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腔“走出去”之译者认知对秦腔译介内容制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冰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2,共4页
翻译秦腔剧本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而是文学译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秦腔剧本的翻译必须遵循传播规律。本文将戏曲翻译回归到一种文本活动,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出发,研究译者认知对秦腔译介内容的制约,以期促进秦腔剧本英译本在海外... 翻译秦腔剧本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而是文学译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秦腔剧本的翻译必须遵循传播规律。本文将戏曲翻译回归到一种文本活动,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出发,研究译者认知对秦腔译介内容的制约,以期促进秦腔剧本英译本在海外出版,并为系统讨论有效的秦腔译介模式打下基础。通过研究得出,译者认知对秦腔译介内容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其作用通常表现在译者对译介内容的挑选和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的选择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译者认知 秦腔译介内容
原文传递
概念整合与《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异域重构 被引量:5
2
作者 胡作友 杨杰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概念整合是一种将不同认知域的框架加以组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翻译是译者通过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将其美学思想从源语域整合到目的域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宇文所安遵循源语-认知-... 概念整合是一种将不同认知域的框架加以组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翻译是译者通过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将其美学思想从源语域整合到目的域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宇文所安遵循源语-认知-概念整合-西方读者的互动模式,力求呈现中国文学传统丰富与变异的特质;杨国斌遵循源语-认知-概念整合-中国文化特色的互动模式,强调感性体验,侧重模糊表达,着力再现中国视文学为人生的诗意境界。在从不同路径重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二人证明了相同的翻译逻辑:概念整合是译者发挥认知、体验、情感的作用,进行翻译再创造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 译者认知 文本意义 翻译
下载PDF
陇东红色歌谣“走出去”译者认知对译介内容制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苏亚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0-34,共5页
陇东红色歌谣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翻译和研究价值。为了研究译者认知对译介内容的制约作用,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出发,依据认知翻译学理论,分析了陇东红色歌谣译者认知对译介内容、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制约影响。认为... 陇东红色歌谣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代表,具有较高的翻译和研究价值。为了研究译者认知对译介内容的制约作用,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出发,依据认知翻译学理论,分析了陇东红色歌谣译者认知对译介内容、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制约影响。认为陇东红色歌谣的译介反映了时代诉求和译者优势及情感对译介内容的制约、译者对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的处理和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的选择体现了对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和对翻译目的的认知,为系统研究陇东红色歌谣有效译介模式提供启示,对民歌和传统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红色歌谣 译者认知 译介内容
下载PDF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认知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4
作者 王杭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98-99,共2页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额翻译 欠额翻译 翻译过程 译者认知
下载PDF
译者认知的主观导向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5
作者 沈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9-83,共5页
现今同一部外语作品的译作,版本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出现多版本译作是因为译者认知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译者主观导向的问题。同时,由于译者翻译目的存在差异性,所以同一作品可能出现不同风格的译... 现今同一部外语作品的译作,版本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出现多版本译作是因为译者认知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译者主观导向的问题。同时,由于译者翻译目的存在差异性,所以同一作品可能出现不同风格的译作版本。从认知翻译学理论出发,对夏目漱石《坊っちゃん》的各译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认知在译作的各个层面上存在主观导向问题,译者的认知结果决定翻译结果。因此,提出以下解决策略:译者进行思维的自我监控、完善翻译评价体系以及合作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认知 认知翻译学 翻译评价 合作翻译 思维的自我监控
下载PDF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多样性的认知分析
6
作者 王杭 白秀敏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3期74-75,82,共3页
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无法回答其多样性的问题。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是产生于翻译过程中的、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的翻译现象,其多样性源于译者的认知因素和对翻译过程的操控。
关键词 超额翻译 欠额翻译 多样性 翻译过程 译者认知
下载PDF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玉萍 《海外英语》 2012年第9X期162-164,共3页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也存在与目的语文化的客观地位相符或者不相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格丽特·阿曼的"文...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也存在与目的语文化的客观地位相符或者不相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格丽特·阿曼的"文化"概念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和近代翻译小说则在实践层面上论证了只有符合横向文化的主体文化认知才能有助于产生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翻译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 多元系统论 文化 佛经翻译 小说翻译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译者的社会心理研究——从翻译的认知转向谈起 被引量:2
8
作者 谭素琴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0-94,共5页
认知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更多地注意到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双语转换机制,但对译者的"非语言认知"如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却关注不够。然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体验哲学还是现代主体性哲学抑或是翻译学科框架的本体论哲学,都为译... 认知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更多地注意到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双语转换机制,但对译者的"非语言认知"如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却关注不够。然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体验哲学还是现代主体性哲学抑或是翻译学科框架的本体论哲学,都为译者认知研究的社会视角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知范式下的译者研究,不仅应继承文化范式下对译者主体身份的关注,而且应从跨学科角度借助社会心理学来考察译者的群体身份和社会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转向 译者认知 哲学视域 社会心理
下载PDF
金凯筠翻译中的交互视角化——基于语料库的译者认知风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立柱 谭业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3,149-150,共11页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金凯筠(Karen Kingsbury)的翻译作品为例,尝试性地探讨确认译者认知风格的可行路径。金凯筠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性译者。本研究以金凯筠翻译语料库作为目标语料库,以其他译者的张爱玲小说翻译语料库作为参照,基于平行语...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金凯筠(Karen Kingsbury)的翻译作品为例,尝试性地探讨确认译者认知风格的可行路径。金凯筠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性译者。本研究以金凯筠翻译语料库作为目标语料库,以其他译者的张爱玲小说翻译语料库作为参照,基于平行语料库进行深入分析,确认了金凯筠在翻译中表现的独特认知风格特征——交互视角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模式有助于揭示译者独特的风格特征,而认知翻译学视域则可以提升风格研究的概括层级。未来研究仍需要在语言标记和多范畴或多维度的认知风格特征之间做更多的搭桥工作,并需要在基于语料库方法确认译者独特认知风格的程序上做更多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译者认知风格 交互视角化 指示词 金凯筠
原文传递
译者认知语境下的意象翻译分析——以《枫桥夜泊》两英译本为例
10
作者 张嫚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100-103,共4页
意象是古代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寄托,也是当代诗歌翻译工作者们研究的中心。《枫桥夜泊》一诗意象丰富,对其英译本中意象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从译者认知语境角度出发,对《枫桥夜泊》较为典型的许渊冲及汪榕培译本中"乌啼"&q... 意象是古代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寄托,也是当代诗歌翻译工作者们研究的中心。《枫桥夜泊》一诗意象丰富,对其英译本中意象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从译者认知语境角度出发,对《枫桥夜泊》较为典型的许渊冲及汪榕培译本中"乌啼""霜满天""钟声"和"客船"四个意象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汪译本使用增译法,且采用与原诗相近的句式结构构建出与原诗意象蕴意较为贴合的译者认知语境,而许译本虽运用直译,保留原诗拟人手法,且采用英语语法中常见的伴随结构,但所构建的译者认知语境在意象含义传递层面稍有欠缺。对比研究《枫桥夜泊》中的意象翻译能够为提高诗歌再译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夜泊》 译者认知语境 意象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