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与智能对经济法主体结构的初步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单飞跃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70-84,共15页
法律离不开其背后的语境世界。传统经济法理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虽然数字化、智能化会深刻地改变市场经济的要素,但数字经济不是相对市场经济而言的,而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传统经济法的问题非但没有消失... 法律离不开其背后的语境世界。传统经济法理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虽然数字化、智能化会深刻地改变市场经济的要素,但数字经济不是相对市场经济而言的,而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传统经济法的问题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以一种更复杂、更隐蔽的形态存在,防止人的边缘化与重拾人的主体地位仍旧是经济法的核心命题。数字化、智能化催生了平台和人工智能主体两类新主体,为回应新主体以及新的主体间关系招致的新问题,市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经济法主体也将随之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与智能 数字经济 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理论
下载PDF
论独立监管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权力机构学说为视角 被引量:5
2
作者 倪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87,共7页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预见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兴起,这一预见已被中西方主要国家独立监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实践所证明。作为日益重要的经济管理主体,独立监管机构的公益代表性与权力合一性完全契合经济法主体特征的基本要求...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预见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兴起,这一预见已被中西方主要国家独立监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实践所证明。作为日益重要的经济管理主体,独立监管机构的公益代表性与权力合一性完全契合经济法主体特征的基本要求,亟需在经济法主体理论上对此作出回应。纳入独立监管机构考量后的经济法主体理论更加完善,可以明晰国家与政府在经济法主体类型上的差别,解释政府作为经济法主体和行政法主体在性质上的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社会中间层的经济法主体地位问题。基于独立监管机构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法主体将呈现出"政府——独立监管机构——市场主体"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监管机构 经济法主体 互动模式
下载PDF
经济法主体的特征分析
3
作者 袁日新 洪丹丹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71-474,共4页
回顾和评价了经济法主体特征的代表性学说,考察了反垄断法等现行典型经济法中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及其相关行为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法主体具有经济性、具体性和角色性这三方面一般特征。
关键词 经济法主体 经济性 具体性 角色性
下载PDF
论消费者及消费者保护在经济法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理念与经济法主体和体系的新思考 被引量:52
4
作者 徐孟洲 谢增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以人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济法的主体可以概括为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消费者是经济法主体的核心。消费者的保护需要经济法,经济法是消费者保护的主要法律部门。我国应以消费者... “以人为本”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济法的主体可以概括为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消费者是经济法主体的核心。消费者的保护需要经济法,经济法是消费者保护的主要法律部门。我国应以消费者保护为中心,构造经济法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 消费者保护 消费者权益
下载PDF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经济法:挑战与回应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志云 刘盛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共11页
随着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转变,传统凯恩斯式的需求侧短期干预已经无法使我国迅速摆脱国内外经济增长双重疲软的境况,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V字型反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需从需求侧拉动的"单腿支撑&qu... 随着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转变,传统凯恩斯式的需求侧短期干预已经无法使我国迅速摆脱国内外经济增长双重疲软的境况,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V字型反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需从需求侧拉动的"单腿支撑"向供给侧为主,适度扩大需求侧的"双腿走路"迈进。当前中央对供给侧改革的多项部署,对缘于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之校正和寻求政府与市场博弈均衡解的经济法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需要经济法主体制度通过制度性变革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明确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独立性,完善产权、社会分配等制度来保证市场主体的权益。需要经济法宏观调控制度从具体的财政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和发展规划法出发,推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形成。需要经济法市场规制制度通过完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竞争法律体系来建构宽松的投资经营环境,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经济法 经济法主体 宏观调控 市场规制
下载PDF
市场主体负担“轻重”的法律调整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守文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6,共8页
市场主体负担过重是我国当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有效解决不能仅靠政策,尚需各类法律的综合调整,其中,经济法的功用更为直接而重要。从制度实践看,运用经济法调整市场主体负担尤为必要且可行,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协调,遵循法... 市场主体负担过重是我国当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有效解决不能仅靠政策,尚需各类法律的综合调整,其中,经济法的功用更为直接而重要。从制度实践看,运用经济法调整市场主体负担尤为必要且可行,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策与经济法的协调,遵循法定、适度和绩效的原则,才能不断提升经济法治水平,防止市场主体负担的轻重失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理论层面看,针对市场主体的负担问题,通过对传统的"轻重理论"的借用、借鉴和拓展,可以运用负担能力、轻重权衡、轻重调整、轻重适度和轻重均衡等范畴,构建经济法的"轻重理论",这既有助于揭示负担调整的法律机制,丰富经济法的分配理论和发展理论,也有助于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主体 负担 法律调整 经济法 轻重理论
原文传递
政府在城市房屋商业性拆迁中的主体地位界定 被引量:6
7
作者 骆小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95,共5页
政府应该以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身份介入房屋商业性拆迁市场,对拆迁市场进行适度干预,而不是以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身份全面、过度介入商业性拆迁市场,亦不是对商业性拆迁活动放任自流,完全退出拆迁市场。
关键词 政府 商业性拆迁市场 角色定位 经济法主体
下载PDF
论政府融资平台的经济法主体定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慧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97,155,共6页
作为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政府融资平台理应成为经济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研究起点则应首先在于对其经济法主体定位的准确界定。经济法传统理论一般以政府、社会中间层及市场的三元框架作为经济法主体定位研究的基本方法,但... 作为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政府融资平台理应成为经济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研究起点则应首先在于对其经济法主体定位的准确界定。经济法传统理论一般以政府、社会中间层及市场的三元框架作为经济法主体定位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政府融资平台在形式上属公司法人,在实质上又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同时也缺乏社会中间层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性。其实,政府融资平台在经济法定位上应属类社会中间层主体,以市场主体形式承担政府职能是其显著特征。这一定位是我国体制转型阶段的特有产物,是现有体制下的最优化安排。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一定位必然会在实践中遭遇难以克服的缺陷,也必然会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定位理论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融资平台 经济法主体 主体定位
下载PDF
市场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重塑:以经济法主体理论为分析工具 被引量:4
9
作者 闫海 张天金 《孝感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3-97,共5页
市场中介组织的蓬勃兴起并迅速壮大,形成"国家-市场中介组织-市场"新架构,成为经济法中的一种新型主体。传统民商事法、行政法难以全面调整市场中介组织及其参与的社会公共经济管理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具有必然性。市场中介组... 市场中介组织的蓬勃兴起并迅速壮大,形成"国家-市场中介组织-市场"新架构,成为经济法中的一种新型主体。传统民商事法、行政法难以全面调整市场中介组织及其参与的社会公共经济管理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具有必然性。市场中介组织的宗旨、功能、属性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趋同,是经济法的适格主体。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形成内外和谐的经济法体系。市场中介组织接受政府主体监管并辅助、制约政府干预。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主体予以市场规制及自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中介组织 经济法主体 三元结构 社会公共经济管理关系
下载PDF
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被引量:3
10
作者 施彩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2-44,共3页
从经济法的视角对行业协会的主体地位进行探讨,认为行业协会的兴起符合经济法的宗旨和目的,具备经济法主体资格,但不同于一般经济法主体,行业协会有其独特之处,并独立于政府、成员和其他社会组织,是自成一类的重要经济法主体。
关键词 行业协会 经济法 主体地位
下载PDF
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主体地位的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彦双 《行政与法》 2010年第10期125-126,共2页
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法主体概念与分类的阐述,明确了传统概念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必要性角度去证成它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经济法主体 市场中介组织 主体地位
下载PDF
论经济管理主体的经济法特色 被引量:3
12
作者 谭洁 《行政与法》 2009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法色彩,然而,经济法的本质与核心,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组织与管理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各类国家管理机关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性安排,依法行使经... 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法色彩,然而,经济法的本质与核心,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组织与管理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各类国家管理机关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性安排,依法行使经济职权,履行经济职责。因此,当行政机关担任国民经济管理者的角色时,必须彰显不同于单纯行政管理的经济法特色,才能更好地履行经济行政的职能。本文通过对"经济法特色"的法理分析,从机构设置、调控手段、管理对象三个方面阐述了经济管理主体的"经济法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管理主体 经济法特色
下载PDF
经济法主体与民法主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毅沣 柳湘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9-41,共3页
民法主体规范的不科学现状 ,对经济法主体理论的建立形成了障碍。文章从几个基本假设入手 ,试分析了经济法与民法在立法的本位、价值取向、作用等各方面的差异性 ,从而为经济法主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经济法主体 民法主体 假设
下载PDF
研究生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以经管法学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红云 陈晓华 《高等教育评论》 2017年第1期110-127,共18页
本文设计调查问卷,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的研究生为样本,收集第一手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实证分析了研究生校内和校外协同创新的现状,发现研究生在进行协同创新时存在以下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跨学科研究方法不熟悉、协... 本文设计调查问卷,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的研究生为样本,收集第一手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实证分析了研究生校内和校外协同创新的现状,发现研究生在进行协同创新时存在以下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跨学科研究方法不熟悉、协同创新平台缺乏、成果评价不科学。针对这些问题,借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提出协同创新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改革建议,具体为:加强协同管理、推动高校改革、创新培养模式、重构评价机制、优化激励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究生培养 经管法学科
下载PDF
论经济法主体——对劳动力权人的解读
15
作者 周晋滢 陈乃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4-76,共3页
对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思路应该是坚持本质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入手,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提炼出经济法主体的本质特征。对“劳动力权人是经济法的主体”的论述正是建立在这一思路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 增量利益关系 经济法主体 劳动力权 劳动力权人
下载PDF
国家与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定位
16
作者 李燕妮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法语境下的使用多存在混乱。这种混乱集中表现在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还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以及经济法的主体是国家还是政府的问题上。政府干预是国家干预的一种实现手段;政府是经济法的... “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在经济法语境下的使用多存在混乱。这种混乱集中表现在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还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以及经济法的主体是国家还是政府的问题上。政府干预是国家干预的一种实现手段;政府是经济法的主体。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给国家和政府在经济法中一个合理的定位,而这对于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经济立法的完备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干预 政府干预 经济法主体 经济法理论 “政府” “国家” 政府干预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法的本质 经济立法
下载PDF
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
17
作者 韩乐田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11,共2页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角度描述了什么是经济法的主体。第二部分论述了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从产生的目的、任务和在现实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看,行业协会是经济法的主体。
关键词 经济法主体 行业协会 主体地位
下载PDF
论政府在经济法主体中的角色定位
18
作者 韩伟丽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4-96,共3页
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只注重经济法的主体范畴,却忽视其中的重要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研究政府在经济法主体中的角色定位,能更加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权力界限。结合经济法的本质来定位政府在经... 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只注重经济法的主体范畴,却忽视其中的重要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研究政府在经济法主体中的角色定位,能更加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权力界限。结合经济法的本质来定位政府在经济法中的角色,经济法不应单纯地属于公法,它还兼具私法性质。公法领域,政府作为主体不容置疑;而私法领域,政府并不必然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经济法主体 角色
下载PDF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对经济法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宇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5,共5页
经济法主体行为具有的放大效应是由增量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合作、乘数效应和尺度效应三个方面。经济法主体行为的放大效应,不仅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对经济法的基本制度和具体... 经济法主体行为具有的放大效应是由增量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合作、乘数效应和尺度效应三个方面。经济法主体行为的放大效应,不仅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对经济法的基本制度和具体规则的设计制定也都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主体行为 放大效应 增量财产权
下载PDF
论经济法的主体——对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被引量:7
20
作者 卢泽芳 王安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2-76,共5页
 我国过去的经济法主体研究,对经济法主体在概念上表述不一,但深究起来,这种表述上的差异不能说明问题,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经济法主体的特质即经济法主体的特征的认识有异。经济法主体应该是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现存的社会主体。...  我国过去的经济法主体研究,对经济法主体在概念上表述不一,但深究起来,这种表述上的差异不能说明问题,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经济法主体的特质即经济法主体的特征的认识有异。经济法主体应该是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现存的社会主体。因而对于经济法主体特征的认识应该放在经济法律关系中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法主体加以类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性 微观经济法主体 宏观经济法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