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孔发泡聚乳酸/木纤维复合材料的泡孔结构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少军 黄汉雄 许琳琼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262-4268,共7页
引言 聚乳酸(PLA)因具有环境友好性和降解性而被用于制备不同泡孔结构的泡沫制品[1],然而PLA呈现低的熔体强度和窄的加工窗口,这不利于以超临界流体(如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制备微孔PLA材料[2-3]。加入填料(如二氧化硅[4]... 引言 聚乳酸(PLA)因具有环境友好性和降解性而被用于制备不同泡孔结构的泡沫制品[1],然而PLA呈现低的熔体强度和窄的加工窗口,这不利于以超临界流体(如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制备微孔PLA材料[2-3]。加入填料(如二氧化硅[4]、羟基磷灰石[5]和蒙脱土[6]等)可改善PLA的发泡性能。木纤维(WF)作为一类环保型填料,不仅可增强聚合物的力学性能[7],而且可改善发泡聚合物的泡孔结构[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木纤维 超临界发泡 黏弹性 泡孔结构
下载PDF
导电硅橡胶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贾亚兰 张文焕 +1 位作者 刘涛 罗世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56-3065,共10页
在硅橡胶基体中添加碳系导电填料(CB、CNT),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了CB/硅橡胶、CNT/硅橡胶以及CB/CNT/硅橡胶复合导电泡沫材料,研究了混料胶料的流变行为以及发泡前后复合材料电导率、电磁屏蔽效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B与CNT... 在硅橡胶基体中添加碳系导电填料(CB、CNT),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制备了CB/硅橡胶、CNT/硅橡胶以及CB/CNT/硅橡胶复合导电泡沫材料,研究了混料胶料的流变行为以及发泡前后复合材料电导率、电磁屏蔽效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B与CNT均会阻碍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初始交联,导电填料含量越多交联越迟缓。CB/CNT/硅橡胶复配体系中更容易形成导电通路,当CB/CNT(1∶1)总含量为8%(质量分数)时,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可达10^-5 S/cm,其电磁屏蔽效能(EI)为14~26 dB。发泡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及EI值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发泡 硅橡胶泡沫 导电性能 电磁屏蔽
下载PDF
纳米碳管对泡沫炭的超临界发泡行为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鲍英 王春晓 +4 位作者 詹亮 王艳莉 杨光智 杨俊和 凌立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20-1024,共5页
采用超声波磁力搅拌的方法,实现了纳米碳管(CNTs)在中间相沥青(MP)中的均匀分散,并考察了CNTs对泡沫炭的超临界发泡行为及其压缩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发泡过程中,处于过饱和状态的甲苯将优先在CNTs/MP固液界面处成核,进而... 采用超声波磁力搅拌的方法,实现了纳米碳管(CNTs)在中间相沥青(MP)中的均匀分散,并考察了CNTs对泡沫炭的超临界发泡行为及其压缩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发泡过程中,处于过饱和状态的甲苯将优先在CNTs/MP固液界面处成核,进而不断扩散、聚集、膨胀和发泡,导致泡沫炭孔结构的均一性得以提高;当在中间相沥青中均匀分散3.5wt%的CNTs后,所制泡沫炭的压缩强度由3.2MPa提高到4.7MPa,升高了46.9%;CNTs良好的导热性能降低了基体碳在石墨化过程中的热应力差异,使得微裂纹的数量减少,并且其一维纳米结构使得石墨化泡沫炭的孔壁和韧带结构得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炭 纳米碳管 超临界发泡
下载PDF
纳米ZnO改性PLA/PBS及其发泡体系的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文涛 石璞 +2 位作者 赵田 杨军 刘跃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ZnO)填充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PLA/PBS)复合材料。研究了ZnO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以及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n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度先升高后降低,...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ZnO)填充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PLA/PBS)复合材料。研究了ZnO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以及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n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度先升高后降低,当ZnO质量分数为0.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40.99 MPa和8.82 k J/m^2,比未添加ZnO时分别提高了6.3%和28.2%,同时结晶度达到24.4%。动态流变性能测试表明,ZnO的质量分数为0.5%时,复合材料的损耗模量和储能模量均为最大值,反映出此时复合材料内部氢键和交联网络最完善,协同作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力学性能也最优。在ZnO质量分数为0.5%的基础上,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法对复合材料进行间歇发泡,结果显示添加ZnO的发泡材料泡孔密度比未添加的高出一个数量级,泡孔尺寸分布更加集中,体积膨胀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氧化锌 力学性能 结晶性能 流变性能 超临界发泡 泡孔尺寸
下载PDF
基于原位交联增容策略的增强PLA/NR共混物界面相容性和发泡性能研究
5
作者 王广静 邵亮 +2 位作者 苏晨阳 马春燕 姬占有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0,100,共9页
聚乳酸(PLA)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材料之一,但其韧性差,极大的限制了在塑料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已有研究发现天然橡胶(NR)的引入可以改善其韧性差的缺陷,但二者为不相容体系,发泡性能差.因此,本文基于原位交联增容原理,采用1,4-双(叔... 聚乳酸(PLA)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材料之一,但其韧性差,极大的限制了在塑料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已有研究发现天然橡胶(NR)的引入可以改善其韧性差的缺陷,但二者为不相容体系,发泡性能差.因此,本文基于原位交联增容原理,采用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PB)增强PLA和NR的界面相容性,并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制备了PLA/NR复合发泡材料.探究了不同BIPB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韧性及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BIPB的引入显著增强了PLA/NR复合材料的相容性、韧性及发泡性能.当BIPB含量为0.25 phr时,PLA/NR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从原来的25.75%增加到35.24%,提升了1.37倍;表观密度从初始的0.565 g·cm^(-3)下降至0.373 g·cm^(-3);平均泡孔尺寸从7.5μm下降至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天然橡胶 1 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 超临界发泡 相容性
光伏:能源可持续到材料可持续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广玉 何占伟 +4 位作者 张瑞岩 赵紫薇 高忙忙 李进 夏明许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9-217,共9页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在能源可持续方面,人们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用量;然而,太阳能光伏产业经过20余年的蓬勃发展,初期建设的光伏电站组件即将迎来“退役潮”.巨量退役光伏组件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光伏资源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在能源可持续方面,人们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用量;然而,太阳能光伏产业经过20余年的蓬勃发展,初期建设的光伏电站组件即将迎来“退役潮”.巨量退役光伏组件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光伏资源可持续2.0概念可能是解题之钥.论述退役光伏组件结构以及含有的有价元素;指出运输成本高,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剥离难及含F背板回收污染严重等棘手问题;对退役光伏组件回收的阻碍作用.对光伏资源可持续2.0概念框架下的集装箱式源头拆解理念、超临界发泡组件背板技术、光伏硅废料提纯技术及其合金化工艺进行系统的评述.最后,基于材料2.0概念,对退役光伏组件资源化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可为研发更加绿色高效的退役光伏组件再利用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资源可持续2.0概念 退役光伏组件 集装箱拆解 超临界发泡 光伏硅废料
下载PDF
不同类型TPU的共混改性及其超临界发泡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闫文飞 高海隆 +4 位作者 陈君荣 王汉杰 谈敦旭 张璇 张炫辉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8期69-72,77,共5页
以聚酯型和聚醚型不同类型热塑性聚氨酯(TPU)为考察对象,通过共混改性并采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了鞋用TPU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对复合材料官能团结构、熔体流动性,以及复合发泡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 以聚酯型和聚醚型不同类型热塑性聚氨酯(TPU)为考察对象,通过共混改性并采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了鞋用TPU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对复合材料官能团结构、熔体流动性,以及复合发泡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TPU共混后化学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聚醚TPU比例的增加,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略有降低,但其熔融指数提高;复合发泡材料泡孔为闭孔结构且孔径先增大后缩小并趋于均匀,密度先减小后增加,发泡倍率先增加后减小。当聚酯TPU与聚醚TPU共混比例为30∶70时,复合发泡材料密度最轻且达到0.132 g/cm^(3),发泡倍率最大且达到9.86倍。聚酯TPU与聚醚TPU二者在超临界发泡成型时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超临界发泡 共混改性 复合发泡材料
下载PDF
聚氨酯材料发泡性能研究——硬段含量及发泡气体的影响
8
作者 王凯 赵宝艳 张利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6期100-107,共8页
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和N_(2)发泡制备了一系列合成单体相同、硬段含量不同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发泡材料,探究了硬段含量和发泡气体种类对发泡倍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段含量越低,初始发泡倍率越高.发泡倍率基本随着温度升... 分别采用超临界CO_(2)和N_(2)发泡制备了一系列合成单体相同、硬段含量不同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发泡材料,探究了硬段含量和发泡气体种类对发泡倍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段含量越低,初始发泡倍率越高.发泡倍率基本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并且与发泡剂种类无关.当TPU的硬段含量、饱和压力不变且N_(2)作为发泡剂时,塑化效应较弱,使得最佳发泡温度显著提高.以Elastollan TPU 1175A为例,保持压力13 MPa不变,CO_(2)作为发泡剂时,140℃下初始发泡倍率达到最大.然而N_(2)作为发泡剂时,155℃下初始发泡倍率达到最大.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发泡剂下相同发泡倍率材料的力学性能,循环压缩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_(2)制备的泡沫材料最大压缩应力提高25%,损耗能量和百分比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超临界发泡 二氧化碳 氮气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制备TPU/SiO_(2)复合泡沫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邬明杰 邵亮 +2 位作者 樊永康 张紫薇 谢松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作为基体,纳米二氧化硅(SiO_(2))充当填料,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为发泡剂,通过简单的物理共混的方式以及scCO_(2)发泡设备制备了TPU/SiO_(2)复合发泡材料;探究了不同SiO_(2)含量对复合发泡材料的影响....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作为基体,纳米二氧化硅(SiO_(2))充当填料,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为发泡剂,通过简单的物理共混的方式以及scCO_(2)发泡设备制备了TPU/SiO_(2)复合发泡材料;探究了不同SiO_(2)含量对复合发泡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_(2)粒子在TPU基体中有良好的分散性,所制备的TPU/SiO_(2)复合发泡材料混合均匀;纳米SiO_(2)粒子的添加调控了复合材料的发泡行为,使其泡孔尺寸稳定、分布范围从60~180μm下降至20~40μm.SiO_(2)粒子有效提高了TPU基体的结晶性,从而使得回弹从40上升至42,硬度从45.3 Shore C上升至54.38 Shore C;抗张强度从1.18 MPa上升至4.19 MPa,断裂伸长率从237.25%上升至46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纳米二氧化硅 二氧化碳 超临界发泡
下载PDF
聚乳酸/聚氨酯复合多孔材料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云飞 赵在胜 +1 位作者 邢雅静 蒋晶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31,共8页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添加不同含量聚氨酯(TPU)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相形态的PLA/TPU共混物,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微孔发泡工艺,研究不同发泡温度下PLA/TPU复合多孔材料泡孔结构、发泡倍率和开孔率对样品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添加不同含量聚氨酯(TPU)熔融共混制备具有不同相形态的PLA/TPU共混物,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微孔发泡工艺,研究不同发泡温度下PLA/TPU复合多孔材料泡孔结构、发泡倍率和开孔率对样品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PU含量从10%(质量分数,下同)增加到50%,共混物从典型的“海⁃岛”相形态转变为部分共连续相形态,PLA基体黏弹性提升,结晶能力下降;PLA70组分发泡后泡孔结构更为均匀,随着发泡温度的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先增大后减小,在94℃发泡温度下发泡样品发泡倍率达到29.1倍,最大开孔率75%;TPU的加入显著增加了PLA基体的弹性回复能力,94℃发泡温度下的发泡样品具有最大的抗压强度,永久形变量最小;针对硅油和环己烷的吸油测试发现对硅油的吸油量大于环己烷,发泡材料的吸油量与发泡倍率和开孔率的乘积成正比,针对硅油单次最大吸油量为10.4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氨酯 超临界发泡 泡孔结构 吸油性能
下载PDF
Supercritical fluid-assisted 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of open and highly interconnected porous scaffold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被引量:1
11
作者 Hanxiao Tang Ranjith Kumar Kankala +1 位作者 Shibin Wang Aizheng Che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670-1682,共13页
Recently tremendous progress has been evidenced by the advancements in developing innovative three-dimensional(3 D)scaffolds using various techniques for addressing the autogenous grafting of bone. In this work, we de... Recently tremendous progress has been evidenced by the advancements in developing innovative three-dimensional(3 D)scaffolds using various techniques for addressing the autogenous grafting of bone.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d the fabrication of porous polycaprolactone(PCL) scaffolds for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supercritical fluid-assisted hybrid processes of phase inversion and foaming. This eco-friendly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highly porous biomimetic scaffolds with open and interconnected architectures. Initially, a 2^3 factorial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processing parameters and achieving better control over the porosity as well as the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caffold. Then,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the morphology of scaffolds. On the other hand, we encapsulated a growth factor, i.e.,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2(BMP-2), as a model protein in these porous scaffolds for evaluating their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In vitro investigations of growth factor loaded PCL scaffolds using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have shown that these growth factor-encumbered scaffolds were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the cells over the control experiments. Furthermore,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was confirmed by measuring th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ALP) activit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demonstrating the active bone growth. Together, these result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fabrication of growth factor-loaded porous scaffolds prepared by the eco-friendly hybrid processing efficiently promoted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may have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foaming POLYCAPROLACTON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2
原文传递
发泡聚乳酸/热塑性聚氨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泡孔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俞峰 黄汉雄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49-1353,共5页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通过快速降压法制备聚乳酸(PLA)/热塑性聚氨酯(TPU)/二氧化硅(SiO2)纳米复合材料发泡样品。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使用扫面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在低频区,SiO2增加PLA/TPU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SiO...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通过快速降压法制备聚乳酸(PLA)/热塑性聚氨酯(TPU)/二氧化硅(SiO2)纳米复合材料发泡样品。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使用扫面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在低频区,SiO2增加PLA/TPU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SiO2的加入使PLA/TPU共混物发泡样品的泡孔直径减小、泡孔密度增大。SiO2对PLA/TPU共混物发泡样品泡孔结构的改善归因于SiO2的异相成核作用和对共混物流变性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共混物 纳米粒子 超临界发泡 流变性能 泡孔结构
下载PDF
溴化丁基橡胶/聚乙烯超临界发泡材料的性能
13
作者 李亚茹 张振秀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308,共5页
以溴化丁基橡胶(BIIR)和聚乙烯(PE)为基体,用超临界氮气流体发泡技术制备了BIIR/PE共混泡沫材料,研究了BIIR用量对泡沫材料的密度、发泡倍率、硬度、回弹性、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微观结构及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IIR用量从0增加... 以溴化丁基橡胶(BIIR)和聚乙烯(PE)为基体,用超临界氮气流体发泡技术制备了BIIR/PE共混泡沫材料,研究了BIIR用量对泡沫材料的密度、发泡倍率、硬度、回弹性、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微观结构及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IIR用量从0增加至40份(质量),泡沫材料的密度从0.075 g/cm^(3)小幅增大至0.092 g/cm^(3),发泡倍率稍有下降;冲击回弹性能明显增强,硬度及压缩永久变形性能下降;泡孔尺寸有所减小,规整均一性提高;热导率可降至0.04661 W/(m·K),泡沫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丁基橡胶 聚乙烯 超临界发泡 泡孔结构 物理机械性能 导热性能
下载PDF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离聚物微孔发泡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水洞 汪鹏 +1 位作者 徐跃 彭响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30,共7页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综合性能优越,但因熔体黏度低而难以用于制备微孔塑料。论文采用离子化改性提高PBS熔体黏度,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将丁二酸与丁二醇预缩聚后,添加二乙醇胺盐酸盐和二异腈酸六亚甲基酯(HDI)进行扩链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综合性能优越,但因熔体黏度低而难以用于制备微孔塑料。论文采用离子化改性提高PBS熔体黏度,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将丁二酸与丁二醇预缩聚后,添加二乙醇胺盐酸盐和二异腈酸六亚甲基酯(HDI)进行扩链反应,制备氨基离子浓度(UIC)为1%~5%的PBS离聚物(PBSUI),再以sc-CO_2发泡制备PBSUI微孔塑料。采用动态流变仪和X射线衍射测试PBSUI的流变行为和结晶性能,随着UIC的增加,由离子簇聚集产生的物理交联提高了PBSUI的熔体黏度和松弛时间,发泡前后PBSUI结晶度和球晶的直径均降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UIC增加,PBSUI泡孔由圆形转变为多边形,泡孔平均直径(D)、壁厚和开孔率下降,而泡孔密度(N_f)和发泡倍率则上升。当UIC为3%,PBSUI的D为2.05μm,N_f达1.73×10^(10)cm^(-3),发泡倍率超过10,由离子簇聚集引起的物理交联和异相成核作用,显著提高了PBSU的发泡性能,获得了泡孔形态良好的微孔泡沫塑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离聚物 超临界流体发泡 簇聚集 微孔结构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NTs/PMMA Nanocomposite Foams Foaming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欢 熊远禄 +3 位作者 罗国强 LI Meijuan SHEN Qiang ZHANG Lianme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6年第2期481-486,共6页
The carbon nanotubes(CNTs)/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nanocomposite foams were prepared by the anti-solvent precipitation and supercriticalfoaming method.The morphology and the electricalconductivity of the foams... The carbon nanotubes(CNTs)/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nanocomposite foams were prepared by the anti-solvent precipitation and supercriticalfoaming method.The morphology and the electricalconductivity of the foam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CNTs 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results showed that allthe foams had uniform cellstructure,and the cellsize changed from 1.9 to 10 μm when the foaming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50 ℃ to 95 ℃.With smallcellsize(1.9-4.0 μm),the conductivities of the foams were 3.34×10^(-6)-4.16×10^(-6) S/cm compared with the solid matrix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icro cells did not destroy the conductive network.However,when the cellsize was biger(4.5-10 μm),the aspect ratio of the CNTs played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conductivity.The foams with short CNTs had higher conductivity,since the short CNTs were hard to stretch and snap by the cells and can well-dispersed in the cellwalland celledges.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provided a novelmaterialdesign method for conductive foams based on the rule of both microstructure and aspect ratio of the C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CNTs supercritical foaming nanocomposite foams
下载PDF
基于改性竹粉/TPU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发泡行为研究
16
作者 闫文飞 谈敦旭 +4 位作者 陈小洁 张璇 王文琪 陈君荣 张炫辉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6期93-97,共5页
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主基体,改性竹粉为填料,采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了鞋用TPU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竹粉含量对复合发泡材料形貌结构、热稳定性、熔体流动性、密度、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改性竹粉后,复合发泡材料... 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主基体,改性竹粉为填料,采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了鞋用TPU复合发泡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竹粉含量对复合发泡材料形貌结构、热稳定性、熔体流动性、密度、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改性竹粉后,复合发泡材料的微观泡孔形貌特征为闭孔结构;随着竹粉添加量的增加,并泡情况减少,孔径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均一;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改性竹粉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不变,熔点降低,熔融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当改性竹粉的添加量为5 phr时,复合发泡材料的密度最轻且达到0151 g/cm3,发泡倍率最大且达到8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改性竹粉 超临界发泡技术 复合发泡材料
下载PDF
高分子基纳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7
作者 马素德 王岩 钟力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2,116,共4页
对近10余年来全球范围内高分子基纳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相应性能进行了分析。将该类材料的制备大致分作5类:二次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热分解法、超临界发泡法、电化学刻蚀法。对未来高分子材料中纳孔结构引入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二次沉积法 溶胶-凝胶法 热分解法 超临界发泡法 电化学刻蚀法
下载PDF
聚乳酸扩链及其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孔发泡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东森 李坤茂 刘鹏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7-141,共5页
采用环氧类扩链剂对聚乳酸进行反应挤出扩链,通过超临界CO2快速降压法对扩链聚乳酸进行发泡。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高级动态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扩链聚乳酸的动态流变行为、结晶性能及粘弹性;并采用密度仪... 采用环氧类扩链剂对聚乳酸进行反应挤出扩链,通过超临界CO2快速降压法对扩链聚乳酸进行发泡。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高级动态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扩链聚乳酸的动态流变行为、结晶性能及粘弹性;并采用密度仪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发泡温度对聚乳酸泡沫发泡倍率及泡孔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链后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熔体的复数黏度和储能模量增加。与聚乳酸相比,扩链聚乳酸的冷结晶现象比较显著,冷结晶温度明显下降,冷结晶热焓明显增大。冷结晶导致扩链聚乳酸在100~120℃温度区间内的储能模量较高,从而有利于泡孔的生长。通过对聚乳酸的扩链改性,采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成功制备出了聚乳酸微孔泡沫材料,发泡倍率可达20倍,泡孔规整,平均孔径43μm,孔径分布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扩链 粘弹性 冷结晶 超临界CO2发泡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制备微孔聚碳酸酯及其泡孔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涛 罗世凯 王宪忠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4-38,共5页
采用超临界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密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对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泡孔特性和体积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随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密度增加,泡... 采用超临界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密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对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泡孔特性和体积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随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孔径先增加后降低,体积密度降低;随发泡时间的增加,泡孔密度和孔径均增加,体积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微孔发泡 聚碳酸酯微孔泡沫塑料 泡孔密度 体积密度
下载PDF
低含量聚乳酸对微孔发泡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泡孔结构的改善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祥辉 黄汉雄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31-1338,共8页
通过挤出制备了可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3种聚乳酸(PLA)含量(7 wt%、15 wt%和20 wt%)的PBS/PLA共混物样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对样品进行间歇发泡,研究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并分析其形成机理.在120oC发泡温度(Tf... 通过挤出制备了可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3种聚乳酸(PLA)含量(7 wt%、15 wt%和20 wt%)的PBS/PLA共混物样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对样品进行间歇发泡,研究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并分析其形成机理.在120oC发泡温度(Tf)下,借助PLA对PBS熔体黏弹性尤其是熔体强度的改善,获得了分布较均匀、形状较规则、直径较小(平均值约10μm)的微孔;共混物发泡样品的直径分布明显变窄,且符合高斯分布,这归因于细小的PLA相较均匀地分布于PBS基体中.进一步地,研究Tf对PBS和PLA含量为15 wt%的PBS/PLA共混物发泡样品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5 wt%的PLA使PBS的Tf下限从115oC降低至110oC,并显著改善了较高Tf(120和125oC)下制备的发泡样品内泡孔结构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PLA共混物 熔体共混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 泡孔结构 流变性能 熔体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