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9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国刚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87,共8页
唐代学术有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和多方面的成就。从形式上看 ,唐代学术表现出浓重的注疏学特征 ;从内容上看 ,三教合流及趋向于心性之学是其时代特色。唐代学术是处于汉学和宋学之间的学术 ,这不仅表现在时代的自然连接上 ,而且表现在学术... 唐代学术有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和多方面的成就。从形式上看 ,唐代学术表现出浓重的注疏学特征 ;从内容上看 ,三教合流及趋向于心性之学是其时代特色。唐代学术是处于汉学和宋学之间的学术 ,这不仅表现在时代的自然连接上 ,而且表现在学术传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学术史 经学 史学 佛学 道教
下载PDF
“新四书”与“新道统”——当代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建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6,共3页
儒学的基本表达方式是经学,经学是儒学的学术载体,是儒学的学统。经典诠释是儒家构建思想体系的传统。儒家的基本道统是仁学和礼学,我们应和合孟、荀,借鉴宋代理学综合融汇前人学术、重建经典系统的方法,建构儒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经学 新四书 新道统
下载PDF
论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姜广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12,共10页
宋明时期许多注经的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的讲学内容也大多不离经学的主题。两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离开对方,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理学",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经学"。理学... 宋明时期许多注经的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的讲学内容也大多不离经学的主题。两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离开对方,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理学",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又是从经学思想中升华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宋明时期许多理学家的语录是以讲儒家经学为主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有七十九卷是纯粹讨论儒家经学的,这些语录反映了对理学家经典文化的一种深度理解。由于传统教育是经典教育,理学家的一个最终目的和手段,就是用理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并通过经典教育来传播和宣传理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学 理学 经学
下载PDF
传统法典中的法理及其现代价值——以《唐律疏议》为研究中心 被引量:11
4
作者 蒋楠楠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61,共15页
传统中国不仅有自成体系的法律之学,亦有逻辑自洽的法理。以儒家经义为重要渊源和依据,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作为立法宗旨与目的,是传统中国法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具体而言,《唐律疏议》中含有类似于西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与... 传统中国不仅有自成体系的法律之学,亦有逻辑自洽的法理。以儒家经义为重要渊源和依据,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作为立法宗旨与目的,是传统中国法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具体而言,《唐律疏议》中含有类似于西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等要素,这些要素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功效。"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及"讲信修睦"是《唐律疏议》中处理好国家君主与臣民、官僚与民众以及民众内部关系的基本法理。传统中国法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宝库,对其内容进行全面梳理,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提升我们在国际交往活动中的话语权。传统中国法理与现代法理的结合,将为当代法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学 《唐律疏议》 儒家经义 法理
原文传递
读经论争的百年回眸 被引量:9
5
作者 洪明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2,共10页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读经 论争 东西文化反思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六经的意义与史学变革——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记录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 ,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歧见迭出。实际上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密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章学诚融通经史 ...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 ,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歧见迭出。实际上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密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章学诚融通经史 ,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质上的一致性 ;其次 ,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 ,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 ,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 ,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 ;第三 ,在史书体裁上 ,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 ,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 ,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 史学变革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对欧洲文明的拒斥与接受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 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西方的科学知识。中国的儒家士人和士大夫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激烈反对、拒斥接受这些知识,也有一部分人乐于学习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接受并试图融合而后超越西方文化。拒斥的一方,有出于意识形态立场、政治安全角度考虑的,如《破邪集》的编辑者徐昌治,以及该书中收录的各色人等,如清初布衣杨光先;也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从儒家经学中天文、地理知识的固有立场出发,批评利玛窦的地圆说和地球与太阳及诸行星的距离说。接受的一方表现出比较多元的立场,有徐光启的“超胜会通”说、方以智的“坐集千古之智”折衷说,也有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虽然最终不利于中国人虚心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在学习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内容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耶稣会传教士“ 西学中源”说 儒家经学
下载PDF
双重跨越与整体表达——辜鸿铭儒经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永利 刘军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释,实现了朝向西方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跨越。通过补偿性文化阐释,以核心概念词特殊英译形式和副文本阐释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指向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本质的整体表达。辜译儒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在对传统典籍进行归化性文化阐释的同时,保持典籍文本的整体性意涵,才能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儒家经典 跨文化阐释 文化外译
下载PDF
“侯外庐学派”的经学研究
9
作者 唐陈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近八十年来,“侯外庐学派”的经学研究经历了批判总结、积极探索与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并在长期的耕耘中产生了《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等在当代经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侯外庐学派”经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主要... 近八十年来,“侯外庐学派”的经学研究经历了批判总结、积极探索与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并在长期的耕耘中产生了《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等在当代经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侯外庐学派”经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横通”与“纵通”并重;第二,讲求“实事求是”、重视考证辨伪;第三,追求“独立自得”、注重阐微决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学派 经学 价值观 方法论 新经学
下载PDF
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29,共11页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经学 诗学 经典化
原文传递
南宋浙东学派经典研究的史学视角
11
作者 施建雄 马珂 《史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4,共11页
中唐以降各种时代因素导致对传统儒学中经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影响直至北宋。随着疑古辨伪风气的形成,对经典不再盲从,经学著作由史学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成为可能。南宋时以“事功”为主要特点的浙东学派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与... 中唐以降各种时代因素导致对传统儒学中经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影响直至北宋。随着疑古辨伪风气的形成,对经典不再盲从,经学著作由史学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成为可能。南宋时以“事功”为主要特点的浙东学派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与陈亮等人就经传从史学角度给予发掘与探索,不仅“视经为史”,而且“以史论经”,这是建立在对经史关系新认识基础之上的结果;他们重视将通经致用与史学的经世功能相结合,则体现了学科属性变化之后服务于社会方向的一致。通过对浙东学派经史探索视角转换的总结,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古代经史关系的认识,从而加深对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形式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史学视角 浙东学派 通经致用 史学经世
原文传递
日本“中国学”视角的《论语》批判比较研究——以和辻哲郎、子安宣邦、加地伸行三位学者为例
12
作者 葛诗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7-95,共9页
经典文本是儒家思想的文字载体。在中国的经学体系中,经典通过不断被注解与阐释,被赋予了超越文本本身的含义,延续了儒学的生命。海外学界的《论语》研究,提供了以“中国学”视角考察儒家经典的借鉴。日本学者和辻哲郎、子安宣邦、加地... 经典文本是儒家思想的文字载体。在中国的经学体系中,经典通过不断被注解与阐释,被赋予了超越文本本身的含义,延续了儒学的生命。海外学界的《论语》研究,提供了以“中国学”视角考察儒家经典的借鉴。日本学者和辻哲郎、子安宣邦、加地伸行以原典批判的方式出版了《论语》研究的相关著作,并在近年来被译介到国内学术界,成为儒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趋势。对比这三位日本学者的《论语》原典批判可见,三位学者都认可儒家经典的文本一致性与反思性,将其视作珍宝(和辻哲郎)、财富(子安宣邦)和“精神食粮”(加地伸行)等;他们也都认同经典在编纂过程中必然远离最初的言论,应当以批判的角度解读文本内涵。同时,三位学者均论及儒家的人文关怀,将其看作经典文本得以为不同时代所拥有的生命力所在。其中,和辻哲郎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待孔子作为“人类教师”所带来的人文主义转向;子安宣邦强调了激活《论语》文本中“学”的自省意识;而加地伸行侧重解构儒学提供的精神关怀与生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儒家经典 原典批判 日本儒学
下载PDF
西汉“儒术”与“儒学”的融合——以诏令引经为视角
13
作者 王晴 吴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34-38,共5页
“儒术”定型于汉武帝以后,在西汉中后期逐渐与“儒学”相融合。帝王诏令常征引儒家经典,武、宣时期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既定的政策提供依据,为“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披上儒学外衣,元、成、哀、平时期以儒家经典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儒家... “儒术”定型于汉武帝以后,在西汉中后期逐渐与“儒学”相融合。帝王诏令常征引儒家经典,武、宣时期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既定的政策提供依据,为“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披上儒学外衣,元、成、哀、平时期以儒家经典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儒家经典成为诏令的直接理论来源,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无不体现儒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术” “儒学” 西汉诏令 儒家经典
下载PDF
国粹与国学——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桃坊 《云梦学刊》 2009年第1期14-20,共7页
中国近世的革命家和学者章太炎是国粹学派的重要人物,又是第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学大师。他是从固有的学术观念来保存国粹,提倡国学的。他以为国学的内容即是儒术和读经,治国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学而研究经学。他所理解的经学是中国... 中国近世的革命家和学者章太炎是国粹学派的重要人物,又是第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学大师。他是从固有的学术观念来保存国粹,提倡国学的。他以为国学的内容即是儒术和读经,治国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学而研究经学。他所理解的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古文经学派的经学,其治学目的和途径是遵循古文经学派的道路。由于受国粹派保守思想的影响和古文经学派门户之见的局限,章太炎在有关国学论著里表现出复古的倾向。他不是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新资料和新学科的,由于好奇和恶新使其治国学的道路陷于困境与歧途,为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留下深刻的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国粹 国学 儒学 古文经学
下载PDF
汉代经学中的家法和师法辨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40,共8页
经学师法是汉武帝设立师法博士的产物。家法一词东汉中期后才出现,可以指章句,也可以指称师法。师法包括经文本的文字、篇卷以及师法博士关于经的各种解说,重在经学的恢复和创新;家法重在经学的传承,家法一词的流行与东汉十四博士之后... 经学师法是汉武帝设立师法博士的产物。家法一词东汉中期后才出现,可以指章句,也可以指称师法。师法包括经文本的文字、篇卷以及师法博士关于经的各种解说,重在经学的恢复和创新;家法重在经学的传承,家法一词的流行与东汉十四博士之后不再增设师法博士有关。夸大师法和家法的区别不符合两汉经学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经学 师法 家法 章句
下载PDF
并非“扩音器”——重评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16
作者 王小惠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借用与转化中国传统的经学与小学资源,将中国传统学问融入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之中。首先,钱玄同转化章太炎与康有为的经学资源,将“经”贬黜为毫无价值的“史料”,颠覆所有经书,从传统经学内部获得...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借用与转化中国传统的经学与小学资源,将中国传统学问融入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之中。首先,钱玄同转化章太炎与康有为的经学资源,将“经”贬黜为毫无价值的“史料”,颠覆所有经书,从传统经学内部获得反叛传统的可能性,使五四思想革命具有“飓风”般的爆发力;其次,钱玄同作为小学大家,在进行文学革命时,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学理来证明五四白话文理念有其建立的可行性;再次,他在推行五四汉字革命时,仍以传统小学资源来论证“改用拼音”的学理性与时代必然性,用极端的方式推动了中国汉字的现代变革。钱玄同从中国自身的学术主体内部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让五四获得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这使他有自己独立、独特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 经学 小学 钱玄同声音
下载PDF
经学儒学关系论
17
作者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0,共6页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儒学 本质
下载PDF
康有为与现代儒学思潮的关系辨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30,共9页
有关现代儒学概念的争议由来已久,而康有为却向来被归入传统儒学而非现代儒学的范畴中。实际上,康有为立足于经学的立场,试图在坚持儒家立场的前提下消化西方的政治理念,进而建构中国国家形态,而且他所提出的孔教观念和政治儒学的方案... 有关现代儒学概念的争议由来已久,而康有为却向来被归入传统儒学而非现代儒学的范畴中。实际上,康有为立足于经学的立场,试图在坚持儒家立场的前提下消化西方的政治理念,进而建构中国国家形态,而且他所提出的孔教观念和政治儒学的方案都构成了现代儒学的基本议题,因此,康有为才是现代儒学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儒学 康有为 经学
原文传递
谈谈敦煌经部文献校勘的知识储备问题
19
作者 许建平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敦煌经部文献的校勘整理,除了应具有进行传世文献校勘所必须具备的目录学、版本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古代典章文化方面的基本功以外,还需关注敦煌写卷的书写体例、唐五代西北方音、敦煌文献的避讳、写本旁注字、文字演变史以... 敦煌经部文献的校勘整理,除了应具有进行传世文献校勘所必须具备的目录学、版本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古代典章文化方面的基本功以外,还需关注敦煌写卷的书写体例、唐五代西北方音、敦煌文献的避讳、写本旁注字、文字演变史以及清人的研究成果,如果在这几方面认识不足,就会出现校录及结论考订方面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经部 校录 知识储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