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郊祀歌》的神仙思想 被引量:4
1
作者 曾祥旭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1期60-63,共4页
《郊祀歌》的神仙思想和汉武帝等人的崇祀封禅活动密切联系着 ,它主要表现为人神交接、长生不老、福瑞祥祗等神秘理念 ,它的前因是跟战国以来神仙思想的发展尤其楚辞艺术的哺育有关 ,它的后果是直接刺激了我国游仙诗的成长和成熟。
关键词 神仙思想 楚辞 游仙诗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渊源与内容分类 被引量:2
2
作者 庄新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6-99,共4页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楚辞、《庄子》与道教的神话幻想系统是产生游仙诗的三大重要因素。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本文以为可以把游仙诗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从而从一个新...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楚辞、《庄子》与道教的神话幻想系统是产生游仙诗的三大重要因素。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本文以为可以把游仙诗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游仙诗进行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游仙诗 生命精神 艺术风格 道教文化
下载PDF
现实忧患与生命超脱的矛盾纠葛——嵇康游仙诗简论 被引量:4
3
作者 鲁红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 ,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 ,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嵇康借游仙诗来抒发他的生命情感 ,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 ,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 ,不在于长生之想 ,...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 ,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 ,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嵇康借游仙诗来抒发他的生命情感 ,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 ,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 ,不在于长生之想 ,而在于免祸全身 ,不在于享乐自由的追求 ,而在于获得一种泯灭是非善恶与造化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忧患 游仙诗 隐逸 老庄玄学 文学评论 嵇康 魏晋时期 诗歌 生命意识
下载PDF
游仙诗特点及分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永平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4-66,共3页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 ,由于儒家对“怪力乱神”的排斥 ,在某种意义上堪于水山、田园鼎足而立的游仙诗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
关键词 游仙诗 分类 诗歌 文学研究
下载PDF
魏源澳港纪行诗的文学与文化新变
5
作者 吴怀东 胡晓博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魏源为修订《海国图志》收集资料而作中国澳门、中国香港之游,留下了《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香港岛观海市歌》。这两首诗比较真实、客观地描述了“夷”人生活的富足与文化的优雅,表现出全新的文化立场,是《海国图志》杰出的“副产... 魏源为修订《海国图志》收集资料而作中国澳门、中国香港之游,留下了《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香港岛观海市歌》。这两首诗比较真实、客观地描述了“夷”人生活的富足与文化的优雅,表现出全新的文化立场,是《海国图志》杰出的“副产品”。魏源借鉴游仙诗传统,采用政治隐喻的方式,表达其深沉的政治关怀,开近代海外游记之先声。这种文学实践源自魏源的政治革新立场、今文经的学术思路和强调“比兴”寄托的文学观念。这两首《歌》的创新性实践是梁启超、黄遵宪后来发动“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诗界革命”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 《香港岛观海市歌》 游仙诗 现代性
下载PDF
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陶成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60,共7页
学界对于游仙诗的考察多关注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忽略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游仙诗中,乐府游仙诗最先繁荣,且乐府游仙诗与魏晋相和大曲中具有游仙风格的"引曲"和"送声"关系密切。而笙、箫、琴、瑟等乐器所演奏出... 学界对于游仙诗的考察多关注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忽略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游仙诗中,乐府游仙诗最先繁荣,且乐府游仙诗与魏晋相和大曲中具有游仙风格的"引曲"和"送声"关系密切。而笙、箫、琴、瑟等乐器所演奏出的舒缓柔和的音乐风格对游仙诗的文字风格以及文学想象均有直接影响,尤其以笙、箫的影响最为显著。游仙诗中笙、箫意象的频繁出现以及"音乐游仙诗"这一特色鲜明的分支的存在,都体现了游仙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仙诗 音乐 笙箫意象
下载PDF
高启游仙诗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民红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3-47,共5页
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大量游仙诗。但他的游仙诗的价值至今未被人们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启游仙诗的分析、研究 。
关键词 高启 游仙诗 诗歌 艺术价值 诗人 情感
下载PDF
汉赋与游仙诗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圣良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2,61,共5页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是先秦至魏晋游仙诗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汉赋将游仙与退隐相结合,开启了游仙隐逸化的基本表现模式;汉赋的游仙描写,已不完全是"楚辞式"的借游仙以抒怀,更多地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是先秦至魏晋游仙诗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汉赋将游仙与退隐相结合,开启了游仙隐逸化的基本表现模式;汉赋的游仙描写,已不完全是"楚辞式"的借游仙以抒怀,更多地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从楚辞到汉赋,游仙遇仙地点发生了由天界向人间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游仙描写的艺术想象空间;汉赋中的神仙世界自由美好,已成为文人精神境界的一种象征,寄托着赋作家遗世高蹈、超乎尘垢之外的人生志趣。所有这些都对魏晋游仙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魏晋 游仙诗 影响
下载PDF
试论江淹的哀伤诗和游仙诗
9
作者 刘涛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30-33,共4页
哀伤诗和游仙诗是现存江淹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哀伤诗抒情深沉真挚 ,格调凄婉苍凉。
关键词 哀伤诗 游仙诗 南朝诗歌
下载PDF
论中古游仙诗基本形态的确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今晖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31-38,共8页
中古时期的游仙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创作主旨、结构模式以及意象类型等方面基本得以定型。其创作主旨已基本定型为"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两类,后者在有唐一代代表了游仙诗的最高成就;其结构上则多遵循先交代求仙... 中古时期的游仙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创作主旨、结构模式以及意象类型等方面基本得以定型。其创作主旨已基本定型为"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两类,后者在有唐一代代表了游仙诗的最高成就;其结构上则多遵循先交代求仙途径、再描述游仙生活、终抒个人感慨的三层模式,意象上基本以仙人、仙兽(禽)、仙境、仙术为核心。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类型,游仙诗虽然在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是在中古诗人所确立的框架内来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游仙诗 创作主旨 结构模式 意象
下载PDF
求仙道旨在求功业——试论曹操游仙诗的思想实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曹操游仙诗并非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幻境、情绪消极颓废 ,其游仙诗的思想实质在于借游仙抒治世之抱负 ,求宏大之事业 ,建不朽之功绩。
关键词 游仙诗 曹操 思想内容 文学评论 建安诗歌
下载PDF
“仙”与“玄”的二重变奏——郭璞《游仙诗》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梅国宏 《三明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311-314,共4页
郭璞《游仙诗》并非单纯地游仙或尚玄,而是在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中表现为二者的交融,游仙与尚玄都是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咏怀方式。
关键词 郭璞 游仙诗
下载PDF
屈骚遗韵与英雄幻梦: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5-20,共6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父子较早大量地创作游仙诗,曹植更率先以"游仙"名篇。曹植游仙诗共计十题十一首,约占其传世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见,创作游仙诗是曹植抒泻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对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进行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父子较早大量地创作游仙诗,曹植更率先以"游仙"名篇。曹植游仙诗共计十题十一首,约占其传世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可见,创作游仙诗是曹植抒泻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对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进行分析,认为曹植游仙诗的实质是以列仙之趣来坎壈咏怀,其精神内核是屈骚精神。曹植在游仙诗中塑造了极为开放、自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实际上是其未竟的英雄梦想的虚幻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游仙 屈骚精神
下载PDF
性格裂变与生命整合——魏晋游仙诗新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宝记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69-71,共3页
游仙诗是诗人借神仙世界表达另一种生命现象的手法。魏晋游仙诗作者在表达对神仙世界渴望的同时,反映了其羁靡现实的另一面,诗人思想性格裂变为现实与超现实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就作者的生命表现形式来说,又是互为补充的。其超现实... 游仙诗是诗人借神仙世界表达另一种生命现象的手法。魏晋游仙诗作者在表达对神仙世界渴望的同时,反映了其羁靡现实的另一面,诗人思想性格裂变为现实与超现实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就作者的生命表现形式来说,又是互为补充的。其超现实的一面。是现实于非现实中的折射,归根结底仍然是现实的,因此,只有二者整合在一起,才能完整体现作者的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格裂变 生命整合 游仙诗 魏晋诗歌
下载PDF
论曹植游仙诗中的自我价值——兼论曹植游仙诗中的“风骨”与玄学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琳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75-78,共4页
曹植的游仙诗在建安风骨的时代熏染下,感发出强大的主体生命意识、自由精神,隐含着昂扬的济世之志和深刻的忧生之嗟。曹植游仙诗中的思想内涵也肇始了玄学中独立自由之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使得自身的思想意义更加厚重,并且影响了整个魏... 曹植的游仙诗在建安风骨的时代熏染下,感发出强大的主体生命意识、自由精神,隐含着昂扬的济世之志和深刻的忧生之嗟。曹植游仙诗中的思想内涵也肇始了玄学中独立自由之人格精神的核心思想,使得自身的思想意义更加厚重,并且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的游仙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游仙诗 自我价值 建安风骨 玄学
下载PDF
李白游仙诗对绘画题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斯斌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10,16,共6页
"梦游"在中国古代多表现为"游仙诗"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则出现于宋代。一方面无疑受到宋代绘画"以诗入画"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李白诗歌在宋代被世人推崇,其游仙诗对"梦游"绘画题材的... "梦游"在中国古代多表现为"游仙诗"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则出现于宋代。一方面无疑受到宋代绘画"以诗入画"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李白诗歌在宋代被世人推崇,其游仙诗对"梦游"绘画题材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游仙 梦游 田园
下载PDF
仙传小说与曹植游仙诗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00-103,共4页
曹植是游仙诗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游仙诗可考的大约有《升天行》《游仙诗》等11首,这几乎占了曹植诗歌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曹植的游仙诗受到了屈原《远游》创作的影响,并且是结合了汉代以来的道教神仙思想而逐渐成型... 曹植是游仙诗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游仙诗可考的大约有《升天行》《游仙诗》等11首,这几乎占了曹植诗歌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曹植的游仙诗受到了屈原《远游》创作的影响,并且是结合了汉代以来的道教神仙思想而逐渐成型的。在道家思想领域,尤其是汉代以来的仙传小说对于大量神仙升天羽化故事的描写以及纷繁复杂的仙境的描绘给游仙诗这种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性大大增强。曹植的游仙诗与仙传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有促进,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游仙诗 仙传小说
下载PDF
论李白和李贺的游仙诗
18
作者 徐颖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45-49,共5页
李白和李贺都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又都对游仙诗的题材范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和提高。但二者的游仙诗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诗人生活经历、性格、理想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 游仙诗 李贺 李白 题材范围 诗歌创作 艺术风貌 诗人 创造性 折射 理想
下载PDF
人的自由与仙的优游:嵇康和阮籍的游仙思想与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子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45-66,共22页
游仙情结是嵇、阮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感情的必然的逻辑发展和艺术升华。但由于嵇、阮的气质、性格不同,其诗作之抒情风格亦随之而异,这种风格上的差异鲜明地反映在他们游仙诗上。嵇、阮继承了屈原、"三曹"... 游仙情结是嵇、阮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感情的必然的逻辑发展和艺术升华。但由于嵇、阮的气质、性格不同,其诗作之抒情风格亦随之而异,这种风格上的差异鲜明地反映在他们游仙诗上。嵇、阮继承了屈原、"三曹"的优良传统,踵事增华,进一步密切了游仙与现实的关系,深化了游仙诗的抒情技巧。他们的艺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郭璞《游仙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而在中国游仙诗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阮籍 游仙诗
下载PDF
仕与隐之间唐代文人的精神变奏——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主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忠超 《写作》 2020年第5期121-128,共8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之主题和脉理多有歧争,主题上对游仙诗的隐逸求仙思想过于肯定,从而否定了李白对于仕途之渴望,把诗中梦境的描写完全当作对自由理想的浪漫追求。这种解读的产生是囿于儒、道二元对立的阐释立场。实际上,在唐代...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之主题和脉理多有歧争,主题上对游仙诗的隐逸求仙思想过于肯定,从而否定了李白对于仕途之渴望,把诗中梦境的描写完全当作对自由理想的浪漫追求。这种解读的产生是囿于儒、道二元对立的阐释立场。实际上,在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儒是共同的精神底色,即儒家传统入世之愿,修齐治平的理想。唐代文人虽在释、道之间出入,却不妨害他们内心对儒家礼乐美学治道的向往,无论外儒内道,抑或外儒内佛,并非截然二元对立。儒家传统礼乐文化、美学思想潜藏在唐代文人精神深处,在仕与隐之间抉择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变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游仙诗 唐代文人 礼乐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