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周边外交的政策调整与新理念 被引量:47
1
作者 陈琪 管传靖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6,共23页
面对新的周边环境和国际挑战,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周边外交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即是这一调整的集中体现。周边外交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周边外交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获得提升,处理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理念由... 面对新的周边环境和国际挑战,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周边外交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即是这一调整的集中体现。周边外交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周边外交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获得提升,处理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理念由'互利'到强调'惠及',政策目标由维持周边稳定和密切经济合作提升为建设'命运共同体',总体上突出更加奋发有为地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工作。文章根据政策调整的主要方面,结合现实问题和有关周边外交政策的争论,重点分析了'亲、诚、容、惠'理念及其相应政策问题,认为周边外交工作的重点应偏向争端解决与区域合作等突出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周边外交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孙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8-104,共7页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内政外交决策更加理性和民主的背景下 ,中国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国外交重要思想库的机制和人员概况 ,分析了中国外交思想库在关注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下扮演的五...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内政外交决策更加理性和民主的背景下 ,中国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国外交重要思想库的机制和人员概况 ,分析了中国外交思想库在关注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下扮演的五类角色 :( 1 )为外交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者 (智囊 )角色 ;( 2 )担当信息管道、信息使者和外交谈判参与者角色 ;( 3 )凭籍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扮演的外交“纳谏者”的角色 ;( 4 )政策主张宣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 5 )政策指导者、审议者和评判者的角色。结合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探讨了外交思想库之间在协调和协商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国思想库人员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同时 ,结合对美国思想库的观察和思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库 智库 中国外交 政治参与 外交决策
下载PDF
场域视角下的国际话语权:理论、现实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33
3
作者 岳圣淞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55,159,160,共34页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以表达诉求、引导舆论、塑造规范为目的,将蕴含特定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话语融入国际公共话语体系的能力体现。场域理论认为,行为体在社会化互动中的权力时刻受到所属场域的制约。国际社会话语场域是国家获取...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以表达诉求、引导舆论、塑造规范为目的,将蕴含特定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话语融入国际公共话语体系的能力体现。场域理论认为,行为体在社会化互动中的权力时刻受到所属场域的制约。国际社会话语场域是国家获取国际话语权的场所,场域规则、话语惯习、话语资本及国家在场域中的关系位置共同决定了国际话语权的分配格局。现有国际话语场域中存在着严重的西方霸权,在中国场域地位跃升、资本增加、话语权竞争优势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西方场域主导者试图操控场域规则进行霸权护持,导致中国的结构性压力上升,话语权提升面临瓶颈。鉴于此,中国可考虑开辟新的话语场域,通过重构场域规则和关系网络掌握主动权,充分释放中国话语的权力效能。“亚洲文明对话”作为场域创设的积极尝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伙伴关系和命运共同体理念取代等级制的关系架构,营造平等有利的舆论和制度语境,为中国话语提供合法性和道义支撑;以文明互鉴取代文明冲突的场域规则,提升议题引领和惯习塑造能力,发挥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本优势,促进形成对中国话语的准确阐释与解读,从而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实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理论 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交 文明对话
原文传递
论21世纪中国对中东国家的伙伴外交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6-130,158-159,共27页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逐步建成了立体多维的全球伙伴关系网。其以与世界大国的伙伴关系为“点”,以与陆海邻国的伙伴关系为“线”,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为“片”,以与国际组织的伙伴关系为“体”。点、线、片、体相互支撑,彼此配...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逐步建成了立体多维的全球伙伴关系网。其以与世界大国的伙伴关系为“点”,以与陆海邻国的伙伴关系为“线”,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为“片”,以与国际组织的伙伴关系为“体”。点、线、片、体相互支撑,彼此配合。中国在中东的“伙伴关系网”,美、欧、俄在中东的“军事联盟网”和中东国家之间的“教派阵线网”形成多元复合结构。中国在中东的伙伴选择受对象国战略合作能力与意愿的双重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地区影响力、政权稳定性、双方经济依存度和政治友好度。根据这五类因素可将中国的中东伙伴国分为支点国家、结点国家、重点国家和据点国家。它们分别在海湾、东地中海、红海和马格里布四个次区域支撑着中国在中东的多维伙伴体系。中国的中东伙伴外交与西方联盟外交具有不同的理念特征,表现为“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以发展促和平”与“以实力求和平”、“强化主权”与“强化安全”、“交朋友”与“找敌人”以及“软制衡”与“硬制衡”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伙伴外交 中国与中东 中国外交 战略合作伙伴 联盟外交
原文传递
公共外交的“高政治”探讨:权力运用与利益维护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鑫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10,158-159,共15页
公共外交的政治实质是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公共外交不只属于文化和传播学范畴,更属于国际政治学范畴。公共外交是国家运用特殊权力手段,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外交行为。作者分析了公共外交运用权力的方式,指出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的政治实质是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公共外交不只属于文化和传播学范畴,更属于国际政治学范畴。公共外交是国家运用特殊权力手段,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外交行为。作者分析了公共外交运用权力的方式,指出公共外交发挥其社会接触功能、适应相互依赖的新安全环境、丰富国家开展传统安全竞争的手段、巩固重要安全关系、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维护国内政治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功能,阐释了公共外交在国家海外利益扩展和保护、应对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和文化摩擦、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从公共外交的政治基理出发,中国外交应当从多个方面推动外交的整体转型,其中包括对外国社会的有效接触、外交工作的价值观支撑、外交政策的政治传播分析和话语权掌控、外交博弈中的对内社会动员等,加快提升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等重大问题上的公共外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外交 软实力 中国外交 安全观 义利观
原文传递
伙伴战略:中国外交的理性抉择 被引量:17
6
作者 金正昆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3-48,共6页
实施伙伴战略,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它的核心点就在于重对话、讲合作、结伙伴,重视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积极而广泛地发展良性互动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目前在外交上奉行伙伴战略,实质上等于公开宣告自己既不会主动与... 实施伙伴战略,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它的核心点就在于重对话、讲合作、结伙伴,重视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积极而广泛地发展良性互动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目前在外交上奉行伙伴战略,实质上等于公开宣告自己既不会主动与别国进行对抗,也不会谋求霸权或者同别国结盟,而是要真心实意地与一切国家友好合作。中国实施伙伴战略,既有利于处理好本国外交所面临的 点"、 线"、 面"三大问题,也有利于使自己在外交上赢得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战略 伙伴战略 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周边伙伴关系网络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博文 方长平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100,155,共33页
随着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地位的上升,周边国家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之中。从结构角度看,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层次性等特点,与传统的联盟体系和朝贡体系等形成鲜明区隔;从进程角度看,周边伙伴... 随着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地位的上升,周边国家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之中。从结构角度看,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层次性等特点,与传统的联盟体系和朝贡体系等形成鲜明区隔;从进程角度看,周边伙伴关系网络的网络体系日趋完整,具体内涵不断丰富,战略合作显著提升,体现出其在传统安全领域越来越突出的战略意涵。通过自身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可以增强中国周边政策可信性、降低美国亚太战略有效性、提升重点安全议题可控性,从而有效促进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在推进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应当更加重视对系统效应的预判、对网络层次的塑造以及对双边关系的评估,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外交的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伙伴关系网络 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外交 传统安全
原文传递
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一项战略研究议程 被引量:17
8
作者 门洪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7,156,157,共26页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国际统一战线均有创新发展和不同表现形式。作者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指出当前中国构建国际统一战线,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国际统一战线均有创新发展和不同表现形式。作者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指出当前中国构建国际统一战线,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也要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目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指向,防范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和围堵孤立,制衡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联合多元共存的力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践的要求。为此,应构建以应对中美战略博弈为焦点的新时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明确统战对象,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国际立场与战略选择,区分可以团结、需要分化与努力争取的国际力量,在地区、跨地区和全球等诸范围,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诸领域深入布局。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的侧重点在于:夯实东亚和周边战略依托,积极推动双边协调和多边合作的创新结合;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化合作,积极推动新合作机制的形成;积极应对美国对华战略博弈,分化美国内部反华势力和盟友体系;积极争取国际中间力量的理解支持,努力确保中国外部环境总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中国外交 中美博弈 中间力量 战略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德刚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98,共20页
21世纪初以来,中东地区冲突大致可分为域外大国与中东国家、中东国家之间、中东主权国家内部以及中东跨国性冲突等4种类型,中国参与上述冲突解决的方式包括政治治理、安全治理和社会治理3类方式。从载体来看,外交部的特使机制、国防部... 21世纪初以来,中东地区冲突大致可分为域外大国与中东国家、中东国家之间、中东主权国家内部以及中东跨国性冲突等4种类型,中国参与上述冲突解决的方式包括政治治理、安全治理和社会治理3类方式。从载体来看,外交部的特使机制、国防部的护航与维和机制,以及商务部的援助机制是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主要国内机制;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则是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国际机制。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也是中国在中东运筹大国关系的重要平台。中西方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模式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中国的治理实践强调民生先行、自上而下和义利并重,将冲突方和关切方均纳入到问题解决进程中,体现了"平民治理"的理念,具有渐进性、协商性、选择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中国外交 中东 冲突治理 平民治理
原文传递
全球化进程中的亚洲区域合作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毅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共3页
当前亚洲区域合作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二、东亚合作正在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三、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东亚合作的模式、领域,以及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 当前亚洲区域合作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二、东亚合作正在成为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三、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就东亚合作的模式、领域,以及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东亚国际关系 经济全球化 亚洲区域合作 10+3会议
下载PDF
中国外交安全智库国际话语权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骥 方炯升 《国际展望》 CSSCI 2018年第5期75-94,160,共21页
外交安全智库是一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行为体。权力资源和权力运用是分析外交安全智库国际话语权的两个维度。从权力资源的维度看,智库拥有政策供给、理论供给、人才供给、平台供给与舆论供给五种资源;从权力运用的维度看,智库通过... 外交安全智库是一国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行为体。权力资源和权力运用是分析外交安全智库国际话语权的两个维度。从权力资源的维度看,智库拥有政策供给、理论供给、人才供给、平台供给与舆论供给五种资源;从权力运用的维度看,智库通过影响本国决策、影响他国决策、塑造国际议程三种方式来提升其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安全智库迅猛发展,但中国外交决策需求与智库供给间存在需求—供给差,智库在国际话语权方面的优势尚不明显。提升智库国际话语权,根本上要推动研究议程的转型升级,满足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对政策供给和理论供给的需要;推动组织形态和研究方式变革,提升政学交流、人才供给水平和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加强话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对话平台,提升舆论供给特别是国际舆论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智库 国际话语权 外交决策
下载PDF
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固本强基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亚军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7,共6页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成形于新时代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丰富的思想理念内涵。重视并抓好民心相通工作,对推进"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成形于新时代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丰富的思想理念内涵。重视并抓好民心相通工作,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五年多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民心相通工作也在长期中外交流的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民心相通工作必须在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把握好相关方面关系,不断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为"一带一路"建设固本强基,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 中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世界“中国观”的变化与加快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路径 被引量:12
13
作者 肖晞 杨依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53,234,共15页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调整期、世界权力结构转移期、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孕育期叠加交错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正形成新的“中国观”。美国的“中国观”愈发消极;欧洲国家展现出矛盾的“中国观”;周边国家及地区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调整期、世界权力结构转移期、科技产业革命发展孕育期叠加交错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正形成新的“中国观”。美国的“中国观”愈发消极;欧洲国家展现出矛盾的“中国观”;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中国观”纷繁复杂;发展中国家相对集中的中东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的“中国观”则相对客观公正。在此情势下,应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理论路径、国际话语引导力的实践路径、国际统一战线的合作路径,协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加快改善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为发展谋求良好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观 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肖晞 牛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194,共8页
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q... 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其深刻内涵的三个重要层面。"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及价值理想,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和” 中国外交
下载PDF
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骥 丁媛媛 《国际展望》 CSSCI 2019年第5期54-72,154,155,共21页
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和人文交流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外交鲜明的人民性,在总体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间外交在两极格局下成为新中国外交的特殊和先导渠道,并在改革开放后向服务于经济建设转型,民间... 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和人文交流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外交鲜明的人民性,在总体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间外交在两极格局下成为新中国外交的特殊和先导渠道,并在改革开放后向服务于经济建设转型,民间性更加突出,主体更加多元。地方外交伴随改革开放而兴起,经历了从中央驱动到中央和地方共同驱动的发展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为其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外人文交流在新时代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兴起,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维度。70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中国外交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和人文交流始终围绕总体外交的中心任务,其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国外交向大国外交的转型;国家的发展进步是人民对外交往的基础和保障;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民间外交 地方外交 人文交流
下载PDF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规范塑造评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德刚 韦进深 《国际展望》 CSSCI 2016年第4期93-115,共23页
塑造新的国际规范正成为中国与国际组织互动的重要内涵。中国塑造新国际规范的努力同时在全球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两个层面展开,前者包括全球安全型、政治型、经济型和环境型国际组织,后者包括中国主动融入和积极创建的地区组织。研究表明... 塑造新的国际规范正成为中国与国际组织互动的重要内涵。中国塑造新国际规范的努力同时在全球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两个层面展开,前者包括全球安全型、政治型、经济型和环境型国际组织,后者包括中国主动融入和积极创建的地区组织。研究表明,中国重非正式机制,西方重正式制度;中国重进程,西方重规章;中国重软约束,西方重硬约束;中国重开放性与包容性;西方重封闭性与排他性;中国重多元价值基础上的任务导向型合作;西方重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责任分担。在国际游戏规则的重塑和议题重置过程中,中国应提升嵌入式议题设置能力,增加在全球和地区组织中的话语权,建立统一战线,推动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向各方共同参与的全球共治的方向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组织 国际规范 中国外交 规范塑造 地区组织
下载PDF
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成效与困境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亚州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46,156-157,共30页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问题已引起政策界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基于关系理论,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可提炼为一种"关系认同",即在上海合作组织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员国在对其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对组织...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问题已引起政策界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基于关系理论,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可提炼为一种"关系认同",即在上海合作组织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员国在对其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借助关系认同这一概念工具考察可以发现,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总体上呈现工具性认同、价值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三位一体的格局。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实践部分满足了成员国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情感需求,因而在利益、价值和情感维度,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展现出相应程度的积极认同。不过,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基础较为薄弱、关系认同的结构分布不均衡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认同在成员国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裂痕等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认同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需在巩固现有认同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成员国的工具性认同、价值性认同和情感性认同,并以"关系治理"为基本取向对成员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进行调适,同时积极协调成员国间的关系及上海合作组织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使认同真正成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外交 关系理论 认同理论
原文传递
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 被引量:8
18
作者 云新雷 夏立平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1,155,共20页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全球安全倡议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应对不断泛化的全球安全问题与破解日益加剧的全球安全困境提供的中国方案。以“六个坚持”为科学内涵的全球安全倡...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全球安全倡议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应对不断泛化的全球安全问题与破解日益加剧的全球安全困境提供的中国方案。以“六个坚持”为科学内涵的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还集中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体系性和中国全球安全观的国际合作性等理论意蕴,更是就大变局时代世界各国急剧显现的安全问题予以直接回应,具有鲜明且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推动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进程中,中国需要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走实走深真正的多边主义集体安全路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忠诚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际法义务、积极参与国际安全问题解决,全面融入地区安全机制建设、树立可预期且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百年大变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
下载PDF
试论中国人本外交的新发展——利比亚撤侨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0
19
作者 阚道远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6,共5页
近期中国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的成功实践,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现中国政府维护海外公民利益的决心,是中国公共外交和领事保护机制发展成熟的标志。此次撤侨行动彰显了"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宗旨和理念,为以人为本的... 近期中国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的成功实践,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现中国政府维护海外公民利益的决心,是中国公共外交和领事保护机制发展成熟的标志。此次撤侨行动彰显了"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宗旨和理念,为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添加了生动的现实注脚,成为在日益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中国特色人本外交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人本 外交为民 利比亚撤侨
下载PDF
“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的中国农业外交——核心特征、机制创新与战略塑造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帅 《国际展望》 CSSCI 2019年第5期94-115,156,157,共24页
“走出去”战略提出20年来,农业与外交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国际农业合作既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也是中国外交的手段,还是中国“大外交”和“大外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外交具有“政府引领、部委分工、地方跟进、企业参与”的特点,旨... “走出去”战略提出20年来,农业与外交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国际农业合作既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也是中国外交的手段,还是中国“大外交”和“大外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外交具有“政府引领、部委分工、地方跟进、企业参与”的特点,旨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维护对象国粮食安全、扩大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利益。中国农业外交在实践中建立了“以双边带多边、以多边促双边”的农业外交机制,构建了多元外交主体互动模式。中国农业外交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民生治理、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对接对象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农业外交还面临诸多挑战,需创新农业外交机制,积极探索在第三方市场的农业合作新范式,塑造“一带一路”沿线农业外交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外交 民生治理 国家形象 可持续发展 中国外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