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柏拉图的“洞穴喻”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海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21,共6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光源隐喻 灵魂转向
下载PDF
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 被引量:14
2
作者 翟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及其转向,这是造成现代教育困境的根源所在。现代教育改革不应满足于流行教育理念的相互更替,而应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和有关人的灵魂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灵魂 身体 教育本质 价值倒转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的囚徒——柏拉图“洞穴之喻”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陆涛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23,共11页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囚徒。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所说的囚徒。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这些囚徒已经演变成在图像文化的强力诱惑下而无法自拔的影视观众。电子媒介的囚徒在图像的愉悦中获得了身体上的愉悦,从现象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图像所带来的愉悦相比于文字的愉悦更为强烈。而相关的批判就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布尔迪厄的电视文化批判和波斯特的娱乐至死的分析。在当代的语境下,回归印刷文化和走向听觉文化则有助于电子媒介的囚徒走出图像文化的牢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囚徒 洞穴之喻 图之悦 身之悦 图像批判
下载PDF
从“原始”走向“智能”:“洞穴隐喻”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教育省思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航 杨琳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4年第10期13-22,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实质上是一个统一体,但当前仍存在这三者之间融合困难的现实问题,阻碍社会从“原始”走向“智能”、我国从大国迈向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实质上是一个统一体,但当前仍存在这三者之间融合困难的现实问题,阻碍社会从“原始”走向“智能”、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前进道路。基于此,文章首先通过援引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审视从“原始”走向“智能”过程中“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内涵转变,接着厘清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的逻辑遵循,然后省思“三位一体”超越“原始洞穴”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明晰“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分别为教育筑牢人的主体性地位以跨越“原始洞穴”门槛;强化科技、人才为教育增效赋能以优化“智能洞穴”治理;统筹“三位一体”的发展观以平衡“智能洞穴”生态。文章通过研究,旨在助力破解教育、科技、人才走向“智能洞穴”过程中的关键矛盾,形成“三位一体”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科技 人才 三位一体 洞穴隐喻
下载PDF
虚幻、现实与数字鸿沟:“洞穴隐喻”下的元宇宙
5
作者 石庆波 石开忠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元宇宙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但在社会学哲学交叉领域缺乏经典命题与当代最新发展之间的时空对话。本文引入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探讨元宇宙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与影响。将“洞穴隐喻”及人类对元宇宙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洞中... 元宇宙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但在社会学哲学交叉领域缺乏经典命题与当代最新发展之间的时空对话。本文引入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探讨元宇宙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与影响。将“洞穴隐喻”及人类对元宇宙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洞中场景是虚幻的“现实”,洞外场景是现实的“虚幻”,返洞场景是数字鸿沟。基于符号互动论及群体思维论认为,面对元宇宙社会到来,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往往陷入虚幻、现实的两端无法调和,进而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应对元宇宙带来的新挑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知识传播和社会认同势在必行:开启元宇宙开放对话之门,铸造元宇宙信息批判之剑,构建元宇宙多样繁荣之场,增强元宇宙多维互动之域,倡导元宇宙平台建设之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社会 数字鸿沟 洞穴隐喻 元宇宙
下载PDF
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山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5,共8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提供了哲学问题的基本情景:它既包含纯粹哲学的思之擢升,亦包含实践/政治哲学的在世共处。海德格尔的洞喻解读意图道说柏拉图未曾言明的无蔽之真,这种赫拉克利特式含藏解蔽的斗争面相在对洞穴火堆的神庙疏解中得到彰显...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提供了哲学问题的基本情景:它既包含纯粹哲学的思之擢升,亦包含实践/政治哲学的在世共处。海德格尔的洞喻解读意图道说柏拉图未曾言明的无蔽之真,这种赫拉克利特式含藏解蔽的斗争面相在对洞穴火堆的神庙疏解中得到彰显。施特劳斯的洞喻解读对纯粹哲学的存在之思保持了沉默,却对折返洞穴的苏格拉底式处境(城—哲冲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发微。总体来看,海氏和施氏代表了后尼采时代回返古希腊的两种不同路向:一方试图开启纯粹哲学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另一方试图直面哲学与诗之争的原初政治经验,尽管这两方面并未出离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之外。海德格尔对太阳(善之相)的无视与施特劳斯对存在(西学之"体")问题的沉默,使得一方堕入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的深渊,另一方陷入主义之争的泥潭。因此,重新回到古希腊,在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处境下拷问两位哲人的致思努力和各自偏废,对我们理解柏氏思想的丰富意涵和执两用中,恰切评估海氏、施氏哲学思考的整体脉象、眼界高下及其理论得失,具有拨云见日的解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海德格尔 施特劳斯 洞穴寓言 启蒙运动
原文传递
艾丽丝·默多克为什么要为柏拉图辩护 被引量:1
7
作者 岳国法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7期56-58,共3页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现实化"描述肯定了它对于处理"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为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艾丽丝·默多克 洞穴喻
下载PDF
柏拉图“洞穴比喻”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邵晗 古艳芳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比喻 两重世界 理念论 灵魂转向
下载PDF
“视界”与“影子”——由柏拉图“洞穴隐喻”引发的“投影”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闵繁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42-44,共3页
"洞穴隐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精彩的比喻,而在这其中引发的"投影"理念同样值得思考。"投影"在含义上可以做如下阐释:在产生上"太阳"是产生"影子"的原因,在过程上"看"是... "洞穴隐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精彩的比喻,而在这其中引发的"投影"理念同样值得思考。"投影"在含义上可以做如下阐释:在产生上"太阳"是产生"影子"的原因,在过程上"看"是对"太阳"的关照,在完成上"影子"是"视界"的结果。洞穴隐喻中这一"投影"思想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首先,世界是个"影子",要学会"转向";其次,"视界"不同则"影子"不同;最后,我们要对多重"视界"下"影子"进行合理性的理解和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隐喻 视界 投影
下载PDF
洞穴隐喻与教师存在之迷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永国 《当代教师教育》 2017年第1期34-40,共7页
作为一种教育的经典隐喻,洞穴隐喻表达了教师存在的特性和复杂形象。它并没有提供解决的具体方案,却展现了成为一个教师所要面临诸多真实困惑、各种关系之间的纠葛。洞穴隐喻以隐喻的形式保全了教师行为的完整性,提供了诸多关于教师的... 作为一种教育的经典隐喻,洞穴隐喻表达了教师存在的特性和复杂形象。它并没有提供解决的具体方案,却展现了成为一个教师所要面临诸多真实困惑、各种关系之间的纠葛。洞穴隐喻以隐喻的形式保全了教师行为的完整性,提供了诸多关于教师的想象和思想阐释,迫使教师认真地思考自身,努力避免一种自我的无意识的存在、单一化的思维与规则主义的行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教师 自我认同 复杂性思维
原文传递
困境囚徒与光明使者——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昊青 胡祎赟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15,23,共4页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念论
下载PDF
解读柏拉图“洞穴喻”的含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红 《科教文汇》 2011年第34期89-90,共2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证著名的"洞穴喻"这个哲学寓言,这是人类从可见世界走向可知世界形而上的生动比喻。着重刻画了受过教育的有识之士与未受教育的无知之徒两种人的本质区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教育
下载PDF
“洞穴理论”观照下的《楚门的世界》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倩玉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楚门的世界》上映于1998年,是彼得·威尔的扛鼎之作。影片中的楚门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要么是虚幻的影像,要么是片面的真实;启蒙后的楚门重拾勇气,超越虚假的现实,将自己的理性部分转向理念世界,最终进入到真实自我的领... 《楚门的世界》上映于1998年,是彼得·威尔的扛鼎之作。影片中的楚门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要么是虚幻的影像,要么是片面的真实;启蒙后的楚门重拾勇气,超越虚假的现实,将自己的理性部分转向理念世界,最终进入到真实自我的领域。通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分析楚门求索真理的历程,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在此基础上启示当代人应辩证看待现实生活、以求真的态度探索未知世界,才有助于走出虚假文化的牢笼、从蒙昧走向理性、从可感世界走向可知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理论 《楚门的世界》 楚门
下载PDF
教育:引导灵魂转向的技艺——基于对“洞穴隐喻”的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东艳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灵魂转向,实现灵魂的超越和完善;同时由“哲学王悖论”问题的探讨揭示人的存在始终具有二重性。借此审视现代教育,发现现代教育存在灵魂转向与物欲解放的价值倒转问题;现代教育承担着协调人的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之间永恒张力的使命;现代教育正在逐渐从引导灵魂转向走向视界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洞穴隐喻 灵魂转向 哲学王悖论 视界融合
下载PDF
柏拉图“洞穴隐喻”解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万娟娟 《天中学刊》 2015年第6期55-59,共5页
《理想国》对正义问题的探讨是逐级展开的,其中"洞穴隐喻"的提出可谓是全篇的核心和高潮。"洞穴隐喻"描绘了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代表的寓意是作者对于理想国的建构和对于正义问题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 《理想国》对正义问题的探讨是逐级展开的,其中"洞穴隐喻"的提出可谓是全篇的核心和高潮。"洞穴隐喻"描绘了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所代表的寓意是作者对于理想国的建构和对于正义问题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触及了政治和哲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囚徒困境的解释,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得到了鲜明的阐释。"洞穴隐喻"是哲人王关于教育问题的序篇,伴随其间的还包括对自由、解放、善的理念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柏拉图 洞穴隐喻 二元论 上升 下降
下载PDF
金庸小说中的山洞意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言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金庸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山洞意象。对于金庸小说,山洞首先具有一种叙事意义,并通过小说主人公侠客的生命和武功两个重要方面得以具体呈现。山洞的第二重意义是对小说读者的娱乐意义,它是构成审美快感的常用叙事元素。在深层次上,山洞其... 金庸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山洞意象。对于金庸小说,山洞首先具有一种叙事意义,并通过小说主人公侠客的生命和武功两个重要方面得以具体呈现。山洞的第二重意义是对小说读者的娱乐意义,它是构成审美快感的常用叙事元素。在深层次上,山洞其实是一种道德隐喻,借助小说中作为正义化身的侠客传达出善有善报的道德训诫。在更深层次上,山洞作为道家文化的典型象征符号,是为了解决儒家道德精神对侠客身心的双重伤害而广泛存在于小说文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山洞 道德隐喻 道家文化 象征符号
下载PDF
论教育作为灵魂转向的方向性——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释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君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5年第1期51-69,共19页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释义,在对洞穴隐喻的结构和意义梳理基础上,发现教育作为一门灵魂转向技艺的同时,这一灵魂转向还具有不同维度的方向性。这一方向性关涉到不同灵魂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动。尤其在洞穴隐喻中,存在着囚...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释义,在对洞穴隐喻的结构和意义梳理基础上,发现教育作为一门灵魂转向技艺的同时,这一灵魂转向还具有不同维度的方向性。这一方向性关涉到不同灵魂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动。尤其在洞穴隐喻中,存在着囚徒从洞穴内朝洞外的日光出离,又从洞外世界返回下降到洞穴之中的过渡。本文认为这两次不同方向的灵魂转向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隐晦意蕴,其必须放置于《理想国》大的政治哲学背景才能被理解。本文提出哲人重新返回洞穴虽是一种被迫或被派遣的行为,但它却恰好促成了灵魂的成熟。柏拉图试图借此隐射出教育作为灵魂转向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走出城邦世界,而是应该重新下降到现实城邦以获得实践智慧在灵魂中的生成。但这却是一次艰辛和危险的过渡,其又隐晦表露出哲人的个体幸福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紧张。而柏拉图在处理这一紧张关系时,最终选择了哲人应该返归城邦政治生活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洞穴隐喻 灵魂转向 隐晦意蕴 哲人与城邦
下载PDF
柏拉图为什么需要另一个世界?——舍斯托夫对柏拉图哲学的存在主义解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凤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1,共7页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的边界寻求真理,使哲学思考成为"死亡练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世界 精神视力 洞穴比喻
下载PDF
哲人何以进入政治生活--基于《理想国》洞穴隐喻的解读
19
作者 杨金霖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4-51,共8页
针对《理想国》中洞穴隐喻提出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何以进入政治生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解读:“强制论”与“说服论”。然而,“强制论”导致城邦正义与个体幸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不能自洽;而“说服论”既未充分论证哲... 针对《理想国》中洞穴隐喻提出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何以进入政治生活,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解读:“强制论”与“说服论”。然而,“强制论”导致城邦正义与个体幸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不能自洽;而“说服论”既未充分论证哲学家统治城邦的必然性,其所依赖的“说服”理由也与哲学家自身的追求相矛盾。这两种解释都不能充分说明哲学家为何要进入政治生活。“爱欲”为哲学家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它是哲人重返洞穴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根本原因。通过爱欲,哲学家能够将对理想的追求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行动,从而使城邦的正义与个体的幸福达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哲人 政治生活 爱欲
下载PDF
从柏拉图“洞穴隐喻”角度解析我国教育弊病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竹梅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8-51,共4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意蕴深刻的"洞穴隐喻",其实质可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灵魂的转向、善的理念的获得以及哲学王的培养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个隐喻为反思我国教育的弊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意蕴深刻的"洞穴隐喻",其实质可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灵魂的转向、善的理念的获得以及哲学王的培养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个隐喻为反思我国教育的弊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隐喻 我国教育 弊病 反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