by urodynamic study and 10 sham-operated rats (control group) were sacrificed at 6 weeks after surgery. Cystometric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J protein connexin 43 (Cx43) in the detrusors which were taken from the bladder of the rats were studied by Western blot and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with a double label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Cx43 was found adjacent to the detrusor with the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The Cx43 expression increased markedly in the study group (pixel density 29.5±13.9, staining size (17.9±8.8) μm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ixel density 14.2±2.2, staining size (5.7±3.1) pm2, P 〈0.05). Western blo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x43 in the study group (the average gray level was 31.06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gray level was 11.701, P 〈0.01 ).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GJ leading to a intercellular excitatory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related to developing unstable blad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able bladder connexin 4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