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娜·阿伦特关于“恶”的理论 |
刘英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8
|
|
2
|
汉娜·阿伦特论思的政治意义 |
王音力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3
|
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当下美国学界关于“恶之平庸”的论战 |
刘文瑾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4
|
论平庸之恶及其现代表征 |
覃青必
张美萍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5
|
自由与责任:康德与阿伦特论根本恶 |
杨金霖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教育场域中的“集体无意识”: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教育学探析 |
夏青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7
|
从《地下铁道》探析怀特黑德笔下恶的内核与演绎 |
庞好农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8
|
《我的姐姐》:“通俗剧”与“开放式”结局的不可能 |
陈捷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9
|
本体意蕴·教育内涵·合理消解——试论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 |
侯洁
王澍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0
|
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 |
陈高华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1
|
网络表达的道德义务 |
王凌
|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12
|
根本恶,绝对无——列维纳斯与后人类的断裂主题 |
姜宇辉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3
|
《蝇王》中的“邪恶”与“英国性”问题 |
陈彦旭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4
|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
陈国战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5
|
学校竞争情境中教师“平庸之恶”的催生及其超越——基于“零件理论”的审视 |
闫兵
|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6
|
再议艾希曼承担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合理性基础 |
刘泽
刘昕甫
|
《国际法学刊》
|
2023 |
0 |
|
17
|
反思欧洲政治电影中的指控性记忆与新纳粹主义 |
张涛
|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艾希曼、平庸之恶与服从行为研究犹太创伤与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 |
周晓虹
|
《社会》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恶的平庸性:论索洛古勃作品中的“小人物” |
张晓东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2016 |
2
|
|
20
|
告状:一种全景敞视的“恶” |
刘晓静
|
《基础教育》
CSSCI
|
2014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