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适与太平洋国际学会——兼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两难处境 被引量:8
1
作者 欧阳军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8,共11页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1925年成立到1950年解散前后存在了25年。它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中国的分会,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胡适曾于1931-1938,1946-1950年间两度出任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灵魂人物...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1925年成立到1950年解散前后存在了25年。它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中国的分会,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胡适曾于1931-1938,1946-1950年间两度出任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加入了学会,使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一个松散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团体。胡适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的言论、思想和行动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所遭遇的两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太平洋国际学会 自由主义
下载PDF
民族危机下的国民外交——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会议开幕争论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静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105,共9页
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会议预定于1931年在中国举行。该学会中国分会及国民政府都将会议视为联络各国国民情感、对外介绍中国真实情况及立场、推动国民外交之良机。然而,会议开幕前接连遭遇了两次危机。首先是中国国内反对学会在华开会... 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会议预定于1931年在中国举行。该学会中国分会及国民政府都将会议视为联络各国国民情感、对外介绍中国真实情况及立场、推动国民外交之良机。然而,会议开幕前接连遭遇了两次危机。首先是中国国内反对学会在华开会的风潮,后经干预而平息;其次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两国会员间关系紧张,会议又有延期甚至流会之可能。中国代表最终决定以平心静气、谨慎客观的学术态度,参与对太平洋问题的探讨,在学会、中国分会及其会员、国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得以如期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双年会 国民外交
原文传递
学术与政治的冲突:太平洋国际学会调查项目出台问题研究
3
作者 胡德坤 赵耀虹 《历史教学(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3,共11页
九一八事变起,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挑战华盛顿体系,危害世界和平。日本侵华,也危及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和平理念。学会秘书处和美国分会逐渐开始谴责日本侵略,要求美国政府明确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不久,太平洋国际学会秘书处出台了调查... 九一八事变起,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挑战华盛顿体系,危害世界和平。日本侵华,也危及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和平理念。学会秘书处和美国分会逐渐开始谴责日本侵略,要求美国政府明确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不久,太平洋国际学会秘书处出台了调查项目,试图将非官方学术与国际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远东局势的客观分析,以应对日本全面侵华引发的危及太平洋安全的各种问题。调查项目提出后,各国分会均表示欢迎,却遭到日本分会激烈反对。日本分会恐慌于调查日本侵华真相,拒绝参与项目研究,以退出学会威胁秘书处作废项目,并荒谬地指控其违背学会非政府理念,甚至不派代表参加学会1939年国际会议。自此,美日两国知识界难以再进行学术上的合作。因调查引发的学会内部美日两国学者的对立,也昭示着美日两国关系走向最终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国际学会 日本侵华 调查项目 破裂
原文传递
张学良与太平洋国际学会——兼论《田中奏折》的真伪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连捷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2,共7页
太平洋国际学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亚太地区非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则是由一个松散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组织转变为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团体。张学良曾多次派东北代表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会上就东北问... 太平洋国际学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亚太地区非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则是由一个松散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组织转变为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团体。张学良曾多次派东北代表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会上就东北问题的历史缘起、外国人在东北各项权益的条约依据、列强在东北的经济利益、铁路等问题展开讨论。阎宝航将张学良交给他的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在第三届太平洋国际学会公诸于世。对于《田中奏折》的争议,其实质已不局限于辨明它的真伪,而是直接关联到日本侵略战争的认识观问题,以及战后以来迄今,日本历史认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或责任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太平洋国际学会 九一八事变 田中奏折 东北问题
下载PDF
构建太平洋共同体的失败努力:太平洋国际学会的活动与影响(1925—1945)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61,共16页
作为太平洋地区最早出现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太平洋国际学会从一个旨在促进亚太地区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培育太平洋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团体逐渐演变成以影响政府政策为目标以及服务于美国和盟国战时需要的思想库,并在冷战初期受到美国国会的指... 作为太平洋地区最早出现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太平洋国际学会从一个旨在促进亚太地区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培育太平洋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团体逐渐演变成以影响政府政策为目标以及服务于美国和盟国战时需要的思想库,并在冷战初期受到美国国会的指控而解散。学会开展的学术研究、圆桌讨论和教育活动虽然有助于消除国家间的误解,对太平洋战争时期的美国政策也具有一定影响,并推动了美国的亚洲研究,但其试图通过培育太平洋共同体意识来改善太平洋地区国家间关系的目标并未实现。个中原因除了学会无法控制的外部国际环境的巨变外,还与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关,包括各国别理事会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学会组织者对科学和理性的天真信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太平洋共同体 亚洲研究 美国外交政策
下载PDF
公理、学术与权利:中日代表在约塞米蒂会议上的辩驳述论
6
作者 徐希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84-92,共9页
中日代表在太平洋国际学会约塞米蒂会议上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日本阻挠中国统一与复兴、亚太集体安全等问题。中国代表的发言体现了国际关系准则、人类正义,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日本代表则以军国主义为价值取向... 中日代表在太平洋国际学会约塞米蒂会议上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日本阻挠中国统一与复兴、亚太集体安全等问题。中国代表的发言体现了国际关系准则、人类正义,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日本代表则以军国主义为价值取向,极力为侵华政策辩护。中日代表在此次会议上的辩驳,体现了完全对立的国际政治理念与国家利益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国际学会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约塞米蒂会议 胡适
下载PDF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立场之演变——以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欧阳军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4-68,共5页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国际学会 国民外交 中日冲突
下载PDF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与麦卡锡主义的遭遇——以太平洋关系学会“亲共案”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嫱嫱 路克利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5-102,共8页
太平洋关系学会曾是20世纪初期国际学界研究远东问题的知名智库,中国学和中共学是学会长期研究的主题和重点。太平洋关系学会面向西方社会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以及美国政府对中... 太平洋关系学会曾是20世纪初期国际学界研究远东问题的知名智库,中国学和中共学是学会长期研究的主题和重点。太平洋关系学会面向西方社会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对华政策。太平洋关系学会成为反共的麦卡锡主义重点攻击目标,也是美国国会、联邦调查局等政府机关反共调查的重点对象。太平洋关系学会及其主要成员的有关涉共诉讼最终全都胜诉,但社会声誉遭受严重损害,最终因丧失资金来源而不得不解散。太平洋关系学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解读及其遭遇,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中共观,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关系学会 中共学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
下载PDF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外交活动述评
9
作者 张万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14-119,共6页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九一八"事变前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日交涉、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九一八"事变前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日交涉、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这些外交活动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捍卫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 南满铁路 二十一条 太平洋国际学会 中东路事件
下载PDF
太平洋关系学会成立的历史根源及早期活动
10
作者 王纯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5期34-38,共5页
太平洋关系学会是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民间区域性交流论坛,是最早提出"太平洋意识"和地区合作发展构思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是美国一战后亚太政策的产物,是基督教青年会将"夏威夷梦想"国际化的结果。该组织早... 太平洋关系学会是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民间区域性交流论坛,是最早提出"太平洋意识"和地区合作发展构思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是美国一战后亚太政策的产物,是基督教青年会将"夏威夷梦想"国际化的结果。该组织早期活动中所确立的"非正式外交"、大会论坛的工作模式,为后世的亚太区域合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关系学会 历史根源 夏威夷梦想
原文传递
20世纪我国的两次“太平洋热”
11
作者 张红菊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4,共9页
20世纪,我国兴起了两次“太平洋问题热”或曰“太平洋热”。一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次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太平洋热”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有显著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某些关联和延续性。两次“太平洋热”都是由现... 20世纪,我国兴起了两次“太平洋问题热”或曰“太平洋热”。一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次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太平洋热”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有显著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某些关联和延续性。两次“太平洋热”都是由现实需要引发的社会关注和学界探讨,都成立了民间组织,并出版了一系列著述。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国际格局和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次“太平洋热”有着本质不同,最突出变化是中国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梳理两次“太平洋热”的成果,对深刻认识国际形势演变和我国的战略定位、太平洋于我国发展的意义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太平洋热”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满洲问题”上的反华宣传——以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军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4,共8页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辩护。与此同时,日本大肆进行反华宣传,否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并指中国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会员在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的反华言论,与日本政府的态度一致,完全沦为日本政府的一种宣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 满洲问题 反华宣传
原文传递
刘湛恩与国民外交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华明 王细荣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刘湛恩是抗战期间为国牺牲的唯一的大学校长。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上海国际友谊社等多个民间国际组织,接待了包括孟禄、泰戈尔、范朋克、莫列德等在内的诸多外国友人,更多次出席国际会议,是1920—1930年代上海国际交流领... 刘湛恩是抗战期间为国牺牲的唯一的大学校长。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上海国际友谊社等多个民间国际组织,接待了包括孟禄、泰戈尔、范朋克、莫列德等在内的诸多外国友人,更多次出席国际会议,是1920—1930年代上海国际交流领域的弄潮儿、国民外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刘湛恩坚持留守上海,一方面继续领导沪江大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展抗战的国际宣传,坚决拒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教育部长之职。导致刘湛恩被敌伪暗杀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在国民外交尤其是关于抗战的国际宣传方面的重要作为和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湛恩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国民外交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上海国际友谊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