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4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5
1
作者 张聪 慕平 +1 位作者 尚建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98,共7页
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研究在玉米秸秆长期持续还田背景下,探索延长还田年限时土壤理化性状、耕层土壤酶活性变化特点以及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甘肃省平凉试验站长期玉米秸... 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研究在玉米秸秆长期持续还田背景下,探索延长还田年限时土壤理化性状、耕层土壤酶活性变化特点以及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甘肃省平凉试验站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究还田年限进一步延长累积达到还田9年(Y_9)、还田12年(Y_(12))和还田15年(Y_(15))时土壤理化特性、玉米生育期酶活性动态变化以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随着年限的延长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pH有很好的改良效果;秸秆还田年限的继续延长使0—30cm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增长幅度下降,即当还田年限达到10年以上时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趋于一定的饱和状态;玉米生育期0—30cm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出随着年限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但并没有随着年限的延长而持续大幅度增加。因此,实践中考虑在持续进行秸秆还田10年以上可适当减少该地秸秆还田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秸秆资源持续提高土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冯国艺 张谦 +5 位作者 王树林 祁虹 杜海英 李智峰 梁青龙 林永增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8-253,共6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设置增施有机肥、播前秸秆还田、冬前秸秆还田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苗期3个层次土壤含盐量、水分和容重,棉花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和棉花产量。结果表明,与对...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设置增施有机肥、播前秸秆还田、冬前秸秆还田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苗期3个层次土壤含盐量、水分和容重,棉花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和棉花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处理各个土层含盐量和容重明显降低,棉苗叶片LAI和SPAD明显增大,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棉花产量明显增加。其中,冬前秸秆还田各土层含盐量低于2.00 g·kg-1,容重保持在1.15-1.40 g·cm-3,叶片SPAD值高于40.0,LAI提高65.5%,光合性能系数增高23.4%-92.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12.2%,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大46.3%,根冠比提高56.5%,产量提高36.2%。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前秸秆还田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棉苗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滨海盐碱地 秸秆还田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25
3
作者 曹湛波 王磊 +5 位作者 李凡 付小花 乐毅全 吴纪华 陆兵 徐殿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08-1914,共7页
以黄豆、玉米、水稻这3种农业秸秆为原料,崇明东滩围垦土地为试验样区,以景观植物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研究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呼吸和地上植物量均高于对照组;黄豆... 以黄豆、玉米、水稻这3种农业秸秆为原料,崇明东滩围垦土地为试验样区,以景观植物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研究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对不同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呼吸和地上植物量均高于对照组;黄豆秸秆还田后土壤呼吸相对最低,土壤有机碳最高,因此黄豆秸秆还田的土壤碳封存能力高于玉米和水稻秸秆.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以及β-糖苷酶、脱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与土壤呼吸相关性最显著.黄豆秸秆还田脱氢酶活性最低,相应的土壤呼吸也最低.黄豆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和C/N含量最高,可降解性最低,表明黄豆秸秆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利用,因而还田后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低,最终导致最低的土壤呼吸和较高的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呼吸 还田秸秆 土壤微生物 可生物降解性
原文传递
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戴飞 韩正晟 +3 位作者 张克平 胡靖明 冯永忠 张锋伟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5,37,共5页
阐述了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具的研究现状,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结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提出了现今已有的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具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秸秆还田新技术,设计了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指... 阐述了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具的研究现状,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结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提出了现今已有的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具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秸秆还田新技术,设计了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指出了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秸秆还田 综述 联合作业机
下载PDF
华北平原玉米-小麦轮作农田N_2O交换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裴淑玮 张圆圆 +2 位作者 刘俊锋 伦小秀 牟玉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41-3646,共6页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对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农田N2O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1 a对比研究.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样地N2O全年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7.61 kg.hm-2和12.6kg.hm-2,其中秸秆...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对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农田N2O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1 a对比研究.正常施肥及正常施肥结合秸秆还田样地N2O全年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7.61 kg.hm-2和12.6kg.hm-2,其中秸秆还田引起N2O排放明显增加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季节.两种处理样地在玉米季N2O的排放量占全年累积排放的57%~86%,表明华北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中N2O排放主要集中在玉米季.各次施肥后10 d内N2O的累积排放量约占全年总排放量的71%~88%,显然现有化肥极大促进了华北农田N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施肥 秸秆还田 玉米-小麦轮作田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降解率、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常洪艳 王天野 +3 位作者 黄梓源 白义晨 王呈玉 刘淑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61-167,共7页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2,1.3,1.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秸秆降解菌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翔 沈阿林 +3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文亮 郭战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3-67,共5页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鹤 张恒芳 +3 位作者 秦治家 高云航 娄玉杰 刘淑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3期116-119,共4页
秸秆原位还田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经成为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秸秆进入土壤之后,腐解缓慢,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因此通过开发秸秆降解菌加快秸秆纤维素... 秸秆原位还田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经成为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秸秆进入土壤之后,腐解缓慢,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因此通过开发秸秆降解菌加快秸秆纤维素的降解速度提高秸秆腐解效率成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关键。本文对低温微生物、低温秸秆降解菌、以及施加菌剂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低温秸秆降解菌 施加效果
下载PDF
玉米秸秆腐解液酚酸物质含量检测及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晓源 景殿玺 +1 位作者 周如军 傅俊范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6-172,共7页
通过提取不同时期玉米秸秆腐解液,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HPLC检测腐解60d的腐解液,推测其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酚酸物质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 通过提取不同时期玉米秸秆腐解液,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HPLC检测腐解60d的腐解液,推测其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酚酸物质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酚酸物质抑制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抑菌率在14.5%~100%,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趋势增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在0.125~1mg/mL浓度下抑制孢子萌发;羟基苯甲酸在0.0625-1.0mg/mL浓度下促进孢子萌发。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在开始发病时,秸秆还田抑制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秸秆腐解液 酚酸物质 Exserohilum turcicum
原文传递
南方双季稻区生物质炭还田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春兰 侯海军 +3 位作者 秦红灵 王聪 沈健林 魏文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80-91,共12页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环境污染指数和能值反馈率2个新的指标,分析了无秸秆还田(CK,即常规施肥处理)、低量秸秆还田(LS)、高量秸秆还田(HS)、低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LC)和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HC)5...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环境污染指数和能值反馈率2个新的指标,分析了无秸秆还田(CK,即常规施肥处理)、低量秸秆还田(LS)、高量秸秆还田(HS)、低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LC)和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HC)5种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效益,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来评价南方双季稻区最佳管理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农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LS、HS处理分别是CK处理的1.94倍和2.92倍,分别减少了8.13%和10.80%的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与常规施肥处理(CK)差别不大,但明显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减少了49.10%-59.36%。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增加了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比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了4.32%-10.49%,比秸秆直接还田增加了16.96%-20.27%。5种秸秆还田模式,能值产投比早稻季依次为:LC〉HC〉CK〉HS〉LS,晚稻季依次为:HC〉LC〉CK〉LS〉HS。综合评价双季稻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早稻和晚稻季节HC均高于其他模式。因此,从能值效益角度,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是该区域双季稻生产中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质炭 能值 可持续发展水平 双季稻田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微咸水补灌的土壤盐分抑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许建新 孙文彦 +3 位作者 李燕青 段梅堂 李志杰 尹红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9-33,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鲁北低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微咸水补灌对土壤盐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玉米秸秆还田对微咸水灌溉土壤盐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麦季利用2~4 g/L矿化度的微咸水补灌1~2次,秸秆还田的小区没有发生明显...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鲁北低平原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微咸水补灌对土壤盐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玉米秸秆还田对微咸水灌溉土壤盐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麦季利用2~4 g/L矿化度的微咸水补灌1~2次,秸秆还田的小区没有发生明显积盐现象,对粮食产量基本无影响。用4 g/L矿化度的微咸水连续补灌2次,没有秸秆还田的小区土壤耕层明显积盐,对小麦生长产生明显危害并影响产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耕层结构疏松,容重降低,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能有效抑制土壤盐分表聚,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保持较低盐分水平而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利用咸淡水轮灌压盐、秸秆还田抑盐、雨季降水淋盐综合措施,能使土壤盐分保持周年平衡,保证了微咸水补灌的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微咸水补灌 土壤盐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錦泽 匡恩俊 +3 位作者 迟凤琴 张久明 宿庆瑞 徐强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4-1161,共8页
为探索秸秆深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碳氮和酶活性的动态规律,采用尼龙网袋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到土壤不同深度(0 cm、0~15 cm、15~30 cm、30~45 cm)30天、60天、90天、120天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还田120天,秸... 为探索秸秆深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碳氮和酶活性的动态规律,采用尼龙网袋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到土壤不同深度(0 cm、0~15 cm、15~30 cm、30~45 cm)30天、60天、90天、120天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还田120天,秸秆深埋分解率(70%~80%)远大于秸秆覆盖分解率(20%);比较各时期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变化,还田15~30 cm微生物碳含量最高,在各时期与其他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地表覆盖微生物氮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比较各时期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均为秸秆地表覆盖的土壤酶活性较高,土壤酶活性均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秸秆还田90天后脲酶出现峰值,秸秆还田60天后蔗糖酶出现峰值。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且在还田15~30 cm,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更加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深度与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土壤脲酶、蔗糖酶、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有着显著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深度 微生物碳氮 酶活性
原文传递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紫璇 房静静 +3 位作者 武雪萍 姜宇 宋霄君 刘晓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3-1514,共12页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麦秸隔年还田,用量为3000 kg·hm^(-2),氮磷化肥用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SOC)、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结果】(1)长期秸秆配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NP相比,S+NP处理土壤容重降低4.7%,>2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重量直径(GWD)分别提升254.4%、76.5%和91.3%。(2)S+NP、S+1/2NP处理>2 mm团聚体百分含量、MWD和GWD显著高于S+1/4NP,分别增加了49.1%—52.4%,19.43%—22.4%和24.2%—33.3%。(3)S+NP、S+1/2NP、S+1/4NP和NP相比增加了>2 mm和>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贡献率,并显著提高全土SOC、SMBC和SMBN含量;其中,SOC含量在S+NP中最高,比S+1/2NP、S+1/4NP高6.3%和12.6%。(4)产量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处理,S+NP比减施化肥处理提高小麦产量28.6%—47.5%。(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SOC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2 mm和>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和GWD分别与全土SOC含量及小麦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暗棕壤地区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化肥量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时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小麦产量,最大化实现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暗棕壤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含量 微生物生物量 小麦产量
下载PDF
1GJH-230型组合式秸秆粉碎灭茬混土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9
14
作者 梁彦超 杨金常 +2 位作者 杜瑞成 谢东华 韩鑫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共5页
针对粗放式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秸秆田间精细化处理装备的研发,通过对所设计秸秆粉碎机的理论计算,对关键部位进行优化设计,研制出一款可以实现秸秆更细碎、灭茬更彻底、埋土更全面、混土更均匀、地表更平整的型号为1GJH-23... 针对粗放式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秸秆田间精细化处理装备的研发,通过对所设计秸秆粉碎机的理论计算,对关键部位进行优化设计,研制出一款可以实现秸秆更细碎、灭茬更彻底、埋土更全面、混土更均匀、地表更平整的型号为1GJH-230型的组合式秸秆粉碎灭茬混土还田机。经田间试验测定,该组合式秸秆粉碎灭茬混土还田机可实现碎杆长度62 mm,秸秆根茬混合粉碎率86.9%、灭茬深度86 mm、灭茬深度稳定性97.15%、作业小时生产率1.2 hm^2/h。杜绝秸秆田间焚烧现象,作业后土地平整,有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是一种可同时服务于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保护性耕作的新型农机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粉碎 灭茬 混土 组合式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黄棕壤养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任晓明 陈粲 +4 位作者 陈效民 曲成闯 韩召强 张晓玲 孟子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4,共7页
[目的]通过改变秸秆还田深度来探讨其对黄棕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探索最适秸秆还田深度,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棕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表面覆盖(T_0)、10cm还田(T_(10))... [目的]通过改变秸秆还田深度来探讨其对黄棕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探索最适秸秆还田深度,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棕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表面覆盖(T_0)、10cm还田(T_(10))、20cm还田(T_(20))和30cm还田(T_(30)),分析了小麦收获后土壤0—40cm土层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1)秸秆还田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6.56%~9.96%,2.81%~7.32%和1.67%~10.00%;(2)秸秆还田减少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降幅为1.48%~15.04%和14.90%~53.42%,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秸秆还田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下的土壤综合得分次序为:T_(20)>T_(30)>T_(10)>T_0>CK,说明秸秆还田处理能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状况,其中秸秆还田深度为20cm时效果最为显著。[结论]综合黄棕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秸秆还田深度20cm处理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棕壤 秸秆还田 小麦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旋耕刀排列方式对反转旋耕机作业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伟 朱继平 +5 位作者 陈小兵 袁栋 姚克恒 陈晓 丁艳 刘正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5-209,215,共6页
以秸秆还田作业为背景,研究反转旋耕机刀辊排列方式对作业性能的影响。为此,设计了4种刀辊排列方式,分别为螺旋排列、人字排列、双人字排列及正人字排列,从旋耕作业主要性能指标及秸秆还田指标去分析。结果表明:①功耗方面刀辊排列方式... 以秸秆还田作业为背景,研究反转旋耕机刀辊排列方式对作业性能的影响。为此,设计了4种刀辊排列方式,分别为螺旋排列、人字排列、双人字排列及正人字排列,从旋耕作业主要性能指标及秸秆还田指标去分析。结果表明:①功耗方面刀辊排列方式影响比较明显,在耕深稳定性、碎土率、植被覆盖率方面,刀辊排列方式影响并不明显;②在秸秆分布方面,4种排列方式对于机具作业影响基本相同,都未到达秸秆深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作业 刀辊排列 秸秆还田
下载PDF
连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晓东 刘燕 +1 位作者 徐建军 刘宇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6期83-84,88,共3页
[目的]研究连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共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利用秸秆失重率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 [目的]研究连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共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利用秸秆失重率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有机质分别增加6.5、5.1 g/kg,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2.6、31.2和2.1、26.6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高出550、333 kg/hm2,增产6.37%、3.86%。[结论]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能加速秸秆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熟剂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水稻
下载PDF
玉米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荐世春 张宁宁 +3 位作者 王小瑜 邸志峰 彭强吉 付乾坤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7-180,共4页
为解决麦茬地小麦收获后留茬高、秸秆覆盖量大而导致的土地板结、整地质量差、出苗不整齐和全幅灭茬、整地动力消耗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玉米播种联合作业机,可一次完成苗带秸秆还田、苗带旋耕、施肥、播种和覆... 为解决麦茬地小麦收获后留茬高、秸秆覆盖量大而导致的土地板结、整地质量差、出苗不整齐和全幅灭茬、整地动力消耗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玉米播种联合作业机,可一次完成苗带秸秆还田、苗带旋耕、施肥、播种和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田间性能试验表明:该机结构合理,通过性良好,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cm的达到90%以上,播种深度、施肥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1.5%、19.8%,粒距变异系数为27.7%,播种机作业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机 苗带 秸秆还田 旋耕
下载PDF
秸秆深还年限对葡萄园土壤腐殖质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立强 赵竹青 +3 位作者 刘新伟 李鸣凤 张炜 张志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9期3640-3645,共6页
通过在葡萄园设置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CK(秸秆不还田)、SRF1(秸秆还田并深埋1年)和SRF2(秸秆还田并深埋2年)3个处理下耕层土壤的腐殖质组分碳含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等指标变化,旨在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 通过在葡萄园设置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CK(秸秆不还田)、SRF1(秸秆还田并深埋1年)和SRF2(秸秆还田并深埋2年)3个处理下耕层土壤的腐殖质组分碳含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等指标变化,旨在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RF1和SRF2处理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分别增加25.8%和31.6%,且均明显提升了土壤的PQ(胡敏酸碳与腐殖质碳的比值)和胡富比(胡敏酸碳与富里酸碳的比值);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与CK相比,SRF1和SRF2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分别增加42.4%和60.6%,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9.2%和10.5%,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28.1%和30.6%。与CK相比,SRF1和SRF2处理土壤pH分别由5.86提升至6.48和6.79;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和有效铁含量均显著增加,且随还田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通过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综合来看,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熟化并提高土壤地力,且土壤肥力随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腐殖质碳 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耕播方式对秸秆全量还田下麦茬直播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卫云飞 李猛 +3 位作者 季新 刘娟王 付娟 刘秋员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0,共7页
为提高旱直播水稻耕播质量,实现旱直播水稻的高产稳产,在2020和2021年探究了秸秆全量还田下双轴旱地旋耕条播(T1)、单轴旱地旋耕条播(T2)和免耕撒播方式(T3)对旱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土壤容重均以T... 为提高旱直播水稻耕播质量,实现旱直播水稻的高产稳产,在2020和2021年探究了秸秆全量还田下双轴旱地旋耕条播(T1)、单轴旱地旋耕条播(T2)和免耕撒播方式(T3)对旱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土壤容重均以T1处理最低,T3处理最高,而土壤孔隙度则以T1处理最高,T3处理最低。在水稻生长方面,与T2和T3处理相比,T1处理显著改善了水稻的根系氧化力,促进了分蘖的发生,同时T1处理下地上部关键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主要时期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提高。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与T2和T3处理相比,T1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穗粒数略有增加,但千粒重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使得2年水稻产量均呈现T1>T2>T3,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双轴旱地旋耕条播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性状,增加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旱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播方式 秸秆还田 旱直播 产量 水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