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杆泵抽油系统综合性能影响因素及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曲宝龙 马卫国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1-86,共6页
为研究有杆采油系统井下工况、采油参数及杆管泵参数对机采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在对胜利油田抽油机井数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机采生产综合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和分析,以井下效率、抽油杆应力幅和产液量为目标函数,以沉没度、冲程、冲次及抽... 为研究有杆采油系统井下工况、采油参数及杆管泵参数对机采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在对胜利油田抽油机井数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机采生产综合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和分析,以井下效率、抽油杆应力幅和产液量为目标函数,以沉没度、冲程、冲次及抽油泵泵径为影响因子,设计了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综合比较了各影响因子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泵径增加有利于提高井下效率,而沉没度增加会降低井下效率;泵径增加会极大程度地增大抽油杆应力幅,从而缩短抽油杆服役寿命;冲程、冲次和泵径增加均会提高油井产液量,而在这三者共同作用下,沉没度对产液量的影响较小。所得结果对有杆采油系统性能的综合评价和参数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杆采油系统 抽油泵 性能评价 产液量 应力幅 影响因素 沉没度
下载PDF
抽油泵能量补偿装置的机理与试验数据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窦宏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5-49,共5页
针对国内有人提出的带能量补偿装置的深井抽油泵(简称“补偿泵”)可以不需要动液面进油的观点,在对常规抽油泵和补偿泵结构及工作原理比较后认为,这两种泵抽油时都要动液面作功,都需要有沉没度。指出采用采油指数概念计算补偿泵的... 针对国内有人提出的带能量补偿装置的深井抽油泵(简称“补偿泵”)可以不需要动液面进油的观点,在对常规抽油泵和补偿泵结构及工作原理比较后认为,这两种泵抽油时都要动液面作功,都需要有沉没度。指出采用采油指数概念计算补偿泵的增产量,把机械能量与油层天然能量相提并论是不正确的。采用单相流状态的产量和压力服从直线性IPR曲线关系的理论,分析了国内使用补偿泵的油井生产数据的真伪性。对采用抽油泵的抽油井动态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补偿器 沉没度 动液面 石油机械设备
下载PDF
抽油泵摩擦副高含水期耐磨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付路长 蔺遥武 +3 位作者 张志华 郭立谦 苏庆欣 孙玉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59,共2页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开采井液所具有的特点 ,合理选择抽油泵泵筒和柱塞摩擦副的材料及表面处理工艺 ,可提高抽油泵的使用寿命。选择泵筒材料及工艺为碳钢表面镀铬、碳钢表面镀镍磷和 38CrMoAl氮化 ;柱塞材料及工艺为碳钢表面镀铬、碳钢表...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开采井液所具有的特点 ,合理选择抽油泵泵筒和柱塞摩擦副的材料及表面处理工艺 ,可提高抽油泵的使用寿命。选择泵筒材料及工艺为碳钢表面镀铬、碳钢表面镀镍磷和 38CrMoAl氮化 ;柱塞材料及工艺为碳钢表面镀铬、碳钢表面镀镍磷、碳钢表面喷焊和38CrMoAl氮化 ,分别配对组成 9对摩擦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耐磨性试验。综合分析试验结果 ,结合摩擦副的摩擦系数 ,认为碳钢喷焊柱塞与碳钢镀铬泵筒配对为最优 ,38CrMoAl氮化柱塞与碳钢镀铬泵筒配对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摩擦副表面处理 耐磨性试验 油田开采 泵筒
下载PDF
浅谈抽油泵的热处理及耐磨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全伟东 杨乃偁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56-59,共4页
对45号钢抽油泵泵筒进行表面淬火、表面化学处理和表面涂敷处理后进行的耐磨试验表明,硼铬复合渗是提高泵筒耐磨性的最佳处理工艺,其余依次为双相渗硼、单相渗硼、镀硬铬、38CrMoAl离子氮化和淬火+回火。在滑动摩擦条件下... 对45号钢抽油泵泵筒进行表面淬火、表面化学处理和表面涂敷处理后进行的耐磨试验表明,硼铬复合渗是提高泵筒耐磨性的最佳处理工艺,其余依次为双相渗硼、单相渗硼、镀硬铬、38CrMoAl离子氮化和淬火+回火。在滑动摩擦条件下,45号钢渗硼的耐磨性比渗碳的耐磨性高3 ̄5倍,比碳氮共渗高0.5 ̄2倍。比淬火+低温回火高3倍,比渗氮高6倍。渗硼层在800℃以内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热处理 表面预处理 抗磨性
下载PDF
提高抽油泵充满系数的措施 被引量:3
5
作者 向瑜章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9-32,38,共5页
推导出计算抽油泵充满系数的公式。通过对公式的分析讨论,找出影响抽油泵充满系数的主要因素。提出在生产中采用井下油气分.离器和井口套管定压放气阀配套技术;采用环形阀、抽油泵增压补偿器和锥阀式抽油泵可以消除气体影响,提高抽... 推导出计算抽油泵充满系数的公式。通过对公式的分析讨论,找出影响抽油泵充满系数的主要因素。提出在生产中采用井下油气分.离器和井口套管定压放气阀配套技术;采用环形阀、抽油泵增压补偿器和锥阀式抽油泵可以消除气体影响,提高抽油泵充满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充满系数
下载PDF
抽油泵阀隙流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天才 姜民政 +1 位作者 李葳 姜雪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99,共6页
针对我国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和能耗大的问题,首先对进油阀的结构、开启程度、流量系数、流体过阀流动形态划分及阀球直径进行计算分析,确定进油阀球直径为38. 1mm。然后建立了抽油泵进油阀实体模型和流体域模型,结合有限元仿真技术... 针对我国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和能耗大的问题,首先对进油阀的结构、开启程度、流量系数、流体过阀流动形态划分及阀球直径进行计算分析,确定进油阀球直径为38. 1mm。然后建立了抽油泵进油阀实体模型和流体域模型,结合有限元仿真技术,对抽油泵阀隙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量、液体黏度和密度等因素对液体过阀流动规律的影响,采用二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进油阀流量系数与雷诺数、泵阀开启程度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进油阀球室越高,开启程度越大,流体阻力压降损失越小,但当泵阀开启程度大于0. 8时,对流体过阀流动性能的影响很小,因此球室高度只需限制开启程度略大于0. 8即可,即球室高度不小于阀球直径的1. 25倍。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推动抽油泵泄漏理论的研究,也可为抽油泵的结构改进和效率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进油阀 阀漏失 流体域 泵阀开启程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对有杆泵环隙压差-剪切漏失方向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延强 吴晓东 +1 位作者 王利鹏 朱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110,共4页
对目前国内文献关于抽油泵偏心环形间隙流量(即偏心环隙漏失)中的压差漏失和剪切漏失的方向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压差漏失与剪切漏失方向相同的观点,并由此修改了现有的有杆泵环隙漏失公式,建立了新的环隙偏心压差-剪切同向漏失模型。使... 对目前国内文献关于抽油泵偏心环形间隙流量(即偏心环隙漏失)中的压差漏失和剪切漏失的方向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压差漏失与剪切漏失方向相同的观点,并由此修改了现有的有杆泵环隙漏失公式,建立了新的环隙偏心压差-剪切同向漏失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漏失量与冲次、泵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冲次越高,漏失量越大;泵间隙越大,漏失量越大。指出快速抽汲可以减少漏失的说法是错误的,快速抽汲对漏失的影响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该结论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对现场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泵效 漏失 环隙流动 压差漏失 剪切漏失
下载PDF
聚驱井抽油泵排出阀阀罩过流阻力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恺 束方启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19,共5页
聚合物驱开发原油过程中,由于流体黏度较高,抽油泵排出阀阀罩过流阻力通常较为显著,从而对抽油泵阀罩载荷分析及优化设计提出了挑战。但是,现有的阀罩过流阻力确定方法主要依赖于室内清水试验,与高黏流体性质差异较大,难以用于聚驱井阀... 聚合物驱开发原油过程中,由于流体黏度较高,抽油泵排出阀阀罩过流阻力通常较为显著,从而对抽油泵阀罩载荷分析及优化设计提出了挑战。但是,现有的阀罩过流阻力确定方法主要依赖于室内清水试验,与高黏流体性质差异较大,难以用于聚驱井阀罩过流阻力分析。因此,通过综合运用数值模拟及室内试验方法,分析了流体黏度、流量、阀罩开口宽度及开口长度等多种因素对阀罩过流阻力的影响,并构建适用于聚驱井的过流阻力经验计算公式,为聚驱井抽油泵阀罩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流体黏度及流量的增加均会导致阀罩过流阻力显著增大;而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阀罩开口宽度及长度,可以有效降低阀罩过流阻力。研究结果可为油田提高采收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流阻力 抽油泵 阀罩 聚驱井 高黏流体
下载PDF
电加热抽稠泵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广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0-62,共3页
电加热抽稠泵是将整筒抽油泵和电加热抽油杆结合为一体的抽油泵。当地面供电设备通过电缆使电热杆杆体发热,尾管中的稠油被加热,黏度降低,流动性增加,抽油泵即可抽出稠油。在辽河油田冷37-166井和冷37-168井的现场试验... 电加热抽稠泵是将整筒抽油泵和电加热抽油杆结合为一体的抽油泵。当地面供电设备通过电缆使电热杆杆体发热,尾管中的稠油被加热,黏度降低,流动性增加,抽油泵即可抽出稠油。在辽河油田冷37-166井和冷37-168井的现场试验表明,原油黏度分别为SPa·s和10Pa·s时,电加热抽稠泵泵效分别达到64%和70%,成功地解决了高黏稠油的开采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电加热 抽油泵 抽油杆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特种渗硼技术在抽油泵泵筒内表面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能福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47-48,共2页
整筒抽油泵泵筒内表面的增压吸附式低温渗硼处理所采用的多管井式渗硼炉,由炉体、马弗罐和冷井组成。渗硼剂由供硼剂、吸附剂、活化剂和催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渗硼处理时,马弗罐内保持一定压力,直到出炉冷却至室温之前,泵筒在... 整筒抽油泵泵筒内表面的增压吸附式低温渗硼处理所采用的多管井式渗硼炉,由炉体、马弗罐和冷井组成。渗硼剂由供硼剂、吸附剂、活化剂和催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渗硼处理时,马弗罐内保持一定压力,直到出炉冷却至室温之前,泵筒在马弗罐内始终处于垂直吊挂状态。渗硼层深度为0.07 ̄0.08mm,显微硬度为1350 ̄1900HV0.05/5.现场使用情况表明,试验泵在井下工作一年后,其内表面磨损量仅为0.00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泵筒 渗硼 试验
下载PDF
论机械采油中的油层能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窦宏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49,共5页
分别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和达西定律验证了机械采油过程中油层能量之间的关系,即抽油泵抽油过程中油层供给边缘提供给油层的输入功率等于油层的输出功率和油层消耗功率之和。进一步分析表明,抽油过程中油层岩石和液体由于弹性而引起的状... 分别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和达西定律验证了机械采油过程中油层能量之间的关系,即抽油泵抽油过程中油层供给边缘提供给油层的输入功率等于油层的输出功率和油层消耗功率之和。进一步分析表明,抽油过程中油层岩石和液体由于弹性而引起的状态变化服从状态方程,虽与虎克定律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虎克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采油 抽油泵 油层压力 状态方程 渗流模型
下载PDF
钢带式超长冲程抽油装置的工业试验结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邦烈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53-55,共3页
已有6台钢带式超长冲程抽油装置投入工业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抽油装置完全适用于产量为5-100m3/d的油井中举升液体。与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泵装置相比,在油井液面相同条件下,抽油泵的排量系数较高,为0.55 ̄0.79;... 已有6台钢带式超长冲程抽油装置投入工业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抽油装置完全适用于产量为5-100m3/d的油井中举升液体。与游梁式抽油机-抽油泵装置相比,在油井液面相同条件下,抽油泵的排量系数较高,为0.55 ̄0.79;举升1吨液体的电能比耗量下降0.64 ̄1.5kW·h。液压传动式超长冲程抽油装置更有无级调节柱塞上下运动速度、工作无噪音和装置振动小等主要优点。指明了尚待改进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冲程 抽油机 抽油泵 现场试验 对比试验
下载PDF
抽油泵能量补偿装置的参数设计及其他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伟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6-40,60,共5页
较详细地介绍了抽油机能量补偿装置(简称补偿泵)的设计要点,并指出补偿泵的最佳参数设计要根据具体井况确定。提出了目前补偿泵使用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还讨论了如何评价补偿泵的工业试验数据,同时再一次讨论了补偿... 较详细地介绍了抽油机能量补偿装置(简称补偿泵)的设计要点,并指出补偿泵的最佳参数设计要根据具体井况确定。提出了目前补偿泵使用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还讨论了如何评价补偿泵的工业试验数据,同时再一次讨论了补偿泵与采收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能量补偿装置 结构设计 采收率 石油
下载PDF
用于抽油泵组装与试验的综合功能台架系统
14
作者 熊伟 邓卫东 +4 位作者 陈蔚茜 赵玉华 徐正国 吴非 王雪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3-45,77,共3页
为了消除抽油泵组装及试验操作的人工误差 ,实现杆式泵、管式泵等泵型组装与试验操作的自动化及综合功能的集成 ,研制了用于抽油泵组装与试验的综合功能台架系统。该系统集液压、气动、电控及传感器、微机等技术为一体 ,具备对各种泵进... 为了消除抽油泵组装及试验操作的人工误差 ,实现杆式泵、管式泵等泵型组装与试验操作的自动化及综合功能的集成 ,研制了用于抽油泵组装与试验的综合功能台架系统。该系统集液压、气动、电控及传感器、微机等技术为一体 ,具备对各种泵进行组装、检测与试验的综合功能 ,集成度和自动化程度高。按传统的组装与试验操作法 ,5人每天组装检测约 30台泵 ,而新研制的综合功能台架系统只需 1人操作 ,每天可完成 10 0余台相同规格泵的组装与试验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泵 检测方法 组装方法 柴油 台架系统 螺纹拧扣机 卡钳
下载PDF
新型可带压作业抽油泵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依明 唐玉成 +3 位作者 程建军 卞恩文 王斌 周会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1-112,115,共3页
针对文留油田自喷转抽井抽油作业过程中敏感性地层易受入井液污染,导致渗透率下降,采收率降低的问题,研制了新型可带压作业抽油泵。该泵主要由泵上接头、泵筒、柱塞总成和防喷装置总成等组成,是在普通泵的基础上增加了带压作业防喷装置... 针对文留油田自喷转抽井抽油作业过程中敏感性地层易受入井液污染,导致渗透率下降,采收率降低的问题,研制了新型可带压作业抽油泵。该泵主要由泵上接头、泵筒、柱塞总成和防喷装置总成等组成,是在普通泵的基础上增加了带压作业防喷装置,能够较好地防止下泵过程中出现的井喷及溢流。文留油田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泵施工成功率100%,具备操作简单、施工省时省费用、减少洗井液对油井污染等特点,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留油田 带压作业 抽油泵 溢流 防喷装置
下载PDF
宽带式超长冲程双泵双油井抽油机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屈涛 黄清世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7,60,共3页
针对宽带式超长冲程抽油机平衡和换向存在的问题 ,在参考大量资料并对以往平衡和换向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宽带式超长冲程双泵双油井抽油机。该抽油机的电动机单向驱动 ,双泵彼此平衡 ,可自动换向以实现抽油泵柱塞的上下往... 针对宽带式超长冲程抽油机平衡和换向存在的问题 ,在参考大量资料并对以往平衡和换向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宽带式超长冲程双泵双油井抽油机。该抽油机的电动机单向驱动 ,双泵彼此平衡 ,可自动换向以实现抽油泵柱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这种新型抽油机可改善电动机和减速器的工作条件 ,延长电动机和减速器的寿命 ,节省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超长冲程 双泵 油井 抽油泵 换向 柱塞 带式 电动机 减速器
下载PDF
三次采油井抽油泵
17
作者 庞亚谱 毕琳琳 胡如意 《石油科技论坛》 2015年第B10期153-155,164,共4页
介绍了两种适用于三次采油井的抽油泵产品,应用在聚合物及三元复合溶液驱油井中,以达到延长抽油泵使用寿命、缩短检泵周期、提高油井生产效率的目的。一种为大流道高效抽油泵,采用增大泵筒和柱塞间隙及特殊的阀罩设计,双闭式柱塞阀罩结... 介绍了两种适用于三次采油井的抽油泵产品,应用在聚合物及三元复合溶液驱油井中,以达到延长抽油泵使用寿命、缩短检泵周期、提高油井生产效率的目的。一种为大流道高效抽油泵,采用增大泵筒和柱塞间隙及特殊的阀罩设计,双闭式柱塞阀罩结构,改善了上部开口阀罩受力状况,解决上部开口阀罩断裂问题;重新对柱塞闭式阀罩和泵筒闭式阀罩进行设计计算,增大阀罩腔室,改变阀罩内部结构,解决阀罩内部打堆问题,满足稠油需求。另一种为浸入式减阻抽稠泵,采用上部小泵、下部大泵结构,由于进、出油阀均装在柱塞上,油管内液柱的压力施加在柱塞上,强迫柱塞克服稠油的阻力下行,减小下行程时抽油杆的弯曲变形,减缓杆柱偏磨,电机能耗相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井 抽油泵 阀罩 偏磨 泵效 使用寿命
下载PDF
套管泵工作原理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18
作者 张强 符达良 +1 位作者 张晓东 周鹤法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7-50,共4页
套管泵由压力检测装置、减速装置和密封皮碗等组成。将泵投入油井套管中,靠泵自重下落,由减速装置调节下落速度。当泵落入液面以下预定深度后,由于井内压力增加推动活塞上行关闭阀门,在泵上、下压差作用下将泵和泵上液柱举升到井口... 套管泵由压力检测装置、减速装置和密封皮碗等组成。将泵投入油井套管中,靠泵自重下落,由减速装置调节下落速度。当泵落入液面以下预定深度后,由于井内压力增加推动活塞上行关闭阀门,在泵上、下压差作用下将泵和泵上液柱举升到井口。应用套管泵时,应计算确定泵的最大举升液柱高度、实际举升液柱高度、活塞行程和流道阻力。通过控制活塞行程及泵内流道阻力,从而控制泵举升液柱的高度和泵的运行速度,取得理想的举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泵 抽油泵 结构 采油设备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subsurface vortices within a closed pump intake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conditions
19
作者 Miao Guo Xue-lin Tang +2 位作者 Xiao-qin Li Fu-jun Wang Xiao-yan Shi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5期914-928,共15页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investigate various features of subsurface vortices and their evolutions inside a closed pump intake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conditions at free surface,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 pipe ... An experimental study to investigate various features of subsurface vortices and their evolutions inside a closed pump intake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conditions at free surface,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 pipe bell with different mean axial velocities at the same water level on flow patterns is presented.For all cases,three different flow regimes are closely observed:various side-wall attached,back-wall attached and submerged vortices structures,and their evolutions are subject to the free-surface pressure for a critical flow rate,the number and strength of all these vortex rise a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pressure increases for a higher flow rate,for a lower flow rate,whether the side-wall vortices occur or not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pressure magnitude,and there are no vortices for lower absolute pressure values,the number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side-wall vortices increase as the absolute pressure values increase.Besides,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es,the side-wall vortex probability on the right side along the stream-wise direc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opposite side for all operation cases,particularly single vortex probability,and the back-wall vortex probabilities are quite higher with values of more than 90%,meanwhile,the multi-vortices probability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vortex.The captured vortices have been qualitatively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vortex zones”:no vortex zones and vortex zones including transition,single-and multi-vortex.The Reynolds number and the absolute value pressur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which influence the existence and the number of these vortices,and the increase of the two parameters reduces the no vortex transition zone and causes bigger difference in the back-wall and side-wall vortex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of subsurface vortices particle-image velocimetry(PIV) vortex probability closed pump intake
原文传递
EVALUATING TWO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IN AN URBAN SETTING IN OREGON'S WILLAMETTE VALLEY
20
作者 Conner Olsen Alexander Kowalewski +1 位作者 Micah Gould John Lambrinos 《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INTRODUCTION The recent trend toward more extreme periods of drought has been a shock to the resident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many of whom have relied upon heavy water-use in the summer months in order to make a liv... INTRODUCTION The recent trend toward more extreme periods of drought has been a shock to the resident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many of whom have relied upon heavy water-use in the summer months in order to make a living(i.e.producers of grass seed and sod,berries,or nursery crops),or to maintain their landscapes at high levels(i.e.certain homeowners,recreational facilities,or commercial properties).Further-more,population growth has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even an average year of pre-cipitation has proven insufficient for urbanities that had not previously experienced issues with water scarcity(McDonald et al.,2011).This modern climate scenario has forced people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and peopl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to rethink their water-use strategies,as the global trend has shifted toward greater sustainability(Tilman,2001;McDonald et al.,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water-harvesting system subsurface matrix storage cistern pedal-powered pum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