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协同论——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 被引量:54
1
作者 史培军 宋长青 程昌秀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5,共13页
本文从地球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之后,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就地表系统的复杂性、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以及将要面临的各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风险等问题,提出发展"地理协同论",即:... 本文从地球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之后,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就地表系统的复杂性、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以及将要面临的各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风险等问题,提出发展"地理协同论",即:地球表层系统与区域可持续性机理、过程与动力学,以实现地理学研究从理解"人—地关系"到设计"人—地协同"的转变。着眼于"人类世"时代地球表层系统由多尺度、多过程等组成的复杂性,回顾了区域论、综合论、系统论等经典地理学理论,从自然单元与社会单元的结合、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御、人类功与过的评价、自然地图与行政地图间的关系、动力学与非动力学的耦合等主题入手,深入讨论了现代地理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理解灾害系统及其致灾成害机理、过程和动力学,构建凝聚度指标,量化综合减灾系统的复杂性。利用协同宽容、约束、放大和分散原理,以灾害风险防范共识最高、成本最低、福利最大、风险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社区全面参与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模式。在分析都江堰工程如何实现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基础上,综合阐释了"人类世"时代"适度改造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资源短缺 环境风险 经典地理学理论 地理协同论 除害与兴利并举 区域可持续性
原文传递
开展“人类世”环境研究,做新时代地学的开拓者——纪念黄汲清先生的地学创新精神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第四纪环境这门科学 ,是地质学的一个横截面 ,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最新一章 ,它是一门探索时间的科学。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的全面问题和应当涉及的人类未来的现实问题 ,它要求第四纪环境工作者思考自己的科学问题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第四纪环境这门科学 ,是地质学的一个横截面 ,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最新一章 ,它是一门探索时间的科学。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类社会的全面问题和应当涉及的人类未来的现实问题 ,它要求第四纪环境工作者思考自己的科学问题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所以它又是一门属于人的科学。从国际上看 ,“Science”和“Nature”两杂志都在 2 0 0 3年度的科学进展中把环境中古气候变化研究列为年度的进展。而在国内 ,从 1999~ 2 0 0 3年 5年来地质大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其中有 10个方面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 4项是直接与第四纪环境有关。地质学目前正在进行学术上的转型 ,从单一的地质问题研究向综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转变 ,从主要提供资源保障向资源和环境保障并重转变。这种转变把第四纪环境研究从学术水平上被提升到社会需求水平。这要求它积极考虑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P .J .Crutzen等科学家所提出的“人类世 (Anthropocene)”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 ,“人类世 (Anthropocene)”是研究大约 10 0 0 0年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构成的地球系统的变化及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一研究在中国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开端 ,但还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发展的需求 ,所以第四纪环境工作者还应像开拓者一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第四纪 地层 人类世
下载PDF
第四纪科学发展展望 被引量:37
3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第四纪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2 0世纪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历史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90 9~ 1 949年 ,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适当地采用“全盘西化”的办法 ,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 ,由 1 0 0年缩短为 50年 ,跨越了... 第四纪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2 0世纪中国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历史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90 9~ 1 949年 ,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适当地采用“全盘西化”的办法 ,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 ,由 1 0 0年缩短为 50年 ,跨越了一大步 ;1 950~ 2 0 0 0年 ,在完成国家需求的鼓励下 ,适当地越过经典研究范畴 ,参与环境问题和全球变化的研究 ,使得中国第四纪科学追赶了 50年的差距。在 2 1世纪开始之时 ,中国与国际第四纪研究的步伐有前有后 ,但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 2 1世纪的第四纪研究 ,作者提出了以“研究过去只是为了未来”和“地学的文艺复兴在呼唤未来”为题的两个思路 ,从 1 )以人为本———务实社会需求 ;2 )地球和人类共同的历史———人与自然和谐 ;3)我们需要自己提出理论———一种科学文化 ;4)群众需要第四纪———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素质等 4个方面展望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新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 地球科学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德平 王效科 +4 位作者 哈斯 孙宏伟 赵家明 刘秀 冯宗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4-902,I0002-I0008,共16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发展阶段、诱发原因进行分类;③呼伦贝尔三大沙带均由风蚀坑洼地及其坑后沙丘和背景沙质草原组成;④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为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该研究对沙质草原沙漠发生学,沙质草原地貌演化和沙漠化监测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草原合理利用和沙漠化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坑 分类系统 人类世 环境事件 沙漠化 风沙地貌
下载PDF
“碳中和”与世界地缘政治重构 被引量:40
5
作者 张锐 相均泳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133,156,157,共24页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行动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主动作为,意味着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脱碳变革。大规模“碳中和”行动通过地理因素、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部分“碳中和”行动已产生显著的地缘...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行动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主动作为,意味着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脱碳变革。大规模“碳中和”行动通过地理因素、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部分“碳中和”行动已产生显著的地缘政治效应:“碳干涉”频繁出现,碳边境税或将出台,以天然气和氢能为重点的能源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大国强化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区域电力一体化在多地兴起。整体上,“碳中和”行动对地缘政治产生非线性影响,既创造了合作机遇,又具有驱动权势扩张、引发资源竞逐和规则对冲的破坏性影响;碳元素的地缘政治角色凸显,相关议题的能见度迅速提升;空间维度的作用不断强化,地缘政治正产生新的权力想象;人类世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业已出现,大国政治特征更加突出。在中美欧的气候治理合作中,“碳中和”未必会成为促进大国关系向好、塑造良性互动的契机,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动可能加剧大国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地缘政治 碳干涉 大国关系 人类世
下载PDF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强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董广辉 张山佳 +2 位作者 杨谊时 陈建徽 陈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2913-2925,共13页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比,梳理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的时空过程,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距今10000~7000年前,中国北方整体处于原始粟黍农业阶段,距今7700年之在内蒙古东部出现最早粟黍农业经济的迹象;距今7000~6000年前,粟黍生产中心转移至关中地区,是粟黍农建立的过渡时期;距今6000~4000年前,粟黍农业在中国北方广泛扩张,推动了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盛和人口显著增长.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黑炭指标(EC-soot)的时空变化过程与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过程有很好的对应,示粟黍农业生产活动对火灾频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发展历程和人与环境的互作用,深入探讨人类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黍农业 新石器时代 人类活动 环境变化 人类世
原文传递
关于人类世问题研究的讨论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学 张志强 +2 位作者 郑军卫 赵纪东 王立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0-649,共10页
"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是由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Crutzen与生态学家Stoermer在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一经提出即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当前,相关国际会议上有关人类世的议题逐渐增多,国际上一些相关的研究计划和新期... "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是由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Crutzen与生态学家Stoermer在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一经提出即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当前,相关国际会议上有关人类世的议题逐渐增多,国际上一些相关的研究计划和新期刊也陆续推出,人类世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际人类世研究前沿热点集中在人类活动驱动的地球系统变化、人类世下限的确定等方面;研究焦点是找到一个确定人类世的边界或标志物——地质学界公认的"金钉子"(GSSP)。人类世是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强调人类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其对地球改造的程度与后果足以与传统意义上的地质营力(地震、造山运动等)产生的影响相匹敌。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有限的生存空间,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国土地理环境改造的幅度是空前的,因此从未来既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保护好国土环境与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而言,在中国开展人类世问题研究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人类世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立人类世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人类世研究学术会议、参与人类世研究国际有关的组织与相关协会、资助人类世研究计划与项目等以推动人类世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类活动 环境变化 全新世 第四纪研究
原文传递
“人类世”概念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黄国文 肖家燕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7,30,共5页
"人类世"的概念是Crutzen和Stoermer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从此便在环境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等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这一概念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对地球... "人类世"的概念是Crutzen和Stoermer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从此便在环境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等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这一概念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对地球的影响至关重要,不能忽略。本文接受这一概念,并用来研究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作为人类重要活动的语言使用在人类世时代的重要性和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相关性。本文的启示是:生态语言学研究关系到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态系统 生态语言学 语言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文 王靖淑 +1 位作者 陶奕源 程慧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产生全方位深刻影响下,干旱灾害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人为复合灾害。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主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变化,...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产生全方位深刻影响下,干旱灾害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灾害,而成为自然-人为复合灾害。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主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到水文干旱的形成发展;通过改变河流蓄存状态与水力联系(主要通过蓄、引、提、调水工程)以及用水特性变化,改变河流与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与产汇流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到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递过程以及水文干旱的发展过程。考虑自然和社会水循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干旱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干旱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水文干旱 气象干旱 干旱传递 水库调节 用水
下载PDF
走出人类世:人文主义的终结和后人类的降临 被引量:24
10
作者 蓝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3,共9页
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启蒙以来的理性自律的人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那种抽象的“人”已经在沙滩上被世界潮流的风浪冲刷,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扩展,也产生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幽灵... 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启蒙以来的理性自律的人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那种抽象的“人”已经在沙滩上被世界潮流的风浪冲刷,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扩展,也产生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幽灵,这是一个技术的吊诡。为了面对这种新的状况,我们显然无法再倚赖于传统的人文主义的工具,或者建立一个堡垒来保卫理性自律的人的边界,也无法在数字幽灵的秩序之外去游牧。当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策略告诉我们,唯有我们走出人类世,终结了传统人文主义的神话,让我们打破有机体和智能体的边界,走向赛博格式的后人类主义,才能真正思考未来主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文主义 后人类 赛博格
下载PDF
“人类世”概念考辨:从地质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22
11
作者 姜礼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鲁岑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将人类界定为影响地球系统的地质力量,地球由此进入"人类地球"新纪元,这代表了自然科学界对地球"历史方位"的最新判断,同时意味着人类已陷入前所未有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鲁岑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将人类界定为影响地球系统的地质力量,地球由此进入"人类地球"新纪元,这代表了自然科学界对地球"历史方位"的最新判断,同时意味着人类已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此概念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迅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传播;新的历史方位呼唤科学研究新的思维范式、话语体系的诞生。考辨人类世概念,厘清其内涵外延、核心表征、自身限度,建构新的话语,对于理性认知人类物种在地球上的地位,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导致的人类世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文本基于人类世的时间性,重点关注该概念的问题性、反思性等本质内涵,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地球命运共同体和全球生态文明的建构和发展是解决人类世问题的根本路径。无疑,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文明理念可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气候变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社会主义
下载PDF
人类圈·智慧圈·人类世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之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2-878,共7页
文章讨论了人类圈、智慧圈、人类世及其关系。作为独立地球圈层的人类圈是以人类为自然实体的地球圈层,它是由需求圈、技术圈和思维圈构成的统一整体,它的研究拓宽和加深了人们对地球以及地球科学概念的理解,对推动人地关系的协同共进... 文章讨论了人类圈、智慧圈、人类世及其关系。作为独立地球圈层的人类圈是以人类为自然实体的地球圈层,它是由需求圈、技术圈和思维圈构成的统一整体,它的研究拓宽和加深了人们对地球以及地球科学概念的理解,对推动人地关系的协同共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智慧圈强调智力在现代地球演变中的巨大作用,这是重要的,但狭义智慧圈只是人类圈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广义智慧圈则是人类地球的一种可能的未来状态。人类世强调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这也是重要的,但作为新的地质时代,它是否能在科学上站得住脚,还需要进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圈 智慧圈 人类世 人类地球
下载PDF
“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可能率先进入的发展模式 被引量:17
13
作者 方李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51,共13页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所组成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创意优先,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生态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有所关联,如果这一概念能够成立,将会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为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一个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或许能够成为东方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农业社会 人类世 发展模式 乡村
下载PDF
“人类世”与后人类的历史观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旭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1,78,共7页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地质学和地层学角度,论证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深刻变化,进而说明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期。近年来,对人类世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类世的社会意蕴及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历史学家也参与到人类世...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地质学和地层学角度,论证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深刻变化,进而说明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期。近年来,对人类世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类世的社会意蕴及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历史学家也参与到人类世的讨论中,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历史观念,超越人类历史的局限。人类世时代,新的历史观念的产生将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历史研究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摒弃历史叙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看到非人类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后人类 历史观念
下载PDF
试论地貌学的新进展和趋势 被引量:15
15
作者 鹿化煜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地貌变化有内在的规律,对环境保育、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有重要影响。作为交叉学科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貌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过去10多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沉积物定年、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以及数值... 地貌变化有内在的规律,对环境保育、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有重要影响。作为交叉学科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貌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过去10多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沉积物定年、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地貌学家的研究视野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在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等传统领域有很多新进展,揭示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极大地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在新时代,除了继续加强传统地貌单元的深入研究外,地貌学的发展应与全球环境变化和未来地球等重大科学问题(计划)紧密结合;地貌学家要关心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及适应,并利用新技术开展地貌过程的定量重建和数值模拟。同时加强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学基础学习、发展定量地貌学和行星地貌学、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和适应研究,是提升中国地貌学水平的途径,也可为推动国际地貌学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学进展和趋势 新技术 地貌定量重建和模拟 人类世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人类世:从地质概念到文学批评 被引量:15
16
作者 姜礼福 孟庆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1,共8页
21世纪初,"人类世"概念在地质学界引发热议,并迅速向人文社科领域传播;科学与人文的交互碰撞产生了极强的冲击力,引发了普遍的人类世焦虑,形塑了多重宏大叙事,加深了世人对"地球癌症"的认知。聚焦于气候变化、毒物书写的人类世文学... 21世纪初,"人类世"概念在地质学界引发热议,并迅速向人文社科领域传播;科学与人文的交互碰撞产生了极强的冲击力,引发了普遍的人类世焦虑,形塑了多重宏大叙事,加深了世人对"地球癌症"的认知。聚焦于气候变化、毒物书写的人类世文学具有深厚的全球化思想内涵,集生态与政治、伦理与正义、想象与反思于一体;人类世概念为文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既成为一种研究视角,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或将引发文学研究的"地质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地球癌症 气候变化文学 地质转向
原文传递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世时代生态哲学的价值 被引量:14
17
作者 滕菲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50,共8页
近年来,"人类世"的提出引发了西方生态哲学理论的后自然倾向,它强调要打破现代性以来文化与自然的二元论,解构环境主义的自然观念并构建一套应对人类世时代生态危机的实践模式。但这一后自然倾向具有内在的理论局限。习近平... 近年来,"人类世"的提出引发了西方生态哲学理论的后自然倾向,它强调要打破现代性以来文化与自然的二元论,解构环境主义的自然观念并构建一套应对人类世时代生态危机的实践模式。但这一后自然倾向具有内在的理论局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克服后自然倾向内在缺陷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构建人类世时代生态哲学的核心资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发展论和实践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工程的思路和生态学为基础的方法论。这一系列重要思想相互联系并构成了统一的理论体系,为生态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命共同体 人类世 生态哲学
原文传递
三论灾害防御能力的基本定义与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孔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5,99,共8页
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已成为应急管理业务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近年来灾害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和应急管理的需求角度出发,对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进行了再理解,然后对现有灾害防御能力的多属性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梳... 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已成为应急管理业务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近年来灾害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和应急管理的需求角度出发,对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进行了再理解,然后对现有灾害防御能力的多属性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气象灾害为例,通过68项指标构建了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6个单项指标体系,即制度适应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备灾与应急响应能力、技术与工程防御能力、经济支撑与减灾保障能力和部门联动与社会保障能力。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省级尺度定量评估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的单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并进行了能力排名。结果发现我国多数省份的单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偏低,且具有不同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制度适应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备灾与应急响应能力、技术与工程防御能力、经济支撑与减灾保障能力、部门联动与社会保障能力和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处于中等及以下低等级的省份占比分别达到了70.9%、38.7%、32.3%、77.4%、67.7%、51.6%和77.4%。我国综合灾害防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仍有进一步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评估 应急管理 经济支撑 减灾保障 技术与工程防御能力 人类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历史学的“动物转向”与“后人类史学”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怀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4,共6页
动物史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史学新领域,被认为是新文化史出现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史学史学者将其看作历史学上的"动物转向",动物在这一学术领域中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被不断彰显。动物史认为... 动物史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史学新领域,被认为是新文化史出现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史学史学者将其看作历史学上的"动物转向",动物在这一学术领域中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被不断彰显。动物史认为人和动物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共享自然和社会空间。动物史的起源和发展既有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即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延伸,也有深受左翼社会思潮和运动影响的外缘因素,动物权利保护运动,以及随之兴起的左翼批判理论在动物史的兴起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历史学的"动物转向"对于去人类中心主义意义重大,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史 动物转向 动物权利 批判动物理论 人新世
下载PDF
The oxygen cycle and a habitable Earth 被引量:12
20
作者 Jianping HUANG Xiaoyue LIU +6 位作者 Yongsheng HE Shuzhong SHEN Zengqian HOU Shuguang LI Changyu LI Lijie YAO Jiping HU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4期511-528,共18页
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habitability of our planet, the oxygen cycle is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complex life and is also the basis to establish Earth system science. Investigating... 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habitability of our planet, the oxygen cycle is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complex life and is also the basis to establish Earth system science. Investigating the global oxygen cycle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the habitability of our planet in the geologic past,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life. Numerous investigations have expanded our knowledge of the oxygen cycle in the fields of geology,geochemistry, geobi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However,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separately, which has led to onesided understandings of this critical scientific issue and an incomplete synthesi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pheres of the Earth system. This review presents a five-sphere coupled model of the Earth system and clarifies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oxygen cycle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xygen cycle in geological time,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GOE) and the mass extinctions,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oxygen content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The possible links between the oxygen cycle and biodiversity in geologic history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exploring the habitability of Earth in history and guiding the future of humanity. Since the Anthropocen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steered the Earth system away from its established trajectory and had a powerful impact on the oxygen cycle. The human-induced disturbance of the global oxygen cycle, if not controlled, could greatly reduce the habitability of our pla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cycle Habitable earth Mass extinction anthropoce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